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耳根圓通章 第二十叁集

  耳根圓通章第二十叁集

  海雲繼夢和上

  在禅修的過程裏,你用心的整個狀況,我們前面已經都講過了。那麼上次這個《耳根圓通章》的經文裏面也都跟各位談過了,今天我們再一次把這整個重點再跟各位做一個總結。

  這裏面是跟各位假設你已經破參,第一個,破參有幾個它的關鍵處,大家都常在想,這些詞句都很熟,但是你不知道那些狀況。第一個是舍識用根,大家都知道要舍識用根,舍識用根是證四果,從四果向破無明進入第一念。向,也就是四果位。第二念是色,色是四果向,你到四果位就是破無明了,我們是簡單地這樣跟你講一下是比較清楚,但是這個時候,在華嚴的標准來講叫七信位,破我執的阿羅漢。那麼舍識用根是七信位,轉識成智這個是九信位,你是破我執又破法執。九信位是得根本智,一分保任,十信滿心,這個時候證後得智,就是轉根本智成後得智,後得智以後,那你才叫做法身大士,只有根本智不算。只有根本智,轉識成智是九信位,再加一分保任,十信要滿心,那你才能夠進入。這個基本關鍵我們弄清楚了,那法身大士以後,那才是《華嚴經》展開的地方。

  這裏面有四十一個位次,我們分叁個階段,叁賢位是從後得智轉到自受用法樂智的時候,叁十個位次,從《華嚴經》的標准來講。假如要由密法的標准來講,華嚴密法的標准來講那要到七地,這樣你就更難了。我們用叁十個位次給你轉,其實假如用密法的標准來講,它是每一個位次都可以轉到自受用法樂智,再由自受用法樂智轉到他受用法樂智,那就叁十七個位次可以講,每一個位次都是這樣轉的,轉到自受用法樂智,再轉到他受用法樂智。不過我們在整個修學的進程裏頭分兩個階段,這個是修法的層次不同,在這語言上的表達我們就簡單地跟你劃分,每一個位次都可以走到自受用法樂智到他受用法樂智,這個修法在《華嚴經》裏頭可以這樣修,可是在教相裏頭我們要這樣跟你劃分。

  經裏頭的教理每一個位次都可以自受用法樂智、他受用法樂智,但是在教相上來講,叁賢位我們叫做轉後得智成自受用法樂智,那麼初地到七地是轉自受用法樂智到他受用法樂智,那八地以上叫做無功用行,也就是自受用法樂智到他受用法樂智都完成了,那你是等著成佛。但是呢,這個等覺位,從八地、九地、十地到十一地,我們基本上都叫等覺位,因爲這個位次是跟前面的位次不一樣,一般等覺位是第十一地叫等覺位,我們在這裏從八地開始無功用行到法師位、到受職位,一直上去通通叫做等覺位,因爲他跟等覺菩薩差不多了。

  七地以前叫有功用行,轉到他受用法樂智完成的時候就已經無功用行了。但是這裏面他是所謂等覺菩薩位,他事實上還有很多位次,從八地以上。那換句話說,你已經受職了,這裏面有受衣位、受冠位,就是受職以後你要披法服,所以叫受衣位;受冠位戴五方帽的,現在五方帽買就可以了,所以不值錢,那十地以上的五方帽那就是“袈裟披身,發須自落”的那種五方帽,那是用這些所謂空行母的頭發去編的那種DB法王帽,那個才叫做真正的法王帽,不是我們一般講的這種花個五千塊就可以買一頂的,那是不值錢的。

  所以這一種情境要來自于我們自己本身的這種努力你才能擁有。那每一個位次、每一個位次,事實上在《華嚴經》裏頭的教理來講,是每一個位次你都,譬如初住位,初住位修一法,你可以到自受用法樂智,也可以到他受用法樂智,那是深淺度的問題,這樣來講的話那更複雜了,我們不從這邊來講。因爲他每一個位次都可以到究竟,從這個圓融來講,每一個都可以到他受用法樂智。我們不從密法的修法上來說,我們直接就整個劃分法,這樣你就比較容易了解。

  叁賢位的部分,從行布來講叁賢位的部分通通轉自受用法樂智,那七地以前,登地到七地是轉他受用法樂智,他受用法樂智完成的時候,那你就悠遊自在,你全身的這種生命因素完全兌現出來,開始在做最後,臺灣話講的修飾,最後的修飾,那個時候應該來講就是開始在化妝,成佛之前的化妝,這個時候當然次第還有,不過我們大分法是這個樣子。

  那我們講第一念這個地方,圖案上面講的從這個地方第一念到心性念這個地方,其實這個是很粗糙的講法,爲什麼我們禅宗講的父母未生之前本來面目,這個地方還要再把你分成心性念,我們前面最初給各位看的是,心是本體心、性是本體用、念是本體相,這個都只講本體而已,其實這裏還有體相用,這個體相用才是法身大士的體相用。

  跟你現在外面講的這些體相用不一樣,因爲你是無體之用,你沒有本體,你都是識性的體相用,這完全不一樣的。而這裏面是心本身,是真實的生命,不是虛幻的生命,真實的生命在起的體相用,跟你虛幻的生命的那種體相用不一樣,你是識性的體相用,這是本質上的體相用,不一樣。所以這個地方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生命領域,就是第二生命的生命境界,跟我們現在所講的第一生命、虛幻的生命境界是不一樣的,所以這一點你要先弄清楚。所以爲什麼一般都不講這個部分,因爲你進不去嘛,你無明還有作用,你談這個根本沒用,那我們在這個地方是先把這個地方跟你講清楚。

  那麼在我們經文裏,前面的經文我們上面講過了,後面的地方我們就不講了,你講那個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這一段經文,很簡單的幾段經文,他講的其實是很多,非常的多,我們跟各位講說如是漸增,能聞、所聞盡了,這個地方其實是用根性,根性用盡以後才覺,盡聞不住就覺了,覺了以後有能覺、所覺,能覺、所覺要盡了,這個時候空性才現前,經文都看到了。

  那麼空覺極圓,又是空的部分再繼續成長,如是漸增,再繼續成長,到了能空、所空都滅,都盡了,這個時候叫滅,在經文上面這是並在一起的,這個地方能聞、所聞盡的這個地方叫做用根。然後盡聞不住,其實就是根性繼續再成長,這個盡,用盡來代表,盡聞不住就是用根性再繼續成長就到了覺,覺又繼續成長到能覺、所覺也都盡了,這個時候叫空。

  空呢再繼續成長,就空跟覺,因爲覺的本身,覺、空、滅叁個都是智慧的部分,所以它叫做空覺極圓。也就是這個能覺、所覺盡了就是空,空繼續再成長,那就會使能空、所空又盡了,能空、所空又盡了叫做滅。因爲能覺、所覺盡了叫空,空跟覺要極圓,也就是空跟覺都繼續再成長,到能空、所空都滅了,到這個地方,經文有嗎?你們自己看一看、翻一翻。

  那麼空跟覺繼續再成長是同時進行的,能空、所空那事實上是跟能覺、所覺,因爲兩個都極圓了,都盡了那就叫滅,所以在經文上面這個文章的美,因爲它太過于簡練,那你就不容易看懂它。那麼這一個滅其實是帶著空跟帶著覺,因爲這叁個合在一起是智慧,所以這個滅要再繼續成長叫做生滅寂滅,這個滅寂滅的時候就是能空所空、能滅所滅,通通滅了,是這個意思,到這個時候通通滅了就寂滅了。寂滅就是連滅也滅了,叫寂滅。所以這個寂滅的滅跟生滅的滅是不一樣的,字是一樣,那個東西是不一樣。生滅的滅跟寂滅的滅不同,生滅的滅還有滅,寂滅的滅沒有滅,你懂不懂我不懂,反正我知道我懂你不懂。

  生滅的滅是有滅,寂滅的滅是無滅。這個我想你要把它翻成英文那就有得翻了,你沒有辦法直接用中文翻,那梵文裏頭我相信在這個地方那個滅的那個字,應該叫字根是一樣,但字頭、字尾應該有些不同,發音上面來講應該會有些不同。我們中文在這邊反正方塊字就是這樣方塊字,你沒有辦法去加一點減一點,所以它才用寂滅這個滅,它不用生滅,你要留意到!上面是生滅這裏叫寂滅,可見那個滅是有不一樣的。

  這裏面牽涉到你對中文文學的一種涵養,尤其你讀《楞嚴經》的時候要特別留意這一點,他從第一卷經文就開始有這種現象。他那高度文學化的經文,我跟各位講對于修行是有很大障礙的。那麼古來大德對這個地方他有所感覺,所以對于這種美的文章他就一直罵,因爲文章很美對修行有障礙,你要是沒有這種文學的素養,那你根本看不懂。古代的大德有些不見得文學都那麼好,你像這種東西給惠能看,惠能怎麼會懂,他都沒讀書的怎麼會看懂?但是那個味道他可以感受得到。

  你要是從哲理上來分析的話,你這個就很痛苦了,哲學再怎麼高明,遇到文學他就說敬謝不銘。那你修行人在這裏你就要懂得,有些時候是要用詩的方法,不是用哲學的方法。爲什麼修行人特別喜歡詩不喜歡哲學,原因就在這裏,而這種東西你自己要能夠看得到。

  到這個寂滅現前的時候,其實是指從根本智要轉到後得智的時候,這個時候“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這是到達後得智。那麼從用根性這個地方你看,用根要到用智,其實到用覺的時候就已經用智了。你用根的時候是舍識用根,舍識用根不難,那麼到了轉識成智的時候又另外一種狀況了,所以“盡聞不住、覺所覺空”是已經用智的時候,那麼這個用智你可能也看不出來,因爲在這個地方文學這樣敘述下來的時候,你根本就不知道我們修行人在哪裏進步。你看到的是微,很微、很小的進步,事實上這裏有很大的階段性。假如你這個地方一直到寂滅現前才叫做用根本智的時候,那你理論上可以講得通,根本智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那麼十方圓明獲二殊勝是得不到的。你這個時候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因爲你已經得根本智了,十方圓明獲二殊勝是後得智,絕對是後得智,那麼這個地方的經文是不是有那種表達,我們看不出來。

  在前面從聞思修入叁摩地,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你,那是從哈達瑜伽、思辨瑜伽跟巴克提瑜伽叁個方向來入叁摩地,初于聞中,那麼現在彼佛教我初于聞中,這叁個瑜伽都有,那麼先從哈達瑜伽開始來鍛煉你生命能量跟生命的改造這個基礎來。現在你要知道,即使在印度都發生這樣的一個矛盾,…

《耳根圓通章 第二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