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都有这样的一个动作。
我们这个动作就要告诉你,每一个修行人你一定要有你的基本行为模式。这就告诉我们说,每天你都要顶礼,顶礼三宝,每天你都要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不是站在那里念一念就好,每皈依一次拜三拜。你是个修行人你还要再皈依你的上师,然后每天要拜三拜。这个一定要的,你这基本礼仪一定要有。你不要讲,哎呀!我们到这个时候这些都免了。什么叫免了,人家到这个时候都还没免,观世音菩萨都还没免你要免什么免。我们就常常会忽略掉这些非常重要的,然后你的慢心就慢慢起来了,哪个地方看不惯,那我执我慢就出来了。你没有办法扫除,因为你已经免掉了,那我执就出现了。你要压制那个我执,你这礼仪一定要有。你不要以为礼仪怎么样,礼仪是个根本。
我们看看人类发展的历史,你找不到这样的一个民族,我们这民族事实上整个文化跟发展来讲,它是来自于周朝。你看周文王、周武王怎么取名的?周文王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就因为他儿子很厉害,所以周文王变成很有名。你要了解到在这个时候,周公订了礼制——礼乐的这种制度。这个礼也就是我们讲的法义,法义的这个部分。
你从这个发展下来你会看到我们的五术,它其实五有一个礼,所以见道它本身就有一个见礼,再有一个见术,然后合起来才叫见道,是这样来的。因为那道里头一定有一个礼,假如那个道没有礼就不对了。茶道一定有茶礼,茶礼一定有茶术,所以茶礼加茶术才变茶道。你要留意到,假如只有茶道——只有那个仪式跟表演的那个叫茶匠,工匠、水泥匠的那个匠,那不叫茶道。
那个礼在哪里?不是那仪式:我端茶给你,这茶要这样端。这样端是相,茶要这样端给你的时候,那个礼有没有到。礼是很抽象的,不是说我照这个仪式给你就好了,不是,它一定有一个真心在里面,你要行这个礼的时候,你有没有做到,那个真心有没有到?
观世音菩萨顶礼世尊是没错,他只是行礼如仪,这样吗?那真诚心有到。一个行者重点在这里,这一句话是讲这个,不是像演戏一样,轮到观世音菩萨,你来吧,那就不叫修行了。我们团拜的时候每个人都这样子,好,换你讲就换你讲,那个真诚心你真的做到了。
经家在记载这个,这只是一个语言,你透过这个语言你要了解它的情境,那个思维模式跟行为模式就出来了。你假如不能进入那种情境,你根本看不到,就像演戏:现在换他了,那个上来了,那个拜下去了。就变成这样了,这个就没有意义,那经文就不必记载,记载这个干嘛。
这里就表示观世音菩萨这位行者他的虔诚心到。你不要人到心不到,你也不要只有相上,那个诚心在礼上表达出来。礼是个相,但是那个诚意一定要到,假如没有的话,这个相就多余的。现在宗教界的一些活动,法会最出名了,法会都变成仪式而已,你都完全不知道那个作用。
很多人跑去藏密修那个什么西藏度亡经,什么中阴身救度法。噢!好棒、好棒,因为你现在只有那里有诚心,你都不知道我们大蒙山就是台湾人“中阴身救度法”、“台湾度亡经”。放焰口就是啊!怎么不是呢?那焰口的法比西藏度亡经高几百倍,可是你只有仪式,你没有诚心啊!
蒙山施食,跟你讲比西藏度亡经高一百倍,初二、十六你不是都拜门口吗?那就是那个法门。可是你现在只有一个仪式,长条桌一摆,三杯酒、一个凤梨罐头的罐子装一桶米在那里,插三支香,后面猪肉一块、鱼一条、鸡蛋两粒,然后又一桶饭在后面,金银纸,等香烧了一半以后就开始烧金银纸,烧完以后酒在上面洒一下。噢,赶快收回去,好哩加在,刚才狗没来。你不知道那就蒙山施食啊,但你没有法,只有仪式,纯粹的仪式。一定要三点半以后,椅条一脚在前面,一脚在门内,有没有?记得吧,纯密法啊。初二、十六做牙,你说打牙祭,做牙毫无价值,一点价值都没了。人家西藏度亡经、活佛,你不知道你都是活佛、你是法王、你是仁波切啊,纯密啊。
初一、十五为什么拜拜?你都朗朗上口“初一、十五”,初一、十五佛前大供啊,佛前大供你知道吗?修密法为什么都要去护摩,修火供、烟供就是佛前大供,你只会供你再也没有修法了,所以你都已经剩下仪式。没有法就没有那真诚心,所以修什么密法?家里到处都是,还人家坛城、曼荼罗,你家的佛幛不是曼荼罗?你看,你在家里就是修大密法啊,四曼具足,可你不会修啊,跑去人家家里修,自己家里的宝丢着不用,不会成就啦。所以我跟你讲,台湾人修藏密保证绝对不会成就,你要修,修家里自己密,家里就有了。
这关键就在这里,你要有诚心,那个礼要出来,你礼一出来你就看到家里宝那么多,家里就是一个净土,为什么不会修呢?你没有诚心所以跑到人家里去,你再修也没有诚心,你要修的话,你有诚心回到家里看:你看,观世音菩萨堂中坐,下面四大天王,有的不一定,三太子也上去了,有的还画个孙悟空,那都无所谓,护法神统统上去。所以观世音菩萨下面都有几个神祗,有没有?有的关公、有的土地公,那都不要紧,那护法神嘛。为什么西藏的护法神可以拜,台湾的护法神不能拜?奇怪呀,对不对?那你整个曼荼罗很具足啊,为什么一定要画那青面獠牙的才叫曼荼罗,画你家里的那个就不算?哪有这种事。
然后,你有法宝旁边有对联,虽然字也看不太懂,我问我阿嫲,她说我不知道。然后,你会发现有两个花瓶,花瓶没什么,就是竹叶青,不是竹叶青,万年青。然后两个烛台,有没有?一个香炉,这叫五具足,这五具足是密法的基本啊。前面你一定会三杯,我问阿嫲,是要供开水还是供茶?她说,小孩不要问那么多,拜就好。都是啦!很具足啊!在台湾,自己家里的密是很具足。
你这样拜有没有传承灌顶啊,阿嫲就给你灌顶了,叫你怎么修,现在你只要把它恢复过来那个密法,因为在你家里待很久了。压箱宝要把它翻出来,好好修。你家里要有那个佛祖幛,千万不要丢掉,你去问问看西藏那些老曼荼罗,贵死了,你家里那一副一样贵,你已经自己拜了好几代,那是宝啊,你不要敲一敲丢掉了。不识家中藏宝,你去找外面的,没有意义,那是最贴身的,已经好几代传承了。
你自己想想看,不要以为那个不重要,绝对重要。同样,这个礼仪也是一样,你要懂得这个诚心非常重要,你只要仔细一下,你会发现我们修行者真的——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你还要再到哪里去找极乐世界?你看,家里有个法王,你自己都法王传承啊,你知道吗?你自己都不知道,还要跑去找人家法王跟你灌顶。搞错了,你爸爸给你灌顶的你都不要了,你还要去找谁要,人家跟你灌顶的你会珍惜吗?你把供养他的去供养你老爸。假如是妈妈教你的你妈妈就是法王,自己懂得珍惜嘛,真有法。那么藏密当做参学,可以参学,你不要迷,这个是从礼上来看。这个礼的部分我们跟各位提了一下。
第二句这个就是观世音菩萨讲的话了,他说:“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这一句话很简单,你也是这样讲说:“老师啊,我想想,过去很久很久以前”,就这样,没有错。这一条恒河的沙有多少?这个是说古早古早再一个古早古早那么久以前。一粒沙为一劫,一条恒河有多少沙,形容那时间之长远,然后他又讲无数恒河沙,这里面有两层意义,你要弄清楚。这就是我跟各位讲,为什么我们要讲无数次的失败一次成功,无数次的失败就是恒河沙劫,一次成功就是一个恒河沙;无数次的成功一个成就,无数次的成就一个成熟;无数次的成熟成佛。这样子把它用成传统佛经的语言叫做无数恒河沙劫,知道吗?经典的语言模式化成你的行为、你的修法就是这样。你不要以为我那种讲话都语出没根据,真的根据,这就是根据。
我常常讲,你也常常听,“师父每次都是这么讲,都没人这么讲”。观世音菩萨就这么讲,不是我说而已,只是他的讲法跟我的讲法不一样,我是讲你现在的话,他是讲他那时代的话,这叫语言模式。你懂不懂?他讲的你懂,用你的话讲,大概你讲的就是前面讲的解释:一条恒河有好多沙,一粒沙一劫,恒河沙劫就是一条恒河沙那么多劫数,无数恒河沙就无数条恒河。所以就是这样解释,绝对一百分,可是你也不懂,讲的人也不懂,听的人也不懂,怎么修?这句话不是修的,告诉你这句话就是修的。
那么,“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那意思就是:现在我讲一下我过去以来所修行的状况。那么一句话已经把他修行的状况全部讲了。你要懂得这一句话:我从那时候开始修到现在。那个时候怎么样呢?那个时候怎么修呢?这个就整个修行状况,他才讲“于时,有佛”,从最早的时候开始讲。“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有观世音佛在世间。“我于彼佛发菩提心”,这我们前面跟各位讲过,菩提心一定要先提,他在观世音如来那个时候,他发了一个菩提心。那个菩提心是什么?我们通称用“菩提心”这一个词的时候是盖过一切。那么,有一个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般来讲,从经典出现都是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他在这个地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怎么发,他没讲,但是你要留意到,这个都是你真正深入穿透以后你才有可能发现的,否则,你没有办法解出这些东西。这个叫解密,把那个秘密给你解开。
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用我们的话来讲就是你要把你的心安住在心性上。这个心性是指你有过内在最深层的生命体验,而那个体验不能够灵光独耀,就是过了就算了,而是心要安住在那里,要安住那个心理结构上面。那个内在的体验你无法言说,不能应付,是真实的、真诚的,那个部分你要安住在那里,那个叫不可思议的因,你才有可能在往后有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这个部分每一个人的状况都不一样,所以就不详细讲,因此用菩提心带过。但是我们每一个行者你一定要解构,解开你自己的那个心理架构,…
《耳根圆通章 第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