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耳根圓通章 第九集▪P2

  ..續本文上一頁人都有這樣的一個動作。

  我們這個動作就要告訴你,每一個修行人你一定要有你的基本行爲模式。這就告訴我們說,每天你都要頂禮,頂禮叁寶,每天你都要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不是站在那裏念一念就好,每皈依一次拜叁拜。你是個修行人你還要再皈依你的上師,然後每天要拜叁拜。這個一定要的,你這基本禮儀一定要有。你不要講,哎呀!我們到這個時候這些都免了。什麼叫免了,人家到這個時候都還沒免,觀世音菩薩都還沒免你要免什麼免。我們就常常會忽略掉這些非常重要的,然後你的慢心就慢慢起來了,哪個地方看不慣,那我執我慢就出來了。你沒有辦法掃除,因爲你已經免掉了,那我執就出現了。你要壓製那個我執,你這禮儀一定要有。你不要以爲禮儀怎麼樣,禮儀是個根本。

  我們看看人類發展的曆史,你找不到這樣的一個民族,我們這民族事實上整個文化跟發展來講,它是來自于周朝。你看周文王、周武王怎麼取名的?周文王他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就因爲他兒子很厲害,所以周文王變成很有名。你要了解到在這個時候,周公訂了禮製——禮樂的這種製度。這個禮也就是我們講的法義,法義的這個部分。

  你從這個發展下來你會看到我們的五術,它其實五有一個禮,所以見道它本身就有一個見禮,再有一個見術,然後合起來才叫見道,是這樣來的。因爲那道裏頭一定有一個禮,假如那個道沒有禮就不對了。茶道一定有茶禮,茶禮一定有茶術,所以茶禮加茶術才變茶道。你要留意到,假如只有茶道——只有那個儀式跟表演的那個叫茶匠,工匠、水泥匠的那個匠,那不叫茶道。

  那個禮在哪裏?不是那儀式:我端茶給你,這茶要這樣端。這樣端是相,茶要這樣端給你的時候,那個禮有沒有到。禮是很抽象的,不是說我照這個儀式給你就好了,不是,它一定有一個真心在裏面,你要行這個禮的時候,你有沒有做到,那個真心有沒有到?

  觀世音菩薩頂禮世尊是沒錯,他只是行禮如儀,這樣嗎?那真誠心有到。一個行者重點在這裏,這一句話是講這個,不是像演戲一樣,輪到觀世音菩薩,你來吧,那就不叫修行了。我們團拜的時候每個人都這樣子,好,換你講就換你講,那個真誠心你真的做到了。

  經家在記載這個,這只是一個語言,你透過這個語言你要了解它的情境,那個思維模式跟行爲模式就出來了。你假如不能進入那種情境,你根本看不到,就像演戲:現在換他了,那個上來了,那個拜下去了。就變成這樣了,這個就沒有意義,那經文就不必記載,記載這個幹嘛。

  這裏就表示觀世音菩薩這位行者他的虔誠心到。你不要人到心不到,你也不要只有相上,那個誠心在禮上表達出來。禮是個相,但是那個誠意一定要到,假如沒有的話,這個相就多余的。現在宗教界的一些活動,法會最出名了,法會都變成儀式而已,你都完全不知道那個作用。

  很多人跑去藏密修那個什麼西藏度亡經,什麼中陰身救度法。噢!好棒、好棒,因爲你現在只有那裏有誠心,你都不知道我們大蒙山就是臺灣人“中陰身救度法”、“臺灣度亡經”。放焰口就是啊!怎麼不是呢?那焰口的法比西藏度亡經高幾百倍,可是你只有儀式,你沒有誠心啊!

  蒙山施食,跟你講比西藏度亡經高一百倍,初二、十六你不是都拜門口嗎?那就是那個法門。可是你現在只有一個儀式,長條桌一擺,叁杯酒、一個鳳梨罐頭的罐子裝一桶米在那裏,插叁支香,後面豬肉一塊、魚一條、雞蛋兩粒,然後又一桶飯在後面,金銀紙,等香燒了一半以後就開始燒金銀紙,燒完以後酒在上面灑一下。噢,趕快收回去,好哩加在,剛才狗沒來。你不知道那就蒙山施食啊,但你沒有法,只有儀式,純粹的儀式。一定要叁點半以後,椅條一腳在前面,一腳在門內,有沒有?記得吧,純密法啊。初二、十六做牙,你說打牙祭,做牙毫無價值,一點價值都沒了。人家西藏度亡經、活佛,你不知道你都是活佛、你是法王、你是仁波切啊,純密啊。

  初一、十五爲什麼拜拜?你都朗朗上口“初一、十五”,初一、十五佛前大供啊,佛前大供你知道嗎?修密法爲什麼都要去護摩,修火供、煙供就是佛前大供,你只會供你再也沒有修法了,所以你都已經剩下儀式。沒有法就沒有那真誠心,所以修什麼密法?家裏到處都是,還人家壇城、曼荼羅,你家的佛幛不是曼荼羅?你看,你在家裏就是修大密法啊,四曼具足,可你不會修啊,跑去人家家裏修,自己家裏的寶丟著不用,不會成就啦。所以我跟你講,臺灣人修藏密保證絕對不會成就,你要修,修家裏自己密,家裏就有了。

  這關鍵就在這裏,你要有誠心,那個禮要出來,你禮一出來你就看到家裏寶那麼多,家裏就是一個淨土,爲什麼不會修呢?你沒有誠心所以跑到人家裏去,你再修也沒有誠心,你要修的話,你有誠心回到家裏看:你看,觀世音菩薩堂中坐,下面四大天王,有的不一定,叁太子也上去了,有的還畫個孫悟空,那都無所謂,護法神統統上去。所以觀世音菩薩下面都有幾個神祗,有沒有?有的關公、有的土地公,那都不要緊,那護法神嘛。爲什麼西藏的護法神可以拜,臺灣的護法神不能拜?奇怪呀,對不對?那你整個曼荼羅很具足啊,爲什麼一定要畫那青面獠牙的才叫曼荼羅,畫你家裏的那個就不算?哪有這種事。

  然後,你有法寶旁邊有對聯,雖然字也看不太懂,我問我阿嫲,她說我不知道。然後,你會發現有兩個花瓶,花瓶沒什麼,就是竹葉青,不是竹葉青,萬年青。然後兩個燭臺,有沒有?一個香爐,這叫五具足,這五具足是密法的基本啊。前面你一定會叁杯,我問阿嫲,是要供開水還是供茶?她說,小孩不要問那麼多,拜就好。都是啦!很具足啊!在臺灣,自己家裏的密是很具足。

  你這樣拜有沒有傳承灌頂啊,阿嫲就給你灌頂了,叫你怎麼修,現在你只要把它恢複過來那個密法,因爲在你家裏待很久了。壓箱寶要把它翻出來,好好修。你家裏要有那個佛祖幛,千萬不要丟掉,你去問問看西藏那些老曼荼羅,貴死了,你家裏那一副一樣貴,你已經自己拜了好幾代,那是寶啊,你不要敲一敲丟掉了。不識家中藏寶,你去找外面的,沒有意義,那是最貼身的,已經好幾代傳承了。

  你自己想想看,不要以爲那個不重要,絕對重要。同樣,這個禮儀也是一樣,你要懂得這個誠心非常重要,你只要仔細一下,你會發現我們修行者真的——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你還要再到哪裏去找極樂世界?你看,家裏有個法王,你自己都法王傳承啊,你知道嗎?你自己都不知道,還要跑去找人家法王跟你灌頂。搞錯了,你爸爸給你灌頂的你都不要了,你還要去找誰要,人家跟你灌頂的你會珍惜嗎?你把供養他的去供養你老爸。假如是媽媽教你的你媽媽就是法王,自己懂得珍惜嘛,真有法。那麼藏密當做參學,可以參學,你不要迷,這個是從禮上來看。這個禮的部分我們跟各位提了一下。

  第二句這個就是觀世音菩薩講的話了,他說:“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這一句話很簡單,你也是這樣講說:“老師啊,我想想,過去很久很久以前”,就這樣,沒有錯。這一條恒河的沙有多少?這個是說古早古早再一個古早古早那麼久以前。一粒沙爲一劫,一條恒河有多少沙,形容那時間之長遠,然後他又講無數恒河沙,這裏面有兩層意義,你要弄清楚。這就是我跟各位講,爲什麼我們要講無數次的失敗一次成功,無數次的失敗就是恒河沙劫,一次成功就是一個恒河沙;無數次的成功一個成就,無數次的成就一個成熟;無數次的成熟成佛。這樣子把它用成傳統佛經的語言叫做無數恒河沙劫,知道嗎?經典的語言模式化成你的行爲、你的修法就是這樣。你不要以爲我那種講話都語出沒根據,真的根據,這就是根據。

  我常常講,你也常常聽,“師父每次都是這麼講,都沒人這麼講”。觀世音菩薩就這麼講,不是我說而已,只是他的講法跟我的講法不一樣,我是講你現在的話,他是講他那時代的話,這叫語言模式。你懂不懂?他講的你懂,用你的話講,大概你講的就是前面講的解釋:一條恒河有好多沙,一粒沙一劫,恒河沙劫就是一條恒河沙那麼多劫數,無數恒河沙就無數條恒河。所以就是這樣解釋,絕對一百分,可是你也不懂,講的人也不懂,聽的人也不懂,怎麼修?這句話不是修的,告訴你這句話就是修的。

  那麼,“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那意思就是:現在我講一下我過去以來所修行的狀況。那麼一句話已經把他修行的狀況全部講了。你要懂得這一句話:我從那時候開始修到現在。那個時候怎麼樣呢?那個時候怎麼修呢?這個就整個修行狀況,他才講“于時,有佛”,從最早的時候開始講。“出現于世,名觀世音”,有觀世音佛在世間。“我于彼佛發菩提心”,這我們前面跟各位講過,菩提心一定要先提,他在觀世音如來那個時候,他發了一個菩提心。那個菩提心是什麼?我們通稱用“菩提心”這一個詞的時候是蓋過一切。那麼,有一個叫做“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一般來講,從經典出現都是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麼,他在這個地方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怎麼發,他沒講,但是你要留意到,這個都是你真正深入穿透以後你才有可能發現的,否則,你沒有辦法解出這些東西。這個叫解密,把那個秘密給你解開。

  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用我們的話來講就是你要把你的心安住在心性上。這個心性是指你有過內在最深層的生命體驗,而那個體驗不能夠靈光獨耀,就是過了就算了,而是心要安住在那裏,要安住那個心理結構上面。那個內在的體驗你無法言說,不能應付,是真實的、真誠的,那個部分你要安住在那裏,那個叫不可思議的因,你才有可能在往後有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

  這個部分每一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所以就不詳細講,因此用菩提心帶過。但是我們每一個行者你一定要解構,解開你自己的那個心理架構,…

《耳根圓通章 第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