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坐有效嗎?“你坐得很好”,人家講你很好就很好?你自己有沒有感覺到真的很好?那感覺是什麼?把心安住,安住在那個疑情上面,這個有沒有安住上去,你就知道好不好,這個東西是很具體的,所以你有很堅定的信心。那麼一條線,主軸一直是那一條線,你那個感覺不是語言文字、不是人情酬傭所能夠說明的。有沒有?你一直要帶著這個東西。這是第一階段,到這個地方都是觀照。
那照住,我們跟各位講,照住其實有點等待的意思,等待不是靜靜的,他是安住在那裏,他一直在處理這件事,那他是真修行的功夫了。我們看看照住,照住就是對心性的定位,在搜尋的階段中有許多的疑情,這些疑情有些不契機、有些不契理、有些非心性、有些是心性,還有等等一些複雜的東西。這是指在搜尋階段裏,我們也講說有很多疑情,有些是世間的、有些是出世間的,都有這些狀況。
經過了這個觀照階段的過濾跟篩選以後,這個疑情已經被我們沈澱下來,我們已經選定了,已經確定了。大概假如你功夫好的是那麼一個,假如你功夫比較不好的,那就有那麼一堆、一類,因爲我們還沒有架構起很完整的心靈方程式,那有這一類。這是一般修行人最好運用的方法,你不會負擔很重,心力的負擔不會很重。有一類疑情,同一類的,都有關心性的這一類,從這個時候,我們開始進入這四個層次。
這個信也就是架構此疑情的方程式,這時候的行者不但對心性的疑情有明確的認知,而且非常的具體化,這就是從前面那個證走過來的。在捕捉跟安住的功夫上多少都有一些功夫了,只是雜質還有,就是這麼一類。雜質有,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正在積極的篩汰。它已經沈澱了,剩下來的這些東西都在,我們講叫粗胚,是不是?粗胚嘛,房子剛蓋好還沒修飾,你還沒貼磁磚,裏面還沒有真正的整理,只是粗胚起來了,這個時候你接著就要進入第二個階段,你不可能停在那裏,會進入第二個階段。
解,“這階段的解,乃是將心性的疑情給予純化”,原來有很多雜質現在開始純化,其實這就開始深入了。“這個純化有讓心性的存在與運作顯現的效果”,心性那個存在你會逐漸浮現出來,而且很具體的。這個時候你就已經感覺到有些東西沒有辦法講,那個你知道,有這種情況。你已經感受到了,是這樣子,怎麼講呢,你只能譬喻,譬喻別人感受不到,因爲譬喻總有一個距離。你會開始感受到那個部分,而且你會開始運作,心性運作的情況。
這個運作,一講到用就是跟現實生活有關。我只要感受到心性的存在,你注意囝,你只要感受到你馬上就會用,那個就是真的境界。這個選舉,你要誰當選,你去注意看看,我一持咒,那個人給他當選好,那個人就會當選,突然間票不知道從哪裏來,沒有爲什麼。但是你要讓它産生效果,像這一類的話,你要去改變外在的情況,你會很累,因爲你要下很大的心力;但是你假如是生活中是這種情況,那很快,那很輕松。因爲我們不是修專門在做這一種運用的人,所以你不會去做這種事。你想說:這一次我要幫助某人,幫助某人,結果你要想幫助,選舉完畢了,爲什麼?因爲你在修行,你不會去注意那些,有些你的親戚朋友或者你的護法通常在跟你講,你也不會去注意,因爲你心是安住在這裏面,所以人家在跟我們講話我們不會很在意,因爲你是行者,你也不會主動去搜尋那些無謂的雜訊,對不對?
所以,你不要說我修了以後,我們要幫助誰怎麼樣,沒有那回事。修行人什麼天下大事怎麼去幫忙,那等你成就以後去當國師,成天在那邊閑閑沒事,那時候才有什麼爲國家做大事,現在你怎麼爲國家做大事,爲天下做大事?你說:“海嘯來的時候我趕快持咒”,你見鬼啊,已經來不及了,你每次都是海嘯過後,你才想要防止海嘯,地震過後才要防止地震,你那都沒有辦法。
這個地方可以起那個作用,你不要去想你能有那個作用,但是可以告訴你真修行到這裏會有,而且這裏面會有很多東西真的是很不可思議的。因爲你走入心性的領域裏頭,那世界是很寬廣的。我跟各位講,那個生命它是球形的,現在你不走進去,你用大腦生活,你的生命是像走遊絲,遊絲知道嗎?我們講遊絲是手表那個在跳的時候那個遊絲,很細很細的那條線,而且你是單行道,像走鋼索一樣,只能前進你不能後退,而且又很危險,你要一直保持平衡,所以那種人生是很痛苦的。
但是你一走入法界裏頭,你的生命像球形一樣,你怎麼樣橫沖直撞都不要緊,所以你會發現說這些成就者爲什麼個個都那麼活潑。問題就是你跟成就者不要走太近,因爲他很活潑,蹦蹦跳你常常被他撞到,你要知道。因此你會用你的想法,因爲你是用大腦,單一的想法而且單行道,那麼他呢,是全方位,而且他出出入入,那麼你會常常會被撞到,而且會被傷到。所以我們說,你不要老是用你的想法,那沒辦法,因爲你只有你的想法。告訴你,不要用你的想法,那也只能告訴。告訴你了,可是你沒辦法,你說“沒有,我是用你的想法”,那還是你的想法,有沒有?慢慢的去體會心性的存在是非常重要,所以這個純化很重要。你不要看這個地方,這已經神通廣大了,你修到這裏要停止也可以,你是比較高級的那些叫做有福報的人,只是這樣而已,這不是很好的狀況。
好,再往下,“純化有助于心性存在的顯現,雖此顯現的存在只是初期的朦胧狀態,但仍不失爲曙光乍現”,心性的存在爲心、性、念,薩婆若海的簡稱,所以是很高的成就了,雖然懵懵懂懂,已經很不錯了。“而此靈光獨耀乃能奠立行者真菩提道的根基”,唯其如此才有所謂心知肚明,你自己知道的狀況別人不知道。這裏面這個修行是很殊勝的。各位是走到這裏你才知道,現在都是我講的,只能說,這個禮物送給你。你回家說:“那是什麼?又不能吃,要幹什麼?”那距離就太遠了。你在實踐中,這個都很好用,很重要的部分。
第叁個行,這個行是行者建立心靈方程式的階段前——這方程式建立之前的工作。你那個心靈方程式要怎麼建立?你前面已經純化了,雜質已經去掉了,現在開始要組裝了。就好像說這些零件都夠了,現在開始要組裝成一部車了。光是零件不能怎麼用,偶而用一下是可以,你把汽車引擎拿去當餐桌當然可以,上面再加一片玻璃,那吃飯很穩,也可以,只是太可惜,對不對?這些零件不只這樣用,你應該怎麼用,所以這個心靈方程式要來架構。
“建立心靈方程式,在純化的過程中已有架構,唯在實踐中,行者的心性建立並兌現其性德。”那麼他的關鍵就在于不斷的重複的實踐,才能使生命中的性德兌現出來。這個是我們在跟各位講心性學它跟一般小乘禅修不同的地方,大乘禅法直接就把你的生命因素直接兌現出來。那麼這個當中就牽涉到剛才所提的你那個成功,你怎麼進入那種狀況,然後你會一直在那個地方一再的反複地去經驗跟嘗試,一再地去嘗試,要怎麼進入,要怎麼進入的那種狀況。
那一個地方的訓練其實牽涉到你的性德、你的生命因素。因爲你所用的那個方法,因爲你前面開始摸索過來,把心安住在心性架構上的那一個部分,是牽涉到你個人的性德問題、生命因素問題,這裏面包括你的個性、你的環境、你平常的文化素養,就是這些,也包括著你的工作。
這裏面有一個公案,就是舍利弗不是指導兩個人嗎?他教他一個修白骨觀,一個修數息觀,搞了老半天都不能成就。舍利弗就去問佛,那兩個人是怎麼搞的?佛首先就問了,那兩個人做什麼工作?他說一個是撿骨頭的,你教他修什麼?他說數息法。一個呢,一個是打鐵匠,你叫他做什麼,白骨觀。他說你都弄反了,把它調過來,打鐵匠不是拉風箱嗎?拉風箱這個你就教他數息法,撿骨頭那個教他修白骨觀嘛。很快!就證阿羅漢了。那個證阿羅漢其實不是他要領抓到而已,當然這個經典裏頭講證阿羅漢那是因爲印度人通通叫阿羅漢,是那個方法訓練成功,就把心安住在那裏,那打鐵匠馬上數息法就成就了,因爲他在拉風箱,數一二、一二就進去了,對不對?撿骨頭的你教他數息法?你教他白骨觀嘛,白骨觀一修,他馬上就會進入狀況。
這個就牽涉到你的性德的問題,小乘行法就到這裏他能安住就好,下面他沒有,不講了,他下面就不講了。我們不一樣,我們在這個地方告訴你,每一個人的工作就你的方面來講,所以大家常常在講:“師父,你告訴我。”我說:“我怎麼告訴你?”告訴你當然可以,但是你沒有表明你的環境、你的整個背景,沒有辦法告訴你。你假如在這個地方你自己是最清楚的,所以當你要把心安住在心性的結構上面的時候,你用的什麼方法,那就是訓練你的性德。所以下輩子再來,假如你說我們兩個再當夫妻,你見鬼啊,因爲兩個已經不同的東西了,但是兩個有沒有可能,假如兩人都成就的人,有沒有可能在一起?有,你就會發現有一個政治家跟一個藝術家可能就非常好,那兩個都成功者,曆史上有這種狀況。米開朗基羅跟那個教皇兩個不是很要好嗎?雙聖,有沒有?這個爲什麼?這兩個呢,就是前輩子是修行同樣到達這樣的情況,但是兩個性德不一樣,那個教皇其實是政治家,他哪是什麼修行者,對不對?他是個政治家,米開朗基羅是一個藝術家。那兩個可以在一起,他們同修,但是兩個把心安住在心性上面的那個地方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所以一個成爲政治家,一個成爲藝術家,所以他們兩個這輩子來還是在修行,這個因緣過了以後,他下個階段就開始了。
所以你在做什麼,你下輩子的果報就現前了。這樣果報不錯嘛,所以禅堂殊勝在這裏,因爲你都在創造這種殊勝的果報,你假如在這裏不能夠創造到,你還搞一些地獄黑業,那就沒辦法了,這裏你看看,光明普照,有沒有?金光閃閃,有嗎?有沒有看到,誰看到?好了,休息一下。
《耳根圓通章 第七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