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圓通章第十五集
海雲繼夢和上
今天開始七天的禅七,在這個訓練裏,有兩個工作要做:一個是攝心正念;一個是你在這置心一處的同時,你要怎麼樣子運作你的正思維。在修學的整個過程裏有個要領,我們是這樣子在期許自己,要怎麼樣能夠掌握住這個要領,不要錯用心,要能夠善用其心。
那怎麼善用其心?這裏就是一件大工程,用得對,那我們很快成就。那怎麼樣叫做用得對,這個就是我們所要進行的生命的改造工程。我們要改造這個凡夫的生命,使他成爲聖人的生命,這個叫做轉凡成聖。你用不好他不能成就。這當中我們應該如何進行,我們要怎麼樣的進行,這就是我們平常所注意的。
每一個人,你要記得,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有這個“我”。我,有我執、有我見。因此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那麼很多有成就的人,他各提出他們的一套見解。因此,你不管跟誰學,都一定要從頭學到完,不要都只學一半。你假如只學一半,那恐怕造業的會比較多,因爲你一定會接錯。這當中有許多事情,是不能夠用你自己的想法來想,那是沒有辦法的。
這沒有辦法,因爲你是用你的“我”,你不是用真我。尤其修行人,他把世間的才華,當作是他的法身慧命的善根,那是很麻煩的事。我們很簡單的講,你越有才華的人,你就要特別小心,因爲你的陷阱越大。我們一再地跟各位談,談的那麼多,理論上我們也告訴你,你所聽的已經是巅峰的理論了,沒有比這種理論更完整的、更清楚的,但是你就是看不到。臺灣話講說“眼睛被牛屎貼掉了”,那就沒辦法,你的眼睛被糞糊住了,那沒有用了,那你怎麼看怎麼錯。
我們把前面所講的作兩個結論,第一個,我們先來看經文。經文前面的叁句話大家很清楚,我們先看前面這叁句話。第一個是觀世音菩薩告訴世尊,他先答世尊的話,“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前面還有一句,“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這是第一句。修行人這一句你一定要記清楚,這一句叫做因。第二句,“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于世,名觀世音”,這個叫果。我們先看這兩句。
第一句,這是因,“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有沒有,這是因,很簡單,這指觀世音菩薩,這就我們每一個人,你的因地,你必須做到一件事,頂禮佛足。頂禮,大家都知道,就拜下去,這個叫做相,假相要拜。這裏面講什麼呢?講你有沒有謙下心,有沒有那個謙下心,有沒有那個求道心,你是不是一個學人,要學的人。你假如進入佛門來是要教的人,那你大概完了,就完了。
你是來學的還是來教的,這很清楚了,你假如要來學的話,你就應該像個杯子,空的,不要是滿的。假如這個杯子是滿的,那你還要裝什麼進去?就這麼簡單了。所以因地你應該是個空的杯子,而不是個滿的杯子,你必須極爲謙虛、完全接納,那才有可能。所以我們第一個就要求你,一定要參加華藏工程,要能夠聆聽,能夠欣賞,能夠接納。假如在這當中,你一直覺得這一群人沒用,都不如我,那你最好不要修,因爲你修了你就成魔,男的成魔、女的成精。這沒有辦法,因爲你那個傲慢,已經滿過你的杯子了,什麼東西也裝不下了。我們說同行善知識,在道場裏大家都是菩薩,你竟然慢心淩駕菩薩,你還能幹什麼,那不是魔嗎?你因地就已經成魔了,你就不必再修了,所以這一點你一定要徹底的去弄清楚。
因地,我們都是個行者、都是個學者,有學,你要學,你不是無學,無學你就坐在桌上給人家拜就好了,你也不必在那邊逞能,那沒有用了。要是無學你就坐在桌子上不要走下來,要走下來你通通都是有學,必須要學。這因地你先把因看清楚,做好你在因地所要做的事。講起來是頂禮而已,頂禮佛足,它代表因地行者的一個基本心態,心態不正,那沒有用啊,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所以我們一再跟各位強調,第一步,你要做好,不要傲慢,不要自己一直以爲你有什麼了不起。你要來學,你不要站著要來教的立場。你假如要學你應該要怎麼辦,跟人家配合,多順從人家,怎麼樣成爲整個團體裏的一份子,而不是你是特殊的、你是特別的,不是這樣,這個你自己一定要弄清楚。
這個大部分都是個人的習氣,既然我們都進入道場是想要修學、想要成就、想要改造我們的生命,那你就從改造生命的工程這樣的一個方程式來進行,你就不要再拿你自己的來那裏糾纏,你那我執、我見不要再跑出來。這也不是叫你說,到處都講你是無我執、無我見,不是,就是要你不要太堅持你的意見。這世界很大,你不懂的還很多,你懂那麼一點點不代表你懂得全部,你要真的都懂你就坐到桌子上去,既然我們坐在椅子上那就對不起,聆聽、欣賞、接納人家的意見,要不然你即使弄錯你也不認錯,這是第一個講因地的部分。
第二個呢,這觀世音菩薩代表因地,那麼他一開口就是講果地,他說,世尊,我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他憶念,就連接跟最早的時候,他跟觀世音佛,這個地方就是講果,因果是一致的。那麼在二十五圓通裏頭,觀世音菩薩這裏講的是最完整的。經文不長,但是第一個提出來是因果同時,而且觀世音菩薩首先提的是果地,觀世音佛,“于時有佛名觀世音”,有沒有,他在這個地方跟他相應。
你這個因果的情況,是我們追求生命真谛的一個前提。你假設有一個真實的生命,這個真實的生命是什麼,你未必知道,那無所謂,因爲你在因地,但是你果必須要立起來,你必須要能夠肯定,真有真實的生命,我要去追求。這個信心假如沒有的話,你所修學的都是假的。所以我們爲什麼要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一個至高、至真、等正覺的這個標的。你必須能夠肯定,假如你沒有肯定這些,你的傲慢心一定出來,你會到處批判,你無法親近善知識,你所親近的是個虛幻的意識形態的偶像崇拜,不是真理。
有啊,到處都有高人,你高興的他就高人,你不高興的就是不高人。什麼叫高人對不對,你高興的就高人,你不高興他怎麼會是高人呢,因爲你不是從真理來,你是從你的情緒來,你要留意到這一點。所以我們在跟各位所提的到底是什麼?你一定要先把它弄清楚。果一立,你因相應,這個時候你要留意到,這因果之間所具備的條件是什麼?當然講因果我們都相信,不然你也不會進佛門,但是你所相信的只是相信,你不是信心,因果從這裏開始,你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定了以後,你才有可能。否則在你之間,在你跟真理之間所存在的現象,是那一種撲簌迷離的現象,你今天相信,明天可以不相信,你沒有辦法去肯定這種狀況。
修行人在整個過程裏,你要經曆的到底是什麼,不是你現在所能知道的。以前,多久以前已經數不清了,一個行者跟他的師父在一起,師父的話都聽,師父沒講的他不做。每天他撿了水果來供養師父,師父就分一半給他,他說“你拿去吧”,然後師父就吃完了,他就把那一份拿回去了,在他的侍者房裏。因爲師父每天都“這一份你拿去吧”,他就拿回去了。過了十多年,這當中出現很多因緣、變化,那麼也産生一些災難,在這災難當中,這弟子降伏了那個魔王——羅刹王,降伏羅刹王以後,大家都覺得很奇怪,這羅刹是不死的,他只被一個人打死,那個人必須要十年以上不吃東西,但是被他打死了。他師父就覺得很奇怪,他說你有十年沒吃東西嗎?他說我已經十二年沒吃了,他說“怎麼有可能呢?我不是每天叫你拿去吃嗎?”他說“沒有,因爲你叫我拿去,我就拿去了,你沒有叫我吃所以我沒吃。”
你能這樣嗎?我們遇到災難的時候常常沒辦法解決,因爲你在修法嗎?師父叫我拿去,當然是叫我吃!當然是叫我吃,那一句是你衍生出來的,所以那個行爲是什麼?你不知道。因爲吃是正常的,不吃是不正常的,這是你的思維模式,依教奉行,師父叫我拿去我就拿去,他沒有叫我吃啊。你不會死的啦,真修行有修行人的格,你做得到嗎?
你不要看經文很簡單兩句話,因地條件你做得到嗎?我們跟各位講,它有叁個基本條件,就是你的資糧道:第一個健全的人格性,這裏面事實上包含著你的心智年齡要非常的成熟,要不然你無法發第二個出離心,你沒有辦法發起,你更沒有辦法真的去摸索,你只是在套招。經文裏講什麼、師父講什麼,然後你就認爲我就是這樣,你根本沒修,也不具足資糧,更沒有摸索,你只在套招。經文上寫什麼、師父講什麼、人家講什麼,你通通拿來貼在自己的臉上,“我就是這樣!我就是這樣!”我們跟你講說念頭看念頭,你也看得很清楚,你看什麼念頭嘛,你看的都是你的變異念,不是真正那根塵相接的那個念頭,你的念頭是世間俗話講的念頭,不是原始的念頭的那個念頭。
好,你自己也貼上去了,結果死到閻羅王那邊去,你還怪,“我都學佛了怎麼到這裏來?”那有用嗎?閻羅王不是看你有沒有學佛,他看你的實力,看你的本質。所以我們說你一再地要驗證,對嗎?什麼叫對,我這樣真對嗎?要一再地驗證,持保留態度。不要動不動自鳴得意,以爲自己有多麼的了不起,那你完了!
假如不具備這兩個條件,你不可能真發菩提心。所以我們第一個跟各位講說因果同時,或者先果後因,叫果因律。不管怎麼樣,你要真正體認到這個問題,你對因果才真的有信心,有了信心以後,你才有可能真發菩提心,不然無法發菩提心。所以它第叁句講“我于彼佛發菩提心”,在這果地上發菩提心,不然你沒有辦法在果地上發菩提心。當然你從文字上解釋:我就在那個佛的時候發菩提心,那是你世間的念頭。他是在這果地上發菩提心,觀世音佛這裏,這地方發菩提心。這個點,不是在觀世音佛的這個人的那個時代或者那個道場裏發菩提心,他是就觀世音佛的這個果地的狀況,這果地的境界,他要發跟他一樣的心,所以他才能成觀世音嘛。
所以真要發菩提心還不是你想的…
《耳根圓通章 第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