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耳根圓通章 第八集▪P3

  ..續本文上一頁在變異念那邊了,所以你所發生的問題都是這種狀況。

  所以我們在修行,你不要用你凡夫的那一種境界跟觀念來看這麼殊勝的典藉,因爲你這個時候你弄不上來。那你最好是背,古人講得很好,你就背起來你不要解,因爲你怎麼解怎麼錯,你怎麼解啊!解到最後就是愛爭辯:這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講到最後等于沒講,除了吵架造業以外,你還做什麼?所以你就背嘛!背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不會跟人家講,你只會面對佛菩薩在那邊背經,這很好啊!和人的話你就要講,愛爭辯,所以不要跟人講,人很討厭。你去注意到這關鍵性,所以當修行越高級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他越有人情味;當你高級不起來的時候,那你就一直很糟糕。這是我們自己在做的整個過程,所以在這個時候已經進入《心經》的境界。

  我們再看最後,最後這個地方是轉自受用法樂智成他受用法樂智,他的殊勝境界我們就不講了,通通在《華嚴經》裏面了。因爲到這個地方他已經擴充出來了,他已經不是我們一般所講的,不是我們修行領域的東西了,他已經轉爲他受用法樂智了。你在修行的時候通常注意的都是智正覺世間,也就是講根本智跟自受用的部分。從大乘的經典裏通常都講到自受用的部分,很少講到他受用,那他受用也不過是透過四攝法度衆生,那是不是怎麼度都還沒講,像我們這個地方,他受用法樂智你也只有依照《華嚴經》講才能講得清楚。其它我們就不講了,越深離我們越遠,那我們還是期望各位從前面過來,最基礎的做好。

  最後的結論我是這樣寫了幾句:參禅的行法就教理而言,有叁覺五位,就教相而言則有叁階四第,行者互相參照可覓得一己之道次第,一定要你自己去找一個道次第,方可自入道,自己入道啊!在道乃人行,人不行,何道之有也。你要自己來,我們教的是要教你自己來,不是教你當跟屁蟲,師父到哪裏,你就跟到哪裏,什麼事都問師父,那不對,你自己要有很堅定的生命力,堅強的毅志力,自己用功,“故人人皆有道可登毘如域,共入華藏界”。

  到最後那個盡在大經中的那個大經,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簡稱;《妙法蓮華經》就是盡在妙經中,是“妙法蓮華經”的簡稱。我們講大經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簡稱,當然有人用大經稱他自己的經,研究楞嚴的大經就是講《楞嚴經》,研究法華的說大經就是《法華經》,不過都不正統,只有《華嚴經》稱大經最正統。所以後面講“大可不必模擬前人之猷鑒”,就是前人怎麼走,你不必一定跟著他怎麼走。

  所以我跟各位講,參禅人有一句話,他是根本傳承,你記得喔!我這裏忘記寫了。參禅者每一個都像他師父——像他師父那麼不像他師父,這是他的基本傳承。每一個禅行者都不像他師父,就這一點他最像師父。別的我們不談了,菩提達摩這個人,其實各位菩提達摩你大概不認識,因爲我們講的菩提達摩是虛構的,是綜合梁武帝前後那個時代的菩提達摩,大概應該是四五個人。所以你假如把他那個時代的事迹串聯起來,菩提達摩在中國的壽命有兩百多歲。最近醫生才證明說蟑螂可以治病,讓人活到120歲,所以你放心,將來大概大家都要炖蟑螂來吃。一個人要活到幾百歲,修行不是不可以,但是來中國的這個菩提達摩大概不是傳說中的那個狀況。當然傳說中的人說,這個菩提達摩到九十幾歲才到中國來,活到了兩百多歲,那個是各種傳說湊在一起的,但是你會看到,即使傳說它都有這種特色。

  慧可跟菩提達摩不一樣,菩提達摩的法門叫什麼?大乘壁觀,壁是牆壁的壁,觀照的觀。他的壁觀诠釋得最好的就是龔遵慈師姐,她真的是诠釋得很好,因爲她自己就是這樣,她那置心一處,就把心拿來這裏“站”(放額頭),站在這裏罰站,像牆壁一樣罰站,她每次打坐都像面對牆壁。她不太了解菩提達摩,但是她這個行法是對的,她也是這樣成就的。

  可是慧可呢,他叫安心法門,不叫大乘壁觀;那僧璨呢,是信心法門;那道信呢,又不是啊,你看一個都不像一個,他叫守心法門;弘忍呢,守一法門;慧能呢,智慧法門;都不一樣。下面的這個禅宗的傳承就是這樣,個個都不像他師父,所以人家問馬祖:我看你一點都不像你師父,他說:“你胡說,我最像我師父。”他說:“你哪一點像?”“像我師父不像他師父。”所以這個從馬祖開始這個就成爲我們傳承的一個標志,那我們也希望各位:你真走你的路,不要像師父,像師父只是做乖兒子,乖兒子就很像他爸爸,他爸爸叫他這樣就這樣,那家教家風很好啊!告訴你,不能成佛。你要學佛,佛怎麼樣,佛很叛逆,所以他半夜爬牆逃出去。所以你看佛陀,你們都把講成說他是乖兒子,他根本不是乖兒子,他調皮搗蛋,你看結婚以後抛棄太太跟兒子,你看看,爲什麼?他很叛逆啊!所以他才敢做這種事,我們這些乖兒子沒有辦法,什麼事你都要弄到圓滿,弄到圓滿就棺材等你,那你要怎麼圓滿,這就圓滿哪。

  他就是帶有叛逆的性格,叛逆的性格啊,生命力才能爆發得出來。我不是叫你叛逆喔,尤其對我不要叛逆。這是一個關鍵。修行啊,你自己要有這種認知,怎麼樣讓自己活起來,這個才是一個關鍵。好吧!這個地方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

  時間還有十分鍾,我們把那個第一天跟各位講的那個部分。因爲我們談這個地方是談到“從聞思修入叁摩地”,明天開始我們才講這個部分,今天我還是這個地方先跟你補充一下。

  這“聞思修”其實從修法的行門上來講,我們跟各位講它的出處,是從印度那邊來的。因爲《楞嚴經》本身翻譯的過程,是很有問題的。它是南方翻譯的,叫房融,是不是?我記得應該是。它是從這個印度那邊帶到中國的時候就很複雜,整個過程很複雜。複雜那不管,爲什麼印度國王會禁止把這部書帶出國,那你就知道它在當時印度的行法裏,它是很重要的。他把它彙集在一起,所以才有二十五種圓通,其實它就是二十五種修法,那這個修法跟《維摩诘經》的也不一樣。那麼這裏面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他在這個地方把這些修法綜合印度當時的行法成這叁個部分,就是“從聞思修入叁摩地”。

  這聞呢,應該來講,你現在從文字上根本看不出來,再加上我們曆史上這些大德的注解,他們的行法,你沒有辦法看到印度的文化在哪裏。它在這個地方就談到“聞慧”,我們把他翻譯成“聞慧”,事實上它就是哈達瑜珈;思慧,就是思辨瑜珈,思辨瑜珈就是現在我們請那個阿恰瑞呀(Acharya),阿恰瑞呀的意思就是阿阇黎,他們還是用這個字叫阿阇黎,阿恰瑞呀他們教的是八部瑜珈——阿斯坦瑜珈,它這個部分是思辨瑜珈,分八部來教,事實上他裏面教的跟我們佛法完全一樣。第叁個是修慧,是奉愛瑜珈。

  我要跟各位解釋的是“聞慧”這個東西,“哈達”一般來翻譯,翻譯成中文是叫能量,就是你修哈達瑜珈可以增加你的能量,那我們在當時在翻譯的這些的譯經家他很利害,就是這個東西,他叫聞慧,“聞”用現在的話叫做什麼?知識經濟嘛,知識是一種力量,對不對?他有這種感覺,這哈達的意思他直接就翻成“聞”,叫做“聞慧”,他能夠增加你的力量,增加你的生命能量,這種修法,所以叫“聞慧”。

  思辨瑜珈就是思考,思辨瑜珈的修行就比較複雜,你要去辨別,把整個理路弄清楚,他不是直接就鍛煉的。

  奉愛瑜珈叫修慧。我跟各位講,這古人的智慧是真不可思議,你不到他的那個境界裏頭你感受不到。奉愛瑜珈是一種修行,所有的經典,所有的大乘經典裏,幾乎都談不到這個地方。奉愛本身就是修行,而奉愛基本上就是一種供養,就是供養,所以你會發現密教供養法很多。那各位你在密法上你敢不敢供養,一供養差不多傾家蕩産,然後呢?你又不敢供養,不敢供養又不能成就,那要供養就要傾家蕩産。那我們臺灣也很多人確實把房子賣了去供養,到最後也沒成就,因爲你沒修法光供養沒有用。那要修法、要供養你找不到地方,所以你在這個地方,修行上我們發生很大的障礙。

  奉愛瑜珈在這一個表達真誠的那種恭敬和尊重的時候,他當下就是在修行。所以他講這個修慧本身就是講這個東西,我們現在把它當聞思修,用中國的意思來看,先聞再思再修,已經解釋成這個樣子,變成一條鞭下來了。不是!他是叁塊根本不一樣的,所以他才說從這個聞中“初于聞中”,先從聞這邊來講這個修法,所以這個修法我們通常來講,在這裏修圓通,二十五圓通,二十五圓通都是圓教初住位的成就。你從這個地方看,但是奉愛瑜珈的修法,他就不是圓教初住位的成就了,所以《楞嚴經》沒有講到這個部分,但是經典裏頭是一再的提醒修行人要注意的根源。

  印度的修法雖然講聞慧修法、思慧修法,不管講哈達瑜珈、思辨瑜珈,他們的修行都以奉愛瑜珈做基礎,都以奉愛瑜珈做基礎。奉愛瑜珈第一個就是善知識,我跟各位講是這樣講,這個叫謙虛一點,叫做緣念道場、緣念法門、緣念善知識。在奉愛瑜珈的立場,只有善知識。《華經嚴》也一再強調依止善知識,對不對?爲什麼我不能夠一再跟你要求依止善知識,因爲你會造成偶像崇拜,這是你末法時代衆生的可憐啊,因爲你依止善知識,你就把他偶像化、神格化。那不對,他應該也是跟你一樣,但是你的心要絕對的表現那一種恭敬跟尊重。那你那恭敬和尊重假如不存在的話,你修什麼奉愛瑜珈根本沒用,當你一再的要把你的善知識供在那邊的時候,你基本上你修法是會偏差的,他就在生活中跟你在一起,你能不能真的把他當善知識,這個難啊!在我們凡夫界裏難啊!你沒辦法去處理這個事。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你最好保持一段距離,你才好維持那種恭敬心。那恭敬從哪裏來?我跟各位講兩個地方你一定要做。第一個,你要稱呼師父的時候,一定要很肯定,而且在言語上要表達得出來,你總不能叫“喂”啊。你在稱呼的時候,你有沒有?“法師、師父”這個怎麼區分?印度人是很喜歡這樣稱呼“尊貴的上師”,那你要這樣稱好像太肉麻了,一見面說“尊貴的師父”,雞皮疙瘩掉滿地啊,那倒不必,但是你在稱呼師父的時候,那兩個字的音是不是剛好體貼、恭敬。“喂”沒有出來,師父!要打架是嗎?那個柔軟語要有,要去表達,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你一定要頂禮,因爲你走得太近以後沒距離,你因爲沒距離所以不能頂禮嘛!你一定要頂禮。那個頂禮要怎麼頂禮?你自已去拿捏了,這個是一定要的,你一定要做到的。真的,奉愛瑜珈你從這個地方開始,然後我再告訴你其它的。我們都有供養、有施食,對不對?那你要記得,吃飯前師父那一碗要先端好,你不要說他不在,他沒有看到,敷衍過去。你有沒有這種供養?我要供養啊!雖然他不吃,但是我的心要供養,你要先把他弄好,吃完以後最後再替他吃掉。因爲不是施食,你是供養,所以通常你要有一個供碗,那個供碗是小一點,你自己心要有,那你要有一個信物,師父的信物,是不是現在人通通用相片,那就沒辦法了。相片當然也可以,不過用相片我不太贊同的是,現代人都喜歡偶像崇拜,結果都變成偶像,又爬到桌上去坐了。那倒無所謂,但是你自己本身的心一定要有虔誠、恭敬,一定要有,但是不可以神格化、不可偶像化。你自己在依止善知識的時候,自己要很肯定,很肯定自己這個做法,假如沒有的話,那你沒辦法進行。

  這個是我們跟各位講這個叁個部分,我們在講經的時候就不再提這些東西了,那你要留意到它有這些狀況。那麼透過這個叁個部分入叁摩地,叁摩地是什麼東西?這個你要先弄清楚,當然有定義,那個定義是你內心所要的嗎?這個就是你要考慮啦,這些都是重要的這個詞彙,那很好給各位帶來疑情。好,我們就講到這裏。

  

  

《耳根圓通章 第八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