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变异念那边了,所以你所发生的问题都是这种状况。
所以我们在修行,你不要用你凡夫的那一种境界跟观念来看这么殊胜的典藉,因为你这个时候你弄不上来。那你最好是背,古人讲得很好,你就背起来你不要解,因为你怎么解怎么错,你怎么解啊!解到最后就是爱争辩:这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讲到最后等于没讲,除了吵架造业以外,你还做什么?所以你就背嘛!背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不会跟人家讲,你只会面对佛菩萨在那边背经,这很好啊!和人的话你就要讲,爱争辩,所以不要跟人讲,人很讨厌。你去注意到这关键性,所以当修行越高级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越有人情味;当你高级不起来的时候,那你就一直很糟糕。这是我们自己在做的整个过程,所以在这个时候已经进入《心经》的境界。
我们再看最后,最后这个地方是转自受用法乐智成他受用法乐智,他的殊胜境界我们就不讲了,通通在《华严经》里面了。因为到这个地方他已经扩充出来了,他已经不是我们一般所讲的,不是我们修行领域的东西了,他已经转为他受用法乐智了。你在修行的时候通常注意的都是智正觉世间,也就是讲根本智跟自受用的部分。从大乘的经典里通常都讲到自受用的部分,很少讲到他受用,那他受用也不过是透过四摄法度众生,那是不是怎么度都还没讲,像我们这个地方,他受用法乐智你也只有依照《华严经》讲才能讲得清楚。其它我们就不讲了,越深离我们越远,那我们还是期望各位从前面过来,最基础的做好。
最后的结论我是这样写了几句:参禅的行法就教理而言,有三觉五位,就教相而言则有三阶四第,行者互相参照可觅得一己之道次第,一定要你自己去找一个道次第,方可自入道,自己入道啊!在道乃人行,人不行,何道之有也。你要自己来,我们教的是要教你自己来,不是教你当跟屁虫,师父到哪里,你就跟到哪里,什么事都问师父,那不对,你自己要有很坚定的生命力,坚强的毅志力,自己用功,“故人人皆有道可登毘如域,共入华藏界”。
到最后那个尽在大经中的那个大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妙法莲华经》就是尽在妙经中,是“妙法莲华经”的简称。我们讲大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当然有人用大经称他自己的经,研究楞严的大经就是讲《楞严经》,研究法华的说大经就是《法华经》,不过都不正统,只有《华严经》称大经最正统。所以后面讲“大可不必模拟前人之猷鉴”,就是前人怎么走,你不必一定跟着他怎么走。
所以我跟各位讲,参禅人有一句话,他是根本传承,你记得喔!我这里忘记写了。参禅者每一个都像他师父——像他师父那么不像他师父,这是他的基本传承。每一个禅行者都不像他师父,就这一点他最像师父。别的我们不谈了,菩提达摩这个人,其实各位菩提达摩你大概不认识,因为我们讲的菩提达摩是虚构的,是综合梁武帝前后那个时代的菩提达摩,大概应该是四五个人。所以你假如把他那个时代的事迹串联起来,菩提达摩在中国的寿命有两百多岁。最近医生才证明说蟑螂可以治病,让人活到120岁,所以你放心,将来大概大家都要炖蟑螂来吃。一个人要活到几百岁,修行不是不可以,但是来中国的这个菩提达摩大概不是传说中的那个状况。当然传说中的人说,这个菩提达摩到九十几岁才到中国来,活到了两百多岁,那个是各种传说凑在一起的,但是你会看到,即使传说它都有这种特色。
慧可跟菩提达摩不一样,菩提达摩的法门叫什么?大乘壁观,壁是墙壁的壁,观照的观。他的壁观诠释得最好的就是龚遵慈师姐,她真的是诠释得很好,因为她自己就是这样,她那置心一处,就把心拿来这里“站”(放额头),站在这里罚站,像墙壁一样罚站,她每次打坐都像面对墙壁。她不太了解菩提达摩,但是她这个行法是对的,她也是这样成就的。
可是慧可呢,他叫安心法门,不叫大乘壁观;那僧璨呢,是信心法门;那道信呢,又不是啊,你看一个都不像一个,他叫守心法门;弘忍呢,守一法门;慧能呢,智慧法门;都不一样。下面的这个禅宗的传承就是这样,个个都不像他师父,所以人家问马祖:我看你一点都不像你师父,他说:“你胡说,我最像我师父。”他说:“你哪一点像?”“像我师父不像他师父。”所以这个从马祖开始这个就成为我们传承的一个标志,那我们也希望各位:你真走你的路,不要像师父,像师父只是做乖儿子,乖儿子就很像他爸爸,他爸爸叫他这样就这样,那家教家风很好啊!告诉你,不能成佛。你要学佛,佛怎么样,佛很叛逆,所以他半夜爬墙逃出去。所以你看佛陀,你们都把讲成说他是乖儿子,他根本不是乖儿子,他调皮捣蛋,你看结婚以后抛弃太太跟儿子,你看看,为什么?他很叛逆啊!所以他才敢做这种事,我们这些乖儿子没有办法,什么事你都要弄到圆满,弄到圆满就棺材等你,那你要怎么圆满,这就圆满哪。
他就是带有叛逆的性格,叛逆的性格啊,生命力才能爆发得出来。我不是叫你叛逆喔,尤其对我不要叛逆。这是一个关键。修行啊,你自己要有这种认知,怎么样让自己活起来,这个才是一个关键。好吧!这个地方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时间还有十分钟,我们把那个第一天跟各位讲的那个部分。因为我们谈这个地方是谈到“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明天开始我们才讲这个部分,今天我还是这个地方先跟你补充一下。
这“闻思修”其实从修法的行门上来讲,我们跟各位讲它的出处,是从印度那边来的。因为《楞严经》本身翻译的过程,是很有问题的。它是南方翻译的,叫房融,是不是?我记得应该是。它是从这个印度那边带到中国的时候就很复杂,整个过程很复杂。复杂那不管,为什么印度国王会禁止把这部书带出国,那你就知道它在当时印度的行法里,它是很重要的。他把它汇集在一起,所以才有二十五种圆通,其实它就是二十五种修法,那这个修法跟《维摩诘经》的也不一样。那么这里面我们要跟各位谈的是,他在这个地方把这些修法综合印度当时的行法成这三个部分,就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这闻呢,应该来讲,你现在从文字上根本看不出来,再加上我们历史上这些大德的注解,他们的行法,你没有办法看到印度的文化在哪里。它在这个地方就谈到“闻慧”,我们把他翻译成“闻慧”,事实上它就是哈达瑜珈;思慧,就是思辨瑜珈,思辨瑜珈就是现在我们请那个阿恰瑞呀(Acharya),阿恰瑞呀的意思就是阿阇黎,他们还是用这个字叫阿阇黎,阿恰瑞呀他们教的是八部瑜珈——阿斯坦瑜珈,它这个部分是思辨瑜珈,分八部来教,事实上他里面教的跟我们佛法完全一样。第三个是修慧,是奉爱瑜珈。
我要跟各位解释的是“闻慧”这个东西,“哈达”一般来翻译,翻译成中文是叫能量,就是你修哈达瑜珈可以增加你的能量,那我们在当时在翻译的这些的译经家他很利害,就是这个东西,他叫闻慧,“闻”用现在的话叫做什么?知识经济嘛,知识是一种力量,对不对?他有这种感觉,这哈达的意思他直接就翻成“闻”,叫做“闻慧”,他能够增加你的力量,增加你的生命能量,这种修法,所以叫“闻慧”。
思辨瑜珈就是思考,思辨瑜珈的修行就比较复杂,你要去辨别,把整个理路弄清楚,他不是直接就锻炼的。
奉爱瑜珈叫修慧。我跟各位讲,这古人的智慧是真不可思议,你不到他的那个境界里头你感受不到。奉爱瑜珈是一种修行,所有的经典,所有的大乘经典里,几乎都谈不到这个地方。奉爱本身就是修行,而奉爱基本上就是一种供养,就是供养,所以你会发现密教供养法很多。那各位你在密法上你敢不敢供养,一供养差不多倾家荡产,然后呢?你又不敢供养,不敢供养又不能成就,那要供养就要倾家荡产。那我们台湾也很多人确实把房子卖了去供养,到最后也没成就,因为你没修法光供养没有用。那要修法、要供养你找不到地方,所以你在这个地方,修行上我们发生很大的障碍。
奉爱瑜珈在这一个表达真诚的那种恭敬和尊重的时候,他当下就是在修行。所以他讲这个修慧本身就是讲这个东西,我们现在把它当闻思修,用中国的意思来看,先闻再思再修,已经解释成这个样子,变成一条鞭下来了。不是!他是三块根本不一样的,所以他才说从这个闻中“初于闻中”,先从闻这边来讲这个修法,所以这个修法我们通常来讲,在这里修圆通,二十五圆通,二十五圆通都是圆教初住位的成就。你从这个地方看,但是奉爱瑜珈的修法,他就不是圆教初住位的成就了,所以《楞严经》没有讲到这个部分,但是经典里头是一再的提醒修行人要注意的根源。
印度的修法虽然讲闻慧修法、思慧修法,不管讲哈达瑜珈、思辨瑜珈,他们的修行都以奉爱瑜珈做基础,都以奉爱瑜珈做基础。奉爱瑜珈第一个就是善知识,我跟各位讲是这样讲,这个叫谦虚一点,叫做缘念道场、缘念法门、缘念善知识。在奉爱瑜珈的立场,只有善知识。《华经严》也一再强调依止善知识,对不对?为什么我不能够一再跟你要求依止善知识,因为你会造成偶像崇拜,这是你末法时代众生的可怜啊,因为你依止善知识,你就把他偶像化、神格化。那不对,他应该也是跟你一样,但是你的心要绝对的表现那一种恭敬跟尊重。那你那恭敬和尊重假如不存在的话,你修什么奉爱瑜珈根本没用,当你一再的要把你的善知识供在那边的时候,你基本上你修法是会偏差的,他就在生活中跟你在一起,你能不能真的把他当善知识,这个难啊!在我们凡夫界里难啊!你没办法去处理这个事。
所以我们跟各位讲,你最好保持一段距离,你才好维持那种恭敬心。那恭敬从哪里来?我跟各位讲两个地方你一定要做。第一个,你要称呼师父的时候,一定要很肯定,而且在言语上要表达得出来,你总不能叫“喂”啊。你在称呼的时候,你有没有?“法师、师父”这个怎么区分?印度人是很喜欢这样称呼“尊贵的上师”,那你要这样称好像太肉麻了,一见面说“尊贵的师父”,鸡皮疙瘩掉满地啊,那倒不必,但是你在称呼师父的时候,那两个字的音是不是刚好体贴、恭敬。“喂”没有出来,师父!要打架是吗?那个柔软语要有,要去表达,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你一定要顶礼,因为你走得太近以后没距离,你因为没距离所以不能顶礼嘛!你一定要顶礼。那个顶礼要怎么顶礼?你自已去拿捏了,这个是一定要的,你一定要做到的。真的,奉爱瑜珈你从这个地方开始,然后我再告诉你其它的。我们都有供养、有施食,对不对?那你要记得,吃饭前师父那一碗要先端好,你不要说他不在,他没有看到,敷衍过去。你有没有这种供养?我要供养啊!虽然他不吃,但是我的心要供养,你要先把他弄好,吃完以后最后再替他吃掉。因为不是施食,你是供养,所以通常你要有一个供碗,那个供碗是小一点,你自己心要有,那你要有一个信物,师父的信物,是不是现在人通通用相片,那就没办法了。相片当然也可以,不过用相片我不太赞同的是,现代人都喜欢偶像崇拜,结果都变成偶像,又爬到桌上去坐了。那倒无所谓,但是你自己本身的心一定要有虔诚、恭敬,一定要有,但是不可以神格化、不可偶像化。你自己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自己要很肯定,很肯定自己这个做法,假如没有的话,那你没办法进行。
这个是我们跟各位讲这个三个部分,我们在讲经的时候就不再提这些东西了,那你要留意到它有这些状况。那么透过这个三个部分入三摩地,三摩地是什么东西?这个你要先弄清楚,当然有定义,那个定义是你内心所要的吗?这个就是你要考虑啦,这些都是重要的这个词汇,那很好给各位带来疑情。好,我们就讲到这里。
《耳根圆通章 第八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