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現在還沒有拍紀錄片,這個時候呢,你要做到什麼時候才叫入流。任何地方都一樣!你現在學禅,學到什麼時候,才叫做進入狀況?對不對?那麼運動、運動要到什麼時候,才進入狀況?你不要那個指導的法師說一二、一二,你就一二、一二,跟吸吐、吸吐有什麼不同?不是,你自己要想,我這個地方,趕快什麼時候,可以進入狀況,這些怎麼,自己要去改進。團體在一起它都是一個模式,那叫族群公約,這樣的一個訓練,你照這樣子,那只是個模式,重點是你自己要想辦法進入狀況。你假如都不想辦法進入狀況,那模式根本沒用,那你變成機器人了,不是,你一定要趕快自己想辦法,自己進入狀況那叫入流。
同樣的,它現在哈達瑜伽要怎麼入流,剛才我們講那個目的跟原則,它的訓練方法其實就是用六根,用六根來訓練都可以,但大部分都是這個從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來訓練。意根也可以訓練哈達瑜伽,不過大部分意根都轉到思辨瑜伽去了,你爲了身體的狀況,你直接從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來訓練,我們通常都講六根門頭全面打開,那你用一根就可以,這叫都攝六根。雖然全面打開,就好像我們停車場裏有幾個門通通打開,事實上你這部車,只能一個門出入,你有可能六個門同時開進去嗎?一部車怎麼開六個門,對不對,你一個門就可以了。同樣你六根用一根,傳統的說法是說這裏用耳根,但我們看這整個的經文裏頭看,沒有一個耳根,它只講聞性,解釋的時候說是聞性,聞性也未必是耳根,沒有人講鼻根,也是用聞的,對不對,那你說哪一根?其實它六根都可以用,我們現在按照傳統的說法,這就無所謂了,不要人家用耳根,你就一定要用六根,我們還是用耳根來講,用耳根,怎麼入流亡所,這裏面講的就是能、所兩個東西,入流是指根性,要用到根性,亡所是講塵境。
那麼你要用根性之前,現在一個凡夫,初學的人來講,就是用識性,他不會用根性。所以,我們才跟各位講說,你的識性要調到住,這個地方用生滅念,你從這個地方才能開始講,要不然沒有辦法。所以哈達瑜伽來講,基本上,它還是從識性開始,這個識性的要求就很高了,它不可能太低。用變異念不可修,善惡念也不能修,那從生滅念開始,而生滅念,你一定假如你是用耳根的話,那你要知道什麼聲音,這個是最好訓練的。譬如,我最討厭那種聲音,最討厭,但是你就去看,那最討厭的聲音是怎麼來的。討厭的聲音大概比較少吧,剛才,唧唧叫那個聲音就討厭的聲音,那常常就在那個地方開悟你知道嗎?我們通常講的,是另外一個,是屬于綜合法塵的部分,就某人講話的時候,我就是討厭!這是綜合法塵啰,你不是對那個聲塵討厭,那個人講話的那種調調,或者那種態度,或者每次講話都是那個模式,這個你討厭,這是綜合法塵。要留意到,這個不是聲塵,有沒有,弄清楚啊,我就討厭見到他,討厭見到他,你見到他,其實是綜合法塵。
那假如是綜合法塵的這種情況,那麼聲塵,那只是個媒介,你會去摸索到那個綜合法塵變成一種法塵,它是法塵,它不是聲塵了。那你還是用耳根去聽,聽一個綜合法塵進來,你要留意到耳根、意根是可以通的,你透過綜合法塵,你就可以發現六根是互通的。因爲大部分,你的變異念跟善惡念當中,都是綜合法塵,綜合法塵來的,它不一定從意根來。它是從透過耳根譬如說:“我一聽到他的話”,你沒有看到,只是聽到他那種講,你就開始討厭起來了,開始討厭起來這就是綜合法塵。可是你聽,是透過耳朵來的,對不對?你假若說,“我想到他講的話”那就意根了,對不對,那是意識。意識是,想到他講的話,我就惡心,那就是你的意識的綜合法塵。可是現在,我一聽到,他這樣講我就惡心,那是綜合法塵,是耳根,接觸到的聲塵,你已經轉化爲綜合法塵了。也可以修,所以,這只是一個媒介,你的耳識,在這裏只是做一個媒介。聲塵也好、綜合法塵也好,你要怎麼樣子卡位定在那裏,把它變成一個識,而不是一個概念。
那麼透過那個識在那裏,你會捕捉它,入流以後,當你那個時候,你捕捉住它的時候,我們的語言叫做捕捉,就是那個情境,你安住在那裏。其實那個所,你在捕捉的那一刹那,有所,安住的那一刹那是無所。所以你會發現,我要停在那裏,然後它就不見了。你有沒有打坐,你沒打坐,沒到這裏,我講什麼你就聽不懂了。那情境來,對,好像抓住了,可是捏下去就不見了,有沒有?喀!捕捉住了catch到了,然後呢,要再捏下去又沒有,那叫亡所知道嗎?聲塵你怎麼捕捉住?可是你一定要捕捉住,可是你捕捉不住,它已經不見了,你聽到,聽到已經不見了,這個就是心境的問題。
我們看,這些大德們的注解,好像都很清楚,但是你要留意到,那實際我們在運作的狀況,所以,爲什麼要跟各位講說:“你一定要先數息,置心一處這個基礎一定要有”。到那個地方,這狀況一來的時候“嗯對!嗯對!哪裏去?”好像那老鼠很清楚的抓住了,可是抓住又沒有了。可是,你又很明確抓住了,可是不見,它也沒跑掉,因爲它本來是虛幻的,塵境本來就虛幻的。這一個用,假如你是用耳根、耳識對聲塵的話,這個東西更明確,你假如用眼根對色塵,那色塵可能你會碰到真實的。但是,你從眼識對色塵,你也會有這種感覺,尤其對光更有這種感覺,所以入流亡所的這個部分,你自己一定要去體會。真的到那個地方,你要捕捉它是很容易的。但是,這個時候入流亡所所講的是動,動境,動的境界,你才有這種感覺。
另外有一個,就是靜的境界,靜的境界就是,像我們聽到聲音,你注意聽你說沒有,什麼沒有,你聽到沒有,沒有的那個沒有就是靜的境界。我講,你在聽,我一停,你的耳朵拉很長,那個時候,你就在聽靜的境界。我講你聽到,是動的境界,這個叫動塵。我停住我沒講,那個叫靜塵。你聽到動塵,你也要聽到靜塵。所以,我們常說,你外面找找看,沒有啊,沒有看到啊!那沒有看到那叫動塵,你沒有看到的那個本身是靜塵,你要找的那個是動塵。
外面一只狗把它抓過來,你找了半天沒有狗啊!沒有狗是靜塵,你要找的是那個動塵。你能不能體會到動塵跟靜塵之間的關系,這叫動、靜二相。我們要不理會動的境界,要不理會動,靜容易,要不理會靜境,就是靜的境界,你是個盲點,對凡夫來講,那是一個盲點。你要留意到這個部分,動的境界凡夫可以體會到,所以凡夫會說:哇!好美哦!這裏好甯靜哦。其實甯靜就是靜的境界,凡夫喜歡靜的境界,爲什麼?因爲他在城市裏頭吵死了,所以他就要到鄉村來到山林來,他放假就要到都市裏去百貨公司去,看電影吵的要死,因爲他在外面本來是靜死了,所以出來吵一吵,好像回家去,就比較有生命能量。那城市裏的剛好相反,平常是吵死了要到鄉村去靜一靜,度假。這兩個也是奇怪,用大腦就這麼矛盾。你看,他待在靜的環境裏頭待久了他會厭,你在動的環境裏頭待久了你也厭,然後,剛好交流一下。不然,百貨公司禮拜天就可以休息了,它剛好禮拜天是鄉村的人進來,鄉村剛好到禮拜天是給城市裏頭的人用。
這裏面就是說讓我們去發覺動靜二塵,動靜這兩個塵靜的相,你能不能夠全部一樣,把動的境界跟靜的境界都一樣亡所,這個就是要相當的訓練了。能夠在這個境界裏訓練到這個時候,你隨時都在放假,我跟你講,隨時都在放假。那我們假如說動的境界你能亡所,靜的境界不能亡所的話,那你也沒辦法放假,你的心永遠都是疲倦的。必須動靜二相,動的境界跟靜的境界你都能亡所。這是一層功夫,第一個是動的境界要能亡,不執著,第二個是靜的境界,也要能亡不要執著,這個時候入流來講,他的功夫就比較深了。我們通常入流到這裏,叫做初果位。只有動相能亡叫初果相,到靜的境界靜相能亡那就叫初果位。再來就是這兩者都能夠停住,動、靜二相我了然,但是呢我不理它,我在這個時候,能夠安住那個能,你那覺知的能會繼續前進。所以這經文裏談到這裏,你看“初于聞中入流亡所”這個訓練,聞法的訓練,就我們講哈達瑜伽的訓練,首先要能入流亡所,這是第一個。
所入即寂,所,所靜了,其實那個入是入流,就所跟入是同時的,所入那個塵靜,寂,塵境就分這兩個一個動、一個靜。從這個地方來看好像都是講聲塵,那麼,我們告訴你,那個色塵也一樣,晚上回家裏,你說把燈打開,沒有啊,沒燈什麼也沒看到一片漆黑,那個什麼也沒有看到,那叫靜相,對不對?燈一打開就所看到的都是動相,那是眼識對色塵,這個叫做,五色能迷眼根,這個叫動相。當然黑一色,什麼也沒看到,那叫靜相。白天,我們仰看天空萬裏無雲,什麼都沒有那叫靜相。是不是這樣,你注意看。那麼六塵境界都有動、靜,就有跟沒有,香味有沒有聞到“哇!那個沈香好香”沒有啊,那個沒有就是靜相。那個嗅塵也是一樣一樣的,所以六根對六塵都有動、靜兩相。那你能不能夠,能、所皆亡?這能所雙亡其實是初果而已,能在這個地方是還不能亡,但是呢,所必然可亡,而這個裏面不是無知,沒感覺到不算,那裏一條蟲有沒有看到,蟲?蟲?在哪裏?明明就在眼前,因爲你不認識,不認識那不能夠就叫做亡所,不認識是無知,不是亡所,這個狀況我們先弄清楚。這個既寂所入既寂的這既寂就是說它亡叫寂,寂是寂靜,這個寂靜跟寂滅的寂不一樣,這文字是相同,所指的標的不一樣。
《耳根圓通章 第十七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