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耳根圆通章 第九集▪P3

  ..续本文上一页你才有可能完全通达。你要是含糊统一览带过,里面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不行了。所以他讲这个地方,我们行者那就要心知肚明,你自己现在是怎么样?

  然后,他这里很重要一句话大概你也不知道,叫做“彼佛教我”,这观世音佛教我。这没错,这个“教”我们就谈到我们跟你讲的,这个“教”我们很多注解里都讲“观世音菩萨”应该念“观世音菩萨”,因为习惯上大家念“观”所以就从俗。那个“观”要念“观”(念去声),不是念“观”(念平声),他假如念“观”的话那就变成“能观能自在”。观是动词,所以你要从性德上来看,它不是一个人,它是一种性德——修行的性德。一般民间信仰把它当一个人,那就马马虎虎了,可是你是个修行人,不能把它当一个人。这个我们前面是跟各位讲很多,所以不再强调了。但是这个“教”也是一样,它是“教”不是“教”,它要念去声不是念平声,你大家都念平声你解释很容易出错。

  这个“教”就是法义教理的“教”,这问题就在这里了。前面为什么我们要讲那些,你那个不知道你这里就听不懂了,因为是教,所以它就不探讨法义,你要留意到这一点,它不探讨法义,它直接——你讲我修。现在我们这里很多人有这种苦恼就是这样,就是要我讲你就照着修,可是我讲你听不懂,因为我要你的是,把法义给弄清楚,因为在华严里它不共就在这个地方,它有法义,你要试着去把法义探讨出来。

  你要去探求那个法义的时候,它的本质不是你要一个答案,而是你要一个模式,你要有那个模式你才能够进去,进去法义的堂奥。你假如不见法义的堂奥,那你是修大乘法不是修一乘法。外面也有人说他是一乘教、一佛乘,一佛乘就是会隔空治病,那叫一佛乘?在这里呀,所以到这里来要学华严,就要去学法义那一块,教理就没问题了。

  可是这个地方呢,它从教理讲,它不是从法义讲,所以观世音如来是教了,他讲了,观世音菩萨是从他讲的地方开始修,往前没有探讨。你要留意到这一点,这个地方大概很少人能够提到,不过你在华严道场里,这部分你必须弄清楚。好,前面没人讲不要紧,你自己要了解这个部分。

  他教什么?“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闻思修”我们跟各位讲叫哈达瑜伽,这个东西是使你增加你的生命能量,初学的人很有需要,所以我们告诉各位:你要到这里学,你要先学瑜伽,学瑜伽以后,它可以帮助你在禅修当中的一个状况,你可以消除你一些生理上的一些不必要的杂质。不是说为什么要,要你重视这个问题,尤其我们大乘佛法的行者都是罔博,罔博国语怎么讲?罔博,还没两下子我就很厉害。师父你看我怎么样,我看你普普通通。为什么呢?你大脑里头的内分泌里那个成分不纯,然后再加上你的我执,脑筋转不过来,那个内分泌那个杂质就会一直出现,到最后你没办法修下去。你没办法修下去,你的结论就是道场有问题、指导有问题、善知识有问题,你不会去想到自己有问题,因为我执在作用,这个是麻烦的地方。

  所以,我们说你要透过瑜伽,瑜伽是怎么样?它讲的“哈达”这个字那意思是比较复杂,它就是调整你,让你的触功德能够很快过去。而我们一般禅修的都有触功德,有些触功德产生,他没办法,他把幻境当真实,阳焰他就当真,它是很虚幻可是你就会当真。可是有些气动永远都会在动,你就一定要透过瑜伽把这一些给除掉。最主要它不是把相上除掉,是把你身体内在的那内分泌会产生杂质的那个机制帮你给除掉。不是我们为什么要练瑜伽,你不练瑜伽也可以,你有办法除掉都可以。

  中国是另外有一套叫气功,气功因为我还没有找到那真的能够指导我们的人,不是说他气功不行,他可以飞起来也不错,可是它跟我们修行有关没。要能有关吗?他没有办法讲到有关的地方来,那我们不用。我们密法同修学呼脉也是一样,呼脉会的人很多,我们要看真能教我们修行的呼脉,不是教我们修行的呼脉我们不要,因为要跟我们行法相应的才有用,关键在这里。我们在过滤的是这个东西,哈达瑜伽它就是能够帮我们清除生理上的杂质,包括你中枢神经系统的内分泌,它会调整你。

  可是,有些人他不来这一套,他自己有一套,坚固我执,我们叫人家来教那不如他自己去找,他自己找的就比较好、比较高明,不管是住在哪里,反正他找的。你找给他的,他看起来时普普的,因为教的那个人也是一个头,也不是三个头,两个眼睛也不是三个眼睛,两个眼睛长得跟我们一样,是横的也不是直的。这个麻烦了,这没办法教,你自己一定要在这个地方依止道场,道场有责任把各位教好。你自己那个心思不在道场里,不是这里的一份子,那就不一样。我为什么要学?我才不要,我修这一乘法,这是没有办法。修一乘法还从三十七道品开始,从五停心观开始,你这些基础的都不要,那下面怎么做呢?用你的意识形态那就没办法教,不管你在哪个道场都一样。这个我们自己要能够留意到。

  那么,思就是思辨瑜伽,这个哈达瑜伽发展出来的,在大乘佛教里头就叫做瑜伽行派,思辨瑜伽发展出来的就叫中观论派。大乘的两个系统就是这边来的,弥勒菩萨是走哈达瑜伽这条路,龙树菩萨是走思辨瑜伽这条路,然后他们更有成就、更突破。

  所以哈达瑜伽不是这样子,脚拗一拗,手拗一拗,浑身拗一拗,拗拗就完了。没有,弥勒菩萨把这每一个动作包括生理的、包括心理的他都通通解构出来,所以才有唯识学,就是这样来的。因为它这动作它不像我们现在瑜伽这样子表演一下,花拳绣腿就好了,不是,它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它把你心理、生理的行为解构得非常微细、非常清楚。

  龙树菩萨从思辨瑜伽开始架构他的“中观论”,因为思辨瑜伽就是理论派,理论派重,哈达瑜伽是行为派的重,它一直在做瑜伽行,所以叫瑜伽行派,龙树这边从思辨瑜伽发展出来就成为中观论派。这个部分现在没有办法研究,事实上是很好探讨,你要把印度思想跟龙树思想相对比,你要把唯识的思想跟哈达瑜伽的思想相对比,你就知道他们怎么样青出于蓝。

  那么奉爱瑜伽这个部分就是修的这个部分。所以修慧的部分那就是巴克提瑜伽,它这个部分等发展到这里,就是把这两个合并起来发展到这里的时候,就形成了《华严经》的思想。所以《华严经》的思想跟他们是不一样的,所以你从大乘中观论派来看,它始终只能讲到释迦牟尼佛,它没有办法讲到毗卢遮那佛。讲毗卢遮那佛,事实上他的地位在印度教里就跟克利须那一样,那你再仔细研究一下克利须那所在的世界其实就是华藏世界,到最高境界来就是在这里。所以《华严经》那么伟大因为它有个背景在,有个克利须那,有个克利须那的国度,然后这个思想里头不是完全印度的,它来到西域才在西域那个地方——中亚细亚这个地方,结合五大古文明的思想综合成立《华严经》。所以《华严经》事实上来讲它的量是比《四吠陀经》来得大,但是因为西域的文明不够长,记载的不够多,所谓的十万颂,如此而已,事实上到我们中国来的,这个地方不到十万,把六十、四十再加到八十里面去,筛选也大概最多只有八万而已,不会超过。这个就是它的那个过程。

  我们要留意到它从整个三个修行层次里来看,从闻、思、修都可以入三摩地,这三摩地我们叫体性,法界体性,都可入法界体性,叫做法界体性智。我们一般来讲叫做定,这个三摩地在《楞严经》里叫做首楞严大定。这个音,这种翻译是有点重叠,“首楞严”的楞严是定,是坚固的意思,首楞严是最坚固,最坚固就是大定,所以楞严定就是首楞严大定。这个名字中国人喜欢把它形容一下,它是最好的所以叫首楞严大定,其实楞严大定、楞严定、首楞严大定都一样。它用楞严,楞这个字就是瓦楞纸箱那个楞,还有一个曲线有没有,夹在中间那就很坚固,它是楞就是指那个意思,坚固的意思,所以这个定是很坚固,它这个地方讲入三摩地就是入首楞严大定。而那个定它不是一般的枯木定,它是有作用的定,跟你想象的就不同了,这个叫做法界体性,所以入体性定就对了。

  那当然“三摩地”,一般的翻译,从印度的传统的翻译有印度语意的翻译法,我们就不再谈那些,这个意思就是你透过闻慧、思慧、修慧都可以入三摩地,但事实上这地方是不一样,所入的境界是不同的,但是入三摩地绝对没问题,但是思慧所入的跟修慧所入的不同。他现在主要讲的是从闻慧入,哈达瑜伽所入的这个地方,因此下面他讲“初于闻中”,这个地方很重要的,这个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句。

  观世音菩萨说:在这三种修法当中,我现在只讲——观世音菩萨跟佛说:观世音如来教我从闻、思、修三个方面来修,都可以入三摩地,现在我讲闻中、讲闻慧这个地方的修法,因为大家讲圆通,我讲这个就够了,后面两个就不必了。你要的一百块就可以,一千块的不用了,五百块也不用了,那太大张了。现在大家都讲圆通,一百块就可以了,大概是指这个意思。因为闻慧这个地方的修法,事实上成就的时候是圆初住,也就是入三摩地就是初住位就对了,他本身就已经破我执、破法执来到这个地方。它还不是终极究竟的地方,这一点你要留意到。你怎么可以留意到呢?你看那些注解,溥畹大师的注解、交光大师的注解,上面都提到这个问题,闻慧、思慧、修慧所修的境界。他现在从闻中、从闻慧来讲,所以我们综合各方面的资料,你就要知道你在看东西不要把它看死了。这个是讲前面的一个结构,一个整个的思想背景。这些大菩萨在一起不会像我们一样一出现就说:师父你看我怎样?你都没有背景,我看你怎样?你有没有吃饱,对不对?所以你要留意到这里。我们休息一下,等一下再接着跟各位再谈下面的部分。

  

  

《耳根圆通章 第九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