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空并没有舍觉,舍掉觉就没有空性。你留意到所以它空跟觉是连在一起的,然后要极圆,所以它是一体的。那么能空所空“尽了”,用传统它这地方的文字叫尽了那就灭就现前了。能灭的灭也要灭尽,所以生灭既灭其实就是能灭所灭,应该来讲按照它这文法,这空所空就能空所空尽了,那就是灭。这个地方灭呢还要如是渐增,那就是能灭所灭尽了那就才是寂灭现前。
可是它不这样讲,按照语法跟工程进度来讲,那模式就这样用过去。但是它这个地方,这文学家搞的魔术,它文字要优美通通用这样,他就跟我一样笨了,写文章写不好,他要文章美他就用这样的变化。空觉极圆是说明觉空这两个字汇是合一的,那么来到这个灭的时候,生灭的情况他再从次第来讲,这个生灭不是我们前面的生灭了,它是你有这个空性,产生不产生这种生灭的情况,就最微细的地方你还有那个启动,还有产生、不产生的情况,这个叫做作意到这个地方它要完全止掉,不作意,完全不作意的自然状态。换句话说到了这个地方,你的空性、你的觉性已经都变成你的生命因素了,它不作意了完全不作意,这个叫做寂灭现前。连灭,能灭所灭也都尽了,这个叫寂灭现前,换句话说到这个地方,觉、空、灭三个合一成为它主要的生命因素,觉、空、灭三者是第二生命里头的动力。而识性是第一生命里头的动力,你去看这两个差别,识性是第一生命里头的动力,所以你会发展大脑,会发展大脑,那么那个叫聪明才智,聪明才智是第一生命的动力。第二生命里头它是用觉、空、灭作为他生命的动力,这个地方在讲的就是让这个生命的动力能够现前,能够兑现出来,这哈达瑜伽在训练的是在这个地方就在这个地方。
那我们讲不清楚,这是大乘修法,它什么大乘修法?它根本就小乘!所以小乘不是我们定义的那个样子,大乘也不是我们定义的那个样子。因为它到达这个地方寂灭现前,后面就是它结论了,寂灭现前以后,它讲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忽然超越,那象限转,啪!跳过来了,忽然超越了,超越世、出世间。世间,第一生命这边,出世间,第二生命这边有没有,这桥一架起来,忽然超越了,忽然超越十方圆明获二殊胜,就在这第二生命里头它有这个作用。第一个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这在第一生命里这叫自受用法乐智,觉空灭那个东西叫做根本智。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这叫做他受用法乐智。一个是自受用法乐智一个是他受用法乐智,觉空灭这边叫做根本智,转识成智,有没有,转前面的六识成智慧的这个部分就是这个智慧。
觉、空、灭,你要转识成智的识你必须到入流亡所这边才能转,开始要转的就是动静根这个识,转为觉空灭这个智,这个地方的根转识成智的时候根在识的这边,舍识用根的时候根在根那边不一样。所以舍识用根,我们上一次讲舍识用根,跟转识成智有点不同就在这里,转识成智那么包括动静根这个叫识,转为觉空灭这个智,知道吗?这个是根本智。假如舍识用根的话,那是动静,这个识性了然不生叫做舍识,用根就用根,但它只到这个用根而已,还没有觉空灭,你要留意这个是不一样的。我们用字都随便用,反正两个都不懂,舍识用根就舍识用根不要用识性,用根性。吃饭的时候用根性不用识性,所以好吃不好吃香肠还是狗屎都搞不清楚,因为你不懂那个东西,你不懂啊,那你现在应该弄清楚了你也是懂而已,知道不算做到才算。你这个禅七来了,我是跟你讲了,值得了,值得要做啊,不做回去你欠我了,我已经跟你交代完毕了,这个观念你要先弄清楚。
我们从这个经文里头,经文是很简单,因为简单你从白纸黑字上看,学不到,你要了解到这个就为什么刚才我要跟你讲事识心、藏识心跟法界心,在这里,你假如对这个部分你没办法去体会,那个东西你显不出来。那个、那个,那个不知道怎么讲,讲起来就要一个钟头,光是说舍识用根跟转识成智是不一样的,大概都很难讲。都一样怎么不一样,尤其你从唯识来更难看,唯识我不知道我当然不能这样说人家,不过从一般来讲的那种情形来讲,这是严重的区别,有很明显的区别,因为它都混在一起。我们在这里你从行法上看基本上已经不一样了,而且我想这样的区分舍识用根、转识成智我们在这边讲清楚了,那么识性、根本智也讲清楚了,根本智、自受用法乐智他受用法乐智也跟你讲清楚了,可是很奇怪经文上并不这样讲,我们这样讲叫论,经文这样讲叫经。
经是这样,我们论从我们了解的部分来谈这个部分,让你去了解,你一定要弄清楚这个叫论,对着经我们一个一个讲出来。这个经文短,经文事实上只有这一页这样而已,大师父给你整理出来就这么一张,经文就这样而已,但是要把它讲清楚不容易啊,我们要把这整个理论的架构给你弄出来,我希望你听完以后这个要整理出来。不然回去,有啊,有,我听过,那个在那里,山上那里一个和尚讲的,叫什么名字我也记不起来……你一定把它整理清楚,这里面是什么,你看看这样就几个了,舍识用根了、转识成智了,你也得根本智了,这后面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这个叫后得智,获二殊胜,这后得智里面就分两个,一个自受用法乐智,一个他受用法乐智……这很清楚,那是什么,这是什么通通有了,讲很简单吧,你都开悟了。
开悟要成佛,开悟干嘛,你现在连慧解脱都没有,因为你听我讲的,听我讲当然懂了,懂了不算,这个叫听到了,听到了是善根、福德、因缘。但是这个善根要成长,不然听也听不懂,听的雾煞煞,不知道在说什么,那就连善根也没有了。你既然头一直点就表示你有善根,你已经很清楚了,但这个清楚你一定要整理起来,整理起来以后在生命因素里,你现在不整理,这是远种菩提因,下辈子你都忘光了,可能明年你都忘光了。但是你整理以后它在你的生命因素里已经挂号了,因为你知道整理得很清楚,这个地方基本上这几个名词、名相都讲不清楚。而这个经文在这里跟我们标示得很清楚,已经很清楚了,但是你从经文这样来看你也看不懂,你一定要透过实践你才知道,一定要好好的走一遭。而要走一圈现在你们来走大概三五年可以,我跟你讲要三五年的时间,这七天没有用,一定要三五年去走一圈。假如没有的话自己去摸索一圈,大概二三十年而已,要二三十年的工夫你才能可能去走一圈,要不然很难,很难。而我们现在这样子,你已经有了这样的指导,已经有这样的指导,三、五年是需要的,所以你不要急“师父我这样子我这个礼拜怎么没有开悟”?这个礼拜你要能够维持着心头热热的就很不错了。因为你这礼拜假如要用这个理论下去用,你也是叫抱光踏斗,应该叫什么?步罡踏斗,步罡踏斗发音,黑白乱出所以变成步罡踏斗,你也是金光闪闪。所以我们说美,就美在这里。
后面的经文也是可以讲,不是不能讲,我是觉得那你当然就知道了,但是这段经文要常持诵,也不是持诵,你要常常背,自己要去回味,然后你在实修上面这些都一句一句可以跟你印证,可以跟你印证。你走到哪里去,去到哪里这几个要注意,“如是渐增,闻所闻,尽”那个要断开,“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破句你要破,“空觉即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没问题,这是第一个断句的地方。第二个“尽闻不住,空觉极圆,生灭既灭”其实都是跟如是渐增的意思一样,但这是文学家都搞这种名堂文字善变,其实意义一样,不过他在这个变的当中他把这文章,一段很长的文章变成四句话,这是他的功夫不得不佩服。我相信这个楞严经原文绝对不是这么简单的,这老兄舞动他那个三寸不烂之笔就把它削减得这么精湛,这文真的是很美,但是没有一些文字功夫的底子的人,这真的是看不出来,看不到,你绝对看不到。
你看如是渐增,这个闻所闻尽这里面已经含有根在里面,但是根隐掉了,但是根本没有看到了,而且就实际修行上面破识性、得根性的这个状况他完全没讲,你实修你就会知道有这个东西。你不行你根本不知道,而这里所发生的那惨烈的战斗,那非常悲壮的战场,可能常年之役都不止。常年之役知道吗?那吴起在那边打仗,把敌军十万全坑在里面,全杀了。那你也差不多一样,你必须把识性全杀了,你一个不留,你留一个你都不能成佛。你能不能不那么残忍,再留一点啦……敌人一个都不能留,就在这里,识性一个都不能留,一份一丝一毫都不能留,全部要斩尽那才能得根性!所以你在那个地方我们叫实验,我们在实践的时候那个体验,你必须彻底的把识性全部拿掉,根性才能全显,但是这整个过程很长,很长。到那时候你真的很喜欢坐在那里,一直杀一直杀一直杀把识性全杀光,就这个啊,然后根性现前如是渐增,增到能闻所闻都尽了,这是整个的过程是这样的子。
然后呢,尽了怎么样?那就是觉了。觉要尽闻,尽闻不住,不停在闻那边,不停在根性那边。觉,你看连根都赶尽杀绝了,这个觉悟的觉还要如是渐增,如是渐增这个里面又是一个,当然这个里面已经很美了,在美的境界里要一再一再的成长,你不要很美就停了,叫能觉所觉,空了,这个关键都在这里。因为它特别强调是亡所,所以它所觉、所闻、所空它一直提出来,那么前面那闻、觉、空其实就是能闻、能觉、能空,然后谈到空觉极圆。你看那个文字,他表达那个情景,前面那一个一个都不要紧,那三个都不要紧,可是空跟觉连在一起,空觉,觉空灭三个是一体的,他的字汇,觉空灭这三个其实是一个,那我们要用一个什么字来讲,用一个字来形容这个,觉空灭这个,这个叫悟!不是山头那个雾,觉悟的悟,这个悟要转过去就是第二生命的动力,我们从禅法来讲叫疑情,真实生命的动力,他自己会一直往前进。那你就在这个世界里,那么觉空灭叫根本智,转过来的这边叫根本智,这根本智展开就后得智,自受用法乐智跟他受用法乐智这个叫后得智,这两个叫后得智,那就进入第二生命的领域了。那第二生命的领域如何我们明天再谈。
《耳根圆通章 第十八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