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耳根圆通章 第十八集▪P2

  ..续本文上一页知道这是声音这个已经是受了。

  下面要怎么样运作你把它停住这是第三念,你要从第三念走到第二念就是声尘我不管,这是尘境我要去捕捉的我要把它停住,甚至于这是什么尘境我也不要去分别再往前推,就到第一念了。那时候你有那个觉受尘境来而且很清楚,你不动它这无明就不起作用了,这个时候呢就是闻所闻尽了,识性完全落了,尘境也落、识性也落。因为你不分别,识性落了就到根,能闻所闻把这个地方尽了这个叫做根黠,按照楞严经上面的讲法叫黠、动黠、静黠、根黠这六黠。黠它把人家写成绞丝旁结果的结,这个黠应该不是这个结,这个结应该是黑字旁吉利的吉那个黠,它有点智慧的意思,那个黠是智慧的意思。那么能闻所闻尽了从刚才那个识性了了就已经进入根性了,现在再把根的作用再了了这个叫做尽闻不住,这个尽了,闻不住就是不停,不停就是继续再前进如是渐增的意思。但是这个地方讲尽闻渐增,如是渐增,继续再成长这个时候就变成觉,因为这闻所闻尽了就进入觉了,觉再继续成长那就变成能觉所觉空了,就进入空的这个智慧的领域,我们一般来讲就是般若空性是在这个地方。

  我们在这个地方要把这个过程再跟各位讲一下,这个能闻所闻,这个就用根来闻,而不是用识来闻了。因为在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时候,我们就把识给停了,开始进入第一念了。在第一念的时候其实你是用根还是清楚现在能闻所闻的根性,又明了,明的时候这个觉就产生了。所以这觉悟的觉不是你知道一般讲的那种清清楚楚的那一种识性的觉,这个觉跟那个觉是不一样,在两个位置是都不同的。用识性的那个觉有一点叫做人工加味料,用根性以后再进步的那个、如是渐增以后的那个、尽闻不住的那个觉来讲它是属于原味的,原味的就是硬燉燉出来就对了,它要长时间下去把它燉出来的。这一个觉的部分事实上对根来讲是已经是导入了,从根跟尘相接触以后这个根要怎么导入娑婆若海的一个准备过程,这个叫觉知。觉的部分这个觉跟我们用识性的不一样,而这个觉是从……我们从这个图来看,这个地方在第一念第二念这边,在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是在第二念要进入第一念的时候。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是从第一念相进入本来面目的这个准备工作叫觉,这个觉,这个工作里头三个部分叫觉空灭,三觉三个部分都是在做第一念要进入娑婆若海的工程,这个没有架好你要进娑婆若海进不去,你进不去。因为我们大部分的都是在后面的工作,生活,你的人生都是在后面的。现在要进到这里来,这里面是个什么样的真实生命,我们讲真实生命第二生命跟第二世界都在这里面,你要怎么进去?我们好像跳进去一样,不是,就是这个工程,这个工程也就是哈达瑜伽它了不起的地方,它像个桥把我们从第一生命架构到第二生命去。我们在讲说象限转移,转移的工程真正在做的就是觉、空、灭这三个。应该来讲这动静根是这个桥头,这一头我们娑婆的第一世界的桥头,这觉空灭是第二世界那边的桥头。桥的两头你的工程就在这当中这架构这个部分,所以觉空灭我们现在要去摸索是真的完全无知。

  我们比较清楚的是前面娑婆世界这个桥头,我们怎么架从识性,舍识用根的这个部分?那么用根用根还是用根。用根不是再回到这个世界来,用根是要在第二世界里面才叫用根,你们用根又跑到我们这个世界来怎么用根呢?所以你不会用。舍识就是舍掉第一世界虚幻的生命,用根就是用根进入第二世界的真实生命里。有没有?你看基本上的观念我们就有问题了,我们是要在这个世界舍识用根,这是你大脑的解释法,因为你不知道有真实的生命那边,你要懂得进入真实的生命里以后,再从真实的生命那边起妙用才回到这个娑婆世界来,你知道吗?

  那么现在呢,在这里第一个是觉。觉的这个部分它讲,闻所闻尽就进入觉了,在觉里头尽闻不住,尽闻,闻性已经过了然后不住不停,再继续前进是这个意思。它只有四个字你怎么知道觉是什么?什么个东西,对不对?能闻所闻尽了就进入觉了。觉呢,尽闻不住,就尽闻,闻性已经过了。现在呢?在这觉里面还是不停,继续前进,如是渐增,继续在渐增。那你怎么进行?这里面什么状况你是一片空白。这个里面我们就是要各位同修你走进来以后,我们尽量大家来开发,你不要都是我讲,我讲没意思。但是呢你也不能讲,你没有走到这领域来你怎么讲,对不对?你还是在娑婆世界舍识用根好了,你没有办法进入第二世界,你怎么用根进入第二世界呢?现在是要用根去进入第二世界,要用根进入第二世界不是用根回到第一世界!有没有?那怎么讲,所以干脆不要讲了,因为你都没有经验还讲什么,我再讲你也不懂。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大家要用功,你一定要走到这里来。不来,所以连经文也不要跟你讲了,观世音菩萨说算了、算了,这些把他拉起来又沉下去,拉起来又沉下去,有没有?你看清楚了。

  我举一个例子,因为讲到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不是很喜欢洒甘露吗?你想这边右手持钵左手拿杨枝,对不对?还是这样?我忘记了,好像这样,对不对,是这样嘛,左持钵,持宝瓶。他不是吃饱闲闲,罔晃荡,如果是罔晃荡一定淹大水,你要留意到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表相的法。我们都是惯性,我想你站在那个地方,钵拿那么久,又杨枝甘露一直洒,洒了几千年我看他的手已经变成自动手了。不是,有状况他才用。那个状况是什么?就在这个地方。那个一滴,我们洒净的一滴水,你不要我洒过功夫一点,刚好淹大水。听说李靖,李靖知道吗?唐太宗的一员大将,他的大将都当了宰相就李靖没当宰相。有一天孙悟空求雨叫龙王要下雨,龙王就赶快来跟李靖讲说:你跟唐太宗讲,跟他下棋,不要给他睡着。结果下一下唐太宗还是睡着了,李靖就去下雨,人家叫他下一寸,他说大旱那么厉害一寸水怎么够?他把它下了一尺,下了一尺结果淹大水,因为淹大水伤生害命所以他就不能当宰相。

  你最好不要太慈悲,因为你不知道那种比例的功夫,你用识性你以为一寸不够,要一尺才够,那一尺就淹水灾了,因为那是在不同的世界里。这是一个故事,你洒甘露一滴水,甘露一滴那就是一个海洋的水通通倒进来了,你要留意。我们在进入第二世界,里面的状况是什么你不知道,你最好少用第一世界的这个告诉我们,说你就是不要用大脑,你不要用大脑。你一定要走到那里才讲到那里,你没走到那里你没办法讲。所以舍识用根的解释根本就错了,舍识是舍掉这个世界,用识性的世界,然后用根性在第二世界里面,有没有,在这里产生了。在这里我简单的跟你讲,我作一个导引这样,那你自己去实践,去实践以后你才能知道尽闻不住是那个觉。

  觉的这个东西,这种状况你第一个阶段是熟练,它这里面都有很多阶段的。你用觉是没有错,根是用尽了,不用根你进入觉是另外一个阶段。其实这个阶段就我们讲的,你经过很多次的失败有个成功,你有第一次成功叫瑞相。你要:为什么我进去了?那个方法你要一再的再去试,所以第一次怎么进去出来以后你会忘,啊!很不错,后来才想,啊那对,对呢,你要再作意进入,那是第二次。作意进入以后,因为第一次是硬挤,挤挤挤不知道怎么挤进去,所以你第二次要再进去,你就会循着第一次的经验去靠近。所以第二次的作意进去以后,通常我不知道各位的经验,我的情况是作意进去了,我就要出来,进去、出来、进去,那个地方一直摸,磨熟一点。要不然离开以后,要像第一次跟第二次那样子又要无量的失败才能靠近,就麻烦了,所以第二次我就磨久一点,久一点第三次要来就很快,很快会进入。然后你会十次当中五、六次,大概十次从两三次到五六次之间,可是你会发现到了这五六次的时候你会跑一到第二阶段去,所以在这个动静这个尘境要了然不生的时候呢,其实我们偶尔会破识性近无明了。

  在破识性近无明是第二个阶段,破识性近无明我们在一再的尝试的过程当中本来是一两次,你会到七、八次,到七、八次的时候你已经会用根,而且根的成功会有几次呢?你会跳到觉知道吗!觉那边呢由一两次到七八次的时候你也会由觉跳到空,那么空会由一两次到七八次,这个就我们常跟各位讲的无量的失败有一次的成功,无量的成功有一次的成就,要无量的成就有一次的成熟,然后无量的成熟你才会成佛!就是这个理论来的,就是这个地方来的,所以你要这样一再一再的去经验跟尝试。那么在这里头从根到觉当中,觉,我们后三个阶段会比前三个阶段更谨慎,因为那是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在这完全未知的领域里我们会一再的去经验,所以你会从很生到熟。

  首先觉是什么?我会慢慢的、慢慢的去摸索,然后觉要怎么起用?我又开始逐渐展开。所以这叫做尽闻不住就如是渐增,根舍掉用觉,觉要如是渐增然后能觉所觉,本来是能闻所闻用根性能闻所闻现在能觉所觉,逐渐逐渐你会一直提升。尽了,尽的时候在这里尽的就进入空,所以在觉的训练里逐渐你会接近空,然后空会逐渐浮现,就会从一两次到七八次,八次会到十次到很熟的时候你又会超越,超越空,所以空觉极圆,到这里就接近了,接近最圆满的地方。这极圆还是那尽闻不住如是渐增的意思,空跟觉都是很好的状况,所以这个觉所觉要空了,能觉所觉要空要进入空性的时候,这个情况能觉所觉就会尽了。这个都是一样,一次一次渐增,那里面的境界要各位自己去摸索了。

  进入到这里面我们会发觉,你看这文字比前面的文字都不一样了,它空觉极圆,它把空跟觉连在一起。它不像前面尽闻不住是指根性已经不用了,在觉性当中再继续成长,现在觉性也超越了进入到空性,那么它把空跟觉它并没有舍觉,空跟觉到极圆的地方,你看尘境、识性、根性可以全舍,但是空、觉它没有舍,空没有舍觉。有没有留意到,这用词用到这里,你可以感受…

《耳根圆通章 第十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