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都不要紧,可是在下了坐一个钟头之内,不能够太刺激,也不能吃太补太热的,或者太冷太寒的。太补太热的就像龙眼干、人参,那不能太补;太凉的就是苦瓜、苦茶那一些太寒的那也不行。这些都是前行工作,讲到这里就不讲那里了,可是不讲那里你又忘了又跑进去了,所以这个都是你自己平常要留意,为什么我们讲你要身心健康你才来,不是到这里,想修行就要身心健康。
到这个时候,你能够捕捉到尘境那才能进入。可是传统的叫做“反闻闻自性”,这入流就讲“闻”,“闻所闻灭”等等都讲这些,这些你懂不懂我不知道。那么有人教你这些那你就要跟他弄清楚:闻,什么叫“闻性”,不是听觉,是那个“闻性”是什么?“你不用听觉你用闻性,你有办法你去用,我要跟你讲我的语言这里还讲不清楚”、“要讲很简单,不要用听觉”。听觉是识性,是耳识,现在要用闻性,闻性是耳根,听觉跟闻性有什么区别,你要弄清楚啊。你的善知识怎么教你我不知道,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这两个这样讲,我不满意,我已经从根本上跟你分清楚了,一路走到这里,你不要又说“你这样讲是要用闻性还是用听觉?”这个地方我没有办法这样跟你区别,因为它有另外一套的思维模式跟语言模式,你自己要去弄清楚。但是我们所期望的是你不要在文字上打转,那闻性到底是什么你会用吗?那个听觉到底是什么你知道吗?你能不用吗?这个才重点。
你说“我只要用闻性来听经就好,我不用听觉来听经”有没有可能?这不可能,所以用闻性绝对是讲“声尘”,用听觉大致上你都是用综合法尘,就“声尘所起的综合法尘”,今天你来听经那你说你用闻性还用听觉?你不可能用闻性嘛!很简单的讲,用一个譬喻,不太像,但也可以用的,你自己要去心领神会的:我说你会唱国歌吧,会唱吧,“三民主义吾党所宗……”,大概你要是这个国歌是类似那个文词你会的,那就是用听觉;那我不听文词、我只听那个曲子,曲子就只有声音而已,那个声音就是闻性。这个譬喻不真,但很像,我听一首歌曲下来我就听到DO、RE、Me那些,没有听到三民主义,你能不能?人家在唱国歌了,你就奇怪都是DO、RE、Me,不是三民主义,有没有,能吗?这个是譬喻这样子。就水声来是水声来,但是我只听到声尘没有听到水声,是指这个意思。人家在唱歌唱什么歌不管,我只听到DO、RE、Me,我没有听到它的歌词,你有这种本事吗?现在你就以声尘跟耳根之间来讲是指这种情况。这譬喻不是很好,但是可以类比,你可以进行这个工作。真修行你就要把这种情境弄清楚你才知道。
不然这一次开始之前本来想说把这资料发给你们,后来想一想,不要,给你们以后,你们通通掉到综合法尘里面去了,而且要,你自己回去要买也比较快。这种东西不是不讲,后面我会讲,交光大师这里有一些东西,下一次来我会告诉你交光大师的成就在哪里。他当时讲这些话就可以,因为当时语言文字的理论工具只有那些,他当然用这样来讲,但是能这样讲的成就已经非常的高了,他今天再来的话(说不定前辈子就是交光也不一定),他一定照我这样讲。因为一个行者,他在不同的时代出现,他一定有不同的讲法,不能够完全照古代的,因为那个时代跟这个时代不一样。
我跟你举个例子:在东北那才民国初年而已,也不是初年,民国那个时候应该二十几年,倓虚大师在那边盖极乐寺,盖完了请人讲经,那讲经的和尚就喜欢吃豆腐,那一天菜市场卖豆腐的休市,这一个买菜的就没买到豆腐,吃饭的时候,他没看到豆腐发脾气,不讲了,你知道这个人,那豆腐迷是嘛,没豆腐就不能活下去了?那个心境是怎么样?你要回到他的心境里头去看,这个人怎么会这样?一餐不吃有什么关系呢?明天再来,天天吃,一天不吃会死啊?你知不知道那时候的生活环境?你根本不知道。他为什么发脾气?你根本不知道。因为用豆腐是招待上宾,没有豆腐你把他当下宾。“我堂堂首座,方丈请我来讲经,你们这些小鬼这样对我”,他就是这样来的。那你知道为什么当时豆腐那么——整个社会会认为那是招待上宾的东西,今天在台湾你会相信吗?因为你没有那种情境,那时候的人为什么这样讲你根本不懂,然后你就把那些东西现在剪贴来琅琅上口好像你开悟了。叫交光大师来听你讲的话,他说你是鹦鹉,还是八哥啊。你只是照着讲那些词句,没有用。所以我们一再告诉你,修行你一定要走到那个地方去,一定要走到那边去,千万不要再有别的状况出来。
你语言文字不要弄太多,我跟你讲那么久,到现在经文讲几句?还带有批判性质。看别人注解好像都看不惯,不是。我为什么跟你们挑这两部《正脉疏》跟《宝镜疏》,人家是成就者,你要从他的著作当中看他在哪里成就,不是盲目的说他成就我就说他成就,你要知道为什么成就。当然我们因地的人你看不到,那无所谓。我想跟你谈这些,你应该就可以深信、可以依这个去学,但是依这个去学,里面有很多转折的地方会造成你的盲点,所以我们才需要这样跟你补充。要不然大家照本宣科你也“正脉疏”、我也“正脉疏”,来试试看,看谁会成就?那不是这个样子,所以这个部分你先弄清楚。
那么讲到“尘”,你能够抓住,你才有可能“入流”,那么在一般的注解里讲这个入流就讲到“能”,一讲能,那就是“闻的能力”,那就讲到“闻性”跟“听觉”的问题了,很简单讲就是这样子。那么现在问题是,闻性跟听觉不是语言上的区别,是你自己的“感受”你分别得出来,分别不出来?我跟你举的那个例子,你自己下去以后那你听听看,叫你听国歌你大概几十年没听了,也找不到国歌的唱片了,要叫你听外面的靡靡之音,你说那犯戒,那就没得听了。那没的听,有一个你一定会听到的,每天早课都会唱《炉香赞》,维那一起腔的时候,你能不能不听《炉香赞》的歌词而听到《炉香赞》的Do、Re、Me,你说炉香赞没有Do、Re、Me,《炉香赞》只有木鱼跟大磬,只有板有眼而已,没有Do、Re、Me。你去听声尘,你不要去听综合法尘,你听到歌曲都是综合法尘,你根本听不到声尘。你说,用听当然听不到声尘,要用闻才能闻到声尘,那你就用闻性吧,不要用听觉。这个要真正区别得出来你才有可能修,这个你要区别不出来,就是你生命里的那种感觉差异分不出来,那就没办法。
你用另外一个譬喻来讲,闻性闻声尘,听觉听综合法尘,那就好像这里有一杯闻性的声尘,有一杯是听觉的综合法尘,给你品尝你分别得出来吗?这样你就听不懂了,那我要是跟你讲这里有一杯咖啡、有一杯茶,你分的出来吗?你一定说分的出来,对不对?你有这个能力不是没有这个能力,现在问题是声尘跟综合法尘,你就没用了、没辙了,修行就在训练这个。咖啡跟茶你分别得出来,可见得你会分别嘛,可是你要知道这个分别你是“了别识性的分别”,“声尘跟综合法尘的分别”它不是了别识性,你要知道,这不是了别识性,所以修行就在这里,它也是分别,但是,不是“第六意识的了别”,知道吗?那个东西你自己要去摸索,我跟你讲这个就是你的疑情。要想不可思议成就,就在这个地方,那个到底是什么?现在讲我又好像懂了,所以我跟你讲世间事的举例让你去会意法身的东西都是不正确的,但它必须要用这样譬喻让你去知道那里面的那个东西是什么。你把那个东西抓住,把心安住在这里,这就是“置心一处”,这个一破的话,你大概就知道了,你实际的禅坐两下子你就过去了。因为你抓不到声尘,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你怎么入流?你闻性根本没有办法起作用,闻性不能起作用,你这个修法根本就空过了。
那要闻性起作用,声尘你要明确,所以这两个一定是通的。你说“我只要有闻性就好”,闻性你抓不到声尘嘛,对不对?你的见性抓不到色尘嘛,色尘你看得到吗?你看到光线、你看到桌子、你看到是黄色,这叫色尘吗?这个已经都是综合法尘了,但你不知道了!那里有一个人来了,好,一个人来了,这是什么?我看到了,我就捕捉到色尘了,这个都综合法尘,哪叫色尘,有没有?“师父啊,今天天气比较冷,今天台北要出来的时候特别冷,你要多穿一点”,围的一团好像米其林,是啊,冷啊,冷是触尘还是综合法尘?触尘的话你根本就讲不出来了,你只会在那边抖了,那个时候就触尘了;你说“那很冷”,那个已经不是触尘了,那是综合法尘了,对不对?那老菩萨说:“师父要多穿一点,不然不行哪。”你听到了,声尘吗?综合法尘啊!声尘是什么?声尘是什么你知道吗?你内心的温暖。老菩萨说:“多穿一点,这样太少,不行,再拿一条再加上去。”那内心的温暖就产生了,那个你就听到声尘了,对不对?你感受到他那一个声尘的东西出来了,你接触到的是那一个,那一堆话都是综合法尘哪,你要去感受,那个部分进到那里面不好说了,讲不清楚了,你真的接受是什么?那把“尘”给弄清楚。
我们要跟各位谈的是,这个地方讲入流要讲的是那个“能力”。我们在整个修行的结构里跟各位谈一个问题就是“华严三圣”。你看这个都扯不清楚的,华严三圣是讲文殊跟普贤,文殊是能够感觉生命存在的能力,这个智慧,对不对?那普贤呢,是生命存在的原型,把这个感觉生命存在的能力跟对于普贤这个生命存在的原形去感受,这个叫做有智慧。当智慧越高呢,感受的对象就是“所”,那普贤他就怎么样,会越提升。当你这个智慧提升到百分之百的时候,你对普贤存在的感受能力也是百分之百,所以我们说用百分之百的文殊智慧来感受百分之百的普贤存在,这个时候,当下这两者合一,那叫做毗卢遮那佛,对吗?那现在呢,“入流亡所”大概入流(是)百分之六十的文殊智慧去感受百分之六十的普贤存在。
只要“能”“所”两个的话,“能”就是文殊,…
《耳根圆通章 第十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