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耳根圆通章 第十七集▪P2

  ..续本文上一页界心看经文的时候,那绝对不是你所看的,因为你所看的是语言文字而已,那背后的那个状况你不知道。我们看我们人性也是一样,在修行里有很多是很残忍的,你假如不透过修行来改造你自己,那就让它在生活中兑现只有这样子。你不要以为说,我坐在那个地方,打坐很平静。不是,也不是叫你坐在那边打坐嚎啕大哭、大叫、大唱都不是。你内心在改变的那一个过程,它本身就是波澜壮阔,你要去留意到这一点。当然它会引发气动,它会引发生命的其他你所不能控制的现象,但那不是你故意要去表现的,它是你所不能控制的,你要留意到这一点。内心真的在进行的那一份改造工程它其实是非常壮烈的,非常壮烈啊!你假如不在这边来改造你,那你一定会在生活中兑现,生活中的壮烈那就头、目、脑、髓皆得施,粉身碎骨的情况是常有的。

  所以在史诗里头,你可以看到最人性的一面。在史诗里,你能够看到最有人情味的那种状态。那我们在这里看也一样,楞严经跟华严经差不多,只是层次没那么深而已,没那么复杂而已,它也是性宗的经典。那我们在这里看到因果的这种状况,然后告诉我们,这些条件具足了以后,“我于彼佛发菩提心”。这才是正式开始进入修行的领域,资粮道具足才能发菩提心,资粮道不具足不叫发菩提心。这个叫做所信,我们信这个东西,我发菩提心,我知道它叫性具,它本来就具有的。譬如说,我们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是,我相信,它是我本具的,但是那个东西,我现在还感受不到,你还没证得,所以这个只能够叫性具。那么证得了以后呢,那就不一样了,证得一定有所感受,那一定要到入流以后。

  所以,我们现在发心了,是具足了,具足了资粮道以后,那你才能够很肯定的相信,这个相信是依于圣言量,圣言量佛陀这么说,我能够如实的接受,而不是一厢情愿的接受。一厢情愿的接受是你人格不健全,用你自我解释的方法来接受,那个时候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字是一样,里面的,那个所指的标的,那是不同的,你会有很大的差距。那不管怎么样,我们在这里讲,是正式起步,每一个人,在你的生命史里头,你都会有那么一天。只是那个时候,你发菩提心,在哪个佛那边发心,不知道,这个是各位自己要去确认的,任何人没办法跟你讲。你来问我,我也只能跟你讲说,你在释迦牟尼佛这里发心。要不然怎么办呢?跟你讲没发心,你也不承认,也不接受。一定要说你发心,那我跟你讲说你在这里发心,你又好像不太对,怎么不讲别的,我要跟你讲另外一尊佛,那你又要问“那怎么证明?”就变成这样了。这个就叫做不过、但是、还有、可是,所以,这种情况没办法教你,这只有你自己去肯定它。

  好,发菩提心以后,这里讲到“彼佛教我”,那我们就讲说那师父你教我好了,这个都不是佛教,是你在他那里,自己摸索出来的。当然佛是教了,就像我们也都讲了,我讲了你还是要问,师父不跟你肯定,盖个章你始终听是罔听,你根本摸不到,罔听而已,听起来好像都知道,事实上都不知道。这个教,我是讲有开示,这些都没有错,但你自己一定要摸索到位。这依教奉行以后,才能教彼佛教我,假如你不依教奉行,教你没用,因为下辈子你都忘光了,你自己摸索以后它会成为你的生命因素。然后生生世世,你看从因地到这个时候都一样,一定要摸索,然后实践、体验变成你的生命因素,那从观世音佛那边,一直到释迦牟尼佛这边,他是一致的、不变的,所以你不要看那四个字,那不一样啊!教什么呢?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我们从这个文字的语法上来看,就是从闻思修三慧入三摩地,这个语言模式,我们不这样看,当然这样看,传统都这样讲,我跟各位举一个例子,印度有吠陀经,大家知道,吠陀经是相当大的,部轶非常庞大,听说都几百万、几百万言那比我们华严经的十万颂那大多了,大很多了。这个吠陀经,他们的传统是讲,从克利须那那个时代,它是克利须那,从人间,要回到天上去的时候,那讲的留下来的东西。这个东西是经过人家一再一再的背诵,过程里,它也经过了几位大德,那背诵以后,把它记录下来记录以后,再解说,然后变成一个思想系统。它的史诗是这样下来的。

  佛教又不是,佛教说华严经,是龙树菩萨从龙宫背诵出来。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的时候,向四十一法身大士所讲的,然后大龙菩萨收集结集收藏龙宫,那么九百年后呢,这个龙树菩萨到了龙宫把它请出来。这好像都很奇妙,这个都是语言模式的表达方法,其实它在描述一个问题,这就生命的史诗。这种史诗是怎么样表达的,每一个宗教,在讲那一部史诗的源头的时候,它一定会很精彩,那个精彩,主要就是它的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那么佛经有佛经的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印度教有印度教的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但是,另外有一个,我们汉传佛教,经过译经者的努力以后,大乘佛教有大乘佛教的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这种经典也一样,你这些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你要能够回归到它原来的状态,你假如无法回归到原来的状态,那你看不清楚,你只有文字的意识形态!当你把这个东西,拿到国外去跟人家讲的时候,人家听不懂你在讲什么?听不懂你在讲什么?你只有在这个意识形态里头转,那我告诉你,这不叫开悟,这只是熟悉这些语言而已。

  所以,我们告诉各位,很多人学佛,他不是开不开悟的问题,他只是适应佛教的语言,你知道吗?适应佛教的语言“轮回、因果、消业障”一生病就业障重,病好了菩萨加持,那个什么东西嘛?!佛里佛气一堆佛话,其实根本跟佛都没关系嘛!被车子撞了“唉!业障啦!”为什么被撞?前辈子造业啦!人家问你这辈子怎么被撞呢

  你说前辈子造业,那搞不清楚嘛!这叫佛法吗?这只有你们那一撮人,你现在把佛教知识怎么讲,你到国外去就不能用,因为你讲那一套莫名其妙,你必须回归到原来的状态那才行,要不然你在外面不通。因为你要通的是生命人性的东西,不是语言文字,所以你每一句话一定要回到原来那种状态。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跟各位讲,闻思修是三种瑜伽的训练。我当然知道,传统不是这样讲,假如你现在,要用木刻板把它刻起来的话,那已经是离经叛道,从来没人这么说,你这个语出何处,闻就是哈达瑜伽,思是思辨瑜伽,这个修,就是巴克提瑜伽。事实上,第一句跟第二句“观世音菩萨从座起顶礼佛足”跟这个“忆念往昔观世音佛”这两句话的意思讲的就是修,就是巴克提瑜伽。他发菩提心,其实,是思辨瑜伽。那它现在讲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这个地方,是从巴克提瑜伽来讲的,初是哈达瑜伽,初,闻思修三个他先从哈达瑜伽下手,说最先我从哈达瑜伽这边学,学哈达瑜伽是什么?这个我们要跟各位交代了。哈达瑜伽这个东西,是训练我们生命能量的聚集,聚集生命能量。那么通常我们不太重视,尤其意识形态的佛法这个很麻烦,我直接从一佛乘下手,我直接从大乘下手你这个哈达瑜伽你修不好,你不会修,因为你根本就轻视它,所以你常常会分大乘、小乘,其实这个地方基本上来讲,哈达瑜伽是小乘,基本修法。

  这个基本修法它有两个特色,第一个,可以扫除你生理上的障碍,让你的生命的那个体能,包括体力都能恢复到健康、原始的状态。现在我们是受污染、扭曲,你可以说,各种经络,人体叫经络,都塞住了,通通堵塞了。所以你什么都不顺畅,叫你运动一下,你看,那真是标准的花拳绣腿,打拳打不出去,脚抬起来,你看那非常好玩,抬高一点就跌到了,伸直一点就翻过去了。为什么?你这身体完全扭曲了,看起来是人模人样,哪叫人模人样?你根本跟木做的一样,木头刻的一样。那个动作不够灵光,我们这身体,现在都不行,这个叫百病丛生,哈达瑜伽,首先先调整这些。因为各民族所用的语言不同,那么在印度叫气脉明点,那在中国叫奇经八脉,那不管怎么讲,反正要通就对了,学这个部分呢,身体会健康、精神会很好。

  我们现在不行,打坐的时候还像一个样子,不打坐,坐在那里就变这样了,为什么坐一坐会变这样子,根本就不对嘛!你打坐,因为师父要巡香,要不然会下香板,所以他像个样子,回家一坐哼哼……变成这样子,这叫什么?你这身体根本就不行嘛!你意志不够健康,不但身体不健康,意志也不健康,那生命能量就不够了。生命能量不够,你修行修不好,小圈圈转、小圈圈转,因为你的意识形态会一直起作用,变异念、善恶念这边会很强,你没有办法把它除掉。你把这部分架构起来以后,你的生命能量够,你要把善恶念跟变异念放下就很快。你要知道,不要以为它无关,它是息息相关的。这个部分一定要先训练好,这个哈达瑜伽这样训练,有这样的效果,我们为什么不把它训练好呢?我们都说,那个没用、那个外道、那个小乘,那你很大对不对?人家都小乘,你就很大的大乘了,对不对?任何行法,法门无量誓愿学,你任何行法,是平等平等的,你缺了这个,直接修那个就不行。我们只能够说,我在这个过程里,我要怎么进行,不要停在那里。假如说你学这个部分,学到以后,就停在那个地方,那没意思。因为后面还有一大段,那一段不走,光停在那里要做什么呢?那个就是叫根器小!中下根器那就没办法了,可是,我们不是这种状况,那你要怎么进行。

  现在我们讲,所以,初于闻中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初从闻思修三个来讲初,是闻,那传统要闻慧。我们是说,首先,他教我这个哈达瑜伽,这第一个。第二个,那么哈达瑜伽第一这个初,又第二个意思,就第一入流亡所,第一个,你要先做到这里,你不入流不行,一直在外面,那怎么可以呢?譬如说:我们在打拳来讲,这个叫做松柔操,你在做,哪叫松柔操,根本就是僵尸操,这叫什么松柔操,能看吗?那还…

《耳根圆通章 第十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