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地方講這些術語你要慢慢去體會,你不要想一想,晚上睡覺起來說:“我已經是善逝世間解了”。自己想的不算,這文字你都可以用,寫作文都可以寫。我記得初中的時候寫一篇作文,不知道剛剛背了哪一篇文章,背完以後,老師說寫“我的志願”,背的那一篇文章實在沒辦法轉,我就幾乎把那篇文章照抄一遍,老師看了就說這怎改啊,文詞都很美,但都不是你的,不行,重寫。因爲你把古文都背得很熟,寫“我的志願”,剛好那篇文章很好,很相應嘛,就通通背起來,當然不是照抄背默寫這樣子,但是也差不多用他裏面的詞句,用多了,老師說不行,這看就知道都是背的,那當然是背的啊!你最好是不要背,要不然老師就叫你重來。關鍵是在這裏。
這個根塵之間就到了我們那個圖表上面所講的,那個心性學的基本結構那個地方是到這個地方才講的,但是不前面先講,這個地方你就套不進去。就在那一條線——一念無明起那無明怎麼介入的。那個地方我們還沒有詳細跟各位講,因爲那是另外教理上的部分。修行到這個地方,就是文殊師利菩薩不出叁界、不入叁界的那種狀況,他就在那個地方,他出叁界、入叁界很快,他很自在。自在無礙就指這個東西,因爲根塵來的時候,我如何跨過去,現在沒事入薩婆若海,那要用就提起來,他很自在。
我們現在讀書人也叫修行人問“那我出叁界以後要怎麼樣入叁界來做事?”“吃飯的時候能不能出叁界?”你盡問這些,因爲你不修行。出叁界、入叁界是在那個地方,那無明要不要讓他起作用?我要入叁界了,那就沿著無明、五蘊去輪轉。那假如不是,沒事,那我就不入叁界,那你能不能我就出叁界去。所以那個運用,到這個地方,他已經非常非常熟練的部分了,非常熟練了。所以那個技術,前面那個技術,你一定要一直有,要很熟,我如何入,如何安住,安住在那裏。這個心到這個時候就已經不是注意力了。
所以我們從前面那一條路走下來,現在你聽了這些,這個禅七回去以後,你自己從你修行的經驗裏,要寫一篇你的心得。聽得很高興,我看都沒有人打瞌睡,聽的都懂,不算!你要把它消化變成你的。既然大家都有在修行,你這整個過程、這些數據,變成你的一條線,變成你的一個方程式。那你現在走到哪裏,做到哪裏,你這馬上就可以用,這修行的模式你要架構起來。其實能夠到這裏來已經相當了不起了,善逝世間解,這如來十號,你已經成就一個了。所以沒那麼快,到這裏何止了生死而已,他根本智就要轉成自受用法樂智了。這時候根本智已經成就了,開始要做運用的轉化,能夠自受用法樂智,再下面才有他受用法樂智。
那根本智得了,通常都不會用。有一個朋友,他說他會做一個東西,那個人現在應該還在。他說他發明了“電”,怎麼樣發明了,他弄給我看:他在一個大水桶裏面有兩個小水桶,然後一個杆子把它挂在那裏,那個水會自動對流,它就能發電。那麼他就拿這種東西,希望政府用這個來發電,每個家裏都可以自己發電,甚至于可以把他裝在汽車上,自己發電就可以跑不要吃汽油,講到吐血沒有人要理他。這個就根本智,他發明了那個東西,他家裏就這樣用,也確實是這樣用。我說你這個去青年輔導會,你就去跟政府去弄弄,這個不是能源匮乏很好用嗎?他每次跟政府談,他就要吐血,因爲他不會溝通,找誰溝通他也不會,因爲他不會起妙用。你有這根本智沒用,我說那我替你申請好了,申請專利來怎麼用,他說不用了,人家已經申請五次了,我說爲什麼?因爲有五個人跟他拿去申請了,結果都不是他的啦,我說,那你還在幹什麼?他說,這個很好,對世間很好、對人類很好,用兩桶水“電”就可以用不完。我們這個世界,你看有多奢侈。他那個根本就不汙染的,但沒有用,因爲他只有根本智,他沒有後得智,他不會去發揮運用,弄到沒飯吃,自己住在那山邊的草棚裏面,不過他家的地瓜很好吃就是了。他滿地都是地瓜,奇怪!土那麼硬也是地瓜。沒有辦法,根本智要轉,轉成後得智。
很多人說等我修行以後再度衆生,我說這是廢話,等你修行成功以後你就吐血死了,因爲當你不會跟人家溝通的時候,你要怎麼度衆生?衆生不是捏面人捏出來的,衆生就是會給你好看的才叫衆生,所以你一定要有後得智。那後得智在哪裏?就在那個根、識之間的運用,那你能夠掌握到這一點,那舍識用根就簡單了,在這裏完成了,轉識成智也是在這裏完成了。當你這個沒有的話,你去問人家看看,怎麼舍識用根,他一定沒辦法告訴你。你說要舍識用根,那可以啊!就不要用識,用根就對了,我不知道他有沒有答。怎麼樣轉識成智?那更簡單了,轉八識成四智,就轉啦,你去轉嗎?關鍵就在這裏,那無明介入與不介入嘛,你不要讓無明介入。那要怎樣不讓無明介入?這不是用講的,是你要修行到這個地方你才知道,那念——塵境一起的時候,你不要理它。這很簡單,我們修行人的口頭禅,就不要理它,你還是安住在那裏,你真的掌握到那一點,它就入了,入薩婆若海。你不會用,爲什麼?因你沒有到這個程度來。
我們在修行裏有一個境界,你不知道有沒有?當你靜下來的時候,你的心相,我常講的,像這個板子,這個板子假如放在這個地方,放在這裏大概要放叁年才會有那些灰塵。你在家裏應該灰塵很多,你去弄一個板子在那裏,一個月就好,灰塵卡上去了,那個地方你去試一個輕輕的東西,把它吊在那裏,那個灰塵會動一下,然後又靜下來。你的心平靜的時候就跟那種狀況一樣,心湖很甯靜,那個塵境一來就“咚,咚……”又靜下去了。那個狀況你不要理他,但是你很清楚,它過了就算了,過了就算了,就是這個樣子,這個叫做置心一處。那個塵境來“嗯,嗯,嗯”,你被俘虜了,對不對?因爲你一直注意他,就被俘虜了,其實這是很微細的部分。
以一般來講的話,那是妄想,你會被妄想牽著走,被煩惱牽著走。但是你修行到這個地方,它很甯靜,它已經靜下來了,所以那個六塵,不管哪一塵。我們舉的例子,只是個例子,可能聲塵,可能色塵,可能嗅塵,也可能法塵,知道嗎?法塵哪!它會産生那種現象,那你能夠不理它,一個很簡單的就不理它,不要理它,它來隨他來,它去隨他去,你還是如如不動在那裏,這個修行就到這個關鍵處。這個關鍵處我們沒經驗的話,你根本體會不到,你也不知道我們經文裏頭講那些是什麼?什麼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根本體會不到啊!什麼叫如如不動?你的如如不動是這個色身如如不動,你訓練得很好,坐在那裏,螞蟻在爬,癢,不動!不動!不動!置心一處!置心在螞蟻那裏。那個時候也是如如不動沒有錯,這就是我們剛才講處世的粗糙部分,但是這個地方佛法講的這個部分是很微細、很微細的部分。你一定要置心一處,甯靜到那個程度,甯靜到那個程度才有可能,假如你不靜到那種程度,不可能!所以我們剛才講靜心的初步功夫,你要先有。
那來到這裏當然就不是初步功夫了,這是很深很深的功夫了。這根、識之間的狀況如何,你在這裏就很清楚了,舍識那就可以了,我只要把無明拿掉就舍識了,但是講很簡單啊,它又跑出來,如何把無明拿掉?對不對?你現在就要來到這裏才有可能,假如沒有來到這裏,用講的都沒用,大腦會一直推理出來:你說把無明拿掉,那無明怎麼拿掉?……好,那你又來了,十二因緣法都來了,那沒有辦法。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個行法一定要到這裏,不要看這只是解而已,事實上它已經是非常高非常高了。
第叁個階段“行”。到這個時候,照見就照見五蘊皆空。怎麼照見五蘊皆空?這個時候就是“行深般若般羅蜜多時”,這個就是《心經》的作用。這個時候行者是自受用法樂智,所以“度一切苦厄”就是指這個境界。也剛好有《心經》這麼一部,那也剛好有玄奘大師翻得那麼好,也剛好我們這裏講到“行”,所以“行深般若般羅蜜”就在這裏,在核心所以叫“心經”。
你不要看那麼四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般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就每一個觀世音菩薩後面都寫《心經》。那跟觀世音菩薩有什麼關系?但是有關系啊!它跟你更有關系啊!所以你應該貼一張照片後面寫《心經》才對。因爲你行到這裏,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所以我們說,能觀能自在。觀自在——觀自己在菩薩行的時候,那你看,你要破句啊,自己破啊,觀照自己在菩薩行的時候,那個行就不是行深般若般羅蜜多了,是菩薩行。般若般羅蜜多這個“深般若般羅蜜多”的那個狀況,那個時候你就能照見五蘊皆空,那是指菩薩行當中,在“深般若般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因爲我們把觀自在連在一起就變成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般羅蜜多,都是這樣念的。
你從修行的立場來看,是觀自己在菩薩行的時候,到達深般若般羅蜜多時的時候,就照見五蘊皆空,那個時候的自受用就度一切苦厄。關鍵在這裏,這個是這個境界,這個時候是行者自受用法樂智的成熟狀態。這個時候再回過頭來,看一切世間,諸法空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那些境界。爲什麼會是這樣?因爲他都在第一念那裏,他在相那裏,所以空相,諸法空相啊!他站在相的立場就根、相的立場,那看一切塵境,空相啊,諸法空相啊,所以那個時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了解的很好講,你到這裏就好說了,你講給別人聽,看誰懂?
觀世音菩薩把這個講出來以後,千百年來、幾千幾百年來,多少人批注《心經》,講不清楚啊!因爲他是站在這個立場看的,只要念起就是外塵境界來,他通通在第一念裏,在相那個地方看,諸法空相,所以一切塵境都是空相。那我們怎麼講,不是吧?麥克風就麥克風怎麼空相?念珠就念珠,怎麼空相?我坐這裏你坐那裏,怎麼空相?因爲你已經到變異念那邊去了,你連那個第一念的相都沒有,你已經…
《耳根圓通章 第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