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耳根圓通章 第十叁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所”就是普賢,所以文殊、普賢這華嚴叁聖在每一個修行者的身上來講他是無所不在,只要你一修行,文殊、普賢就出現,可是你都不知道,這裏都沒有講到文殊、普賢,但是“入流亡所”就很清楚的告訴你文殊、普賢的存在。這“能”“所”你印證有多少,現在關鍵在這裏。但現在各位聞性的能力——那種智慧的能力,你有嗎?那個“所”——普賢生命存在的原形,你覺知嗎?你先體會這個部分,先去感受這個部分,從這個地方開始修,所以這個修法不離華嚴的行法,你先把它弄清楚啊,“能”弄清楚,再弄“所”。

  在我們來講,“所”是一定要弄得很清楚的,所以我們都把“所”弄清楚了,那你就叫普賢行者。“能”可能不夠,所以來這裏修行的人,我們都告訴你,你不要覺得你不會,你不要覺得你能力不夠,你不要覺得你太老了,你不要覺得你沒讀書,你對“所”的存在要肯定,關鍵就在這裏!你這“所”的存在能肯定,那你修行的能再怎麼失敗都不要緊,下輩子再來,那你絕對很清楚!清楚什麼?要修行!而且一定回到我們道場來,你放心,你這個“所”不能確定的人,你就沒地方去了,你就跟浮萍一樣到處飛,飛到哪裏去就不知道,你只好寄生在人家的地方。但是當你“所”確定的時候,你下輩子就放心你自己就會走回來,普賢法門不可思議就在這裏。他“所”一定了以後你就知道了,所以敢跟你肯定說這輩子修沒成就不要緊,下輩子一定成就,而且會非常亮麗。你說“我才不要,我要到極樂世界去”,那你去吧,下輩子我到小溪裏面找你就可以了,你是跟著社會意識流走嘛。“我這淨土的、念佛的要往生……”你見鬼啊,怎麼往生啊?“人家經文講“念佛穩當”啊”,那是人家對外道講“念佛穩當”,是佛教比那個穩當,你文字都看不懂!

  同樣修行,法法平等啊,對不對?我告訴你吃面、吃飯、吃餃子、吃饅頭都平等,都要付錢,對嗎?有那個最簡單的不要錢,誰給你白吃的午餐?“法法平等”你弄清楚嘛,哪一法不要用功的,有哪一種不要用功的法,釋迦牟尼佛頭殼壞去呀,不可能的,那是因爲你都沒有深入實修的法門。尤其現在社會上在流行那是民間信仰的念佛,民間信仰嘛,對不對,他念佛穩當,比隔壁的神教、道教……那外道邪教那當然穩當。你把那個當做你的終身職業你也“阿彌陀佛一點”。修行是拼老命的,哪有隨便坐在那裏“翹腳撚胡須”(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看到螞蟻又把它撚死,所以蘇東坡問他太太:“你去哪裏?”她說:“我去放生。”“放生,你在幹什麼?”“這螞蟻討厭,就把它踩死了。”民間信仰就這樣。蘇東坡的老婆是民間信仰的祖先,她前面有沒有不管,至少蘇東坡把她記載下來了。

  我們要了解到,你修行先把這個弄清楚,所以“能”你一定要去培養,那聞性,你這個地方來講叫“聞性”,聞性沒有你怎麼修,聲塵沒有你怎麼修?當你聞性、聲塵具足的時候一拍即合,我跟你講修行只要打坐兩支香一定開悟,第一支香生疏,陌生,很生疏,第一支香生疏試一試,第二支香兩個就一拍即合。所以你這輩子修不成不要緊,跟法結上好因緣,下輩子一坐……本來就這樣啊。你怎麼開悟的?哪有?本來就這樣。什麼叫本來就這樣,隔壁的老參參了五十年輸你了,他就在那邊念佛穩當要往生了。我告訴你生生世世都來這裏穩當。

  那個基本理念、基本的理論、那一種民間信仰的基本理論就是矛盾嘛,就是不對,可是你不知道,因爲那講的人根本講不清楚,他只要你來念佛就好了,他只是這樣子“你念佛就好”,爲了滿足你來念佛他什麼條件通通押給你,誰負責啊!世間善法我們不忍苛責,可是你是個修行人,你不要把那一套搬進來,你知道嗎?那絕對都是雜訊,要掃除掉,你要修行就不管在哪個善知識那邊都不要緊,雜訊都不要帶進去,你就按那個方法來。

  這樣的一個方法你弄得清楚嗎?就跟你講這兩個要怎麼修?聞性找出來,你自己那能力培養起來,“所”——聲塵,因爲這裏傳統都講耳根圓通,那你的聞性要找出來不要用聽覺,那我跟你講你全部用聽覺了,不可能了,因爲你體會根本沒辦法分別嘛,雖然我這樣舉例給你了,你還是沒辦法分別。你一定要在禅坐中慢慢的去體會,我到底用聽覺還是用聞性?你一定是用聽覺,因爲你用聽覺就是綜合法塵,所以狗一叫“阿美又叫了”(阿美,不是臺北阿美。昨天回去,阿美在抗議了,是我們叁峽的阿美),你要知道說用聽覺跟用聞性,你一定要把心靜下來、靜下來,這個靜不能有情緒,要一直靜下來,因爲等一下不然情緒會一直幹擾你,你要一直靜下來、一直靜下來。所以各位你要到能具有“聞性”,不要百分之百啊,聞性能夠淺嘗到百分之十,你的個性就變了,絕對變。因爲你情緒不穩定你一定訓練不出來,當你把情緒訓練穩定下來的時候,我告訴你,你全家一定看得到、一定看得到你變了,你知道嗎?在這裏講是不會講到外面的妙用,但是你實際在修的那種狀況外面的人已經看到。

  當你的聞性一直增加到百分之五十的時候,你的整個氣質就變了,人家一看到你就知道你有修行,一定就出來了。你那個甯靜到那種程度,當你這聞性到百分之五十,又開始運用到生活中來的時候,你放心,你全身全變了,你只要靜下來,人家一看就知道,這都不用裝,不用“假仙”,本來就“仙”了。你要了解到真的用功,聞性,能的部分,這只是“能”。

  那你從“所”的部分,因爲聞性增加以後,你那個“綜合法塵”跟“聲塵”,你自然會分別出來了。百分之十的時候還分別不出來,那個用百分之十去感受聲塵那就有一點要靈光乍現的情況,要碰運氣了。但是,你有沒有辦法把那“聲塵”給確定?你在確定大概也是百分之十的能力而已,多不了多少。但是你要是專修“塵境”的話,那聲塵可以擴大很快,當聲塵擴大的時候,同樣你也産生變化。

  所以當你的“聞性”跟你的“聲塵”相結合,而你感受到是這樣子,開始去訓練的話是訓練你的聞性要在你的聲塵上面,這個就修行開始了。只要你有百分之十的聞性、百分之十的聲塵的塵境。因爲少,越少的話距離越遠,你要把它們謀合在一起越難,那偶爾碰一次,你再算第二次,再碰進去。當你訓練到第二次碰進去的時候,你原來百分之一就會到百分之十。

  你假如從百分之十才要開始訓練,這個叫“善根”,善根越高你要訓練就越快,百分之十就比百分之一的概率大,所以你在訓練的時候會很快。所以第一次可能不注意,第二次你會抓到,通常我們在修行都抓第二次,進去以後不給它離開。因爲第一次的經驗我知道,第二次呢,第一次到第二次的距離那麼久我不願讓它放棄,就會一直在那邊訓練……第叁次、第四次……訓練到你有一個概念知道那個要領是什麼,大概你已經很疲倦了,這時候你會放下,算了不玩了,這個叫“破參”,因爲這是你作意到達的目標。

  第一次進去是不小心擠進去的,對不對,我是很用功沒有錯,什麼叫“聞性”,什麼叫“聲塵”,在打坐的時候一直試一直試,這個不知道失敗幾千萬次了、幾百萬次了,我想幾萬次以上一定有的,其實你感覺幾萬次已經是幾千萬次了。這裏面我們在試的時候微細的很多。好了,第一次過去了,哇!那個對嗎,那是什麼?過一段時間你才發現,對啊!就是那個!那你要再進去了,這時候你就要很作意要再進去,但是你塞不進去,百分之一要來第二次的那很難,要好多年,要好多年,還要再失敗幾千萬次。那百分之十就比較快了,你要百分之四十善根的人那來修就很快了;百分之六十的人,頭一轉就兩頭都進去了,因爲他善根高嘛,那含金的成分高,所以他要進去的比率就快,所以我跟各位講說你不用擔心,你這輩子都沒修好下輩子來含金量很高。你這個部分有過實驗,所以當你再試驗第二次,二叁四那個時候一直在訓練只算一次。

  好,過了以後我再來一次,這個破參以後再來就很快了,因爲你有過訓練。但是第叁次他還有一個距離,不是很熟嘛?怎麼到這裏又弄不來,但是你的範圍很小了、很近了,不會很遠了,所以第叁次再幾次謀合又進去了。第四次你就知道了,它模式你大概要架起來了,所以第四次一次沒進去第二次就進去了,第四次大概都是這個樣子。到五六次你就知道這就是我的模式,我不一定這樣坐進去,我可能這樣進去,你看阿羅漢有的一打哈欠就進去了。爲什麼,因爲他隨時在運用。到這個時候他就會很熟,這個熟……又不死,年紀那麼輕,對不對,又要活到一百八,這個時候他就會訓練叫做“陀羅尼門”跟“叁昧門”,就是“叁摩地”。他那個訓練不一定人家講,他自己去訓練就會去運用,所以我們看到很多這些“獨覺”型的修行人。修成功的叫“獨覺”,沒修成功的叫做“步罡踏鬥”,都是自己摸索的。

  那我們感覺到很幸福、很有福報,是因爲我們有經文的指導,雖然這個經文看得也是“步罡踏鬥”,但是我們總有依據。像這種經文,當初也是看不懂,《楞嚴經》我看了六年,一再的這……講什麼?六年其實都看第一卷,第一卷你看懂嗎?天才啊,真的,我看六年才通,才知道原來阿難比我還笨,他在佛陀身邊聽了二十年還搞不清楚,連《楞嚴經》他都一問再問,你看了六年你通了,一通就通了,所以後面我只是一天的時間看過去而已,因爲它的關鍵就在最前面,在跟你講心理的理論狀況,就心理的基本結構。我們講的是跟他講的又不一樣,因爲阿難那麼笨所以佛陀才跟他講那麼多,我們跟你講就很簡單了,幾節課就講過去了,因爲各位善根比較強,阿難只有百分之一,百分之一的意思就是說他剛好只有是他的表弟,然後看到自己表哥又有所謂那麼有成就,又長的那麼莊嚴,所以他也出家,他這個是純偶像崇拜。我想各位我們都不是偶像崇拜來的,所以你的善根發相是比他猛利。所以這一點你要去訓練好,無論如何這個沒有辦法賣人情,你說“師父我這樣叫不叫聞性”,師父跟你說“是”,你還是沒有啊,對不對?你是不是聞性,你自己要有,你不要問嘛。但是我可以告訴你,你最少有百分之一。因爲那個東西不是沒有,你本來具足,但是你不會用,你不是沒有聞性,你本來就有,本來具足,但是你被汙染了,聽覺適應慣了,所以你不會用聞性,所以跟你講你最少有百分之一。你來問我說“這個叫不叫聞性?”我說“都是聞性”——聞而不信!

  一定要自己好好去訓練,沒有辦法送人情,這沒有辦法送人情。師父跟你貼標簽說你開悟了,開悟要幹嘛,對不對?挂個牌子挂在這裏“海雲法師說我開悟了”,你也沒用啊,臺北很多“你見心,他明性,我是見心明性”,這個有用嗎?不是這樣子,你要留意到這一點,這個都是我們自己要留意的。那你也要培養,就是這兩個:“聞性”你本來是本自具足,沒錯,但是現在被蓋住了,你要怎麼樣把它掀開;第二個就是“塵境”,那從聞性來講就是“聲塵”,集中在這裏,“能”、“所”怎麼鍛煉起來?傳統有傳統的講法,我想我們這一套系統各位照樣可以訓練得很完整。好吧,我們休息一下再講。

  

  

《耳根圓通章 第十叁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