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耳根圓通章 第十七集

  耳根圓通章第十七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在做禅修訓練,是要各位很快的在這法界中,發現你自己的存在。我們的存在,你要是不能夠感受到,你不知道,在這法界中,你是個什麼樣子?你不知道你在哪裏?有了這個發現,你才能夠定位,才有所謂的修行跟生命改造、才有可能轉凡成聖、才有可能覓得本來面目。本來在社會上就是迷惑顛倒,我們就是爲了想要找尋那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是正確的這種人生而發起學佛的心,希望透過學佛,由于學佛的引導才知道有所謂修行,透過修行來找回本來面目。

  在這這樣的整個過程裏你要怎麼進行呢?結果我們發現絕大部分的人,還是迷迷糊糊,爲什麼進佛門也不知道,不是不知道,你把它隱瞞著,你到這裏來要幹什麼?我相信走過各大山頭、遍訪各大名山,那你來到這裏,要做什麼應該很清楚。可是,事實不然,這個時候我們發現,我們群衆的心理有叁個等級,這叁個等級我們是從他的心來看的。大家都在找,我相信我們都是在找好的,不是找不好的,找不好的那應該是一種偏差,而不是他的本質。

  這個時候我們發現,第一種人,我們叫做第一種心,這種心叫做事識心,事情的事。第二個識是意識的識,這個叫做事識心,這種人在空有之間、人我之間是對立的、是矛盾的,也就是一般所謂的世間凡夫。那麼這些人大概所追求的就是人天乘,好一點的就是外道,也在修行禅定功夫也很強。那麼第二種人,他追求的就是我們所講的藏識心,隱藏的藏、寶藏的藏,識心意識的識這叫藏識心,這種人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小乘、中乘、大乘、頓教,這小、始、中、頓的部分。他在追求真理,但是所追求的是有限的,他沒有辦法看到圓滿的。第叁個,是我們講的上上根器的,他在追求究竟圓滿的,那我們叫法界心。有這麼叁種人,有這叁種心態。

  你長的怎麼樣、出生如何?這個我們不管,這個叫做人,在修行裏我們看的是心,你是哪種心的人,你常聽人家講,他很厲害、他有神通,他一看,就知道我怎麼樣,因爲你用肉眼看人,看他長的怎麼樣,是哪個民族、東方人、西方人是蒙古利亞還是高加索。你就是在用眼睛找色塵作區別,修行人看的是你的心,你這個人出來,他不是看到人,他是看到心,你是帶著事識心的那個區海呢?還是帶著藏識心的那個區海?或者呢你是帶著法界心的那個區海?他看的是這個。

  人如何,不管,凡夫看的因爲都是事情,所以叫事識心。修行人看的,他是看你的心,以及你這個心,在法界中的相互位置,這個叫法界心。所以你顯現的是什麼?你怎麼樣反觀這個部分?教你很多了,你到底有沒有學到了?還是你的那種變異念一直在那邊起作用?變異念、善惡念通通叫做事識心。你就在這裏面翻騰,偶爾修點福報,大部分都是自己的習氣,也不想改,修行就是要改,可是你的習氣就不願改,有形的、無形的都不想去改它,因爲改很痛苦。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說,你在那個識裏頭,住裏面,你要去找到你的念在哪裏?然後從那個念去下手,其實你找的不是念,能夠找到識就不錯了。我的心常停在那個地方,譬如說會逃避,逃避有很多種,不是說看到師父來了,趕快我入定去了,裝作沒看到,入定啊,本來是坐在那邊聊天,現在師父來了,趕快兩個都入定了,因爲怕被我抓到,這是一種逃避。有的是堅持他的個性不改,也是一種逃避,這個時候,你會一直鑽牛角尖,會一直鑽牛角尖,因爲你在事情上面執著了。而這個模式你一定要打破,這個就是識。你看到那一點,其實,已經不是變異念、善惡念而是生滅念了,你鎖住那點,那個識裏頭,其實很複雜的東西在,要你講你又講不出來,因爲講不出來,所以你就卡住了,卡住叫執著,你就鎖在那裏。

  我常跟你們講說上課了沒,我也不知道,老是說上課前,叫一個人叫我,也沒有,我就要在那邊抽簽蔔卦“現在差不多了我該下來了”爲什麼呢?逃避。一個製度都弄不好,大家都在這裏用功,不知道用什麼功。假如我要跟各位一樣我就等著人家來拖再下來就好了,人家不來托呢我跟你們一樣,大家等嘛!反正都是等覺菩薩。這都是逃避,這種逃避的話你是一種執著,因爲你偏向一方。

  法界心它很特別,它是相對的,它把一切萬物因爲相互緣起、重重無盡,所以他看一邊就知道其他狀況了。他只要看到一邊,就可以知道其他狀況,那你不知道啊,因爲你沒有那個心量,你一看到這個就是這個,看到東方就是東方,人家看到東方就知道西方了,看到東方也知道南方、北方,可是你說明明就是東方,當然是東方,你看的東方,我也是東方,問題你的心就死在那裏,卡住了。藏識心大概是知道既有東方就有西方,可是它不知道相對的原理,它是對的,但是它顯不出來所以有這叁種狀況。

  那麼現在呢?各位,你先仔細的看一下,我們再來說,你在進行當中,你要怎麼看?你要把這兩個善惡念、變異念給除掉,然後安住在生滅念裏。然後,你慢慢的去找,你就可以找到你自己的那個世界種,那裏面也有很多的念,你卡住哪裏

  那個地方那個通常我們叫我執,那我執一起來你必須看到我執,才能破我執,破我執是很籠統的一句話,你看到我執你執著在哪裏?你的性向、你的特質、優點、缺點卡在哪裏?從那個地方你要安住在那裏。然後,慢慢的,你會發現那個念的産生在哪裏?你爲什麼會有這種狀況,從那個地方,你就會看到某一個境界、某一種因緣來,你就會卡在那裏,某一種因緣來會卡在那裏,那個因緣就是塵境。

  通常你發現都是法塵,你討厭誰、你討厭什麼東西、偏食就是很明顯的狀況,看到榴蓮就想吐,有的看到榴蓮就已經昏倒了,“流連忘返”。不管是你喜歡或是討厭它,它都是一個塵境,那個塵境來引發你的心念在哪個地方?你喜歡它是一種世界,你不喜歡它又是一種世界。受想行識的那個模式,從那個地方當你的心一直安住在這裏你要回到受、回到色,要破無明就快了,可是,你找不到下手處,有沒有。

  這參話頭就在這裏,念佛是誰?它不是那四個字,念佛是誰是個識,從識它會産生一個,“佛號怎麼回蕩出來的”那個塵境,你抓到那個塵境以後,最後那一圈,受想行識你能夠定型,再回過去,破無明了,那你就可以舍識用根了。所以,你這個模式沒有找到,你參話頭怎麼參?那講了一堆都是變異念,不是生滅念裏面的。你從這個地方慢慢的、慢慢的我們都可以體會。不是不行,既然大家都在摸索,你是在這個行法裏面找下手處,那應該會找到這個地方來,會找到這個地方來這叫摸索。

  怎麼樣從變異念到善惡念到生滅念怎麼樣走過來,那在生滅念裏頭,你才真的能夠做修行的工作,這個地方是尋求出離的一個聖地。你自己要在這個地方多用功,這個部分,我們跟各位已經談得不少了,應該很清楚的分辨到。我們知道,大家在摸索,大家在用功,你在進行些什麼?我想這個部分我們暫時放一邊,。

  現在回過頭來我們來看經文的部分。前面,我們一再的,跟各位提到,“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這個是指因,因地你要具足的條件,你必須具足。否則,這一句話那只是白紙寫黑字而已,沒有特別意義,就修行人來講,看任何事情,你就要這樣看,這個叫法界心。

  從我們華嚴道場的華嚴行者來講,你看了這麼一句,你看到什麼?相互之間的關系,你不要看到觀世音菩薩,那個人,站起來對著佛拜一拜,然後很恭敬的,右腳著地,左腳翹起來,然後告訴佛說。這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那你就是事識心,凡夫看演戲一樣,你要了解這個是怎麼修的。從藏識心來講,這個人就講說,觀世音菩薩很恭敬的,表白他的立場、這藏識心。但是這個呢,還不是我們講的法界心講的,你看到這一句話就看到因、看到果,所以它講“因”陳述的都是“果”。所以他說“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于世,名觀世音。”他先把果給列出來,果是不動的,是由因來陳述的。這裏面其實還不只是因果這樣而已,這裏我們要告訴各位,這一點所標示的,其實就是因果合一論,因果合一,就是因果同時的這個理論,其實就是華嚴所陳述的一種特殊境界。

  這個境界,我們現在,假如來看華嚴經的話,華嚴經是一部偉大的史詩,史詩它有兩個特質:第一個是描述民族的曆史,這樣的一種歌頌。當然裏面有很多悲怆,有很多血腥、殺戮。但是說明了,一個民族生命的成長與演變的過程。第二個,這一部史詩裏頭它一定講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個人生命成長過程,一個民族在這個娑婆世界裏,成長的曆程中,這一種暴力、殺戮的行爲,其實是必然的現象。戰爭是不可免的,在娑婆世界裏,戰爭是一種破壞。假如站在和平主義的道德理論這些衛道者來講,對戰爭是非常詛咒。我們不是鼓勵戰爭,但是,我們回觀過去的曆史,戰爭的破壞,不只是殘忍、毀滅性的,而且呢,戰爭促使了整個社會的前進。但是呢,就一個人來講,戰爭就好像破除我執一樣,因爲戰爭的結果,使得民族的融合它更好進行。絕大部分的人,你會發現戰爭是某幾個人所發起的,不是真的全民要參加戰鬥。你要留意到這一點。

  那麼一個人,要改變他的生命,其實是你某幾個意識在進行的,你要留意到。你要破我執,你著意的地方,其實只有一個點,那個點就是皇帝,對不對?你發現那個點,你從那個點下手,你的生命就改造了。所以我們說,你的煩惱的那個點,事實上,它就是你國土成立的地方,原因就在這裏,就在這地方。你慢慢的去體會這些狀況,所以你看史詩,任何民族的史詩一定有戰爭。

  華嚴經裏它大部分把這個部分全部刪掉了,因爲華嚴經是一個絕對的和平主義者。但是我們也看到,它在那些布施裏頭,你常常看到有頭、目、腦、髓爲什麼皆得施,那就是戰爭。但是經文裏不記載這些,我們在這裏看到,你在看,以法…

《耳根圓通章 第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