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怎麼辦呢?
所以我們要先建立起健康的人格性問題,健全的人格性,那五大人格性,你要先去具足這些條件。爲什麼我們講到最後,越講越回去縮到這裏來,那沒有辦法,因爲你這些都不具足,所以我們現在,從你人格性的養成開始一直到這裏。這已經講的,師父真的已經很倒黴了,講到最後是教各位灑掃應對進退。因爲你灑掃應對進退沒弄好,你人格性不會健全的。一個人連基本處世的態度跟要領都沒有的話,你說你怎麼應對進退,你應對進退都有問題,因爲你基本的處世能力沒有。
我們這裏不是教你多厲害,都是基本的,不會做事不要緊,你要會做人,因爲你會做人你懂得基本的處世原則,你會做人,可以帶人來做事。現在你一個人是萬能的,但是你與人不合有什麼用呢?到最後還是回歸,從灑掃、應對、進退。你基本的與人相處的這些基本工作都不會做,修行有什麼用,已經沒用了,所以你真要修行我們先看這個部分。
話再講回來,你的心智年齡成熟到哪裏,就看你灑掃應對進退。應對進退有問題的人,心智會怎麼成熟?社會年齡會怎麼成熟?不可能的。這個有問題的話,你EQ一定有問題。IQ不會有問題,因爲你的聰明伶俐,在世間花枝招展這沒有問題。可是你基本的應對有問題,也就基本的處世態度有問題。態度,那個心態,處世的心態、與人相處的心態一有問題,你的社會年齡就心智年齡有瑕疵了,一有瑕疵的話那你的心靈年齡,BQ這個部分你不可能成就的。所以我們先從這個地方講,你這裏真沒問題,後面這個地方我們跟你保證沒有問題。
所以你第一步,入流的第一步不要弄錯,入流的第一步沒有辦法掌握好,那沒辦法。所以第一個第一句話,觀世音菩薩講的,因地,“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觀世音菩薩都要頂禮佛足。那我們不是觀世音菩薩,我們在因地,所以我就跟各位講說,我們每天起來,你有沒有禮佛?每天睡覺你有沒有禮佛?每一個信衆、每一個僧衆每天起來有沒有頂禮師父?
現在我跟你講沒有用了,出家衆哪一個頂禮師父,看都看膩了,早上起來還沒講話我就知道他要講什麼了,你會頂禮嗎?你會禮敬你的師父嗎?你既然不會頂禮你的師父,那別想了,怎麼入流嘛。這因地嘛,觀世音菩薩要跟世尊講話都先頂禮了,你跟師父講話有沒有先頂禮,有嗎?別爭執就萬幸。你看嘛,還有其他什麼好講,你說我知你知,我心裏恭敬你、向你頂禮這樣就好了,不要那麼肉麻。沒有辦法。我們是很喜歡親近善知識,有德行的人,你都是第一次見面頂禮作代表,其他以後全省了,全部省掉了,這一省你的貢高我慢心、驕慢心就起來了,你想要成就淨妙國土不可能,第二世界不可能成立。
第二世界要成立,第一個就是無驕慢心、無傲慢心,這驕、傲、慢、我慢,這驕跟慢要先除掉,這慢心不除其他沒有了。這文殊師利菩薩告訴我們的,不是我跟你講的,你不要以爲我跟你講都是我講的,那文殊菩薩講的。你慢慢的一個一個去看,叁十個條件,無驕慢心一個,于衆生生平等心,這第二個,第叁個修真供養,每一個都有十個條件。
慢慢的去看,你不要以爲你都懂了,到了成佛以後,文殊菩薩還教我們這個。我們成佛了沒?人家成佛以後,因地到成佛,文殊菩薩都還教我們,不要有傲慢心、不要有驕傲心。驕慢心要無,這個無是零,換句話說無驕慢心必須要一百分,這個不是75分、85分、90分的東西了,一定要100分,不然你沒有辦法成就淨土。那你想想看,我們因地人,還需要再學的那麼多,那你還講什麼,你還講什麼,你說呢?有什麼好傲慢的呢?
所以因地的部分弄清楚,果地的,它當然跟你相應,它因這樣、果這樣。他說“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于世,名觀世音”,果嘛,對不對,在二果、叁果那裏。那現在你所遇到的,你假如用變異念跟善惡念,你純粹都在修人天善,那真的是遠種菩提因。一聞觀世音菩薩名號,將來可生人天。但是一有驕慢心那就不在此數,因爲你不是善惡念,你是變異念。從變異念中來講,你到命終的時候,要把這個佛號念出來你都念不出來。善惡念有可能,因爲善惡念會預知時至,無疾而終,在那狀況中,你想要持誦佛號那有可能。但是你在變異念中要想持誦佛號,除非你是大善根人。
你不要看大羅刹、惡羅刹,那個還是經過大修行以後才有的,羅刹、鬼王,有沒有,那個都是大修行的,只是修錯了。但是他在臨命終時呢,有那個因緣的話,他會提起正念。那又不一樣了,你不能夠跟那個比。但是你在這個時候,因地的這個時候,我們從正法來,一定要好好的訓練好自己,怎麼樣從善惡念入生滅念,人格性要怎麼健全,這個還是回到這裏來。
我們一再告訴各位,你真的很健全,你真的很健全又仔細的再檢驗一次又怎麼樣呢?就是不健全的人,他才不願意去檢驗自己。像我們每一個很健全的人,你都會很謹慎、很小心地呵護你的人格性不要有瑕疵。一個修行者到了某一個程度,要檢驗他自己的人格性健全不健全。到某一個程度,他檢驗他的人格性健全不健全,是以兩個來檢驗的:一個是他的理念,就是他的菩提心。他有沒有堅持這個菩提心,堅持菩提心,來檢驗他的人性健全不健全。那你假如菩提心經常跑掉,那對不起,你還是灑掃應對進退。
就這個很簡單的一個檢別法,你要能肯定,你行住坐臥、一切應對進退都不離菩提心,這個時候你就直接用菩提心來檢驗就好了。那你有沒有堅持菩提心嘛,你不要動不動一吵架就用菩提心來做堅持,那不算。你罵人家都對,人家說你都不對,只要人家說你都不對只有你才對,那就不對了。那你是把菩提心當工具、當武器,那不對,那絕對不對。
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一再地提醒你,提醒你,還是把基礎弄好。第一步不要走錯,第一步絕對不要走錯,第一步正確的話,那你帶著第一步的那種初衷,這個叫初衷,初發菩提心的那個初心,不要忘了,帶著它,一直帶著它,你自然就會一直深入,那你會從第一步到成佛一步都不差。你的初心正確,將來忘了,那叫忘失菩提心,那你在修魔業不在修佛業,要注意到這一點。
所以我們會一再地去檢驗,一再去檢驗,我們的人格性健全不健全。一健全以後,你到第一步踏進來以後呢,你再以這個地方,以不失菩提心做爲你所堅持的目標,那就好了,初果以後啊。那問題是,你真的這樣嗎?你的人格性真健全嗎?自己仔細的檢驗看看,再回過頭來,灑掃應對、進退。那我們要圓滿菩提道不難,那萬行因行自然就會具足圓滿。
好我們今天就跟各位講到這裏。
《耳根圓通章 第十六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