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是知道,很清楚,他會提出來做教育。空的這個情況,他不但知道一,他更知道二。我跟你講有老虎,恩,老虎跟你講也沒用,因爲這個年紀的,就是喜歡老虎。跟你講沒用,要怎麼辦呢?
空性的話,這個時候就隨緣了,就隨緣了。我不能把小沙彌,一直帶在身邊,就一定要他…,一定要怎麼證阿羅漢,要怎麼修。空性的智慧會說,這家夥的善根只到這裏而已,因緣到這裏,下去就遇到老虎,要吃老虎肉就被老虎吃掉了。那就不用講了,他知道了,隨緣到那邊,老虎要吃他了,他也很喜歡吃老虎肉,好吧去吧,隨緣了,空性就是能隨緣。所以什麼叫做證得空性,能夠隨緣、不變,要不變。不變是指你的心不變,你如如不動,那外在環境的狀況呢,你就隨緣了,就隨緣了不是你的意識形態在做,不行啦,學佛很好、出家很好、修行很好,那你已經變成綜合法塵的意識形態。
因爲那個境界在那裏,大家都知道修行好,越年輕越好。可是一個小孩子,你叫他當小沙彌,他是什麼沒得比較。當他出了社會以後,那不一樣了,他會覺得很倒黴,我爲什麼在師父這裏當小沙彌。人家打電動很好,人家可以吃麥當勞,我們當小沙彌,就只能吃青菜、吃沙拉。你要知道,那對他是一種扭曲,你隨緣,給他去。到這個時候,他應該要怎麼樣就怎麼樣。我們看到很多人,叫童真出家,後來他要還俗,還俗以後,有很嚴重的罪惡感,那你就傷害衆生了。你要給他健全的觀念,你對佛教,你可以舍戒,還俗去結婚,對不對,但是你對佛法不要退心。你只有舍戒,佛法僧叁寶未舍,你不舍佛法僧。你出了社會,好好的把家裏,你要教他怎麼樣持家。
那個在寺院住久的人回去,他要成家很困難,他爲什麼要成家,他也不知道。反正你在這裏,教給他的都是念佛多好,成家是怎麼不好,是業障怎麼樣怎麼樣,所以他罪惡感很重,即使成了婚,他家庭生活都有困難。然後這個一發生困難,他罪惡感更重,他一直覺得他造了業,天下毀滅了,一直産生這種狀況,那你不是傷害衆生嗎?不行,他既然想要回去,可以,那兩年以後回去,或者是這兩年內要常回來。爲什麼?你要教導他家庭生活,因爲都沒人教嘛,你看看,你說凡夫在社會上成長過程裏,他還知道人家家庭生活是什麼,那你一個小孩子都在寺院裏,現在一時凡夫心動,就去結婚去了,你看他怎麼持家?當先生要做什麼,當太太要做什麼,他什麼都不知道。爲了生活要怎麼去賺錢,你都沒有。你在這邊,只看到人家拿紅包給師父,你出去誰拿紅包給你,你要去賺錢。所以他要怎麼去適應呢,你想想看,他社會生活都不能適應,你應該要教他這一套,可是你不懂得,你沒有空性。
你要知道隨緣,隨緣不是算了,講也不聽,要結婚就去吧,那是不負責任,你知道嗎,你要隨緣的話,你就應該教導他,這才叫隨緣。你有沒有那智慧了解到,他出了社會會發生什麼狀況?覺是指知其一,不知其二。空性是知其一、知其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到這個時候他是應該結婚,可是結婚不能這樣結,要告訴他,要教導他,然後兩方面都要教。對方呢,他是在世間,所以世間他了解。可是這個呢,在你寺院裏,他世間都不了解。那你要教對方要包容他,要提攜他、帶領他,然後你要告訴寺院的這個說,你出去以後,要怎麼樣去跟人家配合。因爲人都有我執,凡夫嘛,不然他怎麼會去想結婚呢,對不對?所以你這個部分都能了解,這個才叫做空性。你不能了解這些,什麼空性,那叫不負責任,你的隨緣都是不負責任。隨緣,還是有責任的,要圓滿到後面。當你會這樣教導的時候,這個孩子出去結婚,不會是災難,而且會是個大護法,因爲他曾經出家過,對不對?因爲你沒有這種教導,他會一直有罪惡感,他出去變成災難了,然後想再回來,他也不敢回來,他也不敢回來了,所以這個指導是很重要的。
所以空性給人家的感覺,我告訴你,絕對帶有人性,絕對帶有人情味,不可能沒有。所以空性的智慧,不是我們想像的什麼都沒,弄到沒辦法只好隨緣,你根本就逃避嘛,什麼叫做空性、隨緣,都不對。所以它到這個地方,空覺極圓,有沒有?空性跟覺悟這個東西,它就圓了,要到圓融去,他一直成長是會越來越圓融。極圓的意思告訴我們。就人情味的東西,人性的東西,有沒有?應該來講這裏叫人性了,這個時候能空所空滅了,能空所空盡了,就進入滅的階段,這叫人性圓滿。證得空性的人,人性絕對圓滿。
進入滅以後,那滅還要再繼續成長,就生生滅滅通通滅了,滅再繼續成長,成長到滅都滅了,那就生跟滅全了了。那個時候我跟你講,只剩下人情味,連人性也沒了。他不在乎這個東西,人情味是只有世間事,在世間事這個叫事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叫滅,生滅即滅,寂滅現前,那沒有所謂的佛法不佛法、修行不修行,也沒有所謂空不空的東西。有爲、無爲都沒,空有皆無,那叫生滅滅已。那只有人情,只有人情,中國人叫人情味。
所以我跟各位講,叁觀,法界叁觀。真空絕相觀講什麼?就是把叁法印轉爲一法印的空性。它講真空絕相,在講空性。由空性再進步,那真空絕相進步過來,就理事無礙觀。理事無礙觀就不講空性了,講人性。它理跟事並在一起,因爲有事在,就是講人性。人性再進一步,就由理事無礙觀進到周遍含容觀,周遍含容觀事實上就是事事無礙,它不講理,不必講理,直接就講事,事事之間無礙,所以這就是人情。不必再講有情的東西,再挂一個理論在那裏,不必。,直接從事跟事都圓融了,這個叫無礙法界。
我們一般講的叫理法界、事法界、無礙法界,這華嚴的叁法界,叁法界。無礙、理事無礙是人性;事事無礙是人情。講人情就直接以事跟事的關系了,那事跟事的關系要圓融,人情才夠。不要執著,到這裏沒什麼好執著。我們連理都不執著了,連滅也不執著了,生滅即滅,寂滅現前。你看看這整個修行的過程,在現實的生活裏,在這一個狀況中,我們自己怎麼樣修行。後面這個階段呵不難,不難。各位,我們不是要修特異功能的,所以你的人格性一定要健全,然後轉入到生滅念,開始透過這麼一條路走上來,它次第很清楚,次第很清楚。
剛才講的修慧,它是圓融法,它不講這些次弟。它是超越法,一超直入,它是因果合一的,從因直接到果,不必經過這麼複雜的過程,但是你必須先把這個聞慧修好,所以叫初于聞中,知道嗎。初于聞中先修這個部分,然後這個完成以後,我們再講修慧,一次就完成了。那你就知道,爲什麼唱誦名號那麼殊勝。在這個地方,我們通常不講唱誦名號,你透過外塵來的。唱誦名號是自己內心發出來的,有沒有,這不一樣,這二個修法,基本上就已經完全不同了。但是你直接要從唱誦名號來可不可以?可以,可以,那你完全要依止善知識,完全要依止善知識。直接告訴你這樣唱誦,你沒有那種絕對服從的心,絕對做不到。
剛才跟各位講,你到生滅念來是絕對服從了,沒有那一種,你有你自己意見的地方,尤其修慧,巴克提瑜伽是絕對服從的。你不要看道場,道場講六和敬,和則共住,不和不共住,絕對服從。你要住在這裏,早上起來做功課,你就早上起來做功課。在這個道場裏早上四點半,晚上九點不行,十點也要就寢。早上就四點半起來。你要說你是夜貓子,就一定晚上工作,白天沒辦法爬起來做功課,那你就不要住這裏,這沒辦法,因爲共住。合則共住,不和不共住,你即然不合,你還要住什麼。每一個道場都一樣,絕對服從,沒有那種不服從的,不服從你來道場幹嘛?這裏又沒有公權力,把你抓過來。這裏不是監獄,這裏也不是賺錢的地方,說你來賺錢。你是來修行,是以共同的理念而相聚的,那你既然有共同理念,那就大家一起來。你慢慢去體會這個部分。
所以修行在這個地方講的完全一樣,既然道場是僧衆,僧衆就是和合,和合才共住,不和不共住,所以是講絕對服從。相上是這樣,事事這樣,理也是一樣,要不然你怎麼修。你說我不修。不修,你進道場幹嘛,對不對?所以這很明顯的。所以修行本身它一致的,它是一致的,它沒有分開的,不是說這樣講那樣修,不是,這樣講就這樣修。所以基本上你在這裏先和好,先和這個部分,因爲我們在這裏能夠這樣子具足,所以修行會很快。你假如不這樣具足,修行打不起來,打不起來。我們只是文字相在那邊變、那邊繞沒有意義,沒有意義。
所以爲什麼,我們一再的跟各位談,昨天要談是恭順心、臣服心,這就是絕對服從。不只是理上,事上也一樣,理事是一致的,理事無礙嘛。所以這個部分我們一定要弄清楚,既然來,大家生而爲人非常難得,即然做人又得聞佛法,難得,難上加難。即聞佛法又能修行,那真是太難了,難難難啊。不但修行,又修華嚴,哇!那真不可思議啊。不但修華嚴,又講得這麼清楚!我更希望你不只聽得很清楚,還要修得很正點。聽得很清楚,修得很茫然,那就枉費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期許各位。
這裏還要附帶跟各位談一下,不但在這裏修,我們是鼓勵大家發心領衆,但是不要忘了,修行爲基礎。我們也希望你心接受幹部訓練,禅法幹部訓練。四月,四月初就要到北美去,給各位大展身手,你先做好幹部應做的准備。你不要說這個今天明天結束,後天你馬上就溜了,最好多呆幾天,先問清楚,身爲一個幹部,應該具備的條件是什麼?那個部分你充實了沒?你就說師父叫我來,我就來,來這裏做什麼?我哪知道。不能這樣,對不對?你身爲幹部,你要能夠自己主勸沖鋒陷陣才可以。你不要說師父每次都叫我去死,不是說死貧道就好了,不是啦。大家要努力,這是一種成長,一種成長。
我們剛才講透過與衆生相處,你才能夠發覺自己的盲點,假如不跟衆生相處你很難,很難。你要怎麼樣把那些,綜合法塵的這種汙染完全除掉,除了自己本身要精進以外,否則你自己看不出來。我光是跟各位講,最初那個地方,動相、靜相要看得到,一定要到生滅念來,你都很難去體會,都很難去體會,你怎麼看不清楚呢?你看的根本就像什麼,一千度近視看東西一樣,你都看到了,對不對?你一千度把五百度的眼鏡一戴,那就不一樣了,對不對,就不一樣了。現在我們大概,凡夫都是一千度,在變異念那邊,綜合法塵汙染得太多了,你看不到。你戴五百度眼鏡大概到善惡念,你戴一百度眼鏡,大概到生滅念,還有一點有時候要這樣看(做低頭擡眼仔細噔眼狀),那個就叫生滅念了。當你戴得很准確的時候,那眼睛很自然,那已經到第叁念、第二念了,第叁念、第二念。所以那個常常會騙人。有沒有?戴著眼鏡,有沒有在找眼鏡的經驗,那就相當于到第二念了,到第二念。眼鏡戴在你眼睛上面還在找眼鏡,因爲太合了,你忘了,你是用識性,你不是用根性,這就是一個狀況。我們期望大家真的能夠上道。
好吧,我們跟各位這個部分講到這裏。明天大家把這兩個禮拜來,所聽的、所學的,有什麼問題,大家一起來討論。
《耳根圓通章 第二十二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