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圆通章第十四集
海云继梦和上
我们讲到修行要学的都很多。
我在上面等,你们在下面等,就有一个跑去跟我讲话,讲一讲就跑掉了,我想你们还在忙我就继续等,这个叫“修行”啊?大家都是“等觉菩萨”。你们要做事怎么做嘛?连个讯号也没有,也不知道你们还在忙、还是在等,我想不对啊,我看这些土包子做事都这样,我还是自己下来好了,要做众生不请之友啊!这怎么办呢?你们怎么办事情这样?要嘛就是礼数周到拼命缠,要嘛就是不管你反正自己来,我不知道这差距怎么会那么大。
这个地方经文应该这样改一下,“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这个地方应该这样子改一下,要不然因为我们这文字上在排的跟法义上对不上来。“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我们就这样子并在一起了。假如“彼佛教我闻思修”然后再“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那么“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应该要这样子,“所入既寂,动静二相”它里面应该有一个东西在,才会“了然不生”。那个部分我们留到后面再讲,这里要讲的是“入流亡所,所入既寂”。
“入流亡所”就是我们讲“闻性”跟“声尘”,这部分你能够扣住,这个当下“所入”,“所”跟“入”两个都寂灭,这个“亡所”就是“所入”那个“入”,入寂静了或者能所合一了,这个时候叫“双泯”。到这个地方“所入既寂”的时候双泯了,就是动相跟静相全部停止。那我们讲动相跟静相,通常你看注解,大概就是声尘有动有静,大概就开始划分了,那你闻,听得到的声尘那叫做“闻”,听不到的声尘叫“无闻”,所以声尘也就有声、无声,这个叫做“动静”,这个解释也可以,六十分。
那个动静两个其实就是“能、所”两个,能是动,所是静,那你会看我解释的跟祖师讲的不同,这“能所双泯”,因为所有的理论在般若系统的理论里都讲“能所双泯”,不会讲尘境有动有静,当“能所双泯”的时候那“根”才能够灭。根在起作用的时候,根其实是个媒介。我们讲说会轮转世间,轮转五趣是法身轮转五趣,是因为无明介入,对不对,一般讲都是这样,这是一般讲的啦,因为唯识这样分析。
从我们修行来讲要把根除掉,根除掉你就不会有无明,可是你不可能除根。这问题在这里,你不可能六根通通斩掉,这样当太监就好了,这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因为有根的作用就会有无明,所以修行到最后是要把根给除掉,根不但要除掉而且你那个觉知要把根给灭的这个部分还要再灭,那空相才能现前,空相现前空相也要灭,灭后的灭再灭,这个灭的“灭”不灭,那修行不到究竟位。各位要留意到这里,所以这个“入流亡所”是起步没错,你要留意到“入流亡所”其实讲的就是要“能所双泯”,这个就是一个关键处了。
我们在行法的过程里,每一个人摸索所探究的都不一样,那要讲到完全符合佛陀的标准,我们大概都在八、九十分之间,开始没有办法整合起来来符合佛陀的标准。当然也有人说佛陀也未必是绝对的,那个就魔王来说话了,因为他要比佛更厉害。那我们在修行当中以佛陀为最高标准,下面的我们每一个人再怎么修,你大概都是接近佛。我们大概在八十五、九十之间就开始产生分歧,而那个分歧常常会吵的不欢而散。你不要看那大菩萨,天台宗跟华严宗到现在还在吵架,唯识宗、新唯识、旧唯识到现在还在吵架,法性宗跟法相宗还在吵架,那没办法。这些我们都假设他有成就了,因为你不能说他不成就,那一天我说谁不成就马上有人打电话来抗议,你几岁啊!人家一百多岁你还说人家没成就,我说是是是,他比佛还有成就了。
那有没有成就不管了,我们是告诉各位,大概我们的成就到达——修行人到达这样的程度大概都会吵架,只是吵的方法比较文雅一点。我听我师父说,他当学生的时候在慈老法师那边学华严,他跟慈老法师因缘非常好,他也一直以为他就是华严人,所以他对慈老法师感情特别深厚。那个时候,慈老法师是在虚云老和尚那里讲华严,所以他是住在鼓山涌泉寺,我假如没记错的话应该是这样。他在那里一面跟慈老法师学华严,一面跟虚云老和尚学禅,两个都很有成就,但是没钱。有成就没用,只要没钱就万万不能,这个慈老法师就去跟虚云老和尚说,这个学生每个月只有两分一的钱不够用希望提升到四分六,看你们是怎么花钱的。那个虚云老和尚说没钱,还希望说两分一降到一分半。两个就在那边,那你知道一只河马和一只大象吵起来是怎么样,两个都很客气,吵吵……就吵到当家那边去了,当家师也是有成就的。虚云老和尚说“请当家来”,当家问那个侍者说“什么事”,侍者跟你们差不多,“两个老的又在吵架了”,当家说“你跟他讲我入定了”,这就是成就者的吵架方式。他们也会吵怎么不会吵,慈老法师也知道你没钱,这不是不知道,可是就非得用钱不可,因为读书人嘛,你总不能够变成念佛这样都不写,总要一些笔、纸这些东西。我是来教书的我只有跟你老板要嘛,老板,我没钱怎么办,只好两个来了。大成就者也会有这种困难。
常有人跟我讲“你不是说修的好就会有钱吗?”我看他们三个都修的很好,就是没钱,说钱就咽气。这三个都那么有成就的人,那当家师是虚云老和尚很有成就的弟子,我是名字忘记了。那你想想看还是一样,遇到这些社会现象你还是没办法,但是你要处理的得当,吵架是吵架没有错,不是吵成那个样子,像他们也吵架你都会觉得很美,对不对?不是说不能吵架,你那个吵架根本就野蛮嘛。不是这个样子,有意见可以表达,实在没办法,没办法我们再想办法,总要想出办法来,不是随便两句话丢给他就非得把他弄死不可,这不叫吵架这叫残杀。我有意见、有问题怎么谈?
所以在修行人的过程里他们的境界到某一个程度是会有不同,尤其下手处不同,那所培养的性德也不同,性德不同那个境界也不同,所走过的过程也不同,那么到那个地方既然有成就那包容很要紧。要怎么去包容?所谓包容是“他错,我对”,这个才叫包容,你总不能够说“好了,就算我错了,我包容你啦”,这叫什么包容,你错了还包容人家?是你对,他错,他既然错了我包容他,这个才叫包容。不是说你错了……你错了你是忏悔不叫包容。我错了,对不起,我错了;错了,我就不愿意跟你忏悔,我去跟佛忏悔,那也可以,不过这种成绩降一级,你对当事人忏悔你就完全悔过了,就过了。
你不向当事人忏悔,向佛忏悔发露忏悔,那要完全悔过没有这个业要到善根发相,要到瑞相现前,要有瑞应;要不然你一定要当事人忏悔,当下忏悔。拖过去的时间越长,效率越低,拖到够长,就叫果报现前,就这样子。拖时间就是这样,所以我们为什么要马上忏悔,因为当下人家马上平息。你要是不当下忏悔时间拖下去,那你拖越久效率越小,到最后人家可能都忘了,那就等因缘果报了,就变成这个样子。所以我们要留意到修行的过程里会有很多不同,只要你认为你是有能耐的、有才华的、有能力的、或者有成就的,那你的包容就要一直展开。这个时候我们就看到,你的包容越大你的成就就越大,你要慢慢的去了解。现在,我们要跟各位谈的是“能所”这个东西。
因为有些时候,在讲或在写都会犯有这种逻辑上的毛病:像我在讲,讲一讲我不知道跑哪里去了,一面讲一面赶快像放风筝赶快把绳子拉回来,刚才讲到哪里才能接下去。在写的时候也有这种情况,写,他会理论一直分析下去,分析下去他可能会忘了整体性的结构,他那个地方的单独的东西其实另外是一篇文章,但是在一本书里头的注解里那就不好,不宜有这个东西,但是我们看到大德里头的注解常有这种状况。那《华严经》它比较特别的就是那些特别的理论它提到最前面先讲,所以叫“华严十玄谈”——玄谈通常分十个在前面讲,那么那个部分在经典注解里它就不再讲了,那你要自己去运用,在讲的时候他只是带一下、带一下。我们其他的这些疏像《正脉疏》、《宝镜疏》里头会发现它有很多理论都在经文里头讲,那一讲进去就常常会离开整个经文的这个宗旨。
那么《楞严经》的特色就是它在第一卷经文里把它主要的理论通通讲了,佛陀在那边主要是讲那个理论,第二卷以后从波斯匿王开始谈的时候其实是一种展开跟举例,它的核心重点是在最前面,所以我们在讲这个行法实际进行的部分,应该是跟前面的地方要拿来运用,这个里面每一个行法都跟前面的佛陀在跟阿难开示的那十番显现、七处征心的地方都绝对有关。
我们现在不是用那个方法,但是也一样,那个“心是什么”一定要跟你弄清楚,尘是什么、心是什么,这个“能”“所”一定要弄好。这个地方一般的注解为什么动静二相都讲到尘境的动静,这个是我们一般思维的模式,你没有办法说他不对,但是我觉得这样讲是不好。所是静,能是动,“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就“能所双泯”,你从这里来看,所以我们前面才要跟你讲“入流”跟“亡所”,“能”“所”要跟各位在前面讲很清楚。
那么“所入既寂”从中国文字学的立场来看应该是这样的文法,你不要把它变成“入”的那个入——“所入”的那个“能”既寂,不是,他“所入”就是“能所”,“既寂”,它的动静二相——就是它的作用活动全停了,“了然不生”是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所入既寂”跟“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是一致的,是两种讲法。“所”就是所,“入”就是能,“入流亡所”是“能”在上面,“所”在下面,文章排列,“所入”也是文法上最好用的,所在上面,入在下面。你假如说“入所”把它写成“能所既寂”也可以,但是对于中国文学的结构来讲不美。《楞严经》之所以这么畅销,用现在话来讲畅销。就是它文辞美,这文学家的作品,所以它有牵涉到文学结构、文法结构上的问题,你不要看着文字就抱着它一直解释…
《耳根圆通章 第十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