贰 世间与法界的结构
前一章我们谈到身、语、意业都有它的模式,现在因为我们是在定外,娑婆世界里的一切都是直接表达的,看到树就是树,看到石头就是石头,看到你就是你……这种直接表达、叙述的方法,叫作「直述法」。定中的那个世界,它没有我们这边的状况,因此它用来表达定中的那些境界,用的都是「隐喻法、譬喻法」,不直接讲,所以都有它的意义的。比如它用「树」来譬喻,究竟「树」是讲那里面的什么东西,你没有进到里面,当然就不知道了。定中的那个境界,我们叫作法界,但不能说定中的境界都是法界,它必须是「定中所见的境界,成长到成熟的阶段」,才能叫做「法界」;入法界以后的东西,你要怎么表达它才会稳定?我们一般所谓「定中的境界」,通常是指禅定,也就是四禅八定的境界,这跟出三界的境界不一样。因此,「法界」的表达法,它有一定的模式。
谈到这里,就必须先将「世间」与「法界」结构跟各位说明,这部份各位「不一定了解」;我们所谓的「你不一定了解」,指的是你对这「世间的生命」、「世间的存在」不一定了解,不是指法界。绝大多数的人,对于所处的这个世间都不了解了,更何况是另一个世界,他怎么可能会了解?法界你是绝对不了解的。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你对这个世间到底了解多少?(这部份我以前都讲过了,没听过、不了解的人要自己去找。)这个世间,传统的佛教把它叫作「虚幻的世间」,意即它是假的、一切是虚妄的;既然这个世间是虚妄的,它里面的生命当然也是虚幻的。以往是这么讲,但是我觉得这样讲并不是很妥当,怎么说呢?比如说「你结婚了」,结婚是事实,老婆有了,怎么能说老婆是虚幻的呢?小孩也生了,怎么能说小孩是虚幻的呢?所以用现代比较贴切的讲法,应该是把它叫做「世间的生命」、「世间的结构」。
生命是怎么诞生的?现在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研究,可是找不到答案,因为他们所研究的是「物理」,根本上与生命无关,怎么去研究生命?再怎么研究,都是在物理范畴之内,所以会发现什么叫做内分泌,什么是蛋白质、氨基酸,什么细胞……,但他没有办法解释「为何这个生命会思考」。现在很多科学家都在研究大脑,以为思考是来自大脑;透过大脑的研究,发现大脑好像分成左右两瓣。其实那两块是什么,你知道吗?那两块叫做「豆腐干」,现在各位的大脑都是豆腐干,因为都已经僵化了。然后这些研究人员,就开始用槌子敲敲这边、敲敲那边,发现「喔,这一区是管语言的,这一区是管思考的,这一块是感情的区域……」,问题是,对于它「为什么会思考,为什么对于声音、语言特别有反应……」,科学家没有办法解释;这时候,他就一定要透过某个东西来诠释,结果就全错啦,百分之百全错。
这个世间的结构不是西方人讲的「唯物」而已,因此想要从物理中找到答案,那不可能。唯物只能研究到佛法讲的两大部份当中的「一小部份」而已。所有的物理现象,可以总结成六个——色、声、香、味、触、法;我们把它叫作「六尘境界」。六尘是所有生命元素当中最原始的六个元素,这个元素叫作单一尘境,「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六个单一尘境。每一个单一尘境,经过「加工」以后,就会变成复杂情境。战国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有没有听过?它的意思是说,「马」是单一尘境,「白马」是综合尘境,综合尘境不是单一尘境,所以就有「白马非马」的说法。「白马不是马」,这部份很多人解释不清楚;假设马是「色尘」的话,白马就是「综合色尘」,单一色尘不等于综合色尘,我们这样比喻你就清楚了。但是告诉各位,其实马还不是单一色尘,它是综合法尘,这一点学佛人就看得比他更清楚了。
除了「色声香味触」五尘境界,另外有一个叫做法尘,法尘跟这五尘不一样,两个部份加起来叫作六尘。物理研究的是前五尘,第六尘不研究;第六尘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但心理学研究的是「综合法尘」,不是单一法尘,而且前五尘它不知道如何运用。「综合法尘」就是把前面「五尘」加上「法尘」综合运用,产生的概念,这部份在佛法中,统称为「所」。「所」是一部份,另一部份是「能」;「能」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五蕴的「色」跟六尘的「色」意义不同,你要留意;六尘的「色」是指形状、颜色等等具体物质的东西,五蕴的「色」就很广了,它包含六尘和综合法尘,所有世间一切森罗万象,统称为色。两个「色」的定义不一样,两者是有差别的。五蕴当中的「色」跟「受」必须成立,「想、行、识」才会存在。所以你要知道,能、所之间是这样,五蕴跟六尘一相应,这个世间就诞生。
这个世间的结构,是「六尘」跟「五蕴」的相应而产生的;五蕴是「能」,六尘是「所」,「能、所相应」产生这个世界;而人会一直生死轮转,最主要的就是五蕴当中的「想、行、识」跟法尘的相应(当然「受」是必然的,没有「受」,你就不会「想、行、识」了)。很多人有很多的烦恼,就是想、行、识太多了。想、行、识在做什么?想、行、识就拿「法尘」跟「色声香味触」碰在一起,造成综合法尘;你的想、行、识一直加工、运作,这个都是业识身,生死轮回的根本。
有一种人,他的法尘只跟五尘当中的一个连在一起,假如只跟五尘中的「声尘」连在一起,那他这个部份会很敏感,其他部份只有一般福报,这个人就叫做「音乐天才」;假如这个法尘,只跟「色尘」单一相应,这个人一定是美术家;假如这个法尘,只跟单一「触尘」相应,这个人一定是舞蹈家或者是运动员。
这个世间是怎么诞生的?就是这样诞生的;而你要了解这世间的生命状态的关键就在这里,生命就是在这种结构底下所产生的。人类自称为万物之灵,哪里是万物之灵?不过是拿「综合法尘」跟「想行识」碰在一起,就叫做万物之灵?「因为人类有灵性、会想、会思考……」,结果你看,把这个地球搞成什么样子?自以为很厉害、很了不起,其实这个叫作「识性发达」!《地藏经》把这种识性发达,叫作「南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难调难伏」。《地藏经》在陈述世间众生的生命现象十分清楚,哪是什么万物之灵?而是识性发达,「刚强难化,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在经文里头,光是释迦牟尼佛跟地藏菩萨讲到「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或者「南阎浮提行恶众生,业感如是,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这类的话语,我数了一下,就有十遍之多。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世间的结构,也就是它的整个环境,使得这个世间的生命一直向下沈沦。
你不了解这个世间长成什么样子,怎么会想要出离呢?所以《地藏经》它第一个就把这个世间讲得很清楚,这个世间的背景、生命的诞生是什么样子。各位想想看,你的起心动念「无非是善,无非是出离,无非是菩提」吗?不是嘛!而是「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为什么都是业、都是罪?因为这个世间的生命结构本身就是错误的循环,所以一讲就是无间地狱。经典是讲「无间地狱」,其实那叫做「无间业」,因为这个结构底下的思惟模式是那个样子,起心动念都是错误的模式,所以都是「负」的。这就是这个世间的状态,《地藏经》在这一部份讲得很清楚。
《地藏经》的另一个部份,则是告诉你「怎么样出离」。要怎么出离?它提出一个东西——发广大愿力。所以,一般我们会讲「大愿地藏王菩萨」。为什么「大愿」叫地藏王菩萨?就是你要一直发大愿,大愿要一直累积进去;愿力,这是一个基本定义。所谓「发愿」,意思就是发你这辈子做不到的,这才叫作「愿」。现在很多人不敢发愿,「唉唷!做不到就欠菩萨了……」。如果是做得到的,本来就该去做了,不需要发愿;要你发愿,就是要激发你这个生命因素出来。发这个愿力做什么?带你进法界!所以,你所发的愿力的总价值,必须超过所有一切众生业力的总和。发愿就要这样发,知道吗?菩萨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愿力大于一切众生业力的总和。一般人发愿,就发芝麻绿豆般的愿,都发自己能做得到的,那不过是利益交换嘛,等于把法界当赌场,把佛菩萨当抽头,那你赌输怎么办?你自摸,他就要分红;若你赌输,他要吐出来吗?弄错了,佛菩萨不是这样,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是绝对无私的。为什么一切众生他要穷尽呢?因为他一定要超越「众生业力的总和」,《地藏经》一再强调这个部份。当然它理论上没这样讲,否则就不叫作「经」,变成「论」了;「经」只是演绎而已,它不是逻辑,所以它会强调「大愿地藏王菩萨」,关键就在这里。地藏菩萨的大愿就是这样,所以经里面一再讲到,他发大愿要一切众生离苦。
《地藏经》里面讲到「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时最清楚了,她并没有只求自己的母亲离苦就好,而是「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因此那个鬼王跟她讲:「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非唯菩萨之母得脱地狱,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受乐,俱同生讫。」因为婆罗门女的孝顺,替母亲设供修福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这些功德不仅使她妈妈得以生天,连同她妈妈的「同期同学」都一起生天了。
所以,我们为什么不也这样做呢?它的意思是说,这功德一做,不是你往生的亲人得益而已,跟你亲人有关的这些「同学」也通通往生了,她妈妈也结了善缘。这就是佛法不可思议的地方!是你大脑想象不到的。所以你尽管发大愿,没有人叫你这辈子一定要做到。不是发愿「这辈子要成佛,下辈子就不用修了」,而是要认真修,发愿「下辈子来,继续行菩萨道」。所…
《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贰 世间与法界的结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