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圓通章第二十七集
海雲繼夢和上
因爲我們講到變異念的時候,是指你的意識形態很濃厚。意識形態的本身它是對立的,所以在對立當中你的抉擇,那種變成以利益作判斷。換句話說對于自己本身的這種獲取爲標的,所以我們把它叫做意識形態。你那個要與不要的這種抉擇太明顯。
那麼善惡念它不是要與不要,它是善、惡的區別。所以我的要,要取之有道;我的不要,我是依于正義。應該來講在善惡念當中他的正義感比較重;在變異念那邊通常是爲了生存,爲了生存他就不擇手段,活下去爲最終目標。爲了要活下去,他不惜傷害別人,那就有所謂傷天害理的事發生。貪汙,是最傷天害理的事。你一個人獲取的是全國老百姓的稅金血汗錢,你爲什麼要貪汙呢?這就是傷天害理。但是他爲什麼要做呢?他爲了生存。只是這個東西要不要臉,知恥不知恥是另外一回事。
因爲他在做利益抉擇的時候,是以他的意識形態作判斷。這裏面夾雜著太多的是是非非。他不是不知道不該做,他知道,問題是他還有其他的權力可以隱瞞他做這些不該做的事。這裏面那個念是非常非常的多,你沒有辦法去做這種說明。他做一個抉擇說好或不好,那裏面都已經潛藏著很多很多的那種動機在裏面。
所以修行人看那些人的心看得很清除就在這裏,因爲你像瀑布一樣,我是靜靜的,我是沒有,我什麼都沒有,那個時候看得最清楚。你也像瀑布,他也像瀑布,你什麼也沒看到。這關鍵就在這裏,我們看的就是他的變異念。所以說變異念是個意識形態。
到善惡念他已經有正義感了。正義感會把某些東西給除掉,所以它就變成一個水流,細細的,它不像瀑布那樣了,它頂多像水龍頭那樣。它有一定的方向,它不是沒有方向。因爲它有正義感,它有善惡的這種區別,所以有惡的部分它已經不要了。它已經不是意識形態,它有個概念,這個概念告訴他這個可以、那個不可以,它是這樣子在處理事情的,所以它的念有一定的方向。所以我們說它通常取善念,這個善念是世間善,不是真理的善。真理的善就叫淨念,那不一樣。
現在我們要談的是,當你已經去掉一半,最激烈的那部分除掉了,剩下來是靜靜的這個部分。這一個安靜的靜的那個念叫概念,這概念還是一個綜合法塵,它就是這裏面一絡你還是理不清,這概念裏頭有無量的小概念,我們叫做識,無量的識。這個識,每一個識裏頭又有無量的念。現在問題是在這個地方,你從這個概念能不能整理出一個識來,這個就開始修行了。
譬如我們講說這個不應該做,世間有很多事不該做,可是在某種情況之下這也不要緊。世間有很多這樣,走路靠邊走,那應該都靠右邊走,可是你靠左邊走也不要緊。那這種彈性的運用,隨著民族跟文化會有不同。
我們開車都是靠右開,這沒有問題,你去注意看看,我們開車大概沒什麼狀況,可是呢,在堵車的時候狀況就都出來了,全世界都一樣。在郊外那美國人還比較君子,一部跟著一部,堵車的時候這邊走過、那邊來過,這沒有問題。可是你到紐約的時候塞車都是,那叫糟糕,糟糕知道嗎?糟糕你大概不知道,糟糕的“糕”怎麼寫?年糕的糕,糟糕就是遭遇到年糕了,麻煩事大。年糕很好吃,但是你遇到那種手黏上去的時候你就知道,所以叫做糟糕了。
到那個時候,那人性就跑出來了。那人性他其實是一種概念,像世間的人性就是一種概念,他遇到狀況他要去處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那念頭很複雜,不那麼單純了。爲什麼在郊外可以呢?郊外我一個印象最深的,就是在那個聖保羅是嗎?還是叫什麼,那個城市一個大學,要去演講的時候賽車,賽車大概前面有五部車,它是兩車道,但是大家都排在一起,你剛好從下面看上面,上面前面也塞車,他們就這邊對開一部,這邊對開一部,就是這個樣子。因爲車子比較多,這邊五六部,那邊也五六部,就一部一部、一部一部這樣看很清楚。可是進到城裏去還是亂成一團,爲什麼呢?
因爲在郊外大家心思比較單純,所以都能守法,那沒有紅綠燈,就是這邊一部以後這邊一部。他們從兩個車道並成一個車道也是一樣,這裏走一部這裏靠一部進來,這裏走一部這邊再靠一部進來,都是一個對一個,次序很好,可是真的塞車的狀況,又亂成一團了。那個時候你就看到這些人是有善惡念,他知道該這樣做,可是亂起來的時候,通通沒有照這樣做,不能厘清那種狀況,所以這個就是善惡念的一種特質。
你不要看這些相,這些相你就看到人的心思。爲什麼要各位說你要發心當義工呢,你來處事你看看,這個事情就這樣,你認爲這樣你講了,可是那邊的人跳起來了。你認爲,可是他不認爲啊,關鍵就在這裏。我認爲,可是他不認爲,這個時候這就是修養的問題了,你要體諒對方會怎麼樣,我這邊應該要怎麼樣,這個相對的情況一步一步去前進。你要看的是這個念的部分,與人相處看念,然後你慢慢、慢慢你就能夠看到精細處,光是塞車的問題,你就可以看出來了,開車的這部分現在是很普遍的。
還有一個,你看什麼,人家打錯電話,或者你打錯電話,對方怎麼處理,你就可以看那個心念。人家打錯電話到你這裏來,你怎麼處理,你可以看到你的反應。有人打錯電話,竟然可以講一兩個鍾頭!奇怪,打錯電話,他爲什麼講一兩個鍾頭呢,可見他很投機嘛;有的不是,一打錯電話就叫起來罵了,爲什麼?同樣一個,打錯電話不過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可是你卻看他的心念狀況。這是一個處事的方法,你可以從你打錯電話對方的反應看他是在變異念還是在善惡念之間,你很清楚地可以看到人性的部分。
現在呢,我們從這裏回過來看你的概念跟你的識要怎麼處理了,我們修行在這裏。因爲從這個表裏頭看,我們看下面這個地方,這個“愛、取”的這個部分。下面是“愛、取”這個地方,他其實在十二因緣裏頭是已經到後半段了,最後已經是“有、生、老、死”的問題了。那在善惡念裏頭是“愛、取”之間的問題,要與不要之間的問題。那你一要以後,就有生的問題,一有生,就生存問題了,這個地方就有點君子風度了,要與不要的問題,要與不要就看你的風度了。那麼再過來呢,住的地方,六入處的地方,受這個部分,是你的心理問題,不是概念問題。
要與不要你的意志能控製,到這個觸、受的地方不是你意志能控製的,要去訓練你那意志不能控製的那個部分才叫修行。意志能控製的部分只叫修養,假如意志能控製的部分你都沒辦法控製,那你就是沒修養的人,對不對?現在問題在這個地方,意志的控製,傳統的儒家來講叫心性學,傳統儒家講的是意志的部分,愛、取這個地方。你去注意看看,儒家在講的是修養,修養講的它也講心性,那就講這意志的控製問題,這是儒家講的;佛家講的就是意志不能控製的部分,你要去調順好,你要注意修行是指這個部分。
現在談這個部分我們是在跟各位談這裏,你假如這個地方不能弄清楚,你就不知道你修行在修什麼,修了老半天你只是在控製你的意志而已。控製意志只是修養的部分,你意志要能控製,這東西不可以就不可以,你要控製好,控製不好你就犯了禁戒,這是意志控製的。可是修養以外我們講修行的這個部分,修行的部分是意志控製不到的,那好了,這裏面就是道家講的叫做先天性問題。後天性問題是意志能控製的,那意志不能控製的就先天啊,你去留意到這裏。那儒釋道叁家你都看到了,這只是表面上,我們要講修行的話,講這表面叁家就一網打盡了。
那你看看全世界在講的道德律,全部都是講“愛、取”的部分,全部都講善惡念,所以我跟你講這張表是很偉大的,不是我自己畫就偉大了,因爲它適用性太廣了。所有的道德律、所有的法律在探討的都是意志控製的問題,都是這個概念你能夠遵守的問題,都在講“愛、取”。你要取之有道,那個不行就是不行,你做了就犯法,都指意志控製的部分,就是善惡念的這個部分。
我們在講修行,它不可思議就在這裏,你意志不能控製的那個部分你去把它調好,不可思議的境界在這個地方。大不思議,《華嚴經》講大不思議,就更前面那個地方,無明以前的部分那叫大不思議,那就叫做不思議解脫境界,你在這個裏面,在“住”裏面是不思議境界。留意哦,現在我們用另外一套詞彙的說法,另外一套的語言模式。
意志能控製的這部分是世間法,是可思議的部分,因爲意志你能控製,那就是世間善人。沒有必要特別表揚,是你應該做的,所以做好事是應該的,做壞事是不應該的,做好事應該,沒什麼獎勵。但是不思議境界,不是意志控製的,這邊不思議,“住”、生滅念這邊是不思議,但是他不解脫,這裏面還沒解脫,但是有很多神通,那叫不思議境界。
在不思議境界裏就有人獎勵了,“哇!他好厲害哦,他走路離地叁寸,你再表演一次給我看。”“要表演一次給你看可以,一次一千塊。”每個人繳一千塊,我走路給你看,走路給人家看也有錢收,不錯,因爲那是不思議境界,因爲他走路能夠離地叁寸嘛,那給你看,可以啊,這是特異功能。因爲他是不思議境界,不是你的意志能控製的。但是他還在叁界內,他照樣有煩惱,他在生滅念裏頭訓練。
你透過這個訓練以後,你才有可能到解脫境界裏面去。那麼解脫境界裏面,就破無明以後叫解脫,有小解脫、有大解脫。在後得智以前都叫小解脫,後得智以後叫大解脫。那大不思議再加上大解脫,就大不思議解脫境界,那是《普賢行願品》後面講的部分。我們一般講的是不思議解脫,就是一般的小解脫,所以通常講解脫境界,不加不思議解脫了,就解脫境界,這個解脫境界是可思議的解脫境界,那華嚴的境界是不思議的解脫境界。所以我們通常講,一般的可思議境界、可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四個區塊,那看你修學的是哪個區塊。
一般講的可思議境…
《耳根圓通章 第二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