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心看經文的時候,那絕對不是你所看的,因爲你所看的是語言文字而已,那背後的那個狀況你不知道。我們看我們人性也是一樣,在修行裏有很多是很殘忍的,你假如不透過修行來改造你自己,那就讓它在生活中兌現只有這樣子。你不要以爲說,我坐在那個地方,打坐很平靜。不是,也不是叫你坐在那邊打坐嚎啕大哭、大叫、大唱都不是。你內心在改變的那一個過程,它本身就是波瀾壯闊,你要去留意到這一點。當然它會引發氣動,它會引發生命的其他你所不能控製的現象,但那不是你故意要去表現的,它是你所不能控製的,你要留意到這一點。內心真的在進行的那一份改造工程它其實是非常壯烈的,非常壯烈啊!你假如不在這邊來改造你,那你一定會在生活中兌現,生活中的壯烈那就頭、目、腦、髓皆得施,粉身碎骨的情況是常有的。
所以在史詩裏頭,你可以看到最人性的一面。在史詩裏,你能夠看到最有人情味的那種狀態。那我們在這裏看也一樣,楞嚴經跟華嚴經差不多,只是層次沒那麼深而已,沒那麼複雜而已,它也是性宗的經典。那我們在這裏看到因果的這種狀況,然後告訴我們,這些條件具足了以後,“我于彼佛發菩提心”。這才是正式開始進入修行的領域,資糧道具足才能發菩提心,資糧道不具足不叫發菩提心。這個叫做所信,我們信這個東西,我發菩提心,我知道它叫性具,它本來就具有的。譬如說,我們說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你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但是,我相信,它是我本具的,但是那個東西,我現在還感受不到,你還沒證得,所以這個只能夠叫性具。那麼證得了以後呢,那就不一樣了,證得一定有所感受,那一定要到入流以後。
所以,我們現在發心了,是具足了,具足了資糧道以後,那你才能夠很肯定的相信,這個相信是依于聖言量,聖言量佛陀這麼說,我能夠如實的接受,而不是一廂情願的接受。一廂情願的接受是你人格不健全,用你自我解釋的方法來接受,那個時候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名字是一樣,裏面的,那個所指的標的,那是不同的,你會有很大的差距。那不管怎麼樣,我們在這裏講,是正式起步,每一個人,在你的生命史裏頭,你都會有那麼一天。只是那個時候,你發菩提心,在哪個佛那邊發心,不知道,這個是各位自己要去確認的,任何人沒辦法跟你講。你來問我,我也只能跟你講說,你在釋迦牟尼佛這裏發心。要不然怎麼辦呢?跟你講沒發心,你也不承認,也不接受。一定要說你發心,那我跟你講說你在這裏發心,你又好像不太對,怎麼不講別的,我要跟你講另外一尊佛,那你又要問“那怎麼證明?”就變成這樣了。這個就叫做不過、但是、還有、可是,所以,這種情況沒辦法教你,這只有你自己去肯定它。
好,發菩提心以後,這裏講到“彼佛教我”,那我們就講說那師父你教我好了,這個都不是佛教,是你在他那裏,自己摸索出來的。當然佛是教了,就像我們也都講了,我講了你還是要問,師父不跟你肯定,蓋個章你始終聽是罔聽,你根本摸不到,罔聽而已,聽起來好像都知道,事實上都不知道。這個教,我是講有開示,這些都沒有錯,但你自己一定要摸索到位。這依教奉行以後,才能教彼佛教我,假如你不依教奉行,教你沒用,因爲下輩子你都忘光了,你自己摸索以後它會成爲你的生命因素。然後生生世世,你看從因地到這個時候都一樣,一定要摸索,然後實踐、體驗變成你的生命因素,那從觀世音佛那邊,一直到釋迦牟尼佛這邊,他是一致的、不變的,所以你不要看那四個字,那不一樣啊!教什麼呢?從聞思修入叁摩地。
我們從這個文字的語法上來看,就是從聞思修叁慧入叁摩地,這個語言模式,我們不這樣看,當然這樣看,傳統都這樣講,我跟各位舉一個例子,印度有吠陀經,大家知道,吠陀經是相當大的,部轶非常龐大,聽說都幾百萬、幾百萬言那比我們華嚴經的十萬頌那大多了,大很多了。這個吠陀經,他們的傳統是講,從克利須那那個時代,它是克利須那,從人間,要回到天上去的時候,那講的留下來的東西。這個東西是經過人家一再一再的背誦,過程裏,它也經過了幾位大德,那背誦以後,把它記錄下來記錄以後,再解說,然後變成一個思想系統。它的史詩是這樣下來的。
佛教又不是,佛教說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背誦出來。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的時候,向四十一法身大士所講的,然後大龍菩薩收集結集收藏龍宮,那麼九百年後呢,這個龍樹菩薩到了龍宮把它請出來。這好像都很奇妙,這個都是語言模式的表達方法,其實它在描述一個問題,這就生命的史詩。這種史詩是怎麼樣表達的,每一個宗教,在講那一部史詩的源頭的時候,它一定會很精彩,那個精彩,主要就是它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那麼佛經有佛經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印度教有印度教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但是,另外有一個,我們漢傳佛教,經過譯經者的努力以後,大乘佛教有大乘佛教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這種經典也一樣,你這些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你要能夠回歸到它原來的狀態,你假如無法回歸到原來的狀態,那你看不清楚,你只有文字的意識形態!當你把這個東西,拿到國外去跟人家講的時候,人家聽不懂你在講什麼?聽不懂你在講什麼?你只有在這個意識形態裏頭轉,那我告訴你,這不叫開悟,這只是熟悉這些語言而已。
所以,我們告訴各位,很多人學佛,他不是開不開悟的問題,他只是適應佛教的語言,你知道嗎?適應佛教的語言“輪回、因果、消業障”一生病就業障重,病好了菩薩加持,那個什麼東西嘛?!佛裏佛氣一堆佛話,其實根本跟佛都沒關系嘛!被車子撞了“唉!業障啦!”爲什麼被撞?前輩子造業啦!人家問你這輩子怎麼被撞呢
你說前輩子造業,那搞不清楚嘛!這叫佛法嗎?這只有你們那一撮人,你現在把佛教知識怎麼講,你到國外去就不能用,因爲你講那一套莫名其妙,你必須回歸到原來的狀態那才行,要不然你在外面不通。因爲你要通的是生命人性的東西,不是語言文字,所以你每一句話一定要回到原來那種狀態。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跟各位講,聞思修是叁種瑜伽的訓練。我當然知道,傳統不是這樣講,假如你現在,要用木刻板把它刻起來的話,那已經是離經叛道,從來沒人這麼說,你這個語出何處,聞就是哈達瑜伽,思是思辨瑜伽,這個修,就是巴克提瑜伽。事實上,第一句跟第二句“觀世音菩薩從座起頂禮佛足”跟這個“憶念往昔觀世音佛”這兩句話的意思講的就是修,就是巴克提瑜伽。他發菩提心,其實,是思辨瑜伽。那它現在講初于聞中,入流亡所這個地方,是從巴克提瑜伽來講的,初是哈達瑜伽,初,聞思修叁個他先從哈達瑜伽下手,說最先我從哈達瑜伽這邊學,學哈達瑜伽是什麼?這個我們要跟各位交代了。哈達瑜伽這個東西,是訓練我們生命能量的聚集,聚集生命能量。那麼通常我們不太重視,尤其意識形態的佛法這個很麻煩,我直接從一佛乘下手,我直接從大乘下手你這個哈達瑜伽你修不好,你不會修,因爲你根本就輕視它,所以你常常會分大乘、小乘,其實這個地方基本上來講,哈達瑜伽是小乘,基本修法。
這個基本修法它有兩個特色,第一個,可以掃除你生理上的障礙,讓你的生命的那個體能,包括體力都能恢複到健康、原始的狀態。現在我們是受汙染、扭曲,你可以說,各種經絡,人體叫經絡,都塞住了,通通堵塞了。所以你什麼都不順暢,叫你運動一下,你看,那真是標准的花拳繡腿,打拳打不出去,腳擡起來,你看那非常好玩,擡高一點就跌到了,伸直一點就翻過去了。爲什麼?你這身體完全扭曲了,看起來是人模人樣,哪叫人模人樣?你根本跟木做的一樣,木頭刻的一樣。那個動作不夠靈光,我們這身體,現在都不行,這個叫百病叢生,哈達瑜伽,首先先調整這些。因爲各民族所用的語言不同,那麼在印度叫氣脈明點,那在中國叫奇經八脈,那不管怎麼講,反正要通就對了,學這個部分呢,身體會健康、精神會很好。
我們現在不行,打坐的時候還像一個樣子,不打坐,坐在那裏就變這樣了,爲什麼坐一坐會變這樣子,根本就不對嘛!你打坐,因爲師父要巡香,要不然會下香板,所以他像個樣子,回家一坐哼哼……變成這樣子,這叫什麼?你這身體根本就不行嘛!你意志不夠健康,不但身體不健康,意志也不健康,那生命能量就不夠了。生命能量不夠,你修行修不好,小圈圈轉、小圈圈轉,因爲你的意識形態會一直起作用,變異念、善惡念這邊會很強,你沒有辦法把它除掉。你把這部分架構起來以後,你的生命能量夠,你要把善惡念跟變異念放下就很快。你要知道,不要以爲它無關,它是息息相關的。這個部分一定要先訓練好,這個哈達瑜伽這樣訓練,有這樣的效果,我們爲什麼不把它訓練好呢?我們都說,那個沒用、那個外道、那個小乘,那你很大對不對?人家都小乘,你就很大的大乘了,對不對?任何行法,法門無量誓願學,你任何行法,是平等平等的,你缺了這個,直接修那個就不行。我們只能夠說,我在這個過程裏,我要怎麼進行,不要停在那裏。假如說你學這個部分,學到以後,就停在那個地方,那沒意思。因爲後面還有一大段,那一段不走,光停在那裏要做什麼呢?那個就是叫根器小!中下根器那就沒辦法了,可是,我們不是這種狀況,那你要怎麼進行。
現在我們講,所以,初于聞中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初從聞思修叁個來講初,是聞,那傳統要聞慧。我們是說,首先,他教我這個哈達瑜伽,這第一個。第二個,那麼哈達瑜伽第一這個初,又第二個意思,就第一入流亡所,第一個,你要先做到這裏,你不入流不行,一直在外面,那怎麼可以呢?譬如說:我們在打拳來講,這個叫做松柔操,你在做,哪叫松柔操,根本就是僵屍操,這叫什麼松柔操,能看嗎?那還…
《耳根圓通章 第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