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圆通章第二十三集
海云继梦和上
在禅修的过程里,你用心的整个状况,我们前面已经都讲过了。那么上次这个《耳根圆通章》的经文里面也都跟各位谈过了,今天我们再一次把这整个重点再跟各位做一个总结。
这里面是跟各位假设你已经破参,第一个,破参有几个它的关键处,大家都常在想,这些词句都很熟,但是你不知道那些状况。第一个是舍识用根,大家都知道要舍识用根,舍识用根是证四果,从四果向破无明进入第一念。向,也就是四果位。第二念是色,色是四果向,你到四果位就是破无明了,我们是简单地这样跟你讲一下是比较清楚,但是这个时候,在华严的标准来讲叫七信位,破我执的阿罗汉。那么舍识用根是七信位,转识成智这个是九信位,你是破我执又破法执。九信位是得根本智,一分保任,十信满心,这个时候证后得智,就是转根本智成后得智,后得智以后,那你才叫做法身大士,只有根本智不算。只有根本智,转识成智是九信位,再加一分保任,十信要满心,那你才能够进入。这个基本关键我们弄清楚了,那法身大士以后,那才是《华严经》展开的地方。
这里面有四十一个位次,我们分三个阶段,三贤位是从后得智转到自受用法乐智的时候,三十个位次,从《华严经》的标准来讲。假如要由密法的标准来讲,华严密法的标准来讲那要到七地,这样你就更难了。我们用三十个位次给你转,其实假如用密法的标准来讲,它是每一个位次都可以转到自受用法乐智,再由自受用法乐智转到他受用法乐智,那就三十七个位次可以讲,每一个位次都是这样转的,转到自受用法乐智,再转到他受用法乐智。不过我们在整个修学的进程里头分两个阶段,这个是修法的层次不同,在这语言上的表达我们就简单地跟你划分,每一个位次都可以走到自受用法乐智到他受用法乐智,这个修法在《华严经》里头可以这样修,可是在教相里头我们要这样跟你划分。
经里头的教理每一个位次都可以自受用法乐智、他受用法乐智,但是在教相上来讲,三贤位我们叫做转后得智成自受用法乐智,那么初地到七地是转自受用法乐智到他受用法乐智,那八地以上叫做无功用行,也就是自受用法乐智到他受用法乐智都完成了,那你是等着成佛。但是呢,这个等觉位,从八地、九地、十地到十一地,我们基本上都叫等觉位,因为这个位次是跟前面的位次不一样,一般等觉位是第十一地叫等觉位,我们在这里从八地开始无功用行到法师位、到受职位,一直上去通通叫做等觉位,因为他跟等觉菩萨差不多了。
七地以前叫有功用行,转到他受用法乐智完成的时候就已经无功用行了。但是这里面他是所谓等觉菩萨位,他事实上还有很多位次,从八地以上。那换句话说,你已经受职了,这里面有受衣位、受冠位,就是受职以后你要披法服,所以叫受衣位;受冠位戴五方帽的,现在五方帽买就可以了,所以不值钱,那十地以上的五方帽那就是“袈裟披身,发须自落”的那种五方帽,那是用这些所谓空行母的头发去编的那种DB法王帽,那个才叫做真正的法王帽,不是我们一般讲的这种花个五千块就可以买一顶的,那是不值钱的。
所以这一种情境要来自于我们自己本身的这种努力你才能拥有。那每一个位次、每一个位次,事实上在《华严经》里头的教理来讲,是每一个位次你都,譬如初住位,初住位修一法,你可以到自受用法乐智,也可以到他受用法乐智,那是深浅度的问题,这样来讲的话那更复杂了,我们不从这边来讲。因为他每一个位次都可以到究竟,从这个圆融来讲,每一个都可以到他受用法乐智。我们不从密法的修法上来说,我们直接就整个划分法,这样你就比较容易了解。
三贤位的部分,从行布来讲三贤位的部分通通转自受用法乐智,那七地以前,登地到七地是转他受用法乐智,他受用法乐智完成的时候,那你就悠游自在,你全身的这种生命因素完全兑现出来,开始在做最后,台湾话讲的修饰,最后的修饰,那个时候应该来讲就是开始在化妆,成佛之前的化妆,这个时候当然次第还有,不过我们大分法是这个样子。
那我们讲第一念这个地方,图案上面讲的从这个地方第一念到心性念这个地方,其实这个是很粗糙的讲法,为什么我们禅宗讲的父母未生之前本来面目,这个地方还要再把你分成心性念,我们前面最初给各位看的是,心是本体心、性是本体用、念是本体相,这个都只讲本体而已,其实这里还有体相用,这个体相用才是法身大士的体相用。
跟你现在外面讲的这些体相用不一样,因为你是无体之用,你没有本体,你都是识性的体相用,这完全不一样的。而这里面是心本身,是真实的生命,不是虚幻的生命,真实的生命在起的体相用,跟你虚幻的生命的那种体相用不一样,你是识性的体相用,这是本质上的体相用,不一样。所以这个地方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生命领域,就是第二生命的生命境界,跟我们现在所讲的第一生命、虚幻的生命境界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一点你要先弄清楚。所以为什么一般都不讲这个部分,因为你进不去嘛,你无明还有作用,你谈这个根本没用,那我们在这个地方是先把这个地方跟你讲清楚。
那么在我们经文里,前面的经文我们上面讲过了,后面的地方我们就不讲了,你讲那个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这一段经文,很简单的几段经文,他讲的其实是很多,非常的多,我们跟各位讲说如是渐增,能闻、所闻尽了,这个地方其实是用根性,根性用尽以后才觉,尽闻不住就觉了,觉了以后有能觉、所觉,能觉、所觉要尽了,这个时候空性才现前,经文都看到了。
那么空觉极圆,又是空的部分再继续成长,如是渐增,再继续成长,到了能空、所空都灭,都尽了,这个时候叫灭,在经文上面这是并在一起的,这个地方能闻、所闻尽的这个地方叫做用根。然后尽闻不住,其实就是根性继续再成长,这个尽,用尽来代表,尽闻不住就是用根性再继续成长就到了觉,觉又继续成长到能觉、所觉也都尽了,这个时候叫空。
空呢再继续成长,就空跟觉,因为觉的本身,觉、空、灭三个都是智慧的部分,所以它叫做空觉极圆。也就是这个能觉、所觉尽了就是空,空继续再成长,那就会使能空、所空又尽了,能空、所空又尽了叫做灭。因为能觉、所觉尽了叫空,空跟觉要极圆,也就是空跟觉都继续再成长,到能空、所空都灭了,到这个地方,经文有吗?你们自己看一看、翻一翻。
那么空跟觉继续再成长是同时进行的,能空、所空那事实上是跟能觉、所觉,因为两个都极圆了,都尽了那就叫灭,所以在经文上面这个文章的美,因为它太过于简练,那你就不容易看懂它。那么这一个灭其实是带着空跟带着觉,因为这三个合在一起是智慧,所以这个灭要再继续成长叫做生灭寂灭,这个灭寂灭的时候就是能空所空、能灭所灭,通通灭了,是这个意思,到这个时候通通灭了就寂灭了。寂灭就是连灭也灭了,叫寂灭。所以这个寂灭的灭跟生灭的灭是不一样的,字是一样,那个东西是不一样。生灭的灭跟寂灭的灭不同,生灭的灭还有灭,寂灭的灭没有灭,你懂不懂我不懂,反正我知道我懂你不懂。
生灭的灭是有灭,寂灭的灭是无灭。这个我想你要把它翻成英文那就有得翻了,你没有办法直接用中文翻,那梵文里头我相信在这个地方那个灭的那个字,应该叫字根是一样,但字头、字尾应该有些不同,发音上面来讲应该会有些不同。我们中文在这边反正方块字就是这样方块字,你没有办法去加一点减一点,所以它才用寂灭这个灭,它不用生灭,你要留意到!上面是生灭这里叫寂灭,可见那个灭是有不一样的。
这里面牵涉到你对中文文学的一种涵养,尤其你读《楞严经》的时候要特别留意这一点,他从第一卷经文就开始有这种现象。他那高度文学化的经文,我跟各位讲对于修行是有很大障碍的。那么古来大德对这个地方他有所感觉,所以对于这种美的文章他就一直骂,因为文章很美对修行有障碍,你要是没有这种文学的素养,那你根本看不懂。古代的大德有些不见得文学都那么好,你像这种东西给惠能看,惠能怎么会懂,他都没读书的怎么会看懂?但是那个味道他可以感受得到。
你要是从哲理上来分析的话,你这个就很痛苦了,哲学再怎么高明,遇到文学他就说敬谢不铭。那你修行人在这里你就要懂得,有些时候是要用诗的方法,不是用哲学的方法。为什么修行人特别喜欢诗不喜欢哲学,原因就在这里,而这种东西你自己要能够看得到。
到这个寂灭现前的时候,其实是指从根本智要转到后得智的时候,这个时候“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这是到达后得智。那么从用根性这个地方你看,用根要到用智,其实到用觉的时候就已经用智了。你用根的时候是舍识用根,舍识用根不难,那么到了转识成智的时候又另外一种状况了,所以“尽闻不住、觉所觉空”是已经用智的时候,那么这个用智你可能也看不出来,因为在这个地方文学这样叙述下来的时候,你根本就不知道我们修行人在哪里进步。你看到的是微,很微、很小的进步,事实上这里有很大的阶段性。假如你这个地方一直到寂灭现前才叫做用根本智的时候,那你理论上可以讲得通,根本智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那么十方圆明获二殊胜是得不到的。你这个时候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因为你已经得根本智了,十方圆明获二殊胜是后得智,绝对是后得智,那么这个地方的经文是不是有那种表达,我们看不出来。
在前面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那是从哈达瑜伽、思辨瑜伽跟巴克提瑜伽三个方向来入三摩地,初于闻中,那么现在彼佛教我初于闻中,这三个瑜伽都有,那么先从哈达瑜伽开始来锻炼你生命能量跟生命的改造这个基础来。现在你要知道,即使在印度都发生这样的一个矛盾,…
《耳根圆通章 第二十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