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耳根圓通章 第十五集▪P2

  ..續本文上一頁,他具足了整個資糧,才有可能真發菩提心。我們在修學,我們一再的在驗證。我跟各位講,什麼叫菩提心,從我學佛以後這個問題參了六年。菩提心還不簡單,就菩提心啊!我就發菩提心才學佛,我發菩提心才吃素,我發菩提心才決定出家。對啊,這叫菩提心嗎?所以人家說雜花莊嚴,你就變成雜草莊嚴。

  從傳統來講,我們當然都知道,這些傳統這樣講對嗎?是我體會的嗎?我體會的是佛陀所講的嗎?那麼我講出來的,我的肯定跟認知,是佛的法還是我的法?你必須這樣一再的驗證,推翻自己的法而建立佛陀的法,這個才叫正法。所以這叁句話,你要先弄清楚,這叁句話沒弄清楚,你佛法幾乎沒辦法修,可以說沒辦法進行。即使進行的,你也是修一些人天善法。當然也不錯啦,尤其市面上流行的:在這裏修行根本不能成就,萬人修沒人去,那要修到有人去,你最好先到極樂世界再修。所以在這種狀況之下,既然去不成那不要墮落嘛,修個人天善法也好。修個人天善法,你就不要用我執我見去扭曲佛陀的法,你假如扭曲佛陀的法,那你要注意啊,你就破佛毀法,你把人家扭曲了,使佛法墮落了、破滅了!

  我們跟各位講,民間信仰的佛法那就不管,因爲他的認知只在那個地方,有,總比沒有好,佛陀有個廣大願,只要有人能念我的佛號,死不墮地獄,叁惡道絕不下,絕不下叁惡道,你能不能夠到淨土去那另外一回事,至少你不墮叁惡道,所以臨命終時最好念著阿彌陀佛,避免下地獄,那還可以。但是真要修行,要改造你的生命那不是這樣,你要怎麼進行,你必須按照那標准來。

  那麼第四句,“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這聞思修我們跟各位談到,它是叁個行法,他講,“初于聞中入流亡所”,這只講聞慧,我們叫聞慧,我們上次跟各位講,這個叫做哈達瑜伽,“思”是思辨瑜伽,“修”是巴克提瑜伽,從這叁個法門,觀世音菩薩在觀世音佛這裏,是修這叁個法門。在這個地方他只教一個,從“聞”,也就是哈達瑜伽這邊來入叁摩地的這個行法,其他兩個沒講。

  各位看了很多《楞嚴經》的注解,我們都講是從聞思修叁個、叁慧來入叁摩地,傳統的注解是這樣,這樣的解法我們不否認,你要看著經文去學也可以,看那些注解並無不可。不過我是從我們新古典華嚴思想的背景來看,這個行法不是這樣,因爲你要從印度的文化背景來看,它的修法就有這叁大類,而這叁大類是都不一樣的,有很大的區別。

  這一個哈達瑜伽的修法,這一次我們要跟各位講也是這個修法,這是比較特別的,我們國內這些資料都沒有,我只能夠把我個人的經驗提供給你參考。這個哈達瑜伽的修法,在西藏也都沒有人修,因爲沒有辦法講,在印度有人修,但是這些資訊透不出來。因爲這個行法的人比較像道教,道教的修法是這樣,他住在山林裏沒人認得他,你見到的可能就是個樵夫打柴,萬一你餓得要死或一半身體被老虎吃掉,那另外一半,他會很貼心地服務你,療傷止痛或治你的病,弄好那就走。然後當你發現說他醫術高明,是個修道者,這樣的一個修道者他就要轉換地方,因爲他不想讓人家知道。這個叫餐風飲露,他與大自然爲伍,不想跟人間煙火混雜在一起,所以當你再去找他,根本就找不到,他已經走了。

  這個哈達瑜伽的行者就很像這一種道家的行者,你遇不到他,而他們相見,他們可以互相認得。那我們看他,他也是個人,可是你認不得他,這一份氣質是很特殊的,不是一般人所能夠接觸。所以他們的修學理念跟實際進行的步驟,你很難進行,你很難去學。

  這一個行法它有一個特色,它第一個就是改造你的生理現象,讓你的生命能量非常的強大。那麼有人就把這個部分跟氣功、瑜伽等等連在一起,其實包括時下大家所講的氣脈明點,什麼蓮花脈,從海底輪到頂門一共有七個,哪一個怎麼通過、怎麼打通等等,這些都跟哈達瑜伽有關,但是修法不一樣。

  我們能夠這樣簡單的跟你談,在往後要怎麼修學的時候,那我們再一步一步跟你談。但是我們從我們傳統的來教你,這當中有什麼不同,因爲這個部分假如純粹要從這個講起來,你會感覺它是個外道。因爲佛教的修法已經把這叁個瑜伽通通融會在一起,來到中國以後,中國人對這部分的了解不夠,有一些古代的大德從印度人的口裏聽到一些,這些印度人的實際修學方式,那些東西在我們的經論裏頭你都看不到,因爲他不記錄。通常這些東西他們是閑談當中把印度文明做介紹,當中一定會介紹到這些修法,因爲這些從印度來的修行人很顯然,也有很多是從印度教的基礎上走出來的,所以他們的史詩、他們的文化他必然都知道,他也會把這些東西來告訴跟他相近的這些中國的行者,中國的行者不會花大筆的心力去記載這些。那我們看到《西遊記》這種東西,事實上也就是印度人告訴中國人,有這麼樣的一些印度文化背景。

  印度文化背景主要談的,很奇怪,孫悟空就是印度傳說中的猴子,那麼到《西遊記》裏,他變悟空了,他有個名字,其實印度史詩裏,它所出現的第二個人不是豬,是熊,那麼熊的長相跟豬的長相鼻子很像,所以就很奇妙的把熊變成豬了,其他的大致上都差不多,故事情節有所變,那主角是一樣的。從這裏我們就看到了,在我們的行法當中多少也帶有一些印度教的影子,帶有一些印度教的影子,但是我們很難去把它弄清楚。

  在這裏我們要正式講入行法的時候,我要跟各位做一個補充。我們都知道印度有四吠陀,四吠陀大部分都是史詩,有叁個部分講叁大史詩,那麼最重要的一部分,我們通常把它翻成宗教儀軌,因爲它印度教的一些儀軌,這部分我現在還找不到資料,我肯定這個儀軌就是修法。那麼修法到底怎麼修,你必須看原典。這個部分我們的佛經裏都是講修法的部分,都是講修法的,所以你大致上可以看到,整個宗教儀軌的部分,佛教裏都有,佛教裏所表達的跟印度教表達的有哪些不同,各位你沒有比較過你可能就不知道,佛教到底跟印度教差別在哪裏?

  印度教裏頭它有一些我們講的叫宿命,它有個造物主,大梵天這個大主宰,佛教基本上是說否認、推翻、不承認,所以佛教變成所謂的無神論者,這個很清楚,但是事實上,佛教裏頭是偏向于修行的這個部分,修行、行法怎麼修的部分,對于史詩的歌頌幾乎沒有,唯一能看到最清楚的那就是華嚴經。華嚴經談到了普賢菩薩、文殊菩薩、毗盧遮那佛等等的過去生,有談到一些這些過去生。這些都是史詩的一部分,其他的經典偶爾也提到,那太少太少了,太少了。所以我們看到,佛經裏最大的特色,都是實際修法的部分,史詩很少,因爲少,所以它就缺乏人性,缺少感性的溫暖,理性的部分那就強了一些,這個理性的部分,正是修法的部分。

  現在我們先把這修法的部分重新再跟你整理一下,列出了這樣一個表。我們把人生的部分,按生、住、異、滅分成四個階段。這個部分,我們是按生住異滅來區分,跟你分四個階段。我們要跟各位講,第一個“滅”從後面看過來,這個“滅”這裏叫變異念,是凡夫生死的一種狀況,這個時候的念起念滅爲變異念,念念之間有無量概念,統稱意識形態,每個意識形態有無量的概念,意識形態的取舍傾向于競爭而造惡業。這個是一般民間信仰,民間信仰的佛教也講這個,因果,大概也都講這個區域,這個念頭很多人都看得很清楚,你看得到的念頭大部分都是這種念頭,而這個念頭非常的受到你的情緒影響,所以念頭此起彼落,事實上是你被念頭牽著走,不是你有辦法掌控的,這個叫變異念。

  你不要把這個當作我們修行看念頭的念頭,這裏根本都是念尾,因爲那個念起念滅之間,一個念頭起滅就是一個生死輪回,所以你對于要了生死,永無了期,沒有辦法。你的念頭對不對,你不要問誰,你問你自己說,你還有沒有煩惱在,假如你念頭看得很清楚,你不會有煩惱的。當你還有種種煩惱跟不快的時候,那你的念頭根本沒看到,你看到的都是念尾,它念已經發生了,所以你才看得到,所以這個叫變異念你要先弄清楚。你不要以爲你念頭看得很清楚,這是很冤枉的事。在這個地方十足的是念尾,這個尾,尾巴你知道嗎?現在年輕人叫尾(yi叁聲)巴,尾巴後面還有一段毛,有沒有,你看到的是那段毛,不是尾巴,你看到的是尾巴後面的那個毛,說不定還是那個毛搖動以後,飛起來的那些蒼蠅,那個跟念頭根本完全無關,那已經在尾巴後面、馬尾後面的毛、毛外面的那些蒼蠅,那個不叫念頭了,那已經都是生死輪回的東西了,而且附帶著很多惡質在裏面,不只雜質還有很多惡質,是指這個變異念。

  這個念頭裏頭,我們通常會有一種狀況,這裏面大部分我們講的是統稱意識形態,每個意識形態有無量概念,意識形態的取舍傾向于競爭而造惡業。我們講比較有修養的人就不在這個地方,他會往這邊走,那叫做善惡念,這是有修養的人,不是一般的生死凡夫了。此間概念取舍爲善惡念,與第一、二念間的生滅念無關。到這個地方,跟我們講的那個念頭是還沒有關系,都還沒有關系,這個概念。這個善惡念統稱爲概念,每個概念有無量個識,概念取舍之間通常取善念造善業,所以修養很好,都講好話,所以他都是造善業。那個壓抑的人生,把這個部分在這裏壓著,然後回家向家人爆發的那個不算,那是壓抑。所以在這裏面,在這個善惡念裏面,有很多人是壓抑著,那壓抑的人其實還是在變異念裏面,他是假的,所以叫僞君子。真正修養很好的人,不是僞君子的人,在這個地方就能夠預知時至了,你要死就很好死了,壓抑的不算,很正常的情況你在這善惡念這個時候,你就可以預知時至了,就可以預知時至,所以他是取善念、造善業。

  我們要講的是指這個部分,“住”,生滅念,這個才叫修行的領域。要修行就是要進入到這個領域裏,“生”、“住”,“住”這裏面是修行的地方。所以我們在講看念頭,最少要從這個地方看起,這叫生滅念,這個念頭跟前面兩個是完全無關的。

  這裏是從第一念因爲無明進入,所以變第二念,第二念叫色,第一念叫相,從色到受爲第叁念,第叁念就是受,受以後想、行,這個統稱爲識。色、受、想、行、確認了別的第六意識統稱爲識,此識有無量念,這個識有無量念,這個識就有無量念了,那你要看念頭怎麼看啊,此無量念皆稱生滅念。生滅念爲識,識的取舍及住心,即是出離因及性德、佛刹之根本因,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這個部分。

  我們要談這個部分,你就要看到下面的這個叁個圈圈的圖。剛才講到從色、受、想、行、識,從色、受、想、行你這個地方是第一念,無明加入變第二念,第二念叫色,從第六意識到莫那識叫想,從阿賴耶識到莫那識到第六意識的確認,前面講受、想、行、識,受、想、行到確認這個地方叫識,所以當第一念到第二念,第二念到受就第叁念,然後到第四念、第五念、第六念、第七念這樣繞一圈,大概這樣子,它在幾千萬份之一秒,這叫一個“識”。所以每個識裏面其實它是有很多的念,因爲這是第一個最基礎的識,是七念,當第二個識第二層再繞一圈的時候,那就不只七念了,所以你的識應該在很後面的識,所以我們統稱爲,每個識有無量念。

  這個識會因爲你的文化背景,我們統稱爲文化背景,你的個性、你的文化、你的家教、你的生活環境、你的成長背景等等,構成了這樣的不同的識,構成這個不同的識。那麼你在止住妄想以後,你一般的止住妄想能夠由善惡念進入到生滅念,大概你的妄想就已經很微細了。講止住這個時候還沒有辦法止住,因爲識還在流轉,還有很多很多的念在,你不用擔心那一些,這個時候的識已經很單純了,跟善惡念、跟變異念是完全不一樣。識,很多個識構成了概念,很多個概念構成一個意識形態,所以你意識形態的念頭那已經完全是你不能自主了,已經不能自主了,那已經都是閻羅王管轄的範圍了。

  善惡念升天還在叁界內,你要想出叁界,只有進入生滅念裏面,才有可能出叁界。但是在這個時候還沒有完全出叁界,從善惡念進入生滅念這個叫做初果,“入流”,所以經文上面講“入流亡所”,你必須在這裏“入流”,要不然你沒有辦法“亡所”。“所”是塵境,塵境要空掉,你現在一下子沒辦法進行。那都是我們後面要講,你先把整個理論架構給弄好,你不要把變異念跟善惡念當作你修行的標的,那是無有是處。我們要講修行是進入生滅念以後,你才有可能一直淨化,要從入流一直到受,這第叁念的地方證二果,哦,到這個最後這一圈、最後一個識,色受想行識,雖然你止不住,但是只停在最後這一圈了,那我們叫二果,到受的時候就證叁果了,到第二念叫四果向,破無明到了這個地方叫做四果位,阿羅漢就到這裏就停在這裏。

  那我們要講的修法,是從這個地方開始往這邊修,現在呢,我們還不可能,你不要以爲你站到那邊了,你站在後面那個地方,生住異滅的滅那個地方,意識形態的那個地方,而不是站在這個地方。修行人最怕是你自己以爲了不起,你就站在這裏了,你的我執我見以爲你在這裏,其實你是在後面變異念那裏,那你看你夭壽不夭壽,你自己看,先把這些先調整好,先把這個部分調整好。我們等一下還是從這個地方跟各位講起,現在先休息一下。

  

  

《耳根圓通章 第十五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