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耳根圓通章 第十叁集▪P2

  ..續本文上一頁都不要緊,可是在下了坐一個鍾頭之內,不能夠太刺激,也不能吃太補太熱的,或者太冷太寒的。太補太熱的就像龍眼幹、人參,那不能太補;太涼的就是苦瓜、苦茶那一些太寒的那也不行。這些都是前行工作,講到這裏就不講那裏了,可是不講那裏你又忘了又跑進去了,所以這個都是你自己平常要留意,爲什麼我們講你要身心健康你才來,不是到這裏,想修行就要身心健康。

  到這個時候,你能夠捕捉到塵境那才能進入。可是傳統的叫做“反聞聞自性”,這入流就講“聞”,“聞所聞滅”等等都講這些,這些你懂不懂我不知道。那麼有人教你這些那你就要跟他弄清楚:聞,什麼叫“聞性”,不是聽覺,是那個“聞性”是什麼?“你不用聽覺你用聞性,你有辦法你去用,我要跟你講我的語言這裏還講不清楚”、“要講很簡單,不要用聽覺”。聽覺是識性,是耳識,現在要用聞性,聞性是耳根,聽覺跟聞性有什麼區別,你要弄清楚啊。你的善知識怎麼教你我不知道,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這兩個這樣講,我不滿意,我已經從根本上跟你分清楚了,一路走到這裏,你不要又說“你這樣講是要用聞性還是用聽覺?”這個地方我沒有辦法這樣跟你區別,因爲它有另外一套的思維模式跟語言模式,你自己要去弄清楚。但是我們所期望的是你不要在文字上打轉,那聞性到底是什麼你會用嗎?那個聽覺到底是什麼你知道嗎?你能不用嗎?這個才重點。

  你說“我只要用聞性來聽經就好,我不用聽覺來聽經”有沒有可能?這不可能,所以用聞性絕對是講“聲塵”,用聽覺大致上你都是用綜合法塵,就“聲塵所起的綜合法塵”,今天你來聽經那你說你用聞性還用聽覺?你不可能用聞性嘛!很簡單的講,用一個譬喻,不太像,但也可以用的,你自己要去心領神會的:我說你會唱國歌吧,會唱吧,“叁民主義吾黨所宗……”,大概你要是這個國歌是類似那個文詞你會的,那就是用聽覺;那我不聽文詞、我只聽那個曲子,曲子就只有聲音而已,那個聲音就是聞性。這個譬喻不真,但很像,我聽一首歌曲下來我就聽到DO、RE、Me那些,沒有聽到叁民主義,你能不能?人家在唱國歌了,你就奇怪都是DO、RE、Me,不是叁民主義,有沒有,能嗎?這個是譬喻這樣子。就水聲來是水聲來,但是我只聽到聲塵沒有聽到水聲,是指這個意思。人家在唱歌唱什麼歌不管,我只聽到DO、RE、Me,我沒有聽到它的歌詞,你有這種本事嗎?現在你就以聲塵跟耳根之間來講是指這種情況。這譬喻不是很好,但是可以類比,你可以進行這個工作。真修行你就要把這種情境弄清楚你才知道。

  不然這一次開始之前本來想說把這資料發給你們,後來想一想,不要,給你們以後,你們通通掉到綜合法塵裏面去了,而且要,你自己回去要買也比較快。這種東西不是不講,後面我會講,交光大師這裏有一些東西,下一次來我會告訴你交光大師的成就在哪裏。他當時講這些話就可以,因爲當時語言文字的理論工具只有那些,他當然用這樣來講,但是能這樣講的成就已經非常的高了,他今天再來的話(說不定前輩子就是交光也不一定),他一定照我這樣講。因爲一個行者,他在不同的時代出現,他一定有不同的講法,不能夠完全照古代的,因爲那個時代跟這個時代不一樣。

  我跟你舉個例子:在東北那才民國初年而已,也不是初年,民國那個時候應該二十幾年,倓虛大師在那邊蓋極樂寺,蓋完了請人講經,那講經的和尚就喜歡吃豆腐,那一天菜市場賣豆腐的休市,這一個買菜的就沒買到豆腐,吃飯的時候,他沒看到豆腐發脾氣,不講了,你知道這個人,那豆腐迷是嘛,沒豆腐就不能活下去了?那個心境是怎麼樣?你要回到他的心境裏頭去看,這個人怎麼會這樣?一餐不吃有什麼關系呢?明天再來,天天吃,一天不吃會死啊?你知不知道那時候的生活環境?你根本不知道。他爲什麼發脾氣?你根本不知道。因爲用豆腐是招待上賓,沒有豆腐你把他當下賓。“我堂堂首座,方丈請我來講經,你們這些小鬼這樣對我”,他就是這樣來的。那你知道爲什麼當時豆腐那麼——整個社會會認爲那是招待上賓的東西,今天在臺灣你會相信嗎?因爲你沒有那種情境,那時候的人爲什麼這樣講你根本不懂,然後你就把那些東西現在剪貼來琅琅上口好像你開悟了。叫交光大師來聽你講的話,他說你是鹦鹉,還是八哥啊。你只是照著講那些詞句,沒有用。所以我們一再告訴你,修行你一定要走到那個地方去,一定要走到那邊去,千萬不要再有別的狀況出來。

  你語言文字不要弄太多,我跟你講那麼久,到現在經文講幾句?還帶有批判性質。看別人注解好像都看不慣,不是。我爲什麼跟你們挑這兩部《正脈疏》跟《寶鏡疏》,人家是成就者,你要從他的著作當中看他在哪裏成就,不是盲目的說他成就我就說他成就,你要知道爲什麼成就。當然我們因地的人你看不到,那無所謂。我想跟你談這些,你應該就可以深信、可以依這個去學,但是依這個去學,裏面有很多轉折的地方會造成你的盲點,所以我們才需要這樣跟你補充。要不然大家照本宣科你也“正脈疏”、我也“正脈疏”,來試試看,看誰會成就?那不是這個樣子,所以這個部分你先弄清楚。

  那麼講到“塵”,你能夠抓住,你才有可能“入流”,那麼在一般的注解裏講這個入流就講到“能”,一講能,那就是“聞的能力”,那就講到“聞性”跟“聽覺”的問題了,很簡單講就是這樣子。那麼現在問題是,聞性跟聽覺不是語言上的區別,是你自己的“感受”你分別得出來,分別不出來?我跟你舉的那個例子,你自己下去以後那你聽聽看,叫你聽國歌你大概幾十年沒聽了,也找不到國歌的唱片了,要叫你聽外面的靡靡之音,你說那犯戒,那就沒得聽了。那沒的聽,有一個你一定會聽到的,每天早課都會唱《爐香贊》,維那一起腔的時候,你能不能不聽《爐香贊》的歌詞而聽到《爐香贊》的Do、Re、Me,你說爐香贊沒有Do、Re、Me,《爐香贊》只有木魚跟大磬,只有板有眼而已,沒有Do、Re、Me。你去聽聲塵,你不要去聽綜合法塵,你聽到歌曲都是綜合法塵,你根本聽不到聲塵。你說,用聽當然聽不到聲塵,要用聞才能聞到聲塵,那你就用聞性吧,不要用聽覺。這個要真正區別得出來你才有可能修,這個你要區別不出來,就是你生命裏的那種感覺差異分不出來,那就沒辦法。

  你用另外一個譬喻來講,聞性聞聲塵,聽覺聽綜合法塵,那就好像這裏有一杯聞性的聲塵,有一杯是聽覺的綜合法塵,給你品嘗你分別得出來嗎?這樣你就聽不懂了,那我要是跟你講這裏有一杯咖啡、有一杯茶,你分的出來嗎?你一定說分的出來,對不對?你有這個能力不是沒有這個能力,現在問題是聲塵跟綜合法塵,你就沒用了、沒轍了,修行就在訓練這個。咖啡跟茶你分別得出來,可見得你會分別嘛,可是你要知道這個分別你是“了別識性的分別”,“聲塵跟綜合法塵的分別”它不是了別識性,你要知道,這不是了別識性,所以修行就在這裏,它也是分別,但是,不是“第六意識的了別”,知道嗎?那個東西你自己要去摸索,我跟你講這個就是你的疑情。要想不可思議成就,就在這個地方,那個到底是什麼?現在講我又好像懂了,所以我跟你講世間事的舉例讓你去會意法身的東西都是不正確的,但它必須要用這樣譬喻讓你去知道那裏面的那個東西是什麼。你把那個東西抓住,把心安住在這裏,這就是“置心一處”,這個一破的話,你大概就知道了,你實際的禅坐兩下子你就過去了。因爲你抓不到聲塵,你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你怎麼入流?你聞性根本沒有辦法起作用,聞性不能起作用,你這個修法根本就空過了。

  那要聞性起作用,聲塵你要明確,所以這兩個一定是通的。你說“我只要有聞性就好”,聞性你抓不到聲塵嘛,對不對?你的見性抓不到色塵嘛,色塵你看得到嗎?你看到光線、你看到桌子、你看到是黃色,這叫色塵嗎?這個已經都是綜合法塵了,但你不知道了!那裏有一個人來了,好,一個人來了,這是什麼?我看到了,我就捕捉到色塵了,這個都綜合法塵,哪叫色塵,有沒有?“師父啊,今天天氣比較冷,今天臺北要出來的時候特別冷,你要多穿一點”,圍的一團好像米其林,是啊,冷啊,冷是觸塵還是綜合法塵?觸塵的話你根本就講不出來了,你只會在那邊抖了,那個時候就觸塵了;你說“那很冷”,那個已經不是觸塵了,那是綜合法塵了,對不對?那老菩薩說:“師父要多穿一點,不然不行哪。”你聽到了,聲塵嗎?綜合法塵啊!聲塵是什麼?聲塵是什麼你知道嗎?你內心的溫暖。老菩薩說:“多穿一點,這樣太少,不行,再拿一條再加上去。”那內心的溫暖就産生了,那個你就聽到聲塵了,對不對?你感受到他那一個聲塵的東西出來了,你接觸到的是那一個,那一堆話都是綜合法塵哪,你要去感受,那個部分進到那裏面不好說了,講不清楚了,你真的接受是什麼?那把“塵”給弄清楚。

  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這個地方講入流要講的是那個“能力”。我們在整個修行的結構裏跟各位談一個問題就是“華嚴叁聖”。你看這個都扯不清楚的,華嚴叁聖是講文殊跟普賢,文殊是能夠感覺生命存在的能力,這個智慧,對不對?那普賢呢,是生命存在的原型,把這個感覺生命存在的能力跟對于普賢這個生命存在的原形去感受,這個叫做有智慧。當智慧越高呢,感受的對象就是“所”,那普賢他就怎麼樣,會越提升。當你這個智慧提升到百分之百的時候,你對普賢存在的感受能力也是百分之百,所以我們說用百分之百的文殊智慧來感受百分之百的普賢存在,這個時候,當下這兩者合一,那叫做毗盧遮那佛,對嗎?那現在呢,“入流亡所”大概入流(是)百分之六十的文殊智慧去感受百分之六十的普賢存在。

  只要“能”“所”兩個的話,“能”就是文殊,…

《耳根圓通章 第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