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遨遊自性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 十叁 身衆神衆—心爲根本,身爲依▪P2

  ..續本文上一頁">世尊于彼如來所 發心供養一切佛

  

前二句是把須彌山磨爲極小的微塵,一微塵爲一劫,表示在那麼久以前,有妙光佛出興于世。「妙光」指我們自己,由法義上來了解,就是在我內心最深處所在,有個覺悟的靈體,躍躍欲動。把縱的時間觀念變成橫的空間觀念,然後一直深入到內心最深處的地方,這是時空自動的變化。

  

「世尊于彼如來所,發心供養一切佛」,「世尊」乃世間最尊貴,就是這個覺悟的靈體,在自性的地方,發心供養一切佛。換言之,「妙光」,此自性的靈體,在自性最深處的地方,對于一切的覺悟都要去觸及,不回避。換言之,對于一切的覺悟,都要讓它顯現出來。

  

如來身放大光明 其光法界靡不充

  

衆生遇者心調伏 此照放神之所見

  

自性的本體展現大智慧,所有法界無不充滿。亦即智慧展現出來,窮盡整個法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你說有情衆生會得到利益,石頭無情,它會有什麼利益呢?這是你在向外解釋。佛視一切衆生都是佛,那麼佛視一切無情都依報殊勝莊嚴,故雲「此是普賢境,此是普賢行」。「此是普賢行」,是我們的一舉一動,心思所及都是普賢行願 ;「此是普賢境」,乃一切六塵境界皆無二無別,沒有意識形態,沒有瓜葛,這時候我們就說「無情成佛」,亦即無情是進入一真法界、極樂世界的境界裏面,故稱「法界靡不充」。倘若只是有情,你就沒有窮盡了。

  

「衆生遇者心調伏」,我們主要是調伏衆生心,所以衆生一遇到你的智慧光明,便都被調伏了。但是在此須了解到,我們一方面很樂意度衆生,一方面也頻頻丟垃圾,你說垃圾是無情世界不要緊,可是你要明白,既然度衆生,而衆生要得度,必須莊嚴佛果,此乃無情之境界。是故一名修行者,在自在圓融的心境下,是不會破壞自然的。

  

此環保觀念,中國自古以來即有一個原則,道場建築在深山裏,蓋得再高也不能比樹高,並且用的是標准的綠瓦,不用皇宮所使用的黃色琉璃瓦。然而現在臺灣的道場多用黃色的琉璃瓦,這是不對的。因此,我們在講度衆生的時候,也要圓滿無情世間。

  

如來聲震十方國 一切言音悉圓滿

  

普覺群生無有余 調伏聞此心歡慶

  

此爲海音調伏身衆神的解脫門,他說如來音聲普震十方國,「震」指溝通之義。自性是生命的根源,像發電廠一樣,裏面儲存了很多電,電源會輸送出去與外面相應,我們能否與自性相應?

  

對于生命,其實多數人有此感受力,然而由于教育的誤導,扭曲了我們,爲了適應升學,爲了追求世間的經濟數字生涯目標,結果反而把我們與生俱來的生命能量之敏感性忽略了,由于長期沒去用它,它就一直枯竭了。現在我們能否對重視經濟數字的物質生活淡然,規劃一個心靈性的生涯,使生命的能量旺盛起來,使原來較偏低的部分成長,原來很高的部分則讓它充分展現,此方爲宗教的本質,宗教能助你展現生命的能量。

  

現在我們把它展現出來,它能「聲震十方國」。「一切言音悉圓滿」,各種溝通皆能使衆生得到應有的啓示。「普覺群生無有余」,能夠覺悟一切衆生,無有一個遺漏,都能達到目的。

  

佛身清淨恒寂滅 普現衆色無諸相

  

如是遍住于世間 此凈華神之所入

  

「清淨」乃無雜染、無意識形態、無價值判斷在這當中糾葛。「寂滅」爲本來面目,是故覺悟的本體清淨,永遠都呈現出本來面目。

  

「普現衆色無諸相」,指因爲他清淨,所以一些狀況會完完全全呈現出來。譬如水中月、鏡中像很清楚,這叫「普現衆色」,但是撈撈看,能否撈出月亮來?鏡中的影子你也拿不來,這叫「無諸相」。所以鏡中像、水中月,有現色,無諸相。它看似有,實際上沒有,但是凡夫妄執,認爲它有,此乃顛倒。一切萬法本來如此,它就是這樣而已,爲何我們要執著呢?

  

在水中看到月亮,它在那裏就是這樣而已,我們不要再有第二念,否則就錯了。如同我們看到好東西一定要買回家,買不買回家都是那個東西,你一定要買回家就是不清淨了。就像你一定要撈起水中月一樣,沒有那回事。而「佛」,覺悟的本體是清淨的,永遠如此,才能夠「如是遍住于世間」,普遍存在于這個世間,我們需好好體會。所謂「願解如來真實義」,這裏面每一句都值得我們一再探索其真實義。此是凈華嚴髻身衆神之解脫門。

  

導師如是不思議 隨衆生心悉令見

  

或坐或行或時住 無量威儀所悟門

  

「導師」譯爲行者,也是一名宗教師,爲人類精神的指導者,釋迦牟尼佛或十方諸佛都是我們的導師。導師是這麼不可思議,能隨著衆生心到處示現,在行、住、坐、臥中,隨時隨地這樣地示現。

  

佛百千劫難逢遇 出興利益能自在

  

令世悉離貧窮苦 最勝光嚴入斯處

  

「佛百千劫難逢遇」,的確沒錯,但是自己要覺悟的這件事亦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學佛是學者要覺悟,但有多少人體會到「覺悟」是什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沒有體驗到覺悟這件事的重要?

  

所謂「佛緣」和「善根」,不是指你在佛寺看到佛像會流淚,或是看到佛像就會拜,或是很小就喜歡持齋,這是很粗略、含糊籠統的。你是否曾經深思過「人生的意義爲何?」「人生的目的是什麼?」「我們應如何才能達到無有罣礙、不空虛的生活領域?」等等像這些有關覺悟的事情?

  

人有苦的逼迫,所以會覺醒、不造業,但當他想到我要如何不再做錯事,如何才是不造業?這時候就已經「見佛」了!這是百千劫難逢遇,不是真的見到什麼形相的佛,而是你內心的一種啓發,如前面講的妙光佛,你內心深處開始在尋找了,然後須有逼迫自己的能量,時間到了,你就開悟了。

  

能夠有這種感受,要産生利益就很快有很多,它可以使你自在、解脫,故「出興利益能自在」。

  

「令世悉離貧窮苦」,生命本質、生命能量的那種感受,能令你的生命質量整個往上提升,此乃真正的離貧窮苦。

  

我們現在沒有這種感受,盡管修了很多世間福報,無非是有漏福田,因爲世間福報對你生命力的感受毫無幫助,所以它會一直到用完爲止。但是你要對生命力有所體驗,你的生命能量一直充實,自己對生命的感染力,所散播出來的光芒、芬芳完全不同,所以生命質量一再提升,才是真富貴、離貧窮。生命情操不夠,福報再大都無用,所以佛法在講真正的富貴果報,就是指我們生命的富貴。

  

如來一一齒相間 普放香燈光焰雲

  

滅除一切衆生惑 離垢雲神如是見

  

「如來一一齒相間,普放香燈光焰雲」,表示佛金口親宣正法、真理之義。如來是「自性」,我們自性能展現出這些智能光芒,滅除一切衆生惑。既然人人的自性都能放智慧光,而我們爲何不相應呢?所以修行的定力在此能夠發揮作用。當你定力培養到某一個程度以後,與自性所發放出來的生命能量、智慧光芒就會相應,這個叫「定能發慧」。

  

衆生染惑爲重障 隨逐魔徑常流轉

  

如來開示解脫道 守護執持能悟入

  

「衆生染惑爲重障」,衆生被貪、瞋、癡這些雜染,以及向外求法的迷惑給障住,而且障得很厲害,此皆爲教育的誤導,使得我們的心性不向內,反向外之原由。幾乎每個人都向外追逐,乃至于我們說成佛,一直以爲有個佛可成;想要開智慧,一直認爲另外有個智慧讓我們開,這種觀念完全不對,此即「染惑」,被外境影響了。因此「隨逐魔徑常流轉」,一直在魔徑裏面轉,不會跑到菩提道裏來。如果跑到菩提道裏,就不會流轉而出離了。是故「如來開示解脫道」,即菩提道,告訴衆生心要能轉境,不要被境轉。修行關鍵在這裏産生的區別,讓我們了解到真正修行的目標和方向何在。

  

我觀如來自在力 光布法界悉充滿

  

處王宮殿化衆生 此普現神之境界

  

「我觀如來自在力,光布法界悉充滿」,指我向內觀,知道如來自在的能力,即自性的自在解脫力。光明遍布整個法界皆充滿,即是自性的這種自在的能力都能窮盡。

  

「處王宮殿化衆生」,即在任何一個國王的宮殿,指現在任何的公共場所。例如這個講經地方、由某位居士提供,幾個同修組成一個類似委員會、護法會,這個會長就是王,我們處在這裏面,就是王的宮殿,你要盡你的角色把它扮演好,這樣就在化衆生了。亦即我們自性的解脫自在力,無不充遍,能到處示現,在任何一個群體裏,都能發揮教化衆生的功能。

  

衆生迷妄具衆苦 佛在其中常救攝

  

皆令滅惑生喜心 不動光神所觀見

  

不動光明身衆神,觀「衆生迷妄具衆苦」,衆生爲什麼迷妄?因他向外,向外是建立在互相依靠的基礎上,而互相依靠即是對立,當此對立的緣很好,即在順境,你的福報現前,會感覺溫馨、美好。當處不順境時,你會覺得痛苦,有挫折感。所以我們學佛不能依于外面,只要你多一份向外就多一份苦,你多一份向內就少一份苦,你完全向內則完全無苦,修行即是修這個地方。

  

衆生迷妄,因他向外追求,所以具衆苦。「佛在其中常救護」,佛是覺悟,覺悟你那迷妄是不對的,即佛在你迷妄中出現救護你,使你免除迷妄所造成的痛苦。待你覺悟以後,佛就不見了,既然你覺悟了就是佛了,佛還來做什麼?所以只要有苦難的地方一定有菩薩,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只要有迷惑的地方一定有佛,佛是覺悟你的迷惑。故「皆令滅惑生喜心」,都能消滅衆生的迷惑而使他們産生歡喜心。

  

由此可看到這些解脫的根本要領、根本方法,它所存在的那種殊勝義,不論從哪個角度進來,皆可感受到。

  

在這麼多境界和領域裏面,我們應如何不迷惑?法門這麼多,要從何處下手呢?你就把宏觀的這個絕對性化成部分的相對性,一個一個去過濾,作爲你的下手處,這個下手處成長以後,各方面都能具足、圓滿。不要以爲微細處不能成就,只要你「善用其心」,從很小的地方,或行住坐臥當中都可以下手,成爲你的解脫門。

  

  

《遨遊自性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 十叁 身衆神衆—心爲根本,身爲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