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耳根圆通章 第二十二集▪P3

  ..续本文上一页他是知道,很清楚,他会提出来做教育。空的这个情况,他不但知道一,他更知道二。我跟你讲有老虎,恩,老虎跟你讲也没用,因为这个年纪的,就是喜欢老虎。跟你讲没用,要怎么办呢?

  空性的话,这个时候就随缘了,就随缘了。我不能把小沙弥,一直带在身边,就一定要他…,一定要怎么证阿罗汉,要怎么修。空性的智慧会说,这家伙的善根只到这里而已,因缘到这里,下去就遇到老虎,要吃老虎肉就被老虎吃掉了。那就不用讲了,他知道了,随缘到那边,老虎要吃他了,他也很喜欢吃老虎肉,好吧去吧,随缘了,空性就是能随缘。所以什么叫做证得空性,能够随缘、不变,要不变。不变是指你的心不变,你如如不动,那外在环境的状况呢,你就随缘了,就随缘了不是你的意识形态在做,不行啦,学佛很好、出家很好、修行很好,那你已经变成综合法尘的意识形态。

  因为那个境界在那里,大家都知道修行好,越年轻越好。可是一个小孩子,你叫他当小沙弥,他是什么没得比较。当他出了社会以后,那不一样了,他会觉得很倒霉,我为什么在师父这里当小沙弥。人家打电动很好,人家可以吃麦当劳,我们当小沙弥,就只能吃青菜、吃沙拉。你要知道,那对他是一种扭曲,你随缘,给他去。到这个时候,他应该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看到很多人,叫童真出家,后来他要还俗,还俗以后,有很严重的罪恶感,那你就伤害众生了。你要给他健全的观念,你对佛教,你可以舍戒,还俗去结婚,对不对,但是你对佛法不要退心。你只有舍戒,佛法僧三宝未舍,你不舍佛法僧。你出了社会,好好的把家里,你要教他怎么样持家。

  那个在寺院住久的人回去,他要成家很困难,他为什么要成家,他也不知道。反正你在这里,教给他的都是念佛多好,成家是怎么不好,是业障怎么样怎么样,所以他罪恶感很重,即使成了婚,他家庭生活都有困难。然后这个一发生困难,他罪恶感更重,他一直觉得他造了业,天下毁灭了,一直产生这种状况,那你不是伤害众生吗?不行,他既然想要回去,可以,那两年以后回去,或者是这两年内要常回来。为什么?你要教导他家庭生活,因为都没人教嘛,你看看,你说凡夫在社会上成长过程里,他还知道人家家庭生活是什么,那你一个小孩子都在寺院里,现在一时凡夫心动,就去结婚去了,你看他怎么持家?当先生要做什么,当太太要做什么,他什么都不知道。为了生活要怎么去赚钱,你都没有。你在这边,只看到人家拿红包给师父,你出去谁拿红包给你,你要去赚钱。所以他要怎么去适应呢,你想想看,他社会生活都不能适应,你应该要教他这一套,可是你不懂得,你没有空性。

  你要知道随缘,随缘不是算了,讲也不听,要结婚就去吧,那是不负责任,你知道吗,你要随缘的话,你就应该教导他,这才叫随缘。你有没有那智慧了解到,他出了社会会发生什么状况?觉是指知其一,不知其二。空性是知其一、知其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到这个时候他是应该结婚,可是结婚不能这样结,要告诉他,要教导他,然后两方面都要教。对方呢,他是在世间,所以世间他了解。可是这个呢,在你寺院里,他世间都不了解。那你要教对方要包容他,要提携他、带领他,然后你要告诉寺院的这个说,你出去以后,要怎么样去跟人家配合。因为人都有我执,凡夫嘛,不然他怎么会去想结婚呢,对不对?所以你这个部分都能了解,这个才叫做空性。你不能了解这些,什么空性,那叫不负责任,你的随缘都是不负责任。随缘,还是有责任的,要圆满到后面。当你会这样教导的时候,这个孩子出去结婚,不会是灾难,而且会是个大护法,因为他曾经出家过,对不对?因为你没有这种教导,他会一直有罪恶感,他出去变成灾难了,然后想再回来,他也不敢回来,他也不敢回来了,所以这个指导是很重要的。

  所以空性给人家的感觉,我告诉你,绝对带有人性,绝对带有人情味,不可能没有。所以空性的智慧,不是我们想像的什么都没,弄到没办法只好随缘,你根本就逃避嘛,什么叫做空性、随缘,都不对。所以它到这个地方,空觉极圆,有没有?空性跟觉悟这个东西,它就圆了,要到圆融去,他一直成长是会越来越圆融。极圆的意思告诉我们。就人情味的东西,人性的东西,有没有?应该来讲这里叫人性了,这个时候能空所空灭了,能空所空尽了,就进入灭的阶段,这叫人性圆满。证得空性的人,人性绝对圆满。

  进入灭以后,那灭还要再继续成长,就生生灭灭通通灭了,灭再继续成长,成长到灭都灭了,那就生跟灭全了了。那个时候我跟你讲,只剩下人情味,连人性也没了。他不在乎这个东西,人情味是只有世间事,在世间事这个叫事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叫灭,生灭即灭,寂灭现前,那没有所谓的佛法不佛法、修行不修行,也没有所谓空不空的东西。有为、无为都没,空有皆无,那叫生灭灭已。那只有人情,只有人情,中国人叫人情味。

  所以我跟各位讲,三观,法界三观。真空绝相观讲什么?就是把三法印转为一法印的空性。它讲真空绝相,在讲空性。由空性再进步,那真空绝相进步过来,就理事无碍观。理事无碍观就不讲空性了,讲人性。它理跟事并在一起,因为有事在,就是讲人性。人性再进一步,就由理事无碍观进到周遍含容观,周遍含容观事实上就是事事无碍,它不讲理,不必讲理,直接就讲事,事事之间无碍,所以这就是人情。不必再讲有情的东西,再挂一个理论在那里,不必。,直接从事跟事都圆融了,这个叫无碍法界。

  我们一般讲的叫理法界、事法界、无碍法界,这华严的三法界,三法界。无碍、理事无碍是人性;事事无碍是人情。讲人情就直接以事跟事的关系了,那事跟事的关系要圆融,人情才够。不要执着,到这里没什么好执着。我们连理都不执着了,连灭也不执着了,生灭即灭,寂灭现前。你看看这整个修行的过程,在现实的生活里,在这一个状况中,我们自己怎么样修行。后面这个阶段呵不难,不难。各位,我们不是要修特异功能的,所以你的人格性一定要健全,然后转入到生灭念,开始透过这么一条路走上来,它次第很清楚,次第很清楚。

  刚才讲的修慧,它是圆融法,它不讲这些次弟。它是超越法,一超直入,它是因果合一的,从因直接到果,不必经过这么复杂的过程,但是你必须先把这个闻慧修好,所以叫初于闻中,知道吗。初于闻中先修这个部分,然后这个完成以后,我们再讲修慧,一次就完成了。那你就知道,为什么唱诵名号那么殊胜。在这个地方,我们通常不讲唱诵名号,你透过外尘来的。唱诵名号是自己内心发出来的,有没有,这不一样,这二个修法,基本上就已经完全不同了。但是你直接要从唱诵名号来可不可以?可以,可以,那你完全要依止善知识,完全要依止善知识。直接告诉你这样唱诵,你没有那种绝对服从的心,绝对做不到。

  刚才跟各位讲,你到生灭念来是绝对服从了,没有那一种,你有你自己意见的地方,尤其修慧,巴克提瑜伽是绝对服从的。你不要看道场,道场讲六和敬,和则共住,不和不共住,绝对服从。你要住在这里,早上起来做功课,你就早上起来做功课。在这个道场里早上四点半,晚上九点不行,十点也要就寝。早上就四点半起来。你要说你是夜猫子,就一定晚上工作,白天没办法爬起来做功课,那你就不要住这里,这没办法,因为共住。合则共住,不和不共住,你即然不合,你还要住什么。每一个道场都一样,绝对服从,没有那种不服从的,不服从你来道场干嘛?这里又没有公权力,把你抓过来。这里不是监狱,这里也不是赚钱的地方,说你来赚钱。你是来修行,是以共同的理念而相聚的,那你既然有共同理念,那就大家一起来。你慢慢去体会这个部分。

  所以修行在这个地方讲的完全一样,既然道场是僧众,僧众就是和合,和合才共住,不和不共住,所以是讲绝对服从。相上是这样,事事这样,理也是一样,要不然你怎么修。你说我不修。不修,你进道场干嘛,对不对?所以这很明显的。所以修行本身它一致的,它是一致的,它没有分开的,不是说这样讲那样修,不是,这样讲就这样修。所以基本上你在这里先和好,先和这个部分,因为我们在这里能够这样子具足,所以修行会很快。你假如不这样具足,修行打不起来,打不起来。我们只是文字相在那边变、那边绕没有意义,没有意义。

  所以为什么,我们一再的跟各位谈,昨天要谈是恭顺心、臣服心,这就是绝对服从。不只是理上,事上也一样,理事是一致的,理事无碍嘛。所以这个部分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既然来,大家生而为人非常难得,即然做人又得闻佛法,难得,难上加难。即闻佛法又能修行,那真是太难了,难难难啊。不但修行,又修华严,哇!那真不可思议啊。不但修华严,又讲得这么清楚!我更希望你不只听得很清楚,还要修得很正点。听得很清楚,修得很茫然,那就枉费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期许各位。

  这里还要附带跟各位谈一下,不但在这里修,我们是鼓励大家发心领众,但是不要忘了,修行为基础。我们也希望你心接受干部训练,禅法干部训练。四月,四月初就要到北美去,给各位大展身手,你先做好干部应做的准备。你不要说这个今天明天结束,后天你马上就溜了,最好多呆几天,先问清楚,身为一个干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什么?那个部分你充实了没?你就说师父叫我来,我就来,来这里做什么?我哪知道。不能这样,对不对?你身为干部,你要能够自己主劝冲锋陷阵才可以。你不要说师父每次都叫我去死,不是说死贫道就好了,不是啦。大家要努力,这是一种成长,一种成长。

  我们刚才讲透过与众生相处,你才能够发觉自己的盲点,假如不跟众生相处你很难,很难。你要怎么样把那些,综合法尘的这种污染完全除掉,除了自己本身要精进以外,否则你自己看不出来。我光是跟各位讲,最初那个地方,动相、静相要看得到,一定要到生灭念来,你都很难去体会,都很难去体会,你怎么看不清楚呢?你看的根本就像什么,一千度近视看东西一样,你都看到了,对不对?你一千度把五百度的眼镜一戴,那就不一样了,对不对,就不一样了。现在我们大概,凡夫都是一千度,在变异念那边,综合法尘污染得太多了,你看不到。你戴五百度眼镜大概到善恶念,你戴一百度眼镜,大概到生灭念,还有一点有时候要这样看(做低头抬眼仔细噔眼状),那个就叫生灭念了。当你戴得很准确的时候,那眼睛很自然,那已经到第三念、第二念了,第三念、第二念。所以那个常常会骗人。有没有?戴着眼镜,有没有在找眼镜的经验,那就相当于到第二念了,到第二念。眼镜戴在你眼睛上面还在找眼镜,因为太合了,你忘了,你是用识性,你不是用根性,这就是一个状况。我们期望大家真的能够上道。

  好吧,我们跟各位这个部分讲到这里。明天大家把这两个礼拜来,所听的、所学的,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

  

  

《耳根圆通章 第二十二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