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圆通章第十五集
海云继梦和上
今天开始七天的禅七,在这个训练里,有两个工作要做:一个是摄心正念;一个是你在这置心一处的同时,你要怎么样子运作你的正思维。在修学的整个过程里有个要领,我们是这样子在期许自己,要怎么样能够掌握住这个要领,不要错用心,要能够善用其心。
那怎么善用其心?这里就是一件大工程,用得对,那我们很快成就。那怎么样叫做用得对,这个就是我们所要进行的生命的改造工程。我们要改造这个凡夫的生命,使他成为圣人的生命,这个叫做转凡成圣。你用不好他不能成就。这当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我们要怎么样的进行,这就是我们平常所注意的。
每一个人,你要记得,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有这个“我”。我,有我执、有我见。因此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那么很多有成就的人,他各提出他们的一套见解。因此,你不管跟谁学,都一定要从头学到完,不要都只学一半。你假如只学一半,那恐怕造业的会比较多,因为你一定会接错。这当中有许多事情,是不能够用你自己的想法来想,那是没有办法的。
这没有办法,因为你是用你的“我”,你不是用真我。尤其修行人,他把世间的才华,当作是他的法身慧命的善根,那是很麻烦的事。我们很简单的讲,你越有才华的人,你就要特别小心,因为你的陷阱越大。我们一再地跟各位谈,谈的那么多,理论上我们也告诉你,你所听的已经是巅峰的理论了,没有比这种理论更完整的、更清楚的,但是你就是看不到。台湾话讲说“眼睛被牛屎贴掉了”,那就没办法,你的眼睛被粪糊住了,那没有用了,那你怎么看怎么错。
我们把前面所讲的作两个结论,第一个,我们先来看经文。经文前面的三句话大家很清楚,我们先看前面这三句话。第一个是观世音菩萨告诉世尊,他先答世尊的话,“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前面还有一句,“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这是第一句。修行人这一句你一定要记清楚,这一句叫做因。第二句,“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这个叫果。我们先看这两句。
第一句,这是因,“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有没有,这是因,很简单,这指观世音菩萨,这就我们每一个人,你的因地,你必须做到一件事,顶礼佛足。顶礼,大家都知道,就拜下去,这个叫做相,假相要拜。这里面讲什么呢?讲你有没有谦下心,有没有那个谦下心,有没有那个求道心,你是不是一个学人,要学的人。你假如进入佛门来是要教的人,那你大概完了,就完了。
你是来学的还是来教的,这很清楚了,你假如要来学的话,你就应该像个杯子,空的,不要是满的。假如这个杯子是满的,那你还要装什么进去?就这么简单了。所以因地你应该是个空的杯子,而不是个满的杯子,你必须极为谦虚、完全接纳,那才有可能。所以我们第一个就要求你,一定要参加华藏工程,要能够聆听,能够欣赏,能够接纳。假如在这当中,你一直觉得这一群人没用,都不如我,那你最好不要修,因为你修了你就成魔,男的成魔、女的成精。这没有办法,因为你那个傲慢,已经满过你的杯子了,什么东西也装不下了。我们说同行善知识,在道场里大家都是菩萨,你竟然慢心凌驾菩萨,你还能干什么,那不是魔吗?你因地就已经成魔了,你就不必再修了,所以这一点你一定要彻底的去弄清楚。
因地,我们都是个行者、都是个学者,有学,你要学,你不是无学,无学你就坐在桌上给人家拜就好了,你也不必在那边逞能,那没有用了。要是无学你就坐在桌子上不要走下来,要走下来你通通都是有学,必须要学。这因地你先把因看清楚,做好你在因地所要做的事。讲起来是顶礼而已,顶礼佛足,它代表因地行者的一个基本心态,心态不正,那没有用啊,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所以我们一再跟各位强调,第一步,你要做好,不要傲慢,不要自己一直以为你有什么了不起。你要来学,你不要站着要来教的立场。你假如要学你应该要怎么办,跟人家配合,多顺从人家,怎么样成为整个团体里的一份子,而不是你是特殊的、你是特别的,不是这样,这个你自己一定要弄清楚。
这个大部分都是个人的习气,既然我们都进入道场是想要修学、想要成就、想要改造我们的生命,那你就从改造生命的工程这样的一个方程式来进行,你就不要再拿你自己的来那里纠缠,你那我执、我见不要再跑出来。这也不是叫你说,到处都讲你是无我执、无我见,不是,就是要你不要太坚持你的意见。这世界很大,你不懂的还很多,你懂那么一点点不代表你懂得全部,你要真的都懂你就坐到桌子上去,既然我们坐在椅子上那就对不起,聆听、欣赏、接纳人家的意见,要不然你即使弄错你也不认错,这是第一个讲因地的部分。
第二个呢,这观世音菩萨代表因地,那么他一开口就是讲果地,他说,世尊,我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他忆念,就连接跟最早的时候,他跟观世音佛,这个地方就是讲果,因果是一致的。那么在二十五圆通里头,观世音菩萨这里讲的是最完整的。经文不长,但是第一个提出来是因果同时,而且观世音菩萨首先提的是果地,观世音佛,“于时有佛名观世音”,有没有,他在这个地方跟他相应。
你这个因果的情况,是我们追求生命真谛的一个前提。你假设有一个真实的生命,这个真实的生命是什么,你未必知道,那无所谓,因为你在因地,但是你果必须要立起来,你必须要能够肯定,真有真实的生命,我要去追求。这个信心假如没有的话,你所修学的都是假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个至高、至真、等正觉的这个标的。你必须能够肯定,假如你没有肯定这些,你的傲慢心一定出来,你会到处批判,你无法亲近善知识,你所亲近的是个虚幻的意识形态的偶像崇拜,不是真理。
有啊,到处都有高人,你高兴的他就高人,你不高兴的就是不高人。什么叫高人对不对,你高兴的就高人,你不高兴他怎么会是高人呢,因为你不是从真理来,你是从你的情绪来,你要留意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在跟各位所提的到底是什么?你一定要先把它弄清楚。果一立,你因相应,这个时候你要留意到,这因果之间所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当然讲因果我们都相信,不然你也不会进佛门,但是你所相信的只是相信,你不是信心,因果从这里开始,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定了以后,你才有可能。否则在你之间,在你跟真理之间所存在的现象,是那一种扑簌迷离的现象,你今天相信,明天可以不相信,你没有办法去肯定这种状况。
修行人在整个过程里,你要经历的到底是什么,不是你现在所能知道的。以前,多久以前已经数不清了,一个行者跟他的师父在一起,师父的话都听,师父没讲的他不做。每天他捡了水果来供养师父,师父就分一半给他,他说“你拿去吧”,然后师父就吃完了,他就把那一份拿回去了,在他的侍者房里。因为师父每天都“这一份你拿去吧”,他就拿回去了。过了十多年,这当中出现很多因缘、变化,那么也产生一些灾难,在这灾难当中,这弟子降伏了那个魔王——罗刹王,降伏罗刹王以后,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这罗刹是不死的,他只被一个人打死,那个人必须要十年以上不吃东西,但是被他打死了。他师父就觉得很奇怪,他说你有十年没吃东西吗?他说我已经十二年没吃了,他说“怎么有可能呢?我不是每天叫你拿去吃吗?”他说“没有,因为你叫我拿去,我就拿去了,你没有叫我吃所以我没吃。”
你能这样吗?我们遇到灾难的时候常常没办法解决,因为你在修法吗?师父叫我拿去,当然是叫我吃!当然是叫我吃,那一句是你衍生出来的,所以那个行为是什么?你不知道。因为吃是正常的,不吃是不正常的,这是你的思维模式,依教奉行,师父叫我拿去我就拿去,他没有叫我吃啊。你不会死的啦,真修行有修行人的格,你做得到吗?
你不要看经文很简单两句话,因地条件你做得到吗?我们跟各位讲,它有三个基本条件,就是你的资粮道:第一个健全的人格性,这里面事实上包含着你的心智年龄要非常的成熟,要不然你无法发第二个出离心,你没有办法发起,你更没有办法真的去摸索,你只是在套招。经文里讲什么、师父讲什么,然后你就认为我就是这样,你根本没修,也不具足资粮,更没有摸索,你只在套招。经文上写什么、师父讲什么、人家讲什么,你通通拿来贴在自己的脸上,“我就是这样!我就是这样!”我们跟你讲说念头看念头,你也看得很清楚,你看什么念头嘛,你看的都是你的变异念,不是真正那根尘相接的那个念头,你的念头是世间俗话讲的念头,不是原始的念头的那个念头。
好,你自己也贴上去了,结果死到阎罗王那边去,你还怪,“我都学佛了怎么到这里来?”那有用吗?阎罗王不是看你有没有学佛,他看你的实力,看你的本质。所以我们说你一再地要验证,对吗?什么叫对,我这样真对吗?要一再地验证,持保留态度。不要动不动自鸣得意,以为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那你完了!
假如不具备这两个条件,你不可能真发菩提心。所以我们第一个跟各位讲说因果同时,或者先果后因,叫果因律。不管怎么样,你要真正体认到这个问题,你对因果才真的有信心,有了信心以后,你才有可能真发菩提心,不然无法发菩提心。所以它第三句讲“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在这果地上发菩提心,不然你没有办法在果地上发菩提心。当然你从文字上解释:我就在那个佛的时候发菩提心,那是你世间的念头。他是在这果地上发菩提心,观世音佛这里,这地方发菩提心。这个点,不是在观世音佛的这个人的那个时代或者那个道场里发菩提心,他是就观世音佛的这个果地的状况,这果地的境界,他要发跟他一样的心,所以他才能成观世音嘛。
所以真要发菩提心还不是你想的…
《耳根圆通章 第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