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耳根圆通章 第十五集▪P2

  ..续本文上一页,他具足了整个资粮,才有可能真发菩提心。我们在修学,我们一再的在验证。我跟各位讲,什么叫菩提心,从我学佛以后这个问题参了六年。菩提心还不简单,就菩提心啊!我就发菩提心才学佛,我发菩提心才吃素,我发菩提心才决定出家。对啊,这叫菩提心吗?所以人家说杂花庄严,你就变成杂草庄严。

  从传统来讲,我们当然都知道,这些传统这样讲对吗?是我体会的吗?我体会的是佛陀所讲的吗?那么我讲出来的,我的肯定跟认知,是佛的法还是我的法?你必须这样一再的验证,推翻自己的法而建立佛陀的法,这个才叫正法。所以这三句话,你要先弄清楚,这三句话没弄清楚,你佛法几乎没办法修,可以说没办法进行。即使进行的,你也是修一些人天善法。当然也不错啦,尤其市面上流行的:在这里修行根本不能成就,万人修没人去,那要修到有人去,你最好先到极乐世界再修。所以在这种状况之下,既然去不成那不要堕落嘛,修个人天善法也好。修个人天善法,你就不要用我执我见去扭曲佛陀的法,你假如扭曲佛陀的法,那你要注意啊,你就破佛毁法,你把人家扭曲了,使佛法堕落了、破灭了!

  我们跟各位讲,民间信仰的佛法那就不管,因为他的认知只在那个地方,有,总比没有好,佛陀有个广大愿,只要有人能念我的佛号,死不堕地狱,三恶道绝不下,绝不下三恶道,你能不能够到净土去那另外一回事,至少你不堕三恶道,所以临命终时最好念着阿弥陀佛,避免下地狱,那还可以。但是真要修行,要改造你的生命那不是这样,你要怎么进行,你必须按照那标准来。

  那么第四句,“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闻思修我们跟各位谈到,它是三个行法,他讲,“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这只讲闻慧,我们叫闻慧,我们上次跟各位讲,这个叫做哈达瑜伽,“思”是思辨瑜伽,“修”是巴克提瑜伽,从这三个法门,观世音菩萨在观世音佛这里,是修这三个法门。在这个地方他只教一个,从“闻”,也就是哈达瑜伽这边来入三摩地的这个行法,其他两个没讲。

  各位看了很多《楞严经》的注解,我们都讲是从闻思修三个、三慧来入三摩地,传统的注解是这样,这样的解法我们不否认,你要看着经文去学也可以,看那些注解并无不可。不过我是从我们新古典华严思想的背景来看,这个行法不是这样,因为你要从印度的文化背景来看,它的修法就有这三大类,而这三大类是都不一样的,有很大的区别。

  这一个哈达瑜伽的修法,这一次我们要跟各位讲也是这个修法,这是比较特别的,我们国内这些资料都没有,我只能够把我个人的经验提供给你参考。这个哈达瑜伽的修法,在西藏也都没有人修,因为没有办法讲,在印度有人修,但是这些资讯透不出来。因为这个行法的人比较像道教,道教的修法是这样,他住在山林里没人认得他,你见到的可能就是个樵夫打柴,万一你饿得要死或一半身体被老虎吃掉,那另外一半,他会很贴心地服务你,疗伤止痛或治你的病,弄好那就走。然后当你发现说他医术高明,是个修道者,这样的一个修道者他就要转换地方,因为他不想让人家知道。这个叫餐风饮露,他与大自然为伍,不想跟人间烟火混杂在一起,所以当你再去找他,根本就找不到,他已经走了。

  这个哈达瑜伽的行者就很像这一种道家的行者,你遇不到他,而他们相见,他们可以互相认得。那我们看他,他也是个人,可是你认不得他,这一份气质是很特殊的,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接触。所以他们的修学理念跟实际进行的步骤,你很难进行,你很难去学。

  这一个行法它有一个特色,它第一个就是改造你的生理现象,让你的生命能量非常的强大。那么有人就把这个部分跟气功、瑜伽等等连在一起,其实包括时下大家所讲的气脉明点,什么莲花脉,从海底轮到顶门一共有七个,哪一个怎么通过、怎么打通等等,这些都跟哈达瑜伽有关,但是修法不一样。

  我们能够这样简单的跟你谈,在往后要怎么修学的时候,那我们再一步一步跟你谈。但是我们从我们传统的来教你,这当中有什么不同,因为这个部分假如纯粹要从这个讲起来,你会感觉它是个外道。因为佛教的修法已经把这三个瑜伽通通融会在一起,来到中国以后,中国人对这部分的了解不够,有一些古代的大德从印度人的口里听到一些,这些印度人的实际修学方式,那些东西在我们的经论里头你都看不到,因为他不记录。通常这些东西他们是闲谈当中把印度文明做介绍,当中一定会介绍到这些修法,因为这些从印度来的修行人很显然,也有很多是从印度教的基础上走出来的,所以他们的史诗、他们的文化他必然都知道,他也会把这些东西来告诉跟他相近的这些中国的行者,中国的行者不会花大笔的心力去记载这些。那我们看到《西游记》这种东西,事实上也就是印度人告诉中国人,有这么样的一些印度文化背景。

  印度文化背景主要谈的,很奇怪,孙悟空就是印度传说中的猴子,那么到《西游记》里,他变悟空了,他有个名字,其实印度史诗里,它所出现的第二个人不是猪,是熊,那么熊的长相跟猪的长相鼻子很像,所以就很奇妙的把熊变成猪了,其他的大致上都差不多,故事情节有所变,那主角是一样的。从这里我们就看到了,在我们的行法当中多少也带有一些印度教的影子,带有一些印度教的影子,但是我们很难去把它弄清楚。

  在这里我们要正式讲入行法的时候,我要跟各位做一个补充。我们都知道印度有四吠陀,四吠陀大部分都是史诗,有三个部分讲三大史诗,那么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们通常把它翻成宗教仪轨,因为它印度教的一些仪轨,这部分我现在还找不到资料,我肯定这个仪轨就是修法。那么修法到底怎么修,你必须看原典。这个部分我们的佛经里都是讲修法的部分,都是讲修法的,所以你大致上可以看到,整个宗教仪轨的部分,佛教里都有,佛教里所表达的跟印度教表达的有哪些不同,各位你没有比较过你可能就不知道,佛教到底跟印度教差别在哪里?

  印度教里头它有一些我们讲的叫宿命,它有个造物主,大梵天这个大主宰,佛教基本上是说否认、推翻、不承认,所以佛教变成所谓的无神论者,这个很清楚,但是事实上,佛教里头是偏向于修行的这个部分,修行、行法怎么修的部分,对于史诗的歌颂几乎没有,唯一能看到最清楚的那就是华严经。华严经谈到了普贤菩萨、文殊菩萨、毗卢遮那佛等等的过去生,有谈到一些这些过去生。这些都是史诗的一部分,其他的经典偶尔也提到,那太少太少了,太少了。所以我们看到,佛经里最大的特色,都是实际修法的部分,史诗很少,因为少,所以它就缺乏人性,缺少感性的温暖,理性的部分那就强了一些,这个理性的部分,正是修法的部分。

  现在我们先把这修法的部分重新再跟你整理一下,列出了这样一个表。我们把人生的部分,按生、住、异、灭分成四个阶段。这个部分,我们是按生住异灭来区分,跟你分四个阶段。我们要跟各位讲,第一个“灭”从后面看过来,这个“灭”这里叫变异念,是凡夫生死的一种状况,这个时候的念起念灭为变异念,念念之间有无量概念,统称意识形态,每个意识形态有无量的概念,意识形态的取舍倾向于竞争而造恶业。这个是一般民间信仰,民间信仰的佛教也讲这个,因果,大概也都讲这个区域,这个念头很多人都看得很清楚,你看得到的念头大部分都是这种念头,而这个念头非常的受到你的情绪影响,所以念头此起彼落,事实上是你被念头牵着走,不是你有办法掌控的,这个叫变异念。

  你不要把这个当作我们修行看念头的念头,这里根本都是念尾,因为那个念起念灭之间,一个念头起灭就是一个生死轮回,所以你对于要了生死,永无了期,没有办法。你的念头对不对,你不要问谁,你问你自己说,你还有没有烦恼在,假如你念头看得很清楚,你不会有烦恼的。当你还有种种烦恼跟不快的时候,那你的念头根本没看到,你看到的都是念尾,它念已经发生了,所以你才看得到,所以这个叫变异念你要先弄清楚。你不要以为你念头看得很清楚,这是很冤枉的事。在这个地方十足的是念尾,这个尾,尾巴你知道吗?现在年轻人叫尾(yi三声)巴,尾巴后面还有一段毛,有没有,你看到的是那段毛,不是尾巴,你看到的是尾巴后面的那个毛,说不定还是那个毛摇动以后,飞起来的那些苍蝇,那个跟念头根本完全无关,那已经在尾巴后面、马尾后面的毛、毛外面的那些苍蝇,那个不叫念头了,那已经都是生死轮回的东西了,而且附带着很多恶质在里面,不只杂质还有很多恶质,是指这个变异念。

  这个念头里头,我们通常会有一种状况,这里面大部分我们讲的是统称意识形态,每个意识形态有无量概念,意识形态的取舍倾向于竞争而造恶业。我们讲比较有修养的人就不在这个地方,他会往这边走,那叫做善恶念,这是有修养的人,不是一般的生死凡夫了。此间概念取舍为善恶念,与第一、二念间的生灭念无关。到这个地方,跟我们讲的那个念头是还没有关系,都还没有关系,这个概念。这个善恶念统称为概念,每个概念有无量个识,概念取舍之间通常取善念造善业,所以修养很好,都讲好话,所以他都是造善业。那个压抑的人生,把这个部分在这里压着,然后回家向家人爆发的那个不算,那是压抑。所以在这里面,在这个善恶念里面,有很多人是压抑着,那压抑的人其实还是在变异念里面,他是假的,所以叫伪君子。真正修养很好的人,不是伪君子的人,在这个地方就能够预知时至了,你要死就很好死了,压抑的不算,很正常的情况你在这善恶念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预知时至了,就可以预知时至,所以他是取善念、造善业。

  我们要讲的是指这个部分,“住”,生灭念,这个才叫修行的领域。要修行就是要进入到这个领域里,“生”、“住”,“住”这里面是修行的地方。所以我们在讲看念头,最少要从这个地方看起,这叫生灭念,这个念头跟前面两个是完全无关的。

  这里是从第一念因为无明进入,所以变第二念,第二念叫色,第一念叫相,从色到受为第三念,第三念就是受,受以后想、行,这个统称为识。色、受、想、行、确认了别的第六意识统称为识,此识有无量念,这个识有无量念,这个识就有无量念了,那你要看念头怎么看啊,此无量念皆称生灭念。生灭念为识,识的取舍及住心,即是出离因及性德、佛刹之根本因,我们要跟各位谈的是这个部分。

  我们要谈这个部分,你就要看到下面的这个三个圈圈的图。刚才讲到从色、受、想、行、识,从色、受、想、行你这个地方是第一念,无明加入变第二念,第二念叫色,从第六意识到莫那识叫想,从阿赖耶识到莫那识到第六意识的确认,前面讲受、想、行、识,受、想、行到确认这个地方叫识,所以当第一念到第二念,第二念到受就第三念,然后到第四念、第五念、第六念、第七念这样绕一圈,大概这样子,它在几千万份之一秒,这叫一个“识”。所以每个识里面其实它是有很多的念,因为这是第一个最基础的识,是七念,当第二个识第二层再绕一圈的时候,那就不只七念了,所以你的识应该在很后面的识,所以我们统称为,每个识有无量念。

  这个识会因为你的文化背景,我们统称为文化背景,你的个性、你的文化、你的家教、你的生活环境、你的成长背景等等,构成了这样的不同的识,构成这个不同的识。那么你在止住妄想以后,你一般的止住妄想能够由善恶念进入到生灭念,大概你的妄想就已经很微细了。讲止住这个时候还没有办法止住,因为识还在流转,还有很多很多的念在,你不用担心那一些,这个时候的识已经很单纯了,跟善恶念、跟变异念是完全不一样。识,很多个识构成了概念,很多个概念构成一个意识形态,所以你意识形态的念头那已经完全是你不能自主了,已经不能自主了,那已经都是阎罗王管辖的范围了。

  善恶念升天还在三界内,你要想出三界,只有进入生灭念里面,才有可能出三界。但是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完全出三界,从善恶念进入生灭念这个叫做初果,“入流”,所以经文上面讲“入流亡所”,你必须在这里“入流”,要不然你没有办法“亡所”。“所”是尘境,尘境要空掉,你现在一下子没办法进行。那都是我们后面要讲,你先把整个理论架构给弄好,你不要把变异念跟善恶念当作你修行的标的,那是无有是处。我们要讲修行是进入生灭念以后,你才有可能一直净化,要从入流一直到受,这第三念的地方证二果,哦,到这个最后这一圈、最后一个识,色受想行识,虽然你止不住,但是只停在最后这一圈了,那我们叫二果,到受的时候就证三果了,到第二念叫四果向,破无明到了这个地方叫做四果位,阿罗汉就到这里就停在这里。

  那我们要讲的修法,是从这个地方开始往这边修,现在呢,我们还不可能,你不要以为你站到那边了,你站在后面那个地方,生住异灭的灭那个地方,意识形态的那个地方,而不是站在这个地方。修行人最怕是你自己以为了不起,你就站在这里了,你的我执我见以为你在这里,其实你是在后面变异念那里,那你看你夭寿不夭寿,你自己看,先把这些先调整好,先把这个部分调整好。我们等一下还是从这个地方跟各位讲起,现在先休息一下。

  

  

《耳根圆通章 第十五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