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耳根圓通章 第二十六集▪P3

  ..續本文上一頁

  我常跟各位舉一個例子,我記得好像各位講的,現在已經很久了,菲律賓的一個,菲律賓還是婆羅洲那邊一個原始的村落裏,有一個大概像Discovery這種單位去采訪,他發現村落裏頭的小朋友,有一天睡覺做了一個夢,夢到他昨天玩的那個同伴死了,他就問他的爸爸“他怎麼死了,我們昨天在玩,我夢到他死了。”那爸爸就等于接到這個法塵,他想了一下就告訴他“你有沒有跟他吵架?”他說“沒有,他要我的糖果,我不給他吃。”“哦!你沒給他吃,所以他死了。你去看他,把所有的糖果都給他。”

  那個小孩子過去看,他果然沒死,就把所有的糖果都給他,說“對不起,我害死你了,糖果通通給你。”你可以看到爸爸也好、孩子也好,那個腦筋那個識大概只轉兩叁圈而已。要是我們的話呢,“夢的不算,別想太多,去玩。”你看你的反應可能很直接,很快地就作答複了,但是你是意識形態,每個意識形態最少十個概念構成一個意識形態,我給各位講是最少,一個複雜的概念大概幾百個識,一個複雜的意識形態,我看不止幾百個概念而已。你要去留意到,那是你看不到的,你很簡單地講“不要理它,做夢不算,你今天晚上好好睡,就會夢到他又活起來。”

  你看起來好像你反應很快,不像那個爸爸這樣想了一下,最後擠出來問說你有沒有跟他吵架。他是因爲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的運作很慢,所以他只有幾個識而已。我們因爲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運作很快,所以當你接受到一個訊息的時候,你那裏面不知道多少同時啓動。他那個啓動得很慢,所以反應你會覺得很好玩。你的反應呢,是因爲你那種快動作,認爲這是很正確,其實那不對,因爲你已經墮入意識形態裏面的判斷,而在那個很簡單的識作用之下,他的反應是那麼的純真,知道嗎?

  所以大腦轉得越多越快的人,他越不真實,當你遇到一個不用大腦的人,你就會說“這個人……”因爲你已經不是人,所以你才說“這個人”,因爲你跟他合不來。那爲什麼莊子叫真人,對于這一種不用大腦的人叫真人,我們用大腦的人都叫假人,你去留意看看。

  真正修行是在這個地方,從淨識入初果,從初果那個識,大概五六個識的,要降到兩叁個識裏面,標准是兩個識,叫二果;然後守住受,證叁果;然後向色,第二念出發,四果向;破無名就進入第一念,四果位。這整個過程很清楚,跟你修學禅定的不一樣。

  很多同修都有禅定的功夫,初禅二禅,禅境界很美很美,那對不起我沒有辦法幫你解答,那等到色界天你去找大梵天王再講,我沒有辦法處理你這些。我告訴你的是欲界直接出叁界的方式,你這種禅你不修,你到哪裏去有更好的我不知道,那你就好好修吧。

  我只是這樣跟各位講說,學佛難呐,你不要以爲說都在禅堂裏打坐,沒學佛的很多,佛法是什麼都不知道。昨天才發現有一個他竟然說,我問他說“你菩提心要守得住啊?”他愣在那裏。我說“你爲何出家?”“因爲金剛界、胎藏界是純密,所以我就出家。”我說“去死好了。”胎藏界、金剛界是純密跟你出家有什麼關系啊?他因爲他是純密所以我出家。你不是神經啊?他純密跟你出家有什麼關系

  “你爲何學佛?”他看我一下“學佛很好。”

  這個叫發心嗎?要來求度的時候發願“我願生生世世怎麼樣……”去死了,那個心都沒看到。你們這叫乳童心,乳童,吃牛奶那個乳,還在吃奶的孩子的心叫乳童心,也叫做發心?只有你知道啊,誰知道?所以像這一類的情況我們都要一再地檢驗。

  一開始我們就跟各位強調,佛法、覺醒,覺醒在哪裏?就是你對于現有的人生有疑慮,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昨天一個五年級的小朋友,我說“你要出家?”他說“我也有在想……”他媽媽說他常常在想說“是不是可以畢業以後不要結婚”?我說是啊,他就會想了,是不是可以不要結婚?五年級的孩子現在很聰明,都想到畢業以後要結婚了。他在想說是不是可以不要結婚,一個有善根的人這個時候他就會去考慮這個問題,五年級而已。

  我們這樣活著到底對不對?你現在在幹什麼?這樣做到底對不對?我們來打坐,你在修學什麼?一般來講五功德、十功德,大家都在談,從初禅二禅叁禅,你到底打坐是不是往那邊走?大概我們也知道不應該往那邊走,可是不往那邊走要往哪邊走?你又不知道,現在這條路我給你指出來。很清楚了,不是往初禅二禅走,是要往初果二果走,這個路子很清楚。你們這次來打禅七我沒欠你了,光是這個就夠了,這個禮物就夠你說,這叁個月的叁次禅七已經夠了,這裏面已經從整個過程裏統統跟你交代清楚了,從《耳根圓通章》來。

  這個講法我告訴你在法界中非常震撼的,從聞思修入叁摩地,初于聞中,我已經把哈達瑜伽、思辨瑜伽跟巴克提瑜伽跟你講清楚了。不但在佛法中、在印度教裏,只要在中國的佛教跟印度的婆羅門教你能夠站得住腳跟,在這個法界,在釋迦摩尼佛法化的時代裏,或者我們叫賢劫的這個時代裏,你絕對可以交代得過去。你跟其他的時代,那我不敢說,但是在賢劫這個時代裏已經可以叫做真理了。

  這已經跟你交代很清楚了,出叁界怎麼出去?不是禅定的問題,婆羅門教上面講的禅定到天上去,那幾重天的天王就這樣修的。它巴克提瑜伽也講不要這樣修。他們現在的這些經典應該是翻得不好,因爲我看他們中文素養跟宗教素養都不夠,經文應該是寫得很好,但是翻成中文的地方翻得不好。但我們這種講法絕對可以,中、印兩大民族的生命真理我們已經可以貫穿了,也希望各位你在這一條菩提道上能夠好好地走出來。

  這一節課很短,也不過幾十分鍾,但是告訴你的已經很清楚了。你一定要調到淨識這個地方來。你不要看,你前面要把那個變異念除掉都不容易,因爲你的情緒在作梗,你要發的都是野草心,不是菩提心。發那個什麼心,高興你就像個菩薩,不高興就像個羅刹,那哪叫發菩提心嗎,那都不行。

  只要你的情緒一直在控製你,你全部在變異念裏頭,你再怎麼思考都是你的意識形態,都是好惡抉擇,依據你個人的喜怒好惡,這是很可怕。那你能不能把這個放下,有一點意志,有那個意志力,可以去判斷善惡,而選善念造善業,不要受情緒影響,那才有可能。

  這裏面還有染識跟淨識的差別,你還必須把染識給除掉。那麼從淨識開始去看你的念起念滅,其實就是識,因爲你一個念你看不到,現在看一個識可以,那你就入初果。那麼到叁果以後才能看念,叁果以後看念就向四果位出發了,那你才有辦法在第二念第叁念上再看。破了無明,那你就到第一念,到四果位,那你要看第一念第二念就有可能,那就自在出入了,關鍵在這裏。那往後講的才有可能講舍識用根、轉識成智以後,從根本智到後得智,怎麼樣經過那一分保任而轉入法身大士,這兩條路。我們走這條路,我們叫初果二果的路,不是初禅二禅的路,能不能分辨出來?我們交代很清楚了。

  很多人在這裏他沒有辦法,在禅定裏面搞不清楚,那沒有辦法,因爲指導者也搞不清楚,傳統在這個修行上面的指導書籍,不要說經典,指導的書籍都交代不清楚,他沒有辦法把這些東西弄出來。一般講指導的從粗住、細住進行,都是往禅定走的。那我們不是這樣子跟你講,我想在教相上,這個地方我們已經跟各位交代很清楚了,是不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不知道,我想這輩子你都很難遭遇,那你就掌握好。

  這個你能夠掌握,能夠這樣去實踐,那我們跟你講說一個七你就可以從淨識到初果,再一個七你就可以從初果到二果,再一個七你可以二果到叁果,再一個七你就叁果到四果,四個七夠了,五個七你就可以舍識用根了,等你用根以後我們再講轉識成智。我講很快,幾句話講過去了。

  但是你前面的資糧道,變異念必須舍盡。變異念不舍盡沒有用,那個我執甚深在那邊,改都沒辦法改,踢也踢不掉,那怎麼修?你到哪裏去,我跟你講人住喜馬拉雅山頂,心在紅塵裏,你都是變異念。你要有辦法住在紅塵裏,你看那彌伽長者在市渠道中坐廣大座,他如如不動。彌伽長者現在講就是工商總會會長,各行各業的理事長,各行各業他都參與,可是他掌握得住。他舍識用根以外他能轉識成智,他有後得智。因爲他是第四位,善財童子的第四位的善知識,彌伽長者就是四住菩薩,他是已經破四分無明的法身大士。你要留意,四十一分無明他破四分。

  我們以爲破無明是一破就全破了,你是破第一個大頭無明,所以證阿羅漢,才能舍識用根,舍識用根還要轉識成智,然後還要一分保任,才叫法身大士。所以破一分無明是可以叫做初住位沒錯,可是你還沒有保任,還沒有成熟不算。所以基本上要到法身大士,那無明才全斷,第一分才斷。你那個破無名還不叫斷無明,到初住位才斷第一分無明,你要留意到。所以我們在用詞的時候,我說語言是很笨,怎麼講呢,就跟你講破無明你以爲斷無明。

  破只是穿得過去而已,本來你穿不過去被無明障礙住,現在把它打破一個洞,可以穿過去了,可是你要把它斷掉啊,那要全斷要到初住位,才破一分無明是斷一分無明,這個破跟那個破又不同意義了。斷一分無明、斷二分無明,斷四十一分無明才是等覺菩薩。你看看這個怎麼辦。大家修學都很快,破無明、破無明,就破一個洞,鑽過去一次就不能再鑽回來了,鑽回來以後又鑽不過去了,那不算。所以要斷,那有四十一個無明給你斷,一分一分往上進。所以我們要看,真修行學真修行的這個法,要不然我告訴你很多地方都挂著佛教的羊頭,賣的是四禅定的禅,那你自己去看看。在這個修學的過程裏把這條路看好,那往後我們要走的就很精彩了。

  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再講初果、二果之間,我們怎麼樣來奮進。

  

  

《耳根圓通章 第二十六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