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就是普贤,所以文殊、普贤这华严三圣在每一个修行者的身上来讲他是无所不在,只要你一修行,文殊、普贤就出现,可是你都不知道,这里都没有讲到文殊、普贤,但是“入流亡所”就很清楚的告诉你文殊、普贤的存在。这“能”“所”你印证有多少,现在关键在这里。但现在各位闻性的能力——那种智慧的能力,你有吗?那个“所”——普贤生命存在的原形,你觉知吗?你先体会这个部分,先去感受这个部分,从这个地方开始修,所以这个修法不离华严的行法,你先把它弄清楚啊,“能”弄清楚,再弄“所”。
在我们来讲,“所”是一定要弄得很清楚的,所以我们都把“所”弄清楚了,那你就叫普贤行者。“能”可能不够,所以来这里修行的人,我们都告诉你,你不要觉得你不会,你不要觉得你能力不够,你不要觉得你太老了,你不要觉得你没读书,你对“所”的存在要肯定,关键就在这里!你这“所”的存在能肯定,那你修行的能再怎么失败都不要紧,下辈子再来,那你绝对很清楚!清楚什么?要修行!而且一定回到我们道场来,你放心,你这个“所”不能确定的人,你就没地方去了,你就跟浮萍一样到处飞,飞到哪里去就不知道,你只好寄生在人家的地方。但是当你“所”确定的时候,你下辈子就放心你自己就会走回来,普贤法门不可思议就在这里。他“所”一定了以后你就知道了,所以敢跟你肯定说这辈子修没成就不要紧,下辈子一定成就,而且会非常亮丽。你说“我才不要,我要到极乐世界去”,那你去吧,下辈子我到小溪里面找你就可以了,你是跟着社会意识流走嘛。“我这净土的、念佛的要往生……”你见鬼啊,怎么往生啊?“人家经文讲“念佛稳当”啊”,那是人家对外道讲“念佛稳当”,是佛教比那个稳当,你文字都看不懂!
同样修行,法法平等啊,对不对?我告诉你吃面、吃饭、吃饺子、吃馒头都平等,都要付钱,对吗?有那个最简单的不要钱,谁给你白吃的午餐?“法法平等”你弄清楚嘛,哪一法不要用功的,有哪一种不要用功的法,释迦牟尼佛头壳坏去呀,不可能的,那是因为你都没有深入实修的法门。尤其现在社会上在流行那是民间信仰的念佛,民间信仰嘛,对不对,他念佛稳当,比隔壁的神教、道教……那外道邪教那当然稳当。你把那个当做你的终身职业你也“阿弥陀佛一点”。修行是拼老命的,哪有随便坐在那里“翘脚捻胡须”(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看到蚂蚁又把它捻死,所以苏东坡问他太太:“你去哪里?”她说:“我去放生。”“放生,你在干什么?”“这蚂蚁讨厌,就把它踩死了。”民间信仰就这样。苏东坡的老婆是民间信仰的祖先,她前面有没有不管,至少苏东坡把她记载下来了。
我们要了解到,你修行先把这个弄清楚,所以“能”你一定要去培养,那闻性,你这个地方来讲叫“闻性”,闻性没有你怎么修,声尘没有你怎么修?当你闻性、声尘具足的时候一拍即合,我跟你讲修行只要打坐两支香一定开悟,第一支香生疏,陌生,很生疏,第一支香生疏试一试,第二支香两个就一拍即合。所以你这辈子修不成不要紧,跟法结上好因缘,下辈子一坐……本来就这样啊。你怎么开悟的?哪有?本来就这样。什么叫本来就这样,隔壁的老参参了五十年输你了,他就在那边念佛稳当要往生了。我告诉你生生世世都来这里稳当。
那个基本理念、基本的理论、那一种民间信仰的基本理论就是矛盾嘛,就是不对,可是你不知道,因为那讲的人根本讲不清楚,他只要你来念佛就好了,他只是这样子“你念佛就好”,为了满足你来念佛他什么条件通通押给你,谁负责啊!世间善法我们不忍苛责,可是你是个修行人,你不要把那一套搬进来,你知道吗?那绝对都是杂讯,要扫除掉,你要修行就不管在哪个善知识那边都不要紧,杂讯都不要带进去,你就按那个方法来。
这样的一个方法你弄得清楚吗?就跟你讲这两个要怎么修?闻性找出来,你自己那能力培养起来,“所”——声尘,因为这里传统都讲耳根圆通,那你的闻性要找出来不要用听觉,那我跟你讲你全部用听觉了,不可能了,因为你体会根本没办法分别嘛,虽然我这样举例给你了,你还是没办法分别。你一定要在禅坐中慢慢的去体会,我到底用听觉还是用闻性?你一定是用听觉,因为你用听觉就是综合法尘,所以狗一叫“阿美又叫了”(阿美,不是台北阿美。昨天回去,阿美在抗议了,是我们三峡的阿美),你要知道说用听觉跟用闻性,你一定要把心静下来、静下来,这个静不能有情绪,要一直静下来,因为等一下不然情绪会一直干扰你,你要一直静下来、一直静下来。所以各位你要到能具有“闻性”,不要百分之百啊,闻性能够浅尝到百分之十,你的个性就变了,绝对变。因为你情绪不稳定你一定训练不出来,当你把情绪训练稳定下来的时候,我告诉你,你全家一定看得到、一定看得到你变了,你知道吗?在这里讲是不会讲到外面的妙用,但是你实际在修的那种状况外面的人已经看到。
当你的闻性一直增加到百分之五十的时候,你的整个气质就变了,人家一看到你就知道你有修行,一定就出来了。你那个宁静到那种程度,当你这闻性到百分之五十,又开始运用到生活中来的时候,你放心,你全身全变了,你只要静下来,人家一看就知道,这都不用装,不用“假仙”,本来就“仙”了。你要了解到真的用功,闻性,能的部分,这只是“能”。
那你从“所”的部分,因为闻性增加以后,你那个“综合法尘”跟“声尘”,你自然会分别出来了。百分之十的时候还分别不出来,那个用百分之十去感受声尘那就有一点要灵光乍现的情况,要碰运气了。但是,你有没有办法把那“声尘”给确定?你在确定大概也是百分之十的能力而已,多不了多少。但是你要是专修“尘境”的话,那声尘可以扩大很快,当声尘扩大的时候,同样你也产生变化。
所以当你的“闻性”跟你的“声尘”相结合,而你感受到是这样子,开始去训练的话是训练你的闻性要在你的声尘上面,这个就修行开始了。只要你有百分之十的闻性、百分之十的声尘的尘境。因为少,越少的话距离越远,你要把它们谋合在一起越难,那偶尔碰一次,你再算第二次,再碰进去。当你训练到第二次碰进去的时候,你原来百分之一就会到百分之十。
你假如从百分之十才要开始训练,这个叫“善根”,善根越高你要训练就越快,百分之十就比百分之一的概率大,所以你在训练的时候会很快。所以第一次可能不注意,第二次你会抓到,通常我们在修行都抓第二次,进去以后不给它离开。因为第一次的经验我知道,第二次呢,第一次到第二次的距离那么久我不愿让它放弃,就会一直在那边训练……第三次、第四次……训练到你有一个概念知道那个要领是什么,大概你已经很疲倦了,这时候你会放下,算了不玩了,这个叫“破参”,因为这是你作意到达的目标。
第一次进去是不小心挤进去的,对不对,我是很用功没有错,什么叫“闻性”,什么叫“声尘”,在打坐的时候一直试一直试,这个不知道失败几千万次了、几百万次了,我想几万次以上一定有的,其实你感觉几万次已经是几千万次了。这里面我们在试的时候微细的很多。好了,第一次过去了,哇!那个对吗,那是什么?过一段时间你才发现,对啊!就是那个!那你要再进去了,这时候你就要很作意要再进去,但是你塞不进去,百分之一要来第二次的那很难,要好多年,要好多年,还要再失败几千万次。那百分之十就比较快了,你要百分之四十善根的人那来修就很快了;百分之六十的人,头一转就两头都进去了,因为他善根高嘛,那含金的成分高,所以他要进去的比率就快,所以我跟各位讲说你不用担心,你这辈子都没修好下辈子来含金量很高。你这个部分有过实验,所以当你再试验第二次,二三四那个时候一直在训练只算一次。
好,过了以后我再来一次,这个破参以后再来就很快了,因为你有过训练。但是第三次他还有一个距离,不是很熟嘛?怎么到这里又弄不来,但是你的范围很小了、很近了,不会很远了,所以第三次再几次谋合又进去了。第四次你就知道了,它模式你大概要架起来了,所以第四次一次没进去第二次就进去了,第四次大概都是这个样子。到五六次你就知道这就是我的模式,我不一定这样坐进去,我可能这样进去,你看阿罗汉有的一打哈欠就进去了。为什么,因为他随时在运用。到这个时候他就会很熟,这个熟……又不死,年纪那么轻,对不对,又要活到一百八,这个时候他就会训练叫做“陀罗尼门”跟“三昧门”,就是“三摩地”。他那个训练不一定人家讲,他自己去训练就会去运用,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这些“独觉”型的修行人。修成功的叫“独觉”,没修成功的叫做“步罡踏斗”,都是自己摸索的。
那我们感觉到很幸福、很有福报,是因为我们有经文的指导,虽然这个经文看得也是“步罡踏斗”,但是我们总有依据。像这种经文,当初也是看不懂,《楞严经》我看了六年,一再的这……讲什么?六年其实都看第一卷,第一卷你看懂吗?天才啊,真的,我看六年才通,才知道原来阿难比我还笨,他在佛陀身边听了二十年还搞不清楚,连《楞严经》他都一问再问,你看了六年你通了,一通就通了,所以后面我只是一天的时间看过去而已,因为它的关键就在最前面,在跟你讲心理的理论状况,就心理的基本结构。我们讲的是跟他讲的又不一样,因为阿难那么笨所以佛陀才跟他讲那么多,我们跟你讲就很简单了,几节课就讲过去了,因为各位善根比较强,阿难只有百分之一,百分之一的意思就是说他刚好只有是他的表弟,然后看到自己表哥又有所谓那么有成就,又长的那么庄严,所以他也出家,他这个是纯偶像崇拜。我想各位我们都不是偶像崇拜来的,所以你的善根发相是比他猛利。所以这一点你要去训练好,无论如何这个没有办法卖人情,你说“师父我这样叫不叫闻性”,师父跟你说“是”,你还是没有啊,对不对?你是不是闻性,你自己要有,你不要问嘛。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你最少有百分之一。因为那个东西不是没有,你本来具足,但是你不会用,你不是没有闻性,你本来就有,本来具足,但是你被污染了,听觉适应惯了,所以你不会用闻性,所以跟你讲你最少有百分之一。你来问我说“这个叫不叫闻性?”我说“都是闻性”——闻而不信!
一定要自己好好去训练,没有办法送人情,这没有办法送人情。师父跟你贴标签说你开悟了,开悟要干嘛,对不对?挂个牌子挂在这里“海云法师说我开悟了”,你也没用啊,台北很多“你见心,他明性,我是见心明性”,这个有用吗?不是这样子,你要留意到这一点,这个都是我们自己要留意的。那你也要培养,就是这两个:“闻性”你本来是本自具足,没错,但是现在被盖住了,你要怎么样把它掀开;第二个就是“尘境”,那从闻性来讲就是“声尘”,集中在这里,“能”、“所”怎么锻炼起来?传统有传统的讲法,我想我们这一套系统各位照样可以训练得很完整。好吧,我们休息一下再讲。
《耳根圆通章 第十三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