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圆通章第十七集
海云继梦和上
我们在做禅修训练,是要各位很快的在这法界中,发现你自己的存在。我们的存在,你要是不能够感受到,你不知道,在这法界中,你是个什么样子?你不知道你在哪里?有了这个发现,你才能够定位,才有所谓的修行跟生命改造、才有可能转凡成圣、才有可能觅得本来面目。本来在社会上就是迷惑颠倒,我们就是为了想要找寻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是正确的这种人生而发起学佛的心,希望透过学佛,由于学佛的引导才知道有所谓修行,透过修行来找回本来面目。
在这这样的整个过程里你要怎么进行呢?结果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人,还是迷迷糊糊,为什么进佛门也不知道,不是不知道,你把它隐瞒着,你到这里来要干什么?我相信走过各大山头、遍访各大名山,那你来到这里,要做什么应该很清楚。可是,事实不然,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群众的心理有三个等级,这三个等级我们是从他的心来看的。大家都在找,我相信我们都是在找好的,不是找不好的,找不好的那应该是一种偏差,而不是他的本质。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第一种人,我们叫做第一种心,这种心叫做事识心,事情的事。第二个识是意识的识,这个叫做事识心,这种人在空有之间、人我之间是对立的、是矛盾的,也就是一般所谓的世间凡夫。那么这些人大概所追求的就是人天乘,好一点的就是外道,也在修行禅定功夫也很强。那么第二种人,他追求的就是我们所讲的藏识心,隐藏的藏、宝藏的藏,识心意识的识这叫藏识心,这种人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小乘、中乘、大乘、顿教,这小、始、中、顿的部分。他在追求真理,但是所追求的是有限的,他没有办法看到圆满的。第三个,是我们讲的上上根器的,他在追求究竟圆满的,那我们叫法界心。有这么三种人,有这三种心态。
你长的怎么样、出生如何?这个我们不管,这个叫做人,在修行里我们看的是心,你是哪种心的人,你常听人家讲,他很厉害、他有神通,他一看,就知道我怎么样,因为你用肉眼看人,看他长的怎么样,是哪个民族、东方人、西方人是蒙古利亚还是高加索。你就是在用眼睛找色尘作区别,修行人看的是你的心,你这个人出来,他不是看到人,他是看到心,你是带着事识心的那个区海呢?还是带着藏识心的那个区海?或者呢你是带着法界心的那个区海?他看的是这个。
人如何,不管,凡夫看的因为都是事情,所以叫事识心。修行人看的,他是看你的心,以及你这个心,在法界中的相互位置,这个叫法界心。所以你显现的是什么?你怎么样反观这个部分?教你很多了,你到底有没有学到了?还是你的那种变异念一直在那边起作用?变异念、善恶念通通叫做事识心。你就在这里面翻腾,偶尔修点福报,大部分都是自己的习气,也不想改,修行就是要改,可是你的习气就不愿改,有形的、无形的都不想去改它,因为改很痛苦。
所以我们跟各位讲说,你在那个识里头,住里面,你要去找到你的念在哪里?然后从那个念去下手,其实你找的不是念,能够找到识就不错了。我的心常停在那个地方,譬如说会逃避,逃避有很多种,不是说看到师父来了,赶快我入定去了,装作没看到,入定啊,本来是坐在那边聊天,现在师父来了,赶快两个都入定了,因为怕被我抓到,这是一种逃避。有的是坚持他的个性不改,也是一种逃避,这个时候,你会一直钻牛角尖,会一直钻牛角尖,因为你在事情上面执着了。而这个模式你一定要打破,这个就是识。你看到那一点,其实,已经不是变异念、善恶念而是生灭念了,你锁住那点,那个识里头,其实很复杂的东西在,要你讲你又讲不出来,因为讲不出来,所以你就卡住了,卡住叫执着,你就锁在那里。
我常跟你们讲说上课了没,我也不知道,老是说上课前,叫一个人叫我,也没有,我就要在那边抽签卜卦“现在差不多了我该下来了”为什么呢?逃避。一个制度都弄不好,大家都在这里用功,不知道用什么功。假如我要跟各位一样我就等着人家来拖再下来就好了,人家不来托呢我跟你们一样,大家等嘛!反正都是等觉菩萨。这都是逃避,这种逃避的话你是一种执着,因为你偏向一方。
法界心它很特别,它是相对的,它把一切万物因为相互缘起、重重无尽,所以他看一边就知道其他状况了。他只要看到一边,就可以知道其他状况,那你不知道啊,因为你没有那个心量,你一看到这个就是这个,看到东方就是东方,人家看到东方就知道西方了,看到东方也知道南方、北方,可是你说明明就是东方,当然是东方,你看的东方,我也是东方,问题你的心就死在那里,卡住了。藏识心大概是知道既有东方就有西方,可是它不知道相对的原理,它是对的,但是它显不出来所以有这三种状况。
那么现在呢?各位,你先仔细的看一下,我们再来说,你在进行当中,你要怎么看?你要把这两个善恶念、变异念给除掉,然后安住在生灭念里。然后,你慢慢的去找,你就可以找到你自己的那个世界种,那里面也有很多的念,你卡住哪里
那个地方那个通常我们叫我执,那我执一起来你必须看到我执,才能破我执,破我执是很笼统的一句话,你看到我执你执着在哪里?你的性向、你的特质、优点、缺点卡在哪里?从那个地方你要安住在那里。然后,慢慢的,你会发现那个念的产生在哪里?你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从那个地方,你就会看到某一个境界、某一种因缘来,你就会卡在那里,某一种因缘来会卡在那里,那个因缘就是尘境。
通常你发现都是法尘,你讨厌谁、你讨厌什么东西、偏食就是很明显的状况,看到榴莲就想吐,有的看到榴莲就已经昏倒了,“流连忘返”。不管是你喜欢或是讨厌它,它都是一个尘境,那个尘境来引发你的心念在哪个地方?你喜欢它是一种世界,你不喜欢它又是一种世界。受想行识的那个模式,从那个地方当你的心一直安住在这里你要回到受、回到色,要破无明就快了,可是,你找不到下手处,有没有。
这参话头就在这里,念佛是谁?它不是那四个字,念佛是谁是个识,从识它会产生一个,“佛号怎么回荡出来的”那个尘境,你抓到那个尘境以后,最后那一圈,受想行识你能够定型,再回过去,破无明了,那你就可以舍识用根了。所以,你这个模式没有找到,你参话头怎么参?那讲了一堆都是变异念,不是生灭念里面的。你从这个地方慢慢的、慢慢的我们都可以体会。不是不行,既然大家都在摸索,你是在这个行法里面找下手处,那应该会找到这个地方来,会找到这个地方来这叫摸索。
怎么样从变异念到善恶念到生灭念怎么样走过来,那在生灭念里头,你才真的能够做修行的工作,这个地方是寻求出离的一个圣地。你自己要在这个地方多用功,这个部分,我们跟各位已经谈得不少了,应该很清楚的分辨到。我们知道,大家在摸索,大家在用功,你在进行些什么?我想这个部分我们暂时放一边,。
现在回过头来我们来看经文的部分。前面,我们一再的,跟各位提到,“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这个是指因,因地你要具足的条件,你必须具足。否则,这一句话那只是白纸写黑字而已,没有特别意义,就修行人来讲,看任何事情,你就要这样看,这个叫法界心。
从我们华严道场的华严行者来讲,你看了这么一句,你看到什么?相互之间的关系,你不要看到观世音菩萨,那个人,站起来对着佛拜一拜,然后很恭敬的,右脚着地,左脚翘起来,然后告诉佛说。这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那你就是事识心,凡夫看演戏一样,你要了解这个是怎么修的。从藏识心来讲,这个人就讲说,观世音菩萨很恭敬的,表白他的立场、这藏识心。但是这个呢,还不是我们讲的法界心讲的,你看到这一句话就看到因、看到果,所以它讲“因”陈述的都是“果”。所以他说“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他先把果给列出来,果是不动的,是由因来陈述的。这里面其实还不只是因果这样而已,这里我们要告诉各位,这一点所标示的,其实就是因果合一论,因果合一,就是因果同时的这个理论,其实就是华严所陈述的一种特殊境界。
这个境界,我们现在,假如来看华严经的话,华严经是一部伟大的史诗,史诗它有两个特质:第一个是描述民族的历史,这样的一种歌颂。当然里面有很多悲怆,有很多血腥、杀戮。但是说明了,一个民族生命的成长与演变的过程。第二个,这一部史诗里头它一定讲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一个民族在这个娑婆世界里,成长的历程中,这一种暴力、杀戮的行为,其实是必然的现象。战争是不可免的,在娑婆世界里,战争是一种破坏。假如站在和平主义的道德理论这些卫道者来讲,对战争是非常诅咒。我们不是鼓励战争,但是,我们回观过去的历史,战争的破坏,不只是残忍、毁灭性的,而且呢,战争促使了整个社会的前进。但是呢,就一个人来讲,战争就好像破除我执一样,因为战争的结果,使得民族的融合它更好进行。绝大部分的人,你会发现战争是某几个人所发起的,不是真的全民要参加战斗。你要留意到这一点。
那么一个人,要改变他的生命,其实是你某几个意识在进行的,你要留意到。你要破我执,你着意的地方,其实只有一个点,那个点就是皇帝,对不对?你发现那个点,你从那个点下手,你的生命就改造了。所以我们说,你的烦恼的那个点,事实上,它就是你国土成立的地方,原因就在这里,就在这地方。你慢慢的去体会这些状况,所以你看史诗,任何民族的史诗一定有战争。
华严经里它大部分把这个部分全部删掉了,因为华严经是一个绝对的和平主义者。但是我们也看到,它在那些布施里头,你常常看到有头、目、脑、髓为什么皆得施,那就是战争。但是经文里不记载这些,我们在这里看到,你在看,以法…
《耳根圆通章 第十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