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身众神众—心为根本,身为依
复次,凈喜境界身众神,得忆佛往昔誓愿海解脱门;光照十方身众神,得光明普照无边世界解脱门;海音调伏身众神,得大音普觉一切众生令欢喜调伏解脱门;凈华严髻身众神,得身如虚空周遍住解脱门;无量威仪身众神,得示一切众生诸佛境界解脱门;最胜光严身众神,得令一切饥乏众生色力满足解脱门;凈光香云身众神,得除一切众生烦恼垢解脱门;守护摄持身众神,得转一切众生愚痴魔业解脱门;普现摄化身众神,得普于一切世主宫殿中显示庄严相解脱门;不动光明身众神,得普摄一切众生皆令生清净善根解脱门。
这里以十个身众神为代表,经文讲到此已有四百一十个行门。假如于这一切境界中,任何一个境界现前的话,你说我不会观,随便起一个妄念,马上就落因果了,你要赶快忏悔。我们说一念起一个因果,你可能不知道因果报应如此不可思议,因为你这一个念头是迷惑愚痴的,表示我们在处理事情时杂乱无章。虽说任何境界都可以起观,但由于不会观,就随便想一个,或根本没观,这都是在浪费我们的生命资源。
刚开始时我们不知如何观,但是经过四百多个行门训练下来,应该懂得如何起观,要有心的准确去命中,不要无心。倘若看到任何境界都不知道或跑偏差,你在因地落了这样一个因,在果地就出现那种状况。现在社会已经有这种情况出来,这是所谓的「共业」。所谓「共业」,不是我们共同造业,然后受共同的果报,虽然这种解释比较容易了解,而是你在共同的世界造共同的因,那么果报要现前时,你会在同一个地方享受共同的依报。
由此可看到解脱门是统一性的命题,种种解脱门,又是一种多样性,在多样性当中有统一性。多样性如何发挥多样的美丽、绚烂的光芒?在此光芒中,我们又如何寻求一个和谐的一致性?此即经文在这里带给我们的启示。
是故抓住修行的精华与要领,这些经文念起来会特别有趣,就像看戏一样,每一个神、每一个王突然间跳出来,每一幕就有十名来为我们开示一番,走了以后又下一幕开始,轮流出来对我们开示,开示完了就走了。
所以这个经文很活泼、容易抄写,写经的同修可将此四卷经文做个排列,将二、三、四卷与第一卷做个综合比较。由于前面是总说,后面是别说,总说、别说如何搭配?搭配的方法有几种,譬如第一卷经文总说的部份接解脱门的部分,然后接偈颂,三个部分倂在一起。当中常常会重复抄写或脱落,因为有的解脱门是十一个,你如何插进来,如何分开,一步一步训练自己,你的定力会在这里培养起来,你的智慧也会在此时增长出来,经过如此重新排列组合到臻于完整时,它就是一本可读性相当高的论文了,虽然都是经文,但它会显得很活泼。所以为何要从第一卷开始抄写,乃因前面五卷有相当特殊的意义,自己来写,才能体会到。
「凈喜境界身众神,得忆佛往昔誓愿海解脱门。」「凈喜境界」指清净欢喜的境界,这是总说。
我们学华严一定要具足这个信心,在道场里面一定有道场神,离开道场在外面走,就有身众神,只要你提着念珠开始念佛就有护法神,这些不是外来的,是你自性显现出来的,你要能肯定。
身众神是我们的自身,假如以身体对应于我们的生活环境,身体是正报,环境是依报。但以我们的身相应于我们的心,身体是依报,我们的心才是正报,所以你的心如何,你的身就如何,所谓「心为根本,身为依」。
那么以心和身来相对比,身为依报,「凈喜境界」就是净土,这个净土是「得忆佛往昔誓愿海」。「忆」解为思惟,也是念佛的「念」。玄装大师不翻译为念佛,他称「思惟」,思惟佛在往昔的誓愿海。换言之,净土来自于忆佛,念佛来自于思惟佛的往昔功德。在过去生以来佛如何,我们只能从圣言量来了解。
现在先想想自己,这辈子以来遇到好的、坏的环境,你会怎么处理?过去我们没有学佛,受到环境的污染,贪、瞋、痴很严重,如今想想过去种种是在很不对,就会把它改过来,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从今以后要是再遇到坏环境,我也不堕落了,这叫「思惟」。这样的思惟,将今生以来每一件错误的事提出检讨。忏悔、发愿修正,如此则能解脱了。
「光照十方身众神,得光明普照无边世界解脱门。」每人都有光照十方的经验,理完髪、美过容,这时候感觉光照十方。另外,与人对谈时,你会展现智慧的光芒,令他人一再惊服。或者你影响别人,使他获得利益,此皆为「光照十方」。此外,劝人为善,若他人有错误的观念或采取不当的行为,你用方便善巧来开导,使他逐渐改过来,此时你就是「光照十方」。
「海音调伏身众神,得大音普觉一切众生令欢喜调伏解脱门。」「海音调伏」是指我们的思惟模式,每人都有其思惟模式。有些人做事杂乱无章,杂乱无章也是一法。你看他做人散散的,处事的要领都不清楚,这散散的也是一个要领。有人很精明,很精明也是个要领,胡里胡涂也是个章法,我们从这个地方来观。
这种情形,得「大音普觉一切众生令欢喜调伏解脱门」。是故人不可貌相,你看那些人做事杂乱无章法,当他有成就以后,变成乱中有序,大智若愚,这就是「大音普觉」。每个人都有其一面,我们要平等观察,不以价值判断和个人的意识形态框住一切人。所以「大音」指的是我们自己本身没有意识形态,对于任何境界都能接纳、包容,那些被我们包容的众生则会欢喜而调伏。
「凈华严髻身众神,得身如虚空周遍住解脱门。」「凈华严髻」就是我们的璎珞庄严之义,它只是形象上的表法,表「清净庄严」。在佛法中,「凈华严髻」是很具体的东西,比方说眼神很具体,从眼神可看出这个人有没有智慧,从面相上能看出此人是劳碌命还是有福报之人。同样地,一个很有智慧、很安详,内心清净无杂染的人,一看便知晓。有人虽然坐着不动,可是掩饰不住内心的焦躁不安,甚至还有坐立难安等等人生百态,平常可以多加留意。
所以一个人内心有事,脸上会具体呈现出缩在一起,我们尽量放松自己,你在轻松的情况之下,别人对你没有防备,你与人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社会上所谓的女强人,这种精明能干的人与人之间就有距离,有一层隔阂在。还有一种所谓中根器的人,非常重视形象,以形象作为辅助,展现他的能力。真正上根器的人不要那些形象,甚至于锋芒内敛、大智若愚,由此可以看到人性的一面。
然而一位真正能达到凈华严髻的人,他光坐在那儿,内心的安详和温馨自然会散发出来,他「身如虚空周遍住」。当他穷尽了,已经到达边缘,他就会似如意般地回头;倘若还没有穷尽,依然会往前探索他的边缘。
「无量威仪身众神,得示一切众生诸佛境界解脱门。」自身上来讲有无量威仪,无量威仪不是特别创造出某一种形象给他人看,那特别创造出来的形象成为你的标志时,就只有一种形象。一个正常的人,行住坐卧中都可展现无量威仪,所以修行人把形象完全展现在无形中,如此方能示现给一切众生了然诸佛境界。诸佛境界是自在、不执着、多样性,且无所不在的境界。
「最胜光严身众神,得令一切饥乏众生色力满足解脱门。」「最胜光严」是殊胜光,「得令一切饥乏众生色力满足」。从文字上看「饥乏」是食衣住行有所欠缺,尤以饥饿为甚。是故「最胜光严」指他的布施要非常强烈,才有可能令这些众生的形色力量都满足。
「净光香云身众神,得除一切众生烦恼垢解脱门。」身众神用「凈」跟「香」、「光」和「云」除一切众生的烦恼。
「守护摄持身众神,得转一切众生愚痴魔业解脱门。」我们只要心在道上,不放逸,到哪里都有守护摄持身众神,他永远在你身边。你要修法,凈喜境界身众神永远在。守护摄持身众神能转一切众生愚痴魔业,众生愚痴故会造业。即使你说不知道怎么转,也不知如何起观,但只要你心在道上,有心想转,有心要观,就可以转愚痴魔业。
「普现摄化身众神,得普于一切世主宫殿中显示庄严相解脱门。」「普现摄化」是自己的示现,自己要有信心,但不表示自大;也不必自卑,不卑不亢,才是应有的人品风范,这叫「普现摄化」。「普于一切世主宫殿显示庄严相」,包括你在上班或从事其它任何活动,都称「世主宫殿」,你在其中是个会员或干部,皆是在「普现摄化」,尽你的一份责任,就是「显示庄严相」。
「不动光明身众神,得普摄一切众生皆令生清净善根解脱门。」「不动光明」是自己本身的心性能够不动,它能够展现智慧,故「普摄一切众生皆令生清净善根」。这句是指我们自己本身具有纯净的善根,当中没有杂染,没有其它附带条件。
尔时,凈喜境界身众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身众神众,而说颂言:
我忆须弥尘劫前 有佛妙光出兴世
《遨游自性海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 十三 身众神众—心为根本,身为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