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六意識的了別以後剩下來的概念都是意識形態,它都是善惡念跟變異念的東西。而我們要跟你講,你要進入入流亡所之前,真正修行要揀別這六塵,就是這六個基本元素。這個基本元素能夠揀別出來,你要捕捉才有可能。
現在,我們禅坐的時候捕捉這些塵境爲什麼會失敗?因爲你一直在捕捉那些綜合法塵,你捕捉綜合法塵你絕對抓不住的嘛,因爲第六意識他很拗,你知道嗎?比泥鳅更拗,鲈鳗有沒有捉過,鲈鳗是不是鳗魚,對嗎?我們叫鲈鰻,所以叫鲈鰻,那鳗魚,它很難抓,很難抓,你怎麼抓,它都會鑽出去,知道嗎?綜合法塵就是這樣,你沒有辦法抓,你要捕捉綜合法塵一定失敗。那就攆匪的時候,曾國藩在捉流氓一樣,所以他失敗了,後來左宗堂跟李鴻章就很厲害,他就站樁你來我就打下去,結果把他打昏了,攆匪被抓起來就是這樣,修行就是這樣。
你要看清楚基本的六個元素,然後你選擇一個元素就好。你不要想,我是天下第一有善根的,六塵通收,都攝六根,不要吹牛!你只要一根一塵就好,抓住一塵,你從那一塵去,就能入流亡所,知道嗎?你那基本原素沒有,你去抓綜合法塵,你就完了,不說完蛋了,不會都不成就,但是一定要事好幾倍,功好幾半,1/2又1/2又1/2倍數,你用功要多好幾倍,好幾倍出來,但是你要是捕捉到能夠確認塵境是什麼的時候,那很容易進去,我跟你講非常容易。
塵境是什麼?你應該有一點概念,有點概念,假如沒有的話,解七以後回去試試看,喝叁瓶啤酒,然後把他昏倒,早上起來的時候你就會想說:“我在哪裏?我在哪裏?”有沒有?那個時候就是捕捉塵境的時候,就是捕捉塵境呢,當然還是綜合法塵,但是我們在講那個捕捉塵境,就是指那種狀況。嗯,這是什麼?有沒有?有那種狀況,但它還不是想的哦,我講的還是想的哦,還是意識分別。但是那個狀況,塵境出現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到塵境,聲塵呢?還是色塵呢?有沒有?那個就對了。你要到這個地方來,我告訴你五年功夫上根器者;十年功夫,正常的。你不要以爲“哈,我昨天就是這樣”,昨天差一點神經,不是神通,這個你沒有那麼快。那你要真功夫的人,你也會有這種境界,也會有這種經驗,會到這個地方來。
這個就是我們一再要告訴你的,塵境揀別清楚,塵境就是基本元素,就那六個元素——色、聲、香、味、觸、法。意根所對法塵,那個法塵我跟你講非常難找,非常難抓,意識對法塵,你大概都是第六意識對綜合法塵,那不是意識對法塵。所以爲什麼會說,這個地方好修,是前五識所對的前五塵,是這個樣子,所以古代之所以講前五識,原因不是沒有道理,因爲意識所對的法塵,我是這樣猜測不敢說肯定,古人對法塵大概都沒有體會。因爲他不是沒有體會,他知道他體會的講給你聽沒有用,你根本分辨不出來,你只能分別的是綜合法塵,不是法塵,所以那個地方就不講,因爲一講的話你又要問法塵是什麼?講不清楚啊,所以幹脆就講前五識,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對不對?
那前五識,爲什麼不講前六識,可以呀,你要轉前六識,那法塵要能轉呀,可是法塵抓不到呀,法塵抓不到的話,你意識怎麼轉成成所作智呀?第六意識是轉成妙觀察智,那意識也是轉成成所作智,是前六識轉成成所作智,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在這裏因爲那個法塵你不好找,我們理論上現在來講對各位來講,都理論上有六塵,事實上你能捕捉的在基本修行裏頭,前五塵你抓得到,六塵你抓不到,六塵要到什麼時候?要到成佛才抓得到,八地以上菩薩才抓得到,你不要爲了這個東西掉到那陷阱裏頭去,你掉不進去啊。所以我們再指導你可行的,我跟各位講佛陀所講的法,我們都能修。他法塵不講就知道你現在不能修,八地以上再修,就是這個原因。所以講前五塵不是沒有道理,前五識不是沒有道理,但是你在理論上來講純理論來講的話,就是前六識,法塵也算進去,不過你不要去修法塵,不要去修意識。
那可不可以修啊,大勢智菩薩教“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那就是法塵了,那可以修,可是那一法通通念歪了,他教你憶佛念佛,怎麼變成口頭念佛?“憶佛念佛”的“念佛”是懷念,心念那個念,憶佛是用根性,念佛是法塵!我告訴你,也沒有人講,他憶佛念佛怎麼解釋,就像媽媽想兒子,兒子想媽媽,感應道交,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是呀,都講到那邊去了,憶佛是用根,念佛是用法塵,意根跟法塵在那裏有講了。從唐朝到現在所有注解楞嚴的這裏沒有辦法交代,法塵呢,他講念佛是法塵,那麼我們搞錯了。所以我跟各位講,塵境一定要先弄好,你才有可能入流亡所,沒有把塵境弄清楚,你所講的亡所的所是指善惡念的所,變異念的所。
講到善惡念和變異念去,上面“忽然”超越那個境界,你絕對不會成就。所以講的很多,修的也很多,你看現代人照古人修的,譬如般舟叁昧,有吧,般舟叁昧我跟你講也是一樣,印度的修法,現在淨土很多人拿去念,告訴你不會成就,因爲你都在善惡念與變異念裏面,沒有進入生滅念裏頭,所以那些人在修,你只能贊歎他吃盡一切苦頭,還無怨無悔繼續向前猛沖,值得我們恭敬,不要效法!因爲你一直在善惡念沖什麼嘛,你必須到生滅念裏頭去呀,但是你抓不到塵境,你就進不去呀!這不是我要批評,說人家不對,實在不應該,這要忏悔,但是這個法,它不能這樣修。我不是說他們不好,他們要修我們很鼓勵,他要修當然要鼓勵贊歎,可是我不勸你們去修這些。你要怎麼樣明辨清楚,把塵境抓好,從生滅念開始下手,那你要怎麼苦行都無所謂,很快會成就的。但是你沒有抓到生滅念的這個區塊是什麼,光是在善惡念、變異念,那你不要吃苦嘛,何必呢?好好的生活不享受,在那邊去受什麼苦難?那可以修到一些人天福報,想要止住妄想,想要出離叁界,無有是處!不是說那個法不能修,我沒有這個意思,你要進到生滅念的那個範疇裏,所以我跟各位談的,這個公式運用在所有的法門!所以我們叫做“心性學的基本結構”就是指這個東西。不要看這圖(心性學基本結構圖),要講,講不完。所以你任何的行法都可以回到這個地方來。
這個部分一再的提供給各位,也希望各位能夠重視。我想這不只重視而已,你要使他捕捉塵境,塵境的六個基本要素,就只有六個而已,我們還把第六個扣掉剩下五個,這更好,你選一個,五個選一個,這命中率相當高。但是你連塵境都不懂,我勸你還是不要去搞綜合塵境、綜合概念、綜合法塵,不要去搞那個,那個對你來講,你要下很大很大的功夫,很大的功夫,而且偶爾才踩到生滅念的領域,你就高興的不得了。
我們現在是輔導你直接進入生滅念的領域,從這裏起修,你只要進到這裏開始起修啊,你就已經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因爲你已經入流了,對不對?盡管再差勁,也初果,你要高竿一點,已經接近法身了,你要留意。這裏面的功夫就已經相當多了,你在外面搞那些善惡念、變異念,你要搞到何年何月?等魚年再成就是嗎?還是等龜年再成就?我們就只有12年,有的要等到貓年,那我就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這是一個關鍵處!
那麼,一般行法、一般行者、一般指導也很難談到這裏。今天不是我要談,我也是不小心談到這裏的,是因爲經文這樣講,我才這樣講,經文沒這樣,我還不會講。這個都是仗阿難這個土包子,跟釋迦牟尼佛的關系,才請來觀世音菩薩這位大士,講講他從前修學的過程,而我們在這裏跟他相應了。
從觀世音佛一直到觀世音菩薩,透過釋迦牟尼佛跟阿難這一會,傳到我們這裏,這個傳承很完整吧?我滿足了密法的心願,我們傳承一直沒斷。你不能夠說,那阿難跟釋迦牟尼佛傳給我,有沒有灌頂?我不知道觀世音菩薩在這個時候有沒有灌頂?假如他生生世世都有灌頂,那我們也把它裝作,我們也生生世世都有灌頂!你只要把這法提到,這就叫醍醐灌頂。灌頂完畢了啊,現在我就不知道你是密法弟子還是禅法弟子?隨便說一說,你還是要抓住塵,塵境,不要高興鼓掌完就結束了,鼓掌完才要開始。
塵境一定要捕捉住,修行的一個要件。它這個法門展開很多,二十五圓通全部是這個樣子,只是捕捉塵境以後,他從塵境成就,或者從識性成就,或者從根性成就,叁六一十八再加七大,七大是把塵境再做微觀。塵境是怎麼形成的?就地、水、火、風、空這幾個構成的,它把這個七大——就是塵境在微觀以後也可以,就那個基本原素,那六個基本原素你再微觀,也可以呀,再微觀就分七個步驟。那你假如不微觀,直接從塵境修就好。有些人就有那種癖,那叫什麼?解癖,喜歡鑽到底的那就把塵境再微觀,那也可以。你不微觀,你就從塵境修,從塵境修從塵境悟這也是一種圓通;從塵境修從識性悟是一種圓通;從塵境修從根性悟是一種圓通;那這裏講的是塵境修根性悟的狀況。那你從塵境修,塵境也不根性,也不識性,直接再分析下去,再微觀下去,那你從七大悟也可以。這個法門二十五圓通,二十五本身就圓通了,從每一個單一法門去圓通是一個方法,光是宏觀來講,這二十五個你就圓通了。也是個方法,但關鍵就在塵境!所以塵境的認知,你不要以爲無關,塵境的認知,當下就可以覺悟,當下就可以覺悟!那是另外一個部分,有機會我們再講,現在講根性圓通,那你就從根性圓通來。
但是這個地方要入流,你一定先把塵境抓住,我們才好跟你講。你不要以爲說,這裏沒有特別強調那個部分,這個部分還是有強調,因爲它是從前面連過來的,這經文是從前面連過來,而且後面大家在解釋的時候,你看看,“動、靜、根、覺、空、滅”,有沒有?“動、靜、根”,那根、塵,動靜是塵,“動、靜、根”就塵跟根的關系,後面才有“覺、空、滅”,所以這個部分已經告訴我們塵境的存在是一個前提。不要以爲說師父在這裏講那麼多,是不是下面不會講,這裏歹戲再拖戲。
第一步不可以錯過,第一步錯過永遠都錯過,你假如第一步不踩到生滅念這邊來修的話,那你在善惡念,那就恭喜你,百千萬劫難遭遇!你在那邊,你就要長劫修行了,要相當長的時間,你才能夠發覺這個善惡念是錯誤的,要轉入生滅念,那是一個開悟,那個不叫開悟,那叫善根發相,一個瑞相繞一下,你要進入全部都在生滅念裏頭才是真修行,否則你修的都是人天福報。
好,這個部分我們講到這裏,明天我們再講亡所是什麼?
《耳根圓通章 第十二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