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那是指善惡念之間,那可思議解脫境界在這裏來就很難講了。我們講的是小解脫境界,就是破無明才叫解脫。但是在“住”這邊訓練就可以訓練不可思議境界,所以可思議境界、不可以思議境界,然後可思議解脫境界、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它四個剛好是這樣排過來的。
那我們進入華嚴道場來要學的就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是要修學那個區塊,你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要一步一步往前走,從善惡念開始,善惡念是可思議境界,然後進入不可思議境界,然後進入解脫境界,第一念是解脫境界,再過來,後得智以後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你把這個結構弄好,現在來看看我們怎麼進行了。這概念是那麼複雜,意識形態更複雜,那叫五濁惡世,我們就不談了。
現在開始進入了,叫做染、淨,染跟淨相雜的地方,叫可思議境界,善惡念這邊,染淨相雜當中我們要趨向淨,這叫淨識。有一個染識,染識不要了,取淨識,就是在善惡念裏頭有淨識、有染識,慢慢地把染識除掉,淨識。這個意識運作當中有染有淨,染的去掉,把淨的留下來。那在淨的當中我們就能夠,也不是叫回光返照,那個叫能夠照見自己。所以在淨識流裏頭,這個人是很能夠反省自己,看一下,“嗯,好,那我下次怎麼改。”是這個樣子,常常會看自己,所以這個時候你就,這個時候是在善惡念跟生滅念之間,這個叫做初果向。
經常這樣反省自己、反照自己,“嗯!這個不對。”這個不對其實已經是念尾了,但是你緊扣著念尾,總有一天你會到念頭去,你連念尾都抓不到,你怎麼抓到念頭呢?經常看,經常看,你會看到,哦,其實你有一個思維模式,這個思維模式就是最上面講的,色是塵,受是第六意識,色受想行識,行後面是確認,確認是了別的第六意識,色受想行再繞回來確認,那個確認是“受”的地方,也就是了別的第六意識,這個地方統稱爲識,這個識就有無量念,因爲他這個繞一圈其實好多圈去了。
“此識是有無量念,此無量念皆稱爲生滅念,生滅念爲識,一個生滅念爲一個識,識的取舍及住心。”就是心安住在這裏,“就是出離因,以及性德佛刹的根本因。”
所以我們在跟各位講說,這個生滅念爲識,識的取舍,就是你要取哪個識,你就確定了一個世界種。一個識在因地叫識,在果地叫世界種,那個識裏頭你要選的念是哪一個,你的佛刹就確定了。那你現在先確定識,才有辦法確定念,世界種先確定,然後你就有辦法確定你的世界,你的國土是什麼樣就出來了。這個地方修行,那言語很難說,已經到很難說的地步了,這個地方,我們自己先把它看清楚。
現在你要從善惡念進入生滅念裏頭,先把這個地方看清楚,你這一句話弄清楚了以後,你就知道“異”這邊,善惡念這邊,“此間概念爲善惡念”,這個善惡念與第一念第二念的生滅念無關,這個關鍵在這個地方,你從這邊看過來是這樣。那我們講修行是從後面走過來,你要留意到這一點。
這個地方你先確定,這是一個概念,這是一個識,現在我們從這概念到識之間,它要談的一個就是,現在談的是這個地方,概念,取舍爲善惡念,這個善惡念跟第一念、第二念的生滅念無關。第一念、第二念是指這一個。我們一般人常講“我一念起馬上覺照最直觀,都沒有經過大腦。”你鬼啊,沒經過大腦,大腦你怎麼繞你自己都不知道。沒有辦法,因爲你沒有接受訓練,你根本搞不懂。
更何況你很多那個爭吵的時候,都直覺反應,所謂這個打架不讓手,相罵不讓口,都是在這裏面,他也都是第一念。那哪叫第一念?那是幾千萬念去了,這個變異念出現的時候,這一籮筐一籮筐倒出去了,不是一念一念,不是,那都像瀑布一樣的水沖下來的,那個念是很強的,所以我們通常這個地方先認識清楚。
要修行第一個先把這個放棄,你非得舍不可,看你要不要布施。這個布施,我們告訴你,光是把這個布施難,蔣經國做各種改革,什麼財務公開、人事公開、什麼四大公開都沒有問題,獎懲公開,就是一個意見沒辦法公開。一提意見,馬上吵成一團,不是我們小市民,他們上面也一樣。現在立法院爲什麼打成一團,他是你看,在朝諸公,真是豬公,那吵起來你看,都是在這邊吵,都是意識形態在吵。他沒有辦法,連這個一般的修養都沒有。你看嘛,高跟鞋拿起來,麥克風抓起來,那什麼修養嘛,沒有修養的。所以我們這個必須先放棄,這個地方先布施,意識形態先舍掉。舍掉意識形態,就概念來講。
第二個要舍的就是染識,染識舍掉,留下淨識,你才有可能走到這個地方來,統稱爲識。色受想行,然後確認,再繞回來是這樣的,受在這裏,你從色這裏下來,受,這個地方繞一圈,從第六意識經末那到阿賴耶,這個叫想。阿賴耶經末那再到第六意識的受,這個叫行。這個繞一圈叫識,這裏面就很多念。
我們在圖上來看,從第六意識到末那,末那到阿賴耶,好像就“咚”跳一下而已,我告訴你,這個心理機製來講,這裏面就很多念。我們常常會怎麼臺灣話叫X腦X頭,塞住了嘛,遇到瓶頸。不是遇到瓶頸,在瓶頸你已經繞過多少念了,塞不過去,X腦X頭就是塞不過去。塞在那裏,你看你那個已經在那裏繞過多少圈了。所以念不是你想象的。
在這個地方這個念裏頭,我們是有很多的活動你自己不知道。當你開始把這個地方再弄清楚的時候,你的思維已經在細密化、微細化,這個地方能夠看得清楚是甚微細。一個人這個地方腦筋是怎麼動的,現在我告訴你,心理學再發展兩百年它還看不清楚,看不到這裏。你不要以爲說那個心理醫師在做心理咨商,爲什麼十年後他要去給人家咨商啊。他這個地方搞不清楚,他光是搞這個地方,這兩個地方他就搞不清楚了,他怎麼搞到這裏面來,他沒有辦法。
心理學的發展再兩百年要到這裏,做不到。二十世紀有個弗洛伊德、弗洛姆,二十一世紀要再産生一個弗洛伊德、弗洛姆不難,但是也大概是從這個地方到染識,他沒有辦法探討淨識。那麼心理學要探討淨識,二十二世紀看有沒有辦法。我不是瞧不起西方的心理學,因爲他們的進步實在太慢了,他要快的話,要來聽我講經才有可能。因爲我不會講英文,那個距離就更遠了。所以他要透過這一關,必須到這個地方的淨識,才有可能進入這邊來。
因爲我們在這個地方,這裏講的是染識、淨識,你看好像是兩種,這個淨識到染識,那很多很多,必須把染識除掉,淨識才有可能接近到這邊來。染識是對淨識的一種汙染。那你要把染識除掉,淨識才會現前。那這個地方的工程是不是很大?現在你帶著染識要來修行,你都講不清楚。
早上慧琳師跟我說“某某同修他現在退了道心。”我說“他哪有退道心,他根本沒發心,怎麼退道心?”問題就在這裏,他認爲他發心,他不是發心,他叫做什麼,興致來了。興致來了他喜歡做事,興致走了他不想做了,所以他想離開了。我說“要離開就走。”爲什麼,因爲他無心,他沒有菩提心,他不是發菩提心,他只是興致來了很高興做事,現在事情做完了,興致沒了。沒了,沒了…沒興致嘛,這叫什麼發心嗎?這是不對的。因爲他不懂得菩提心是什麼,他也看不到出離心。
所以我們剛才跟你講說,資糧道有一個出離心,一個菩提心。你這個地方出離心發不起來,因爲你看不到這個世界是假的,你怎麼發出離心呢?他只是今天高興來了,就像蝴蝶一樣;今天不高興了,像閻羅王一樣。他只是那個情緒都擺不平了,你怎麼發心呢?所以真實的世界是什麼,虛幻的世界是什麼,你在講他根本不懂。他完全沒有辦法去體會,因爲他體會的是他今天情緒好不好。情緒好,像蝴蝶到處飛,那做什麼事他都很高興;今天情緒不好,坐在那裏連吃飯也不吃,做什麼也不做,那叫興致。興致起了沒,是這樣子,跟發菩提心無關。
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要跟各位談的是,你這個地方要能夠具足,雖然是染識,不要緊,你要發出離心。出離心不是叫你發你就發了。因爲你認識不到這個世界的苦,那個無奈、那個無聊,每天這樣子上班下班、上班下班,很好嘛,對不對?你會不會覺得人生這樣對嗎?每天起來就開始去擠公車,擠公車擠到那邊,跟人家吵一架以後,把薪水搶來,然後又擠公車擠回來,事實上就是這樣。
你看18%的問題一起來,有多少人就緊張了,那根本就是搶的嘛。不是說給你18%不對,當時的政策是認爲,你對國家社會有貢獻,所以退休的18%應該要給你,這沒有錯嘛。可是現在要把你砍掉的時候,你産生的就是失落感,對不對?這個時候你産生的是什麼?你有沒有感覺到說我這樣人生對不對?有必要搶嗎?該是你的,他18%已經出殡了,他一輩子18%都享到了。有的不該享的現在就不死,還不出殡,他還要等著領18%。那麼有福報,福報用夠的人,你看他18%全部用到了。18%他福報不夠的人,他開始人家就在吵這個問題了。這個不是你對不對,我們就看到我們心念的問題。
這個心念問題就在于你對人生的價值有沒有感受?你沒有感受到說“我這樣活在這個世間到底對不對?”你都沒有去思考這個問題,那你是活在福報裏。所以有福報的人18%很完整地享受完畢,出殡了,他不會跟你吵了。那個還沒有享受夠的,壽命還夠長,那18%要縮水的時候他就來了。
那麼現在問題就在于你這樣的人生到底對不對?你完全受到外面的影響。今天他說不是要把18%給砍掉,而是說18%太少了,28%!我告訴你,你今天人生不一樣了。“怎麼還不快一點,28%到底到什麼時候才要實踐?”但是他要告訴你說8%,你說“怎麼可以?民國兩百年以後再實施。”你一定是要把它延期,可是28%你是希望它趕快兌現,但是8%你就希望它兩百年以後再實踐。這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
因爲你的生命是受到外面的因素所控製,你有沒有看到這一點?所以你的人生是不是很…
《耳根圓通章 第二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