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耳根圓通章 第十八集▪P2

  ..續本文上一頁知道這是聲音這個已經是受了。

  下面要怎麼樣運作你把它停住這是第叁念,你要從第叁念走到第二念就是聲塵我不管,這是塵境我要去捕捉的我要把它停住,甚至于這是什麼塵境我也不要去分別再往前推,就到第一念了。那時候你有那個覺受塵境來而且很清楚,你不動它這無明就不起作用了,這個時候呢就是聞所聞盡了,識性完全落了,塵境也落、識性也落。因爲你不分別,識性落了就到根,能聞所聞把這個地方盡了這個叫做根黠,按照楞嚴經上面的講法叫黠、動黠、靜黠、根黠這六黠。黠它把人家寫成絞絲旁結果的結,這個黠應該不是這個結,這個結應該是黑字旁吉利的吉那個黠,它有點智慧的意思,那個黠是智慧的意思。那麼能聞所聞盡了從剛才那個識性了了就已經進入根性了,現在再把根的作用再了了這個叫做盡聞不住,這個盡了,聞不住就是不停,不停就是繼續再前進如是漸增的意思。但是這個地方講盡聞漸增,如是漸增,繼續再成長這個時候就變成覺,因爲這聞所聞盡了就進入覺了,覺再繼續成長那就變成能覺所覺空了,就進入空的這個智慧的領域,我們一般來講就是般若空性是在這個地方。

  我們在這個地方要把這個過程再跟各位講一下,這個能聞所聞,這個就用根來聞,而不是用識來聞了。因爲在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時候,我們就把識給停了,開始進入第一念了。在第一念的時候其實你是用根還是清楚現在能聞所聞的根性,又明了,明的時候這個覺就産生了。所以這覺悟的覺不是你知道一般講的那種清清楚楚的那一種識性的覺,這個覺跟那個覺是不一樣,在兩個位置是都不同的。用識性的那個覺有一點叫做人工加味料,用根性以後再進步的那個、如是漸增以後的那個、盡聞不住的那個覺來講它是屬于原味的,原味的就是硬燉燉出來就對了,它要長時間下去把它燉出來的。這一個覺的部分事實上對根來講是已經是導入了,從根跟塵相接觸以後這個根要怎麼導入娑婆若海的一個准備過程,這個叫覺知。覺的部分這個覺跟我們用識性的不一樣,而這個覺是從……我們從這個圖來看,這個地方在第一念第二念這邊,在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是在第二念要進入第一念的時候。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是從第一念相進入本來面目的這個准備工作叫覺,這個覺,這個工作裏頭叁個部分叫覺空滅,叁覺叁個部分都是在做第一念要進入娑婆若海的工程,這個沒有架好你要進娑婆若海進不去,你進不去。因爲我們大部分的都是在後面的工作,生活,你的人生都是在後面的。現在要進到這裏來,這裏面是個什麼樣的真實生命,我們講真實生命第二生命跟第二世界都在這裏面,你要怎麼進去?我們好像跳進去一樣,不是,就是這個工程,這個工程也就是哈達瑜伽它了不起的地方,它像個橋把我們從第一生命架構到第二生命去。我們在講說象限轉移,轉移的工程真正在做的就是覺、空、滅這叁個。應該來講這動靜根是這個橋頭,這一頭我們娑婆的第一世界的橋頭,這覺空滅是第二世界那邊的橋頭。橋的兩頭你的工程就在這當中這架構這個部分,所以覺空滅我們現在要去摸索是真的完全無知。

  我們比較清楚的是前面娑婆世界這個橋頭,我們怎麼架從識性,舍識用根的這個部分?那麼用根用根還是用根。用根不是再回到這個世界來,用根是要在第二世界裏面才叫用根,你們用根又跑到我們這個世界來怎麼用根呢?所以你不會用。舍識就是舍掉第一世界虛幻的生命,用根就是用根進入第二世界的真實生命裏。有沒有?你看基本上的觀念我們就有問題了,我們是要在這個世界舍識用根,這是你大腦的解釋法,因爲你不知道有真實的生命那邊,你要懂得進入真實的生命裏以後,再從真實的生命那邊起妙用才回到這個娑婆世界來,你知道嗎?

  那麼現在呢,在這裏第一個是覺。覺的這個部分它講,聞所聞盡就進入覺了,在覺裏頭盡聞不住,盡聞,聞性已經過了然後不住不停,再繼續前進是這個意思。它只有四個字你怎麼知道覺是什麼?什麼個東西,對不對?能聞所聞盡了就進入覺了。覺呢,盡聞不住,就盡聞,聞性已經過了。現在呢?在這覺裏面還是不停,繼續前進,如是漸增,繼續在漸增。那你怎麼進行?這裏面什麼狀況你是一片空白。這個裏面我們就是要各位同修你走進來以後,我們盡量大家來開發,你不要都是我講,我講沒意思。但是呢你也不能講,你沒有走到這領域來你怎麼講,對不對?你還是在娑婆世界舍識用根好了,你沒有辦法進入第二世界,你怎麼用根進入第二世界呢?現在是要用根去進入第二世界,要用根進入第二世界不是用根回到第一世界!有沒有?那怎麼講,所以幹脆不要講了,因爲你都沒有經驗還講什麼,我再講你也不懂。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大家要用功,你一定要走到這裏來。不來,所以連經文也不要跟你講了,觀世音菩薩說算了、算了,這些把他拉起來又沈下去,拉起來又沈下去,有沒有?你看清楚了。

  我舉一個例子,因爲講到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不是很喜歡灑甘露嗎?你想這邊右手持缽左手拿楊枝,對不對?還是這樣?我忘記了,好像這樣,對不對,是這樣嘛,左持缽,持寶瓶。他不是吃飽閑閑,罔晃蕩,如果是罔晃蕩一定淹大水,你要留意到這是什麼意思?這是一個表相的法。我們都是慣性,我想你站在那個地方,缽拿那麼久,又楊枝甘露一直灑,灑了幾千年我看他的手已經變成自動手了。不是,有狀況他才用。那個狀況是什麼?就在這個地方。那個一滴,我們灑淨的一滴水,你不要我灑過功夫一點,剛好淹大水。聽說李靖,李靖知道嗎?唐太宗的一員大將,他的大將都當了宰相就李靖沒當宰相。有一天孫悟空求雨叫龍王要下雨,龍王就趕快來跟李靖講說:你跟唐太宗講,跟他下棋,不要給他睡著。結果下一下唐太宗還是睡著了,李靖就去下雨,人家叫他下一寸,他說大旱那麼厲害一寸水怎麼夠?他把它下了一尺,下了一尺結果淹大水,因爲淹大水傷生害命所以他就不能當宰相。

  你最好不要太慈悲,因爲你不知道那種比例的功夫,你用識性你以爲一寸不夠,要一尺才夠,那一尺就淹水災了,因爲那是在不同的世界裏。這是一個故事,你灑甘露一滴水,甘露一滴那就是一個海洋的水通通倒進來了,你要留意。我們在進入第二世界,裏面的狀況是什麼你不知道,你最好少用第一世界的這個告訴我們,說你就是不要用大腦,你不要用大腦。你一定要走到那裏才講到那裏,你沒走到那裏你沒辦法講。所以舍識用根的解釋根本就錯了,舍識是舍掉這個世界,用識性的世界,然後用根性在第二世界裏面,有沒有,在這裏産生了。在這裏我簡單的跟你講,我作一個導引這樣,那你自己去實踐,去實踐以後你才能知道盡聞不住是那個覺。

  覺的這個東西,這種狀況你第一個階段是熟練,它這裏面都有很多階段的。你用覺是沒有錯,根是用盡了,不用根你進入覺是另外一個階段。其實這個階段就我們講的,你經過很多次的失敗有個成功,你有第一次成功叫瑞相。你要:爲什麼我進去了?那個方法你要一再的再去試,所以第一次怎麼進去出來以後你會忘,啊!很不錯,後來才想,啊那對,對呢,你要再作意進入,那是第二次。作意進入以後,因爲第一次是硬擠,擠擠擠不知道怎麼擠進去,所以你第二次要再進去,你就會循著第一次的經驗去靠近。所以第二次的作意進去以後,通常我不知道各位的經驗,我的情況是作意進去了,我就要出來,進去、出來、進去,那個地方一直摸,磨熟一點。要不然離開以後,要像第一次跟第二次那樣子又要無量的失敗才能靠近,就麻煩了,所以第二次我就磨久一點,久一點第叁次要來就很快,很快會進入。然後你會十次當中五、六次,大概十次從兩叁次到五六次之間,可是你會發現到了這五六次的時候你會跑一到第二階段去,所以在這個動靜這個塵境要了然不生的時候呢,其實我們偶爾會破識性近無明了。

  在破識性近無明是第二個階段,破識性近無明我們在一再的嘗試的過程當中本來是一兩次,你會到七、八次,到七、八次的時候你已經會用根,而且根的成功會有幾次呢?你會跳到覺知道嗎!覺那邊呢由一兩次到七八次的時候你也會由覺跳到空,那麼空會由一兩次到七八次,這個就我們常跟各位講的無量的失敗有一次的成功,無量的成功有一次的成就,要無量的成就有一次的成熟,然後無量的成熟你才會成佛!就是這個理論來的,就是這個地方來的,所以你要這樣一再一再的去經驗跟嘗試。那麼在這裏頭從根到覺當中,覺,我們後叁個階段會比前叁個階段更謹慎,因爲那是一個完全未知的領域。在這完全未知的領域裏我們會一再的去經驗,所以你會從很生到熟。

  首先覺是什麼?我會慢慢的、慢慢的去摸索,然後覺要怎麼起用?我又開始逐漸展開。所以這叫做盡聞不住就如是漸增,根舍掉用覺,覺要如是漸增然後能覺所覺,本來是能聞所聞用根性能聞所聞現在能覺所覺,逐漸逐漸你會一直提升。盡了,盡的時候在這裏盡的就進入空,所以在覺的訓練裏逐漸你會接近空,然後空會逐漸浮現,就會從一兩次到七八次,八次會到十次到很熟的時候你又會超越,超越空,所以空覺極圓,到這裏就接近了,接近最圓滿的地方。這極圓還是那盡聞不住如是漸增的意思,空跟覺都是很好的狀況,所以這個覺所覺要空了,能覺所覺要空要進入空性的時候,這個情況能覺所覺就會盡了。這個都是一樣,一次一次漸增,那裏面的境界要各位自己去摸索了。

  進入到這裏面我們會發覺,你看這文字比前面的文字都不一樣了,它空覺極圓,它把空跟覺連在一起。它不像前面盡聞不住是指根性已經不用了,在覺性當中再繼續成長,現在覺性也超越了進入到空性,那麼它把空跟覺它並沒有舍覺,空跟覺到極圓的地方,你看塵境、識性、根性可以全舍,但是空、覺它沒有舍,空沒有舍覺。有沒有留意到,這用詞用到這裏,你可以感受…

《耳根圓通章 第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