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圓通章第二十八集
海雲繼夢和上
好,我們再繼續跟各位談。這個變異念,意識形態有很多種,世間人的意識形態那就數不勝數,多得不得了。我們已經開始進入修行的領域,那麼都在佛門中。佛門中他有兩種,一種叫做內外道。我們是內學內明,是講內在心性世界的改造,叫做生命的改造。那麼雖然人在這裏面,可是事實上他是個外道,他不是真正的在佛門中。
這些人也就是我們講的,他是佛教語言的習慣者。習慣佛教的語言,佛裏佛氣的,“輪回、業力、因果、報應啦。”這一種佛裏佛氣的他很多,可是都不是佛法的東西。他也講發心,可是他不是發心,他除了發心那兩個字以外,什麼叫發心,他沒有東西。佛菩薩是什麼,他也不知道。他中間這一尊叫做佛還可以接受,旁邊這一尊叫做佛,說怎麼這樣?他沒見過,他一定要他見過才算,反正他是比佛厲害,佛要經過他鑒定。
爲什麼呢,因爲他都是意識形態。他只有那個語言,他不知道語言所表達的那個東西,我這句話已經講得很清楚了。語言後面所講的那個東西是什麼他不知道,他也不願意去知道,他就以爲他知道了。這個就很麻煩了,都自以爲是。“發心,我已經發心了,還要發什麼心?”發什麼心?你知道你發心以後會有什麼現象嗎?你知道發心是什麼嗎?發心的內容在你的生活中所表現的是什麼狀態嗎?他不管這些,就是他已經發心了,那你就完蛋了。
這個叫做內外道,在裏面,雖然在我們這裏面的外道。同樣的,你雖然是在禅堂裏頭,你在那邊辦的是禅堂外面的事,看起來好像坐在裏面有板有眼的,很像一回事。心裏頭呢?都不是裏面的東西,這個典型的內外道。
所以我們一再地要告訴你,你講的話,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跟我們裏面的一樣嗎?所以爲什麼跟各位講,你要一個道場、一個法門、一個善知識。你在這裏學禅就是學禅,不是密,因爲密還有密的思維模式跟語言模式。你懂什麼?你懂一懂到後來就是大鍋菜,大鍋菜知道嗎?剩菜煮在一起叫大鍋菜,你就變成那種狀況。再混下去,那大鍋菜名字就很好聽,就叫佛跳牆。你不要以爲說你在佛門中混多久,沒有用啊,混到最後就是佛跳牆。爲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因爲你一直不入味,不進入佛法的那種法的滋味裏頭,那就沒用了。
這個不止在這裏,我想世間行業都一樣。同樣是醫生,爲什麼變成郎中?江湖郎中,人家懸壺濟世,他也懸壺,他變成懸壺郎中。看起來好像都是,這個藥那個藥,根本就亂發藥,這個就叫郎中了。真的醫師,望聞問切,一看,“嗯,你有什麼。”然後他接近你就先求證,望、聞,然後要確定就要問,問了以後怕你講的跟我講的不一樣,再把脈。現在一些神經,你有病,一進來,“手來!”也不望、也不問、也不聞,然後就把脈,那你會不會出問題?所以一摸,糟糕,要再問回去,又不好意思問,你要厲害,一把脈就應該知道了,那再問東問西就表示你外行。問也不敢問,這個時候就亂開藥,就變成這種狀況,這個就是醫學裏頭的外道。
你進入內典裏頭,內道裏,你又爲什麼變成外道呢?所以這一點我們要確定。既然到裏面來,我們一定要中規中矩。所以我們一直跟各位講,你不要腳踏兩條船,不要又這裏、又那裏,那不行。一個道場、一個法門、一個善知識。
另外一種叫做外內道,他雖然在外面,或者甚至于在外道裏頭,可是他用的是真正佛法的東西,這個叫做內道。雖然人在外面,也在別的地方混,他也跟基督教、天主教或者是什麼教混在一起,看起來是一板一眼那邊的。可是你自己仔細地去看,他是個了不起的普賢行者。因爲他中規中矩的,符合佛教的標准,用的詞雖然不一樣,但是他的詞後面所指的那個東西,是我們佛法所講的那個東西,那個就是內道。雖然身相是現外道相,可是那個東西是內道。
我們講呼脈,因爲這個部分我們下了很大的工夫,我們也請了歐洲人來,也請美國人來教,他們都到圖瓦共和國去學了。學回來我們說他都是機械音,就是物理音,沒有生命的音,不對。可是那是個基礎跟起步,因爲他們沒抓到要領,因爲他不知道生命音是什麼,所以他一直發那個音。我們這些會唱歌的也以爲很快,到那邊“喔…喔…”通通“喔”進去了,那就叫呼脈啊,那叫好笑。反正臺灣是經常在出笑話的,所以也有這樣的人。
我們發現真的,人家那個不是用他們這種學習方式,他天生就會的,而且他縱深很長。我們就把它錄回來了,給大家看。“那都一樣嘛,呼脈都一樣。”見鬼!你懂什麼?那裏面的差異在哪裏你都分不出來,也就呼脈所指的那個東西你都不知道,你只有表面上的那個東西,一看當然都一樣啊。相片照起來嘴巴都照那個樣子,那當然都一樣。這個叫什麼?這叫慢心。無知又要裝萬能,那你看你會不會出事。關鍵就在這裏,一定要知道它內容物是什麼。
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搞清楚啊!菩提心在我們的生命裏所展現出來的那個樣貌,那個樣子、那個相貌是什麼,你要弄清楚。所以我跟各位講說光是發菩提心這種東西,我一個人就摸索了六年。我怎麼不知道,一發菩提心,第一個就是拜佛,第二個誦經,第叁個吃素。發菩提心,怎麼不是?我就在想,這樣嗎?釋迦牟尼佛講了半天,就是要我們誦經、念佛、吃素,到最後還要再去受菩薩戒,這樣就結束了嗎?
所以那時候我嶽母就跟我講“又進步了。”我問她“什麼進步啊?”“現在穿黑衣了。”受菩薩戒回來,我披缦衣,“喔!又多一件了。”她完全看外相,她不知道內容是什麼。跟她講會氣死了,後來說不要理她。自己要去追尋的,因爲那個已經五六年了,已經比較進入狀況了。我講的是光是找菩提心就找六年,我開始找的時候是我已經精進學佛五年以後的事。那你有發菩提心嗎?
發菩提心是什麼,講得最清楚的經文——善財五十叁參,普賢菩薩講的菩提心,你去看一看,很短;要講菩提心最啰嗦的,那五十一參《彌勒菩薩章》;你要講說發菩提心功德,初發心功德在哪裏,那《初發心功德品》。那哪是你想象的,隨便畫個嘴巴在那裏,他在唱歌,不能說一張嘴巴嘴開開的就在唱歌了,那不算,你不知道唱歌是什麼。所以我們在講的這些佛教的名相,你一定要弄清楚。
所以我跟各位講說,社會上有很多企業家、運動家、藝術家、探險家、運動員、推銷員,甚至于政治家、軍事家,都是偉大的修行人。你知道嗎,那叫外內道。雖然他在外面,可是他在做的是確確實實修行的那件工作,那種人你可以發現他有一個特質,他是善惡念的人,而且他會把染識給除掉,留下淨識來的人。
世間法你想要成功,你就把染識除掉,不要有很強烈的意識形態就好了。染識除掉剩下淨識,運用淨識來辦世間法,你很快會入初果,到二果,到二果以後來辦世間法,無往不利。這一點你不知道了,因爲到二果已經不用大腦了。用的大腦是非常淺、非常淺的部分,你要留意到這一點。因爲他用的大腦,只用中樞神經,不用末梢神經;我們一用大腦只用末梢神經,不會用中樞神經。因爲你已經弄錯了,留意到啊。所以外內道裏有很多偉大的成就者;內外道裏,那有很多的魔王。
真正在佛門中,學內學、讀內典、修內明、證內證,這種人才叫做佛菩薩。你要把它弄清楚啊。學內學、修內明、讀內典,典啊,典籍的典,證內證,不是搞外面。這些內是什麼內,內是什麼?這個內不是“阿娜達內”,不是那個內,搞清楚啊。這個內典的內到底是講什麼?就講生命,講心性。你把它弄清楚以後,每發必中。我跟你講,到淨識這邊來你就很快了,你假如不弄這個你不知道。
你不要以爲說,我們講這樣一個表,我告訴你,叁藏十二部都在裏面,這裏已經不止是證阿羅漢了。我第一節跟你講就講到最後成佛的部分去了,入娑婆若海一句話解決了。那你都不知道法界是什麼,法身佛是什麼。我們已經把這部分都給你弄清楚了。
現在從這個地方我們來看,從淨識向初果不難,真的不難,你很容易看到識是什麼。那麼這個識,因爲這個已經沒有了,我們在看的是看這兩張。我們先看這個部分,大約這是果地的,就是佛刹完成的果地境界。那麼我們在這裏要跟各位談的是你因地的部分,就是到初果以後,你會産生這樣的狀況,因爲你有很多識,就很多圈圈,識就很多圈圈它會跑出來。你會在這裏頭一直繞,每一個識的産生,大概這邊要跑出五六個十來個,那你要把它降伏住。
從你開始,從淨識開始要訓練到初果,這個時候你大概會像這樣子,看起來蒙蒙的,但是你進入初果以後,那每個圈圈就很清楚了。因爲你的識會很清楚,而你識要發現,要把它製止,就是不被它俘虜,大概那裏面你要轉個十幾個以後。但是你可以掌握得到,就是跑掉的心又抓回來,因爲我們置心一處、使心不亂,現在若心他緣,因爲識一起,你會跑掉,那攝心令返。那個時候它一跑掉大概就跑了十幾個去了。初果剛開始它會跑個一二十個都不一定,因爲那個現在我們不會計算。
佛教徒要會計算到這裏,我估計還要用現代的科技來輔導我們的華嚴教學體系,那我們的子孫要五代以後,也就是在一百年後。我們的子孫要跟我一樣厲害,跟你一樣厲害沒用,要跟我一樣厲害,要學理,就世間法的學理也要很通達,佛教的學理也要很通達,結合起來,把我們修行的經驗透過世間法的學理運作、統計、分析來做計算,那可以一百五十年左右,這個理論你就可以計算得出來,這是可以數位化的。
我學經濟沒有學什麼,學到能夠把人類行爲給量化,就學這麼一個東西。經濟學是什麼可以不管,但是你會發現,它有一個彈性指數,彈性大于一,彈性小于一。爲什麼價格上升銷售量會減少,這叫什麼?價格上升銷售量又會增加,這又是什麼?它把人類的行爲給予量化。量化以後,它連彈性大于一、小于一、等于一,都算得出來。現在我們…
《耳根圓通章 第二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