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就從這裏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 壹 地藏菩薩的本體論▪P2

  ..續本文上一頁的生命因素,其中一個叫作地藏菩薩的生命因素,這個生命因素一定要把它激發出來,否則修行會修得很痛苦。

  假如你想要改造生命,「地藏」因素的激發,對你有絕對的幫助。很多人很想「求智慧」,或是要「大慈大悲」,這些都是生命因素。菩薩就是生命因素,觀世音菩薩就是講「觀世音」這個生命因素;同樣的,地藏菩薩就是講「地藏」這個生命因素。「觀世音」、「地藏」是生命因素的名稱沒錯,問題是,「觀世音」、「地藏」又是什麼?「就頭發上有別一個『佛』字別針,那位叫做觀世音……」,或是「剃光頭、手拿錫杖那一位就是地藏……」是這樣嗎?告訴各位,你假如從來沒思考過這些問題,表示你不曾完全投入過,都是聽人家講「念觀世音菩薩很好」,你就跟著念;哪天又聽人家說「念地藏菩薩功德比較大」,又改念地藏王菩薩。像這種都不叫做「學佛」,這個叫做「功利主義者」或是所謂的投機分子,知道嗎?因爲只想要「多賺」一點嘛!

  用現代話來講,「地藏」叫作生命的藍圖,也就是你的人生藍圖;換句話說,就是現在常聽到的「生命的地圖」。你這個生命要怎麼走,有沒有想過?「生命的目標在哪裏?生命的真相是什麼?這樣子活在這個世間對嗎?我是誰?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這輩子來就這樣嗎?人生要怎麼活著才有價值、有意義……」這些問題,你有沒有想過?很多人進佛門來,都不是在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而是「看看哪一個會保佑我,我才跟他拜」;看一看,「嗯,這位比較順眼,我就拜這一個……。」這哪叫學佛?這個叫做叁教九流的拜拜,閩南話講的「有拜有保庇」嘛!拜拜只是爲了求得心理的平安。基本上,這樣也不能說有錯,但它是凡夫的行爲。我們進佛門來不該是爲了這個,應該是爲了改造你的生命、爲了轉凡成聖;這時,它需要有個藍圖,而地藏菩薩正是那張藍圖!換句話說,地藏菩薩這個生命因素,就是在「指導我們這些在法界中迷失的孤兒,盡快返回生命的故鄉」。同樣的,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又是什麼呢?以現代話來講,叫作「免疫力」,因爲我們這些法界中迷失的孤兒常常受傷,不是天災,就是人禍,那要怎麼辦呢?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可以讓你複原,不會受了傷就永遠帶著,它具有複愈的能力。總之,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就是「讓我們的生命可以免除困苦的逼迫,早日恢複身心健康的能力」;而這個生命因素是我們生命中本來就有的。

  「經典」就是開啓生命因素的鑰匙,要你誦經,就是要你透過經典的持誦,來開啓這個生命因素,如此,絕對受到保佑。但假如這個生命因素不能開啓,那誦經就跟錄音機沒兩樣,時間一到就播一遍。很多人誦經,就只有叁句經,怎麼說?他時間一到就「如是我聞……」,接著「腦筋一片空白」,但經典也能一字不漏地誦過去,最後「……信受奉行」,叩!就起來了,前後就這叁句。這樣有沒有功德?也是有;什麼樣的功德?下輩子來如果當魚,水一定足夠;如果當蛇,會生草澤地裏,不會在沙漠裏;像各位生在馬來西亞,沒臺風、沒地震,一年四季風和日麗,這也是福報很大。修這種「叁句經」,就是修得這種福報,可以「常生好國」,但生命還是「沒有解脫」。所以各位要懂得如何誦經,透過誦經開啓那個生命因素,這才是重點。大家要了解,佛法講的本體是很完整的。

  綜上所述可以得知,《地藏經》存在的價值就是「開啓你生命的覺醒」。那麼,佛法存在的價值又是什麼?就是開啓我們整個生命的大覺悟。覺悟什麼?真理的存在!你或許會覺得:「我不懂真理,日子也蠻好過啊!」這就表示,你對真理真的不了解。

  今天這個時代的一個最大特色就是「物理」很興盛,物理的研究雖然也屬于真理的範疇,但這個真理跟生命無關,所以叫做物理;真理一定跟生命有關系,所以物理不是真理。問題是,今天的人相信物理,不相信真理,不管做什麼,都會以物理爲衡量標准,甚至會說「真理一斤值多少?覺悟一斤多少錢?既然覺悟沒有價值,那我幹嘛覺悟?還是教我賺錢比較實在吧!」各位,賺錢容易嗎?很多人賺了很多錢,累積數代的龐大家産,有時一夕之間就全沒了。你看光是去年(二00八)的金融風暴,就蒸發掉了多少?這個叫做「無常」啊!物理絕對是無常,而且物理的生命會「折舊」;各位不要忘了,你的生命也會「折舊」。很多人每年生日都要慶祝一下,有什麼好慶祝的?沒過一年,你的生命就折舊一年,那是要慶祝什麼呢?慶祝更接近死亡嗎?這個世間是「物理」的,它會有盲點,就像眼睛只能往外看,卻沒辦法看到自己的眼睛一樣,物理再怎麼研究,它都無法了解生命是什麼,你要留意這一點。

  物理現象裏的生命是愈來愈折舊的,到最後,它不是「等于零」而已,絕大多數的人都變成「負數」;負數是什麼?造業,掉進叁惡道。負的才會掉進叁惡道,倘若不是負的,前輩子的加一加,重新投胎再來人間。假如是正的話,下輩子再來,就比這輩子進步了;但絕大部份都是負的。佛法告訴我們,有一個真實的生命,它是永恒的,什麼是永恒的生命?就是《心經》上講的「不增不減」,因爲沒有折舊,那就不增不減。各位要記得!只要是永恒的生命,你就不用擔心生病,不會被人家嚇死,因爲你知道病也是「無常」,以前不知道造了什麼業,所以這輩子會病。因此,你要走進永恒的生命裏,不要活在折舊的生命裏。

  各位,要不要去永恒的生命那邊?永恒的生命,才是佛法的目的。永恒的生命要怎麼去?它有兩個方法,這兩個方法都有無量無邊的法門,一個叫做「聖解脫道」,也就是大乘佛法中講的禅觀、瑜伽行;另一個就是我們講的「圓融道」。地藏菩薩這個行法,特別強調圓融道,直接就入法界,它開啓你的是這條道路;《地藏經》存在的價值,就是告訴你圓融道怎麼進行,當你把地藏菩薩這個生命因素激發出來,你就直接進法界了,重點在這個地方。

  假如你不了解這個世間跟法界的結構,《地藏經》你是看不懂的。這世界有一個人大概懂這一點,可是他講不清楚,這個人就是我師父。他一直跟我講《地藏經》很好。我問他:「怎麼個好法?」「就很好啦!」他說他師父教他的。他師父是弘一大師,弘一大師就是修「地藏」跟「華嚴」兩個法門,我師父也是修這兩個法門。他跟我講:「你要弘《地藏經》。」我跟他也是因爲地藏菩薩的因緣才認識的。他老人家叫我弘《地藏經》,作弟子的當然要依教奉行,所以今天在這裏講《地藏經》。當年他咐囑我一定要把《地藏經》弘開來,並且附帶跟我講了一句話——「《地藏經》是《華嚴經》的一部份」。我當時問他,從哪邊可以證明。他說:「你自己去找。」他既然這樣講,表示他知道、已經證明了,可是講不出來。

  告訴各位,從證得到會講之間,最少要花二十年的時間。當年義玄禅師在大愚禅師那裏開悟回來,一直到他講「叁玄叁要」時,已經是二十年以後。所以修行要趁早,不要到老了才開悟,還沒來得及講出來,就要拿去火化了。

  以前有一個成就者,人家問他:「你還沒開悟之前是怎麼樣?」他說「如喪考妣!」「那開悟以後呢?」他還是說:「如喪考妣。」這就是所謂的「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如喪考妣」。沒開悟之前的「如喪考妣」,意思是急急急,急著要開悟;開悟以後,也是急急急,急他講不出來。兩個急是不一樣的,你知道嗎?當然這只有開悟的人才有辦法體會,各位如果想要開悟,那就得要完全投入才有可能。

  這裏面有個問題——開悟以後在講什麼?經典這樣看,你看不出來。前面我跟各位說「《地藏經》是在演繹地藏菩薩的」,這樣講好像「于理可通」,假如我說〈普門品〉是在演繹地藏菩薩的,那你一定會說那個法師頭殼壞了。于理可通的,你就接受了,問題是,你不知道它到底在演繹什麼。爲什麼?因爲你沒有辦法了解它裏面牽涉的叁個部份——語言模式、思惟模式和行爲模式。經典有一定的語言模式、思惟模式和行爲模式,這叁個就是「身、語、意」業。它的表達方法跟我們世間的表達方法不一樣,因爲這部經典是在「定中」講的;換句話說,就是要入定以後才能講。我們現在都不是在「定中」,我們是在「定外」,定外要了解定中的東西,你要怎麼了解?

  告訴各位,假如是在定外講的經,那完全是依照你個人的喜好講的,知道嗎?照這樣說,這下可麻煩了,我在定外講,如果講錯要怎麼辦?很多人不敢講經,「哎喲!講經要背因果,我又沒有開悟怎麼講?」其實,講經跟開悟無關,因爲講的人,一定是講他知道的,不可能把不知道的講給人家聽。當中可能有些人是爲了某種目的而講經的,裏面有貪心,當然就要背因果了;種了貪的因,自然就會受報。假如只是單純地想把佛法告訴大家,就「我所知的」講給人聽,當然都在定外;定外講的大概百分之九十都不對;雖然不對,但沒有錯,知道嗎?因爲你一定是勸善,佛法沒有叫人家造業的。譬如,講《地藏經》,講到後來無非是要你持齋、家人往生的時候一定要誦經念佛、放生、印經、布施功德,這些都是行善,這哪有錯?但是我告訴你,這些跟生命改造、轉凡成聖沒有關系,但是會替你的人生「加分」。所以有沒有因果?會不會有報應?當然都有,但它是Plus的,是「加分」的報應;如果是那種假借名義,背後的目地無非是希望大家多捐一點、紅包包大一點的,那就要背因果了,這就是Minus的因果。發自于你身、口、意的一切,不管你知悉因果與否,它都有因果;你造的任何業都是因,只要緣到,果報就到了。

  學佛的人知道有這種關系,所以就少造惡業,多造善業;但善業、惡業只是Plus和Minus而已,佛法最重要的不是在這裏,而是要出叁界的問題,是生命改造的部份,關鍵在這裏。各位真正想要了解這個部份,那就要訓練自己「如何入定」。很多人常講,要「舍識用根、轉識成智;要從這個世間的生命,轉到那個生命……」。怎麼轉?要轉到哪裏,沒人知道,轉到地獄也是轉,轉到天上去也是轉,我們要的是——轉出叁界!轉出叁界的這個「轉」又是什麼?這個「轉」就有點像「芝麻開門」,光是講「芝麻開門」,門還是不會開,聽說還得要搭配「咻」那一個,門才會開。同樣的,現在大家修行就好像只知道「芝麻開門」那四個字,「咻」那一個沒有學到,門就是不會開;而「那一個」是什麼?就是「那一個」。你要轉過去,有一個關鍵,所以祖師們就在那邊「那個、那個」,我們卻在這邊「哪一個?哪一個?」他急得不得了,就說「這個……這個」。講「那個」,你又要問哪一個;講「這個」,你又要問在哪裏?所以才會有「如喪考妣」的公案。每次跟各位談到這裏,好像都快要開悟了,「師父,你快講、快講……」可是講了你還是不開悟啊!

  

  

《就從這裏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 壹 地藏菩薩的本體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