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尊于彼如来所 发心供养一切佛
前二句是把须弥山磨为极小的微尘,一微尘为一劫,表示在那么久以前,有妙光佛出兴于世。「妙光」指我们自己,由法义上来了解,就是在我内心最深处所在,有个觉悟的灵体,跃跃欲动。把纵的时间观念变成横的空间观念,然后一直深入到内心最深处的地方,这是时空自动的变化。
「世尊于彼如来所,发心供养一切佛」,「世尊」乃世间最尊贵,就是这个觉悟的灵体,在自性的地方,发心供养一切佛。换言之,「妙光」,此自性的灵体,在自性最深处的地方,对于一切的觉悟都要去触及,不回避。换言之,对于一切的觉悟,都要让它显现出来。
如来身放大光明 其光法界靡不充
众生遇者心调伏 此照放神之所见
自性的本体展现大智慧,所有法界无不充满。亦即智慧展现出来,穷尽整个法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说有情众生会得到利益,石头无情,它会有什么利益呢?这是你在向外解释。佛视一切众生都是佛,那么佛视一切无情都依报殊胜庄严,故云「此是普贤境,此是普贤行」。「此是普贤行」,是我们的一举一动,心思所及都是普贤行愿 ;「此是普贤境」,乃一切六尘境界皆无二无别,没有意识形态,没有瓜葛,这时候我们就说「无情成佛」,亦即无情是进入一真法界、极乐世界的境界里面,故称「法界靡不充」。倘若只是有情,你就没有穷尽了。
「众生遇者心调伏」,我们主要是调伏众生心,所以众生一遇到你的智慧光明,便都被调伏了。但是在此须了解到,我们一方面很乐意度众生,一方面也频频丢垃圾,你说垃圾是无情世界不要紧,可是你要明白,既然度众生,而众生要得度,必须庄严佛果,此乃无情之境界。是故一名修行者,在自在圆融的心境下,是不会破坏自然的。
此环保观念,中国自古以来即有一个原则,道场建筑在深山里,盖得再高也不能比树高,并且用的是标准的绿瓦,不用皇宫所使用的黄色琉璃瓦。然而现在台湾的道场多用黄色的琉璃瓦,这是不对的。因此,我们在讲度众生的时候,也要圆满无情世间。
如来声震十方国 一切言音悉圆满
普觉群生无有余 调伏闻此心欢庆
此为海音调伏身众神的解脱门,他说如来音声普震十方国,「震」指沟通之义。自性是生命的根源,像发电厂一样,里面储存了很多电,电源会输送出去与外面相应,我们能否与自性相应?
对于生命,其实多数人有此感受力,然而由于教育的误导,扭曲了我们,为了适应升学,为了追求世间的经济数字生涯目标,结果反而把我们与生俱来的生命能量之敏感性忽略了,由于长期没去用它,它就一直枯竭了。现在我们能否对重视经济数字的物质生活淡然,规划一个心灵性的生涯,使生命的能量旺盛起来,使原来较偏低的部分成长,原来很高的部分则让它充分展现,此方为宗教的本质,宗教能助你展现生命的能量。
现在我们把它展现出来,它能「声震十方国」。「一切言音悉圆满」,各种沟通皆能使众生得到应有的启示。「普觉群生无有余」,能够觉悟一切众生,无有一个遗漏,都能达到目的。
佛身清净恒寂灭 普现众色无诸相
如是遍住于世间 此凈华神之所入
「清净」乃无杂染、无意识形态、无价值判断在这当中纠葛。「寂灭」为本来面目,是故觉悟的本体清净,永远都呈现出本来面目。
「普现众色无诸相」,指因为他清净,所以一些状况会完完全全呈现出来。譬如水中月、镜中像很清楚,这叫「普现众色」,但是捞捞看,能否捞出月亮来?镜中的影子你也拿不来,这叫「无诸相」。所以镜中像、水中月,有现色,无诸相。它看似有,实际上没有,但是凡夫妄执,认为它有,此乃颠倒。一切万法本来如此,它就是这样而已,为何我们要执着呢?
在水中看到月亮,它在那里就是这样而已,我们不要再有第二念,否则就错了。如同我们看到好东西一定要买回家,买不买回家都是那个东西,你一定要买回家就是不清净了。就像你一定要捞起水中月一样,没有那回事。而「佛」,觉悟的本体是清净的,永远如此,才能够「如是遍住于世间」,普遍存在于这个世间,我们需好好体会。所谓「愿解如来真实义」,这里面每一句都值得我们一再探索其真实义。此是凈华严髻身众神之解脱门。
导师如是不思议 随众生心悉令见
或坐或行或时住 无量威仪所悟门
「导师」译为行者,也是一名宗教师,为人类精神的指导者,释迦牟尼佛或十方诸佛都是我们的导师。导师是这么不可思议,能随着众生心到处示现,在行、住、坐、卧中,随时随地这样地示现。
佛百千劫难逢遇 出兴利益能自在
令世悉离贫穷苦 最胜光严入斯处
「佛百千劫难逢遇」,的确没错,但是自己要觉悟的这件事亦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学佛是学者要觉悟,但有多少人体会到「觉悟」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体验到觉悟这件事的重要?
所谓「佛缘」和「善根」,不是指你在佛寺看到佛像会流泪,或是看到佛像就会拜,或是很小就喜欢持斋,这是很粗略、含糊笼统的。你是否曾经深思过「人生的意义为何?」「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应如何才能达到无有罣碍、不空虚的生活领域?」等等像这些有关觉悟的事情?
人有苦的逼迫,所以会觉醒、不造业,但当他想到我要如何不再做错事,如何才是不造业?这时候就已经「见佛」了!这是百千劫难逢遇,不是真的见到什么形相的佛,而是你内心的一种启发,如前面讲的妙光佛,你内心深处开始在寻找了,然后须有逼迫自己的能量,时间到了,你就开悟了。
能够有这种感受,要产生利益就很快有很多,它可以使你自在、解脱,故「出兴利益能自在」。
「令世悉离贫穷苦」,生命本质、生命能量的那种感受,能令你的生命质量整个往上提升,此乃真正的离贫穷苦。
我们现在没有这种感受,尽管修了很多世间福报,无非是有漏福田,因为世间福报对你生命力的感受毫无帮助,所以它会一直到用完为止。但是你要对生命力有所体验,你的生命能量一直充实,自己对生命的感染力,所散播出来的光芒、芬芳完全不同,所以生命质量一再提升,才是真富贵、离贫穷。生命情操不够,福报再大都无用,所以佛法在讲真正的富贵果报,就是指我们生命的富贵。
如来一一齿相间 普放香灯光焰云
灭除一切众生惑 离垢云神如是见
「如来一一齿相间,普放香灯光焰云」,表示佛金口亲宣正法、真理之义。如来是「自性」,我们自性能展现出这些智能光芒,灭除一切众生惑。既然人人的自性都能放智慧光,而我们为何不相应呢?所以修行的定力在此能够发挥作用。当你定力培养到某一个程度以后,与自性所发放出来的生命能量、智慧光芒就会相应,这个叫「定能发慧」。
众生染惑为重障 随逐魔径常流转
如来开示解脱道 守护执持能悟入
「众生染惑为重障」,众生被贪、瞋、痴这些杂染,以及向外求法的迷惑给障住,而且障得很厉害,此皆为教育的误导,使得我们的心性不向内,反向外之原由。几乎每个人都向外追逐,乃至于我们说成佛,一直以为有个佛可成;想要开智慧,一直认为另外有个智慧让我们开,这种观念完全不对,此即「染惑」,被外境影响了。因此「随逐魔径常流转」,一直在魔径里面转,不会跑到菩提道里来。如果跑到菩提道里,就不会流转而出离了。是故「如来开示解脱道」,即菩提道,告诉众生心要能转境,不要被境转。修行关键在这里产生的区别,让我们了解到真正修行的目标和方向何在。
我观如来自在力 光布法界悉充满
处王宫殿化众生 此普现神之境界
「我观如来自在力,光布法界悉充满」,指我向内观,知道如来自在的能力,即自性的自在解脱力。光明遍布整个法界皆充满,即是自性的这种自在的能力都能穷尽。
「处王宫殿化众生」,即在任何一个国王的宫殿,指现在任何的公共场所。例如这个讲经地方、由某位居士提供,几个同修组成一个类似委员会、护法会,这个会长就是王,我们处在这里面,就是王的宫殿,你要尽你的角色把它扮演好,这样就在化众生了。亦即我们自性的解脱自在力,无不充遍,能到处示现,在任何一个群体里,都能发挥教化众生的功能。
众生迷妄具众苦 佛在其中常救摄
皆令灭惑生喜心 不动光神所观见
不动光明身众神,观「众生迷妄具众苦」,众生为什么迷妄?因他向外,向外是建立在互相依靠的基础上,而互相依靠即是对立,当此对立的缘很好,即在顺境,你的福报现前,会感觉温馨、美好。当处不顺境时,你会觉得痛苦,有挫折感。所以我们学佛不能依于外面,只要你多一份向外就多一份苦,你多一份向内就少一份苦,你完全向内则完全无苦,修行即是修这个地方。
众生迷妄,因他向外追求,所以具众苦。「佛在其中常救护」,佛是觉悟,觉悟你那迷妄是不对的,即佛在你迷妄中出现救护你,使你免除迷妄所造成的痛苦。待你觉悟以后,佛就不见了,既然你觉悟了就是佛了,佛还来做什么?所以只要有苦难的地方一定有菩萨,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只要有迷惑的地方一定有佛,佛是觉悟你的迷惑。故「皆令灭惑生喜心」,都能消灭众生的迷惑而使他们产生欢喜心。
由此可看到这些解脱的根本要领、根本方法,它所存在的那种殊胜义,不论从哪个角度进来,皆可感受到。
在这么多境界和领域里面,我们应如何不迷惑?法门这么多,要从何处下手呢?你就把宏观的这个绝对性化成部分的相对性,一个一个去过滤,作为你的下手处,这个下手处成长以后,各方面都能具足、圆满。不要以为微细处不能成就,只要你「善用其心」,从很小的地方,或行住坐卧当中都可以下手,成为你的解脱门。
《遨游自性海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 十三 身众神众—心为根本,身为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