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耳根圓通章 第九集▪P3

  ..續本文上一頁你才有可能完全通達。你要是含糊統一覽帶過,裏面是什麼都不知道,那就不行了。所以他講這個地方,我們行者那就要心知肚明,你自己現在是怎麼樣?

  然後,他這裏很重要一句話大概你也不知道,叫做“彼佛教我”,這觀世音佛教我。這沒錯,這個“教”我們就談到我們跟你講的,這個“教”我們很多注解裏都講“觀世音菩薩”應該念“觀世音菩薩”,因爲習慣上大家念“觀”所以就從俗。那個“觀”要念“觀”(念去聲),不是念“觀”(念平聲),他假如念“觀”的話那就變成“能觀能自在”。觀是動詞,所以你要從性德上來看,它不是一個人,它是一種性德——修行的性德。一般民間信仰把它當一個人,那就馬馬虎虎了,可是你是個修行人,不能把它當一個人。這個我們前面是跟各位講很多,所以不再強調了。但是這個“教”也是一樣,它是“教”不是“教”,它要念去聲不是念平聲,你大家都念平聲你解釋很容易出錯。

  這個“教”就是法義教理的“教”,這問題就在這裏了。前面爲什麼我們要講那些,你那個不知道你這裏就聽不懂了,因爲是教,所以它就不探討法義,你要留意到這一點,它不探討法義,它直接——你講我修。現在我們這裏很多人有這種苦惱就是這樣,就是要我講你就照著修,可是我講你聽不懂,因爲我要你的是,把法義給弄清楚,因爲在華嚴裏它不共就在這個地方,它有法義,你要試著去把法義探討出來。

  你要去探求那個法義的時候,它的本質不是你要一個答案,而是你要一個模式,你要有那個模式你才能夠進去,進去法義的堂奧。你假如不見法義的堂奧,那你是修大乘法不是修一乘法。外面也有人說他是一乘教、一佛乘,一佛乘就是會隔空治病,那叫一佛乘?在這裏呀,所以到這裏來要學華嚴,就要去學法義那一塊,教理就沒問題了。

  可是這個地方呢,它從教理講,它不是從法義講,所以觀世音如來是教了,他講了,觀世音菩薩是從他講的地方開始修,往前沒有探討。你要留意到這一點,這個地方大概很少人能夠提到,不過你在華嚴道場裏,這部分你必須弄清楚。好,前面沒人講不要緊,你自己要了解這個部分。

  他教什麼?“從聞思修入叁摩地”。“聞思修”我們跟各位講叫哈達瑜伽,這個東西是使你增加你的生命能量,初學的人很有需要,所以我們告訴各位:你要到這裏學,你要先學瑜伽,學瑜伽以後,它可以幫助你在禅修當中的一個狀況,你可以消除你一些生理上的一些不必要的雜質。不是說爲什麼要,要你重視這個問題,尤其我們大乘佛法的行者都是罔博,罔博國語怎麼講?罔博,還沒兩下子我就很厲害。師父你看我怎麼樣,我看你普普通通。爲什麼呢?你大腦裏頭的內分泌裏那個成分不純,然後再加上你的我執,腦筋轉不過來,那個內分泌那個雜質就會一直出現,到最後你沒辦法修下去。你沒辦法修下去,你的結論就是道場有問題、指導有問題、善知識有問題,你不會去想到自己有問題,因爲我執在作用,這個是麻煩的地方。

  所以,我們說你要透過瑜伽,瑜伽是怎麼樣?它講的“哈達”這個字那意思是比較複雜,它就是調整你,讓你的觸功德能夠很快過去。而我們一般禅修的都有觸功德,有些觸功德産生,他沒辦法,他把幻境當真實,陽焰他就當真,它是很虛幻可是你就會當真。可是有些氣動永遠都會在動,你就一定要透過瑜伽把這一些給除掉。最主要它不是把相上除掉,是把你身體內在的那內分泌會産生雜質的那個機製幫你給除掉。不是我們爲什麼要練瑜伽,你不練瑜伽也可以,你有辦法除掉都可以。

  中國是另外有一套叫氣功,氣功因爲我還沒有找到那真的能夠指導我們的人,不是說他氣功不行,他可以飛起來也不錯,可是它跟我們修行有關沒。要能有關嗎?他沒有辦法講到有關的地方來,那我們不用。我們密法同修學呼脈也是一樣,呼脈會的人很多,我們要看真能教我們修行的呼脈,不是教我們修行的呼脈我們不要,因爲要跟我們行法相應的才有用,關鍵在這裏。我們在過濾的是這個東西,哈達瑜伽它就是能夠幫我們清除生理上的雜質,包括你中樞神經系統的內分泌,它會調整你。

  可是,有些人他不來這一套,他自己有一套,堅固我執,我們叫人家來教那不如他自己去找,他自己找的就比較好、比較高明,不管是住在哪裏,反正他找的。你找給他的,他看起來時普普的,因爲教的那個人也是一個頭,也不是叁個頭,兩個眼睛也不是叁個眼睛,兩個眼睛長得跟我們一樣,是橫的也不是直的。這個麻煩了,這沒辦法教,你自己一定要在這個地方依止道場,道場有責任把各位教好。你自己那個心思不在道場裏,不是這裏的一份子,那就不一樣。我爲什麼要學?我才不要,我修這一乘法,這是沒有辦法。修一乘法還從叁十七道品開始,從五停心觀開始,你這些基礎的都不要,那下面怎麼做呢?用你的意識形態那就沒辦法教,不管你在哪個道場都一樣。這個我們自己要能夠留意到。

  那麼,思就是思辨瑜伽,這個哈達瑜伽發展出來的,在大乘佛教裏頭就叫做瑜伽行派,思辨瑜伽發展出來的就叫中觀論派。大乘的兩個系統就是這邊來的,彌勒菩薩是走哈達瑜伽這條路,龍樹菩薩是走思辨瑜伽這條路,然後他們更有成就、更突破。

  所以哈達瑜伽不是這樣子,腳拗一拗,手拗一拗,渾身拗一拗,拗拗就完了。沒有,彌勒菩薩把這每一個動作包括生理的、包括心理的他都通通解構出來,所以才有唯識學,就是這樣來的。因爲它這動作它不像我們現在瑜伽這樣子表演一下,花拳繡腿就好了,不是,它爲什麼、爲什麼、爲什麼、爲什麼?它把你心理、生理的行爲解構得非常微細、非常清楚。

  龍樹菩薩從思辨瑜伽開始架構他的“中觀論”,因爲思辨瑜伽就是理論派,理論派重,哈達瑜伽是行爲派的重,它一直在做瑜伽行,所以叫瑜伽行派,龍樹這邊從思辨瑜伽發展出來就成爲中觀論派。這個部分現在沒有辦法研究,事實上是很好探討,你要把印度思想跟龍樹思想相對比,你要把唯識的思想跟哈達瑜伽的思想相對比,你就知道他們怎麼樣青出于藍。

  那麼奉愛瑜伽這個部分就是修的這個部分。所以修慧的部分那就是巴克提瑜伽,它這個部分等發展到這裏,就是把這兩個合並起來發展到這裏的時候,就形成了《華嚴經》的思想。所以《華嚴經》的思想跟他們是不一樣的,所以你從大乘中觀論派來看,它始終只能講到釋迦牟尼佛,它沒有辦法講到毗盧遮那佛。講毗盧遮那佛,事實上他的地位在印度教裏就跟克利須那一樣,那你再仔細研究一下克利須那所在的世界其實就是華藏世界,到最高境界來就是在這裏。所以《華嚴經》那麼偉大因爲它有個背景在,有個克利須那,有個克利須那的國度,然後這個思想裏頭不是完全印度的,它來到西域才在西域那個地方——中亞細亞這個地方,結合五大古文明的思想綜合成立《華嚴經》。所以《華嚴經》事實上來講它的量是比《四吠陀經》來得大,但是因爲西域的文明不夠長,記載的不夠多,所謂的十萬頌,如此而已,事實上到我們中國來的,這個地方不到十萬,把六十、四十再加到八十裏面去,篩選也大概最多只有八萬而已,不會超過。這個就是它的那個過程。

  我們要留意到它從整個叁個修行層次裏來看,從聞、思、修都可以入叁摩地,這叁摩地我們叫體性,法界體性,都可入法界體性,叫做法界體性智。我們一般來講叫做定,這個叁摩地在《楞嚴經》裏叫做首楞嚴大定。這個音,這種翻譯是有點重疊,“首楞嚴”的楞嚴是定,是堅固的意思,首楞嚴是最堅固,最堅固就是大定,所以楞嚴定就是首楞嚴大定。這個名字中國人喜歡把它形容一下,它是最好的所以叫首楞嚴大定,其實楞嚴大定、楞嚴定、首楞嚴大定都一樣。它用楞嚴,楞這個字就是瓦楞紙箱那個楞,還有一個曲線有沒有,夾在中間那就很堅固,它是楞就是指那個意思,堅固的意思,所以這個定是很堅固,它這個地方講入叁摩地就是入首楞嚴大定。而那個定它不是一般的枯木定,它是有作用的定,跟你想象的就不同了,這個叫做法界體性,所以入體性定就對了。

  那當然“叁摩地”,一般的翻譯,從印度的傳統的翻譯有印度語意的翻譯法,我們就不再談那些,這個意思就是你透過聞慧、思慧、修慧都可以入叁摩地,但事實上這地方是不一樣,所入的境界是不同的,但是入叁摩地絕對沒問題,但是思慧所入的跟修慧所入的不同。他現在主要講的是從聞慧入,哈達瑜伽所入的這個地方,因此下面他講“初于聞中”,這個地方很重要的,這個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句。

  觀世音菩薩說:在這叁種修法當中,我現在只講——觀世音菩薩跟佛說:觀世音如來教我從聞、思、修叁個方面來修,都可以入叁摩地,現在我講聞中、講聞慧這個地方的修法,因爲大家講圓通,我講這個就夠了,後面兩個就不必了。你要的一百塊就可以,一千塊的不用了,五百塊也不用了,那太大張了。現在大家都講圓通,一百塊就可以了,大概是指這個意思。因爲聞慧這個地方的修法,事實上成就的時候是圓初住,也就是入叁摩地就是初住位就對了,他本身就已經破我執、破法執來到這個地方。它還不是終極究竟的地方,這一點你要留意到。你怎麼可以留意到呢?你看那些注解,溥畹大師的注解、交光大師的注解,上面都提到這個問題,聞慧、思慧、修慧所修的境界。他現在從聞中、從聞慧來講,所以我們綜合各方面的資料,你就要知道你在看東西不要把它看死了。這個是講前面的一個結構,一個整個的思想背景。這些大菩薩在一起不會像我們一樣一出現就說:師父你看我怎樣?你都沒有背景,我看你怎樣?你有沒有吃飽,對不對?所以你要留意到這裏。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再接著跟各位再談下面的部分。

  

  

《耳根圓通章 第九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