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圓通章第八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跟各位談到這些,因爲實修的過程裏,個人生命的性德是會出現的,但是這個都需要時間。它的一個要領很簡單,就是“置心一處”,那我們講參禅,就是把心安住在心性上面,那這些會一直出來。
你在實踐的過程裏,那些要領會出現,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你不用去探,探別人說這個那個,那完全沒用,因爲他所用的要領,對你來講不見得有效。你在這個地方你看不出來,你認爲都一樣,你從果報看就知道,一個變成政治家、一個變成藝術家;那你功夫假如用得不夠,福報沒那麼大,可能一個就變成洗碗的、一個洗菜的;就是這種功夫,那看你是怎麼下功。所以你沒辦法用、沒辦法講,你在因地沒辦法去探討。所以說衆生畏果,你要看到果報才知道;菩薩畏因,菩薩在因的地方就弄好了,這個因弄好以後果報就出來了。真的是像投影一樣,你不要看這裏芯片小小的,那邊就很大一塊,整個影響就在這個地方——用功的部分,所以我們講性德是怎麼兌現的,在這裏你就看到了。
我們前面講到“行者心性的確立,並兌現其性德,端在不斷地重複實踐,不斷的重複實踐,方能使生命中的性德兌現出來”。你不要想說:我要讓我的什麼出來,什麼出來。很難哪!你到最後要把慈悲兌現出來,慈悲不是你講的,你沒有那個本事你怎麼慈悲?你那個只是同情心或憐憫心,只是這樣而已。你要有那個智慧,有那個能力,慈悲的狀況才能出現。你把慈悲當作酬酢、應酬,這種東西沒有用,那跟生命真理的部分不相應。外面很多,智慧與慈悲的書很多,那根本搔不到癢處,你要從這個地方看。你體現出來以後,你要大慈大悲才有可能去進行,你這個性德不兌現出來,那些都不算。所以你要成爲民間的信仰那種慈悲,還是學者筆下的慈悲,還是行者走在大法界裏那個真實的慈悲,你就要看這個地方的差別。同樣都講那一句話、那個詞,意義、內容完全不一樣。他是在不斷的重複實踐,才能使生命中的性德兌現出來。“而此階段乃在積極完成這個方程式的架構”——心靈方程式的架構。
第四個“證”。第二階段的“證”,就已經很殊勝了,“此證乃在守住此方程式,而一再的實踐之”。原來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嘗試而已,從剛才跟各位講說一再的試驗要進去、進去、再進去的那種狀況到現在方程式的完成,那已經變成一套模式出來了,你的一套模式就出了,至此才能稱爲一門深入,或者叫做不二門。《維摩诘經》裏面叁十二位菩薩都講“不二法門”,或者稱爲圓通法門,到這個階段,照住才叫完成。照住完成,事實上從我們來講,你修行到這個地方就已經入法身位了,入法身了,圓教初住位。這個時候你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方程式,已經不是單一的,你要弄清楚。
我們在跟各位談修行的時候,這個心性這一法、禅法這一法,它裏面已經把一切都包含在裏面。因爲我們只講行法,都講技術面多,裏面的東西沒講,你要把這全部把它放大出來的話,那《華嚴經》上面整個都是啊!所以我們慢慢地去了解這個部分。談這個東西,各位一定要實踐,你不實踐,我們一直講,就變知識,沒有用。
第叁個部分“照見”。“觀照是搜尋,照住是安住或者定位,照見則是深化乃至穿透”,這是叁個的基本定義。在參禅的過程中,照見不但是捕捉住疑情,更能將這個疑情解剖得淋漓盡致。論疑情通稱爲“生命的存在”,這個才是疑情,這叫大疑情。進而言之就是對真心——心、性、念那個本體念、生滅念、第二念乃至善惡念、變異念的完全體驗,那你才有不可思議的廣大神通。
你知道什麼叫變異念?什麼叫善惡念?我們很多人搞不清楚這些,混在一起,在我們這裏可以說把這個通通跟各位講得很清楚了,弄得很清楚了,你自己要在這個地方來完成它。這個道場不怎麼殊勝,但是一定可以很殊勝,那就看你啊!你坐在那邊睡覺,我就沒辦法,你坐在那裏善用其心,禅堂絕對殊勝。
“此中非是語言枝節所能觸及與表達”,不是語言所能觸及的,不是文字所能觸及的,所以是真不可思議呀!我們前有談到,這個不可思議是怎麼來的?就前面那裏講的——惟有搜尋出自己能由生命去感受的那種存在,那種存在不是用語言、文字、理由、邏輯所能搪塞你的那個命題。那個疑情是你自己感受生命的,沒有辦法用語言去告訴你的,也不是找個理由搪塞過去就好了,也不是用安慰、用人情就可以了。所以這一關你要能夠過得去,能夠掌握到,自己內心清清楚楚存在的那個東西,那就是不可思議的因——菩提種啊!
那麼到了這個地方,它就生根了,發芽了,開始成長了,就要進入茁壯的領域了。所以你要有不可思議的體驗,才有不可思議的境界;要有不可思議的體驗,那你就要有不可思議的因,不可思議的那個種子,那個不可思議的那個疑情,就這麼簡單。哪裏不可思議?你就把這一點弄清楚,整個就翻過去了。這一點沒弄清楚,你都是口頭上講的,進進退退,那個進也是假的進,那個退呢?大概是真的退,不會是假的退,因爲是假的進,所以是真的退。那其實也沒有什麼進退,因爲你根本還沒有進入狀況,但是只要進入狀況,這個因你建立,就不會退心。
而我們告訴各位,很多小孩子有這種東西,我相信各位當中也有很多人小時候就有這種感覺,長大以後,被學校、被社會拼命的汙染,自己把它忘了。那個內在生命的感受,所以我們常講說,內在生命的感受是整個民族生存的一個DNA,那一個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你那內在生命的感受沒有辦法用言語來做表達,大家要去體驗這個部分。
現在我們再來看照見的四個階段,“這個時候的疑情已經成爲行者的生命因素,心靈方程式已成爲行者的表征”,這兩個都已經出現了,對行者而言已無所謂的定位不定位,兌現不兌現的這些問題。這個時候的行者由于出入法界的因緣,在叁世間上、在四大微細上、在生理、心理上,都跟凡夫有所不同,你要知道到這個時候他已經透過了前面講的圓教初住位,他已經一門深入,已經到達不二門,到達圓通法門的境界以後了,所以他有這些不同。
那各位有嗎?沒有!脖子不要伸那麼長,自己開始反省過來“我要怎麼到達個地方?”。關鍵就技術面、工程面,都跟你們講了。那個疑情——內在生命的體驗,那個不可說不可說的東西,你要弄好;弄好這個東西,然後開始往前,然後置心一處。技術面就是這一個,工程面你先架構起來,你看技術也有了,方程式也有了,那事實上你已經改變了,你已經進入第二世界了,你的生命也改變成第二生命了,已經在改變了,這個階次上我們已經交待得很清楚了。
而心意識是無法丈量的,要進入到這個階段,惟有在初階時,審慎的去體會、驗證何者是生命所要的。這個所要的不是語言、文字、同情、愛護等等世間標准所能滿足的欲望,這個部分我們要摸索,你自己慢慢的要去驗證“那是什麼”。我們講了那麼多,那是什麼?
有時候我在想,以前有唱一首歌,不知是誰編的。師父那麼多的開示,你現在到那裏去了。高興的時候,師父的開示,哇!好好喔!我師父!我師父!半夜失蹤了,你師父好好哦,講些什麼都不見了。所以你要知道這個就是內在的體驗不夠,你真有那個內在的體驗,不會有那麼大的差異,你慢慢的去經驗這個東西,慢慢的走一遍看看。所以剛開始的那個初步的階段,我們很要求。
所以,各位,你不要想說後面怎麼樣,我們一定跟你檢驗你最初的階段,那個內在的體驗,有沒有?這個是修行的第一步啊!這一步不要跳過,第一步錯過,你永遠差一寸,永遠差一步,到成佛那裏,人家都成佛了,你就差一步,差哪一步?因爲第一步你沒有,你後面再怎麼用功都沒用,因爲你永遠差一步啊!世間話不是這樣講:“一百步的路你走到九十九步,其實是走一半”。
我告訴你,在修行是這樣講:走一百步的路你走到九十九步,等于沒走,因爲你差的那一步是第一步,第一步沒走後面都是假的,所以你那九十九步也是假的。所以第一步的部分,一定要自己很嚴格很嚴格的要求自己,師父跟你說“通過了”,你自己也要想:這樣算嗎?回來再一次。因爲師父說“通過了”,可能是騙你的,你不要被騙了,你不要以爲師父都好人!師父會害人啊!沒有通過,自己再來,因爲那個東西是你要向自己負責的。你要想一想,我可能什麼沒講清楚,所以師父才說通過了。透過你的表達當中,人家跟你做的只是就你的表達而已,那你必須要向自己負責,這一點才重要。
當你自己確實徹底的實踐過一遍以後,那就沒問題了,那人家怎麼講你都很清楚。就像你口帶裏有錢,確實有錢,人家說:窮小子!過來!你窮小子說:是!什麼事?人家說:要你發心。你說:我窮小子啊,對不對?有錢沒錢我都是啊!你真有,你就有那種信心,你沒有,那人家說:富翁!過來!那也是假的嘛!對不對?你要留意到這一點,所以我們始終跟各位提出這個東西,那種體驗是出自生命中最深層的真實性,給各位作一個參考。無可取代的,至高神聖的,若無此冰清玉潔之心,必無法到此不可思議的境界。前面那個地方,那你自己好好的把他處理好。這是第一個階段,照見的階段就很高了。
第二個“解”。“此時心性的存在與生命因素的純化已經到達高階,在生滅念與第二念間的運作與第一二念間的轉化能夠運籌自在”,這就叫善逝世間解,有沒有?這個境界高不高我不知道,你去查如來十號,就是有這一個。這個時候六塵與根識的互動,能夠轉換自在。這個我講六塵跟根識兩個,這根識之間,你用根的話就在第一念那邊,用識的話在第二念那邊,就差別在這裏。他能夠自在轉換並明了,識塵相蕩的事事狀態就很清楚啦。根塵相接的自在無礙,並能將此根本智轉成自受用法樂智,這個時候就已經要入第個叁階段了。
這…
《耳根圓通章 第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