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空並沒有舍覺,舍掉覺就沒有空性。你留意到所以它空跟覺是連在一起的,然後要極圓,所以它是一體的。那麼能空所空“盡了”,用傳統它這地方的文字叫盡了那就滅就現前了。能滅的滅也要滅盡,所以生滅既滅其實就是能滅所滅,應該來講按照它這文法,這空所空就能空所空盡了,那就是滅。這個地方滅呢還要如是漸增,那就是能滅所滅盡了那就才是寂滅現前。
可是它不這樣講,按照語法跟工程進度來講,那模式就這樣用過去。但是它這個地方,這文學家搞的魔術,它文字要優美通通用這樣,他就跟我一樣笨了,寫文章寫不好,他要文章美他就用這樣的變化。空覺極圓是說明覺空這兩個字彙是合一的,那麼來到這個滅的時候,生滅的情況他再從次第來講,這個生滅不是我們前面的生滅了,它是你有這個空性,産生不産生這種生滅的情況,就最微細的地方你還有那個啓動,還有産生、不産生的情況,這個叫做作意到這個地方它要完全止掉,不作意,完全不作意的自然狀態。換句話說到了這個地方,你的空性、你的覺性已經都變成你的生命因素了,它不作意了完全不作意,這個叫做寂滅現前。連滅,能滅所滅也都盡了,這個叫寂滅現前,換句話說到這個地方,覺、空、滅叁個合一成爲它主要的生命因素,覺、空、滅叁者是第二生命裏頭的動力。而識性是第一生命裏頭的動力,你去看這兩個差別,識性是第一生命裏頭的動力,所以你會發展大腦,會發展大腦,那麼那個叫聰明才智,聰明才智是第一生命的動力。第二生命裏頭它是用覺、空、滅作爲他生命的動力,這個地方在講的就是讓這個生命的動力能夠現前,能夠兌現出來,這哈達瑜伽在訓練的是在這個地方就在這個地方。
那我們講不清楚,這是大乘修法,它什麼大乘修法?它根本就小乘!所以小乘不是我們定義的那個樣子,大乘也不是我們定義的那個樣子。因爲它到達這個地方寂滅現前,後面就是它結論了,寂滅現前以後,它講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忽然超越,那象限轉,啪!跳過來了,忽然超越了,超越世、出世間。世間,第一生命這邊,出世間,第二生命這邊有沒有,這橋一架起來,忽然超越了,忽然超越十方圓明獲二殊勝,就在這第二生命裏頭它有這個作用。第一個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這在第一生命裏這叫自受用法樂智,覺空滅那個東西叫做根本智。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這叫做他受用法樂智。一個是自受用法樂智一個是他受用法樂智,覺空滅這邊叫做根本智,轉識成智,有沒有,轉前面的六識成智慧的這個部分就是這個智慧。
覺、空、滅,你要轉識成智的識你必須到入流亡所這邊才能轉,開始要轉的就是動靜根這個識,轉爲覺空滅這個智,這個地方的根轉識成智的時候根在識的這邊,舍識用根的時候根在根那邊不一樣。所以舍識用根,我們上一次講舍識用根,跟轉識成智有點不同就在這裏,轉識成智那麼包括動靜根這個叫識,轉爲覺空滅這個智,知道嗎?這個是根本智。假如舍識用根的話,那是動靜,這個識性了然不生叫做舍識,用根就用根,但它只到這個用根而已,還沒有覺空滅,你要留意這個是不一樣的。我們用字都隨便用,反正兩個都不懂,舍識用根就舍識用根不要用識性,用根性。吃飯的時候用根性不用識性,所以好吃不好吃香腸還是狗屎都搞不清楚,因爲你不懂那個東西,你不懂啊,那你現在應該弄清楚了你也是懂而已,知道不算做到才算。你這個禅七來了,我是跟你講了,值得了,值得要做啊,不做回去你欠我了,我已經跟你交代完畢了,這個觀念你要先弄清楚。
我們從這個經文裏頭,經文是很簡單,因爲簡單你從白紙黑字上看,學不到,你要了解到這個就爲什麼剛才我要跟你講事識心、藏識心跟法界心,在這裏,你假如對這個部分你沒辦法去體會,那個東西你顯不出來。那個、那個,那個不知道怎麼講,講起來就要一個鍾頭,光是說舍識用根跟轉識成智是不一樣的,大概都很難講。都一樣怎麼不一樣,尤其你從唯識來更難看,唯識我不知道我當然不能這樣說人家,不過從一般來講的那種情形來講,這是嚴重的區別,有很明顯的區別,因爲它都混在一起。我們在這裏你從行法上看基本上已經不一樣了,而且我想這樣的區分舍識用根、轉識成智我們在這邊講清楚了,那麼識性、根本智也講清楚了,根本智、自受用法樂智他受用法樂智也跟你講清楚了,可是很奇怪經文上並不這樣講,我們這樣講叫論,經文這樣講叫經。
經是這樣,我們論從我們了解的部分來談這個部分,讓你去了解,你一定要弄清楚這個叫論,對著經我們一個一個講出來。這個經文短,經文事實上只有這一頁這樣而已,大師父給你整理出來就這麼一張,經文就這樣而已,但是要把它講清楚不容易啊,我們要把這整個理論的架構給你弄出來,我希望你聽完以後這個要整理出來。不然回去,有啊,有,我聽過,那個在那裏,山上那裏一個和尚講的,叫什麼名字我也記不起來……你一定把它整理清楚,這裏面是什麼,你看看這樣就幾個了,舍識用根了、轉識成智了,你也得根本智了,這後面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這個叫後得智,獲二殊勝,這後得智裏面就分兩個,一個自受用法樂智,一個他受用法樂智……這很清楚,那是什麼,這是什麼通通有了,講很簡單吧,你都開悟了。
開悟要成佛,開悟幹嘛,你現在連慧解脫都沒有,因爲你聽我講的,聽我講當然懂了,懂了不算,這個叫聽到了,聽到了是善根、福德、因緣。但是這個善根要成長,不然聽也聽不懂,聽的霧煞煞,不知道在說什麼,那就連善根也沒有了。你既然頭一直點就表示你有善根,你已經很清楚了,但這個清楚你一定要整理起來,整理起來以後在生命因素裏,你現在不整理,這是遠種菩提因,下輩子你都忘光了,可能明年你都忘光了。但是你整理以後它在你的生命因素裏已經挂號了,因爲你知道整理得很清楚,這個地方基本上這幾個名詞、名相都講不清楚。而這個經文在這裏跟我們標示得很清楚,已經很清楚了,但是你從經文這樣來看你也看不懂,你一定要透過實踐你才知道,一定要好好的走一遭。而要走一圈現在你們來走大概叁五年可以,我跟你講要叁五年的時間,這七天沒有用,一定要叁五年去走一圈。假如沒有的話自己去摸索一圈,大概二叁十年而已,要二叁十年的工夫你才能可能去走一圈,要不然很難,很難。而我們現在這樣子,你已經有了這樣的指導,已經有這樣的指導,叁、五年是需要的,所以你不要急“師父我這樣子我這個禮拜怎麼沒有開悟”?這個禮拜你要能夠維持著心頭熱熱的就很不錯了。因爲你這禮拜假如要用這個理論下去用,你也是叫抱光踏鬥,應該叫什麼?步罡踏鬥,步罡踏鬥發音,黑白亂出所以變成步罡踏鬥,你也是金光閃閃。所以我們說美,就美在這裏。
後面的經文也是可以講,不是不能講,我是覺得那你當然就知道了,但是這段經文要常持誦,也不是持誦,你要常常背,自己要去回味,然後你在實修上面這些都一句一句可以跟你印證,可以跟你印證。你走到哪裏去,去到哪裏這幾個要注意,“如是漸增,聞所聞,盡”那個要斷開,“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破句你要破,“空覺即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沒問題,這是第一個斷句的地方。第二個“盡聞不住,空覺極圓,生滅既滅”其實都是跟如是漸增的意思一樣,但這是文學家都搞這種名堂文字善變,其實意義一樣,不過他在這個變的當中他把這文章,一段很長的文章變成四句話,這是他的功夫不得不佩服。我相信這個楞嚴經原文絕對不是這麼簡單的,這老兄舞動他那個叁寸不爛之筆就把它削減得這麼精湛,這文真的是很美,但是沒有一些文字功夫的底子的人,這真的是看不出來,看不到,你絕對看不到。
你看如是漸增,這個聞所聞盡這裏面已經含有根在裏面,但是根隱掉了,但是根本沒有看到了,而且就實際修行上面破識性、得根性的這個狀況他完全沒講,你實修你就會知道有這個東西。你不行你根本不知道,而這裏所發生的那慘烈的戰鬥,那非常悲壯的戰場,可能常年之役都不止。常年之役知道嗎?那吳起在那邊打仗,把敵軍十萬全坑在裏面,全殺了。那你也差不多一樣,你必須把識性全殺了,你一個不留,你留一個你都不能成佛。你能不能不那麼殘忍,再留一點啦……敵人一個都不能留,就在這裏,識性一個都不能留,一份一絲一毫都不能留,全部要斬盡那才能得根性!所以你在那個地方我們叫實驗,我們在實踐的時候那個體驗,你必須徹底的把識性全部拿掉,根性才能全顯,但是這整個過程很長,很長。到那時候你真的很喜歡坐在那裏,一直殺一直殺一直殺把識性全殺光,就這個啊,然後根性現前如是漸增,增到能聞所聞都盡了,這是整個的過程是這樣的子。
然後呢,盡了怎麼樣?那就是覺了。覺要盡聞,盡聞不住,不停在聞那邊,不停在根性那邊。覺,你看連根都趕盡殺絕了,這個覺悟的覺還要如是漸增,如是漸增這個裏面又是一個,當然這個裏面已經很美了,在美的境界裏要一再一再的成長,你不要很美就停了,叫能覺所覺,空了,這個關鍵都在這裏。因爲它特別強調是亡所,所以它所覺、所聞、所空它一直提出來,那麼前面那聞、覺、空其實就是能聞、能覺、能空,然後談到空覺極圓。你看那個文字,他表達那個情景,前面那一個一個都不要緊,那叁個都不要緊,可是空跟覺連在一起,空覺,覺空滅叁個是一體的,他的字彙,覺空滅這叁個其實是一個,那我們要用一個什麼字來講,用一個字來形容這個,覺空滅這個,這個叫悟!不是山頭那個霧,覺悟的悟,這個悟要轉過去就是第二生命的動力,我們從禅法來講叫疑情,真實生命的動力,他自己會一直往前進。那你就在這個世界裏,那麼覺空滅叫根本智,轉過來的這邊叫根本智,這根本智展開就後得智,自受用法樂智跟他受用法樂智這個叫後得智,這兩個叫後得智,那就進入第二生命的領域了。那第二生命的領域如何我們明天再談。
《耳根圓通章 第十八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