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叁 身衆神衆—心爲根本,身爲依
複次,凈喜境界身衆神,得憶佛往昔誓願海解脫門;光照十方身衆神,得光明普照無邊世界解脫門;海音調伏身衆神,得大音普覺一切衆生令歡喜調伏解脫門;凈華嚴髻身衆神,得身如虛空周遍住解脫門;無量威儀身衆神,得示一切衆生諸佛境界解脫門;最勝光嚴身衆神,得令一切饑乏衆生色力滿足解脫門;凈光香雲身衆神,得除一切衆生煩惱垢解脫門;守護攝持身衆神,得轉一切衆生愚癡魔業解脫門;普現攝化身衆神,得普于一切世主宮殿中顯示莊嚴相解脫門;不動光明身衆神,得普攝一切衆生皆令生清淨善根解脫門。
這裏以十個身衆神爲代表,經文講到此已有四百一十個行門。假如于這一切境界中,任何一個境界現前的話,你說我不會觀,隨便起一個妄念,馬上就落因果了,你要趕快忏悔。我們說一念起一個因果,你可能不知道因果報應如此不可思議,因爲你這一個念頭是迷惑愚癡的,表示我們在處理事情時雜亂無章。雖說任何境界都可以起觀,但由于不會觀,就隨便想一個,或根本沒觀,這都是在浪費我們的生命資源。
剛開始時我們不知如何觀,但是經過四百多個行門訓練下來,應該懂得如何起觀,要有心的准確去命中,不要無心。倘若看到任何境界都不知道或跑偏差,你在因地落了這樣一個因,在果地就出現那種狀況。現在社會已經有這種情況出來,這是所謂的「共業」。所謂「共業」,不是我們共同造業,然後受共同的果報,雖然這種解釋比較容易了解,而是你在共同的世界造共同的因,那麼果報要現前時,你會在同一個地方享受共同的依報。
由此可看到解脫門是統一性的命題,種種解脫門,又是一種多樣性,在多樣性當中有統一性。多樣性如何發揮多樣的美麗、絢爛的光芒?在此光芒中,我們又如何尋求一個和諧的一致性?此即經文在這裏帶給我們的啓示。
是故抓住修行的精華與要領,這些經文念起來會特別有趣,就像看戲一樣,每一個神、每一個王突然間跳出來,每一幕就有十名來爲我們開示一番,走了以後又下一幕開始,輪流出來對我們開示,開示完了就走了。
所以這個經文很活潑、容易抄寫,寫經的同修可將此四卷經文做個排列,將二、叁、四卷與第一卷做個綜合比較。由于前面是總說,後面是別說,總說、別說如何搭配?搭配的方法有幾種,譬如第一卷經文總說的部份接解脫門的部分,然後接偈頌,叁個部分倂在一起。當中常常會重複抄寫或脫落,因爲有的解脫門是十一個,你如何插進來,如何分開,一步一步訓練自己,你的定力會在這裏培養起來,你的智慧也會在此時增長出來,經過如此重新排列組合到臻于完整時,它就是一本可讀性相當高的論文了,雖然都是經文,但它會顯得很活潑。所以爲何要從第一卷開始抄寫,乃因前面五卷有相當特殊的意義,自己來寫,才能體會到。
「凈喜境界身衆神,得憶佛往昔誓願海解脫門。」「凈喜境界」指清淨歡喜的境界,這是總說。
我們學華嚴一定要具足這個信心,在道場裏面一定有道場神,離開道場在外面走,就有身衆神,只要你提著念珠開始念佛就有護法神,這些不是外來的,是你自性顯現出來的,你要能肯定。
身衆神是我們的自身,假如以身體對應于我們的生活環境,身體是正報,環境是依報。但以我們的身相應于我們的心,身體是依報,我們的心才是正報,所以你的心如何,你的身就如何,所謂「心爲根本,身爲依」。
那麼以心和身來相對比,身爲依報,「凈喜境界」就是淨土,這個淨土是「得憶佛往昔誓願海」。「憶」解爲思惟,也是念佛的「念」。玄裝大師不翻譯爲念佛,他稱「思惟」,思惟佛在往昔的誓願海。換言之,淨土來自于憶佛,念佛來自于思惟佛的往昔功德。在過去生以來佛如何,我們只能從聖言量來了解。
現在先想想自己,這輩子以來遇到好的、壞的環境,你會怎麼處理?過去我們沒有學佛,受到環境的汙染,貪、瞋、癡很嚴重,如今想想過去種種是在很不對,就會把它改過來,那麼你有沒有想過從今以後要是再遇到壞環境,我也不墮落了,這叫「思惟」。這樣的思惟,將今生以來每一件錯誤的事提出檢討。忏悔、發願修正,如此則能解脫了。
「光照十方身衆神,得光明普照無邊世界解脫門。」每人都有光照十方的經驗,理完髪、美過容,這時候感覺光照十方。另外,與人對談時,你會展現智慧的光芒,令他人一再驚服。或者你影響別人,使他獲得利益,此皆爲「光照十方」。此外,勸人爲善,若他人有錯誤的觀念或采取不當的行爲,你用方便善巧來開導,使他逐漸改過來,此時你就是「光照十方」。
「海音調伏身衆神,得大音普覺一切衆生令歡喜調伏解脫門。」「海音調伏」是指我們的思惟模式,每人都有其思惟模式。有些人做事雜亂無章,雜亂無章也是一法。你看他做人散散的,處事的要領都不清楚,這散散的也是一個要領。有人很精明,很精明也是個要領,胡裏胡塗也是個章法,我們從這個地方來觀。
這種情形,得「大音普覺一切衆生令歡喜調伏解脫門」。是故人不可貌相,你看那些人做事雜亂無章法,當他有成就以後,變成亂中有序,大智若愚,這就是「大音普覺」。每個人都有其一面,我們要平等觀察,不以價值判斷和個人的意識形態框住一切人。所以「大音」指的是我們自己本身沒有意識形態,對于任何境界都能接納、包容,那些被我們包容的衆生則會歡喜而調伏。
「凈華嚴髻身衆神,得身如虛空周遍住解脫門。」「凈華嚴髻」就是我們的璎珞莊嚴之義,它只是形象上的表法,表「清淨莊嚴」。在佛法中,「凈華嚴髻」是很具體的東西,比方說眼神很具體,從眼神可看出這個人有沒有智慧,從面相上能看出此人是勞碌命還是有福報之人。同樣地,一個很有智慧、很安詳,內心清淨無雜染的人,一看便知曉。有人雖然坐著不動,可是掩飾不住內心的焦躁不安,甚至還有坐立難安等等人生百態,平常可以多加留意。
所以一個人內心有事,臉上會具體呈現出縮在一起,我們盡量放松自己,你在輕松的情況之下,別人對你沒有防備,你與人之間的距離就會拉近。社會上所謂的女強人,這種精明能幹的人與人之間就有距離,有一層隔閡在。還有一種所謂中根器的人,非常重視形象,以形象作爲輔助,展現他的能力。真正上根器的人不要那些形象,甚至于鋒芒內斂、大智若愚,由此可以看到人性的一面。
然而一位真正能達到凈華嚴髻的人,他光坐在那兒,內心的安詳和溫馨自然會散發出來,他「身如虛空周遍住」。當他窮盡了,已經到達邊緣,他就會似如意般地回頭;倘若還沒有窮盡,依然會往前探索他的邊緣。
「無量威儀身衆神,得示一切衆生諸佛境界解脫門。」自身上來講有無量威儀,無量威儀不是特別創造出某一種形象給他人看,那特別創造出來的形象成爲你的標志時,就只有一種形象。一個正常的人,行住坐臥中都可展現無量威儀,所以修行人把形象完全展現在無形中,如此方能示現給一切衆生了然諸佛境界。諸佛境界是自在、不執著、多樣性,且無所不在的境界。
「最勝光嚴身衆神,得令一切饑乏衆生色力滿足解脫門。」「最勝光嚴」是殊勝光,「得令一切饑乏衆生色力滿足」。從文字上看「饑乏」是食衣住行有所欠缺,尤以饑餓爲甚。是故「最勝光嚴」指他的布施要非常強烈,才有可能令這些衆生的形色力量都滿足。
「淨光香雲身衆神,得除一切衆生煩惱垢解脫門。」身衆神用「凈」跟「香」、「光」和「雲」除一切衆生的煩惱。
「守護攝持身衆神,得轉一切衆生愚癡魔業解脫門。」我們只要心在道上,不放逸,到哪裏都有守護攝持身衆神,他永遠在你身邊。你要修法,凈喜境界身衆神永遠在。守護攝持身衆神能轉一切衆生愚癡魔業,衆生愚癡故會造業。即使你說不知道怎麼轉,也不知如何起觀,但只要你心在道上,有心想轉,有心要觀,就可以轉愚癡魔業。
「普現攝化身衆神,得普于一切世主宮殿中顯示莊嚴相解脫門。」「普現攝化」是自己的示現,自己要有信心,但不表示自大;也不必自卑,不卑不亢,才是應有的人品風範,這叫「普現攝化」。「普于一切世主宮殿顯示莊嚴相」,包括你在上班或從事其它任何活動,都稱「世主宮殿」,你在其中是個會員或幹部,皆是在「普現攝化」,盡你的一份責任,就是「顯示莊嚴相」。
「不動光明身衆神,得普攝一切衆生皆令生清淨善根解脫門。」「不動光明」是自己本身的心性能夠不動,它能夠展現智慧,故「普攝一切衆生皆令生清淨善根」。這句是指我們自己本身具有純淨的善根,當中沒有雜染,沒有其它附帶條件。
爾時,凈喜境界身衆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身衆神衆,而說頌言:
我憶須彌塵劫前 有佛妙光出興世
《遨遊自性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 十叁 身衆神衆—心爲根本,身爲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