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地方讲这些术语你要慢慢去体会,你不要想一想,晚上睡觉起来说:“我已经是善逝世间解了”。自己想的不算,这文字你都可以用,写作文都可以写。我记得初中的时候写一篇作文,不知道刚刚背了哪一篇文章,背完以后,老师说写“我的志愿”,背的那一篇文章实在没办法转,我就几乎把那篇文章照抄一遍,老师看了就说这怎改啊,文词都很美,但都不是你的,不行,重写。因为你把古文都背得很熟,写“我的志愿”,刚好那篇文章很好,很相应嘛,就通通背起来,当然不是照抄背默写这样子,但是也差不多用他里面的词句,用多了,老师说不行,这看就知道都是背的,那当然是背的啊!你最好是不要背,要不然老师就叫你重来。关键是在这里。
这个根尘之间就到了我们那个图表上面所讲的,那个心性学的基本结构那个地方是到这个地方才讲的,但是不前面先讲,这个地方你就套不进去。就在那一条线——一念无明起那无明怎么介入的。那个地方我们还没有详细跟各位讲,因为那是另外教理上的部分。修行到这个地方,就是文殊师利菩萨不出三界、不入三界的那种状况,他就在那个地方,他出三界、入三界很快,他很自在。自在无碍就指这个东西,因为根尘来的时候,我如何跨过去,现在没事入萨婆若海,那要用就提起来,他很自在。
我们现在读书人也叫修行人问“那我出三界以后要怎么样入三界来做事?”“吃饭的时候能不能出三界?”你尽问这些,因为你不修行。出三界、入三界是在那个地方,那无明要不要让他起作用?我要入三界了,那就沿着无明、五蕴去轮转。那假如不是,没事,那我就不入三界,那你能不能我就出三界去。所以那个运用,到这个地方,他已经非常非常熟练的部分了,非常熟练了。所以那个技术,前面那个技术,你一定要一直有,要很熟,我如何入,如何安住,安住在那里。这个心到这个时候就已经不是注意力了。
所以我们从前面那一条路走下来,现在你听了这些,这个禅七回去以后,你自己从你修行的经验里,要写一篇你的心得。听得很高兴,我看都没有人打瞌睡,听的都懂,不算!你要把它消化变成你的。既然大家都有在修行,你这整个过程、这些数据,变成你的一条线,变成你的一个方程式。那你现在走到哪里,做到哪里,你这马上就可以用,这修行的模式你要架构起来。其实能够到这里来已经相当了不起了,善逝世间解,这如来十号,你已经成就一个了。所以没那么快,到这里何止了生死而已,他根本智就要转成自受用法乐智了。这时候根本智已经成就了,开始要做运用的转化,能够自受用法乐智,再下面才有他受用法乐智。
那根本智得了,通常都不会用。有一个朋友,他说他会做一个东西,那个人现在应该还在。他说他发明了“电”,怎么样发明了,他弄给我看:他在一个大水桶里面有两个小水桶,然后一个杆子把它挂在那里,那个水会自动对流,它就能发电。那么他就拿这种东西,希望政府用这个来发电,每个家里都可以自己发电,甚至于可以把他装在汽车上,自己发电就可以跑不要吃汽油,讲到吐血没有人要理他。这个就根本智,他发明了那个东西,他家里就这样用,也确实是这样用。我说你这个去青年辅导会,你就去跟政府去弄弄,这个不是能源匮乏很好用吗?他每次跟政府谈,他就要吐血,因为他不会沟通,找谁沟通他也不会,因为他不会起妙用。你有这根本智没用,我说那我替你申请好了,申请专利来怎么用,他说不用了,人家已经申请五次了,我说为什么?因为有五个人跟他拿去申请了,结果都不是他的啦,我说,那你还在干什么?他说,这个很好,对世间很好、对人类很好,用两桶水“电”就可以用不完。我们这个世界,你看有多奢侈。他那个根本就不污染的,但没有用,因为他只有根本智,他没有后得智,他不会去发挥运用,弄到没饭吃,自己住在那山边的草棚里面,不过他家的地瓜很好吃就是了。他满地都是地瓜,奇怪!土那么硬也是地瓜。没有办法,根本智要转,转成后得智。
很多人说等我修行以后再度众生,我说这是废话,等你修行成功以后你就吐血死了,因为当你不会跟人家沟通的时候,你要怎么度众生?众生不是捏面人捏出来的,众生就是会给你好看的才叫众生,所以你一定要有后得智。那后得智在哪里?就在那个根、识之间的运用,那你能够掌握到这一点,那舍识用根就简单了,在这里完成了,转识成智也是在这里完成了。当你这个没有的话,你去问人家看看,怎么舍识用根,他一定没办法告诉你。你说要舍识用根,那可以啊!就不要用识,用根就对了,我不知道他有没有答。怎么样转识成智?那更简单了,转八识成四智,就转啦,你去转吗?关键就在这里,那无明介入与不介入嘛,你不要让无明介入。那要怎样不让无明介入?这不是用讲的,是你要修行到这个地方你才知道,那念——尘境一起的时候,你不要理它。这很简单,我们修行人的口头禅,就不要理它,你还是安住在那里,你真的掌握到那一点,它就入了,入萨婆若海。你不会用,为什么?因你没有到这个程度来。
我们在修行里有一个境界,你不知道有没有?当你静下来的时候,你的心相,我常讲的,像这个板子,这个板子假如放在这个地方,放在这里大概要放三年才会有那些灰尘。你在家里应该灰尘很多,你去弄一个板子在那里,一个月就好,灰尘卡上去了,那个地方你去试一个轻轻的东西,把它吊在那里,那个灰尘会动一下,然后又静下来。你的心平静的时候就跟那种状况一样,心湖很宁静,那个尘境一来就“咚,咚……”又静下去了。那个状况你不要理他,但是你很清楚,它过了就算了,过了就算了,就是这个样子,这个叫做置心一处。那个尘境来“嗯,嗯,嗯”,你被俘虏了,对不对?因为你一直注意他,就被俘虏了,其实这是很微细的部分。
以一般来讲的话,那是妄想,你会被妄想牵着走,被烦恼牵着走。但是你修行到这个地方,它很宁静,它已经静下来了,所以那个六尘,不管哪一尘。我们举的例子,只是个例子,可能声尘,可能色尘,可能嗅尘,也可能法尘,知道吗?法尘哪!它会产生那种现象,那你能够不理它,一个很简单的就不理它,不要理它,它来随他来,它去随他去,你还是如如不动在那里,这个修行就到这个关键处。这个关键处我们没经验的话,你根本体会不到,你也不知道我们经文里头讲那些是什么?什么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根本体会不到啊!什么叫如如不动?你的如如不动是这个色身如如不动,你训练得很好,坐在那里,蚂蚁在爬,痒,不动!不动!不动!置心一处!置心在蚂蚁那里。那个时候也是如如不动没有错,这就是我们刚才讲处世的粗糙部分,但是这个地方佛法讲的这个部分是很微细、很微细的部分。你一定要置心一处,宁静到那个程度,宁静到那个程度才有可能,假如你不静到那种程度,不可能!所以我们刚才讲静心的初步功夫,你要先有。
那来到这里当然就不是初步功夫了,这是很深很深的功夫了。这根、识之间的状况如何,你在这里就很清楚了,舍识那就可以了,我只要把无明拿掉就舍识了,但是讲很简单啊,它又跑出来,如何把无明拿掉?对不对?你现在就要来到这里才有可能,假如没有来到这里,用讲的都没用,大脑会一直推理出来:你说把无明拿掉,那无明怎么拿掉?……好,那你又来了,十二因缘法都来了,那没有办法。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这个行法一定要到这里,不要看这只是解而已,事实上它已经是非常高非常高了。
第三个阶段“行”。到这个时候,照见就照见五蕴皆空。怎么照见五蕴皆空?这个时候就是“行深般若般罗蜜多时”,这个就是《心经》的作用。这个时候行者是自受用法乐智,所以“度一切苦厄”就是指这个境界。也刚好有《心经》这么一部,那也刚好有玄奘大师翻得那么好,也刚好我们这里讲到“行”,所以“行深般若般罗蜜”就在这里,在核心所以叫“心经”。
你不要看那么四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般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就每一个观世音菩萨后面都写《心经》。那跟观世音菩萨有什么关系?但是有关系啊!它跟你更有关系啊!所以你应该贴一张照片后面写《心经》才对。因为你行到这里,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所以我们说,能观能自在。观自在——观自己在菩萨行的时候,那你看,你要破句啊,自己破啊,观照自己在菩萨行的时候,那个行就不是行深般若般罗蜜多了,是菩萨行。般若般罗蜜多这个“深般若般罗蜜多”的那个状况,那个时候你就能照见五蕴皆空,那是指菩萨行当中,在“深般若般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因为我们把观自在连在一起就变成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般罗蜜多,都是这样念的。
你从修行的立场来看,是观自己在菩萨行的时候,到达深般若般罗蜜多时的时候,就照见五蕴皆空,那个时候的自受用就度一切苦厄。关键在这里,这个是这个境界,这个时候是行者自受用法乐智的成熟状态。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看一切世间,诸法空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那些境界。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他都在第一念那里,他在相那里,所以空相,诸法空相啊!他站在相的立场就根、相的立场,那看一切尘境,空相啊,诸法空相啊,所以那个时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了解的很好讲,你到这里就好说了,你讲给别人听,看谁懂?
观世音菩萨把这个讲出来以后,千百年来、几千几百年来,多少人批注《心经》,讲不清楚啊!因为他是站在这个立场看的,只要念起就是外尘境界来,他通通在第一念里,在相那个地方看,诸法空相,所以一切尘境都是空相。那我们怎么讲,不是吧?麦克风就麦克风怎么空相?念珠就念珠,怎么空相?我坐这里你坐那里,怎么空相?因为你已经到变异念那边去了,你连那个第一念的相都没有,你已经…
《耳根圆通章 第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