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圓通章第六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再繼續跟各位介紹這個觀照的叁個階段。
我們爲什麼要跟各位談這個部分,這只是一個輪廓,這技術面沒有什麼理論,但是沒理論無法教學,這裏面牽涉到一個東西,就是藝術的創作是沒有理論的,你要找一個理論來看這藝術品是怎麼創作,那個藝術品就太匠氣了。那麼透過理論來完成的東西,可以做高級品不能做藝術品,你要留意到。
參禅這件事,是非常高級的藝術,比有形的商品更藝術,但是你不要忘了,任何藝術品的成就它都有一套理論,你不用擔心。任何一件藝術品它之所以成爲美,它一定有一個理論,那個理論是合乎真理的,不是合乎美學標准的。也就因爲它是合乎真理的,所以藝術家通常不承認他有理論,但是他跳不開真理的軌則。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藝術家的創作到達忘我之境,他的作品絕對千古留芳。到了真正人法雙泯的時候,那個就是人中的極品,天地間的極品,那就叫做鬼斧神工了,不是人所創造的。這種東西不表示它沒有理論,只是它是在誕生以後我們才發現它合乎真理,不是合乎美學理論,所以同樣是講“理論”兩個字那就很難去诠釋了,很難去诠釋。
同樣的,今天你要是做一個禅行者,基本上來講,你在創造這件藝術品的時候是要進入無我之境,要進入人法雙泯的境界裏,那沒有理論,沒有可資依循的軌迹。但是呢,你還沒有到達那個境界之前,那很抱歉,你還是稍微體會一下,前人所走的軌迹是怎麼樣?你依稀可以仿學,這個仿學就叫摸索,人家怎麼走的,你自己要去摸索,不是說他怎麼講你就一定怎麼樣,不是這個樣子,這個摸索本身讓你帶著極高的警覺性,讓你能夠擁有一個非常活潑的心性,讓你的心不會死掉,你才能夠活的起來。
但是你要注意,這種活潑,這種活跟報馬不一樣,報馬仔知道嗎?喜歡傳遞是非,講講那些東西的那是沒有生命力的人,因爲生命力越低的時候他越是不能夠去捕捉到真正生命的東西,要捕捉生命能量那個東西他必須很高的生命意志,那很高的生命意志他不在意一般的是非,因此他不會傳遞是非。所以我們講,真正修行的地方是沒有是非的,你要是經常有是非,要去解釋、掩飾,那基本上都不是修行者,因爲他生命能量很低,非常的低,動不動就中箭下馬,動不動就對號入座,那你還修行什麼?你的生命會一直消耗在那個排解是非的地方,沒有辦法修行。
所以這一點你弄好,先把它調整好,一定要先調整好。那我們一個人來參禅,你要怎麼樣去激發那個生命力,你一定要從生活中去鍛煉。你不要以爲我透過瑜伽、我透過醫療、我透過什麼功,不是,你要先堅定你,剛才講的,向你的極限去挑戰。這件事情你一定可以做得到,因爲你的極限只有你知道,別人怎麼知道?你伏地挺身能做幾次,你知道嘛,對不對?你不要說我做十次,天天都做十次,你永遠就做十次,我做十次下禮拜就十一次,再隔一個禮拜就十二次,再隔一個禮拜再加一次,你一定會一直往上升,那就是你在挑戰你的極限嘛。仰臥起坐也一樣,我做幾次不要緊,我只有做兩次,不要緊,下禮拜做叁次,對不對?我不是要跟別人比,我要跟自己比,一個禮拜要比一個禮拜進步啊!
你再不能夠挑戰自己,誰能超越挑戰自己?誰能超越自己?修行就在超越自己?你兩下子就把自己打敗了,然後就可憐兮兮要人家同情你,不對,這樣你怎麼修行?那你再不要說什麼禅坐功夫啦、禮忏功夫啦,那些不談了。拜佛,怎麼樣禮敬諸佛?第一階段,一人對一佛,再來一人對多佛,再來多人對一佛,這樣去觀想,你怎麼觀?你的生命意志力都沒有,不可能。禅定也是一樣,你現在怎麼進行?先給你一個軌迹,然後你自己去摸索。
我常舉一個例子你們也常聽的:這裏一個袋子,裏面有無量無邊的東西,只有一個正確的,你去把正確的抓出來。告訴你,每個人伸手進去裏面有雞蛋、有乒乓球、有鵝卵石、有個球,都有,你抓一個,正確的拿出來。我告訴你,每個人都說他正確的,但是沒有一個正確的。要能夠抓到正確的那一個,你要怎麼樣判斷?你在這個過程裏,這個過程裏面完全是在摸索的,你要怎麼確定它是真的,你只有抓出來你才知道,然後來驗證。你這樣摸一摸“就是這樣,就是這一個,我這個就對”,我說“你那一個拿來看”,“不給你看”。因爲你講不出來,可是你確實又摸到了,可是你講不出來,一講就錯了。跟你講錯了,你也不相信,因爲只有你拿那一個是對,不對呀,這個就是摸索。
所以我們這條軌迹給你,講這個過程給你,你自己要好好地去摸索,要好好地去探討,而且常常我們講檢驗、驗證,檢驗以後還要再驗證,測試一下,假如認爲沒錯,確實是這樣那擺一邊,再超越。因爲有些時候你要超越幾次以後才發現那個都錯了,重新再來,重新再來,你在檢驗過程當中,像這種超越幾次以後,錯了再來的很多,很多,因爲那東西不是人家告訴你對不對的問題,是你到底能不能夠經過真正內心去感受。我們一再跟各位講那個東西不是酬傭的、不是人情的、不是安慰你的獎勵品,是你內心實際上經驗的,你沒有那個真實的體驗,你不能成就,那個堅持,你一定要有那個疑情在那裏,要不然沒辦法進行。
我們把它分叁個部分,我先簡單的把這個部分來跟各位講。禅到中國以後它就發展成“止觀”,我們把這個部分發展的過程跟理論叫做禅定學,這個名詞還沒有人家講,有人叫做禅學。那不管禅學也好、禅定學也好,大部分探討的都是止觀,天臺有天臺的止觀、華嚴有華嚴的止觀。華嚴止觀最主要是從法界叁觀來講的,所以法界叁觀也是一樣叁止叁觀,可是我們要告訴各位的重點是叁止,不是叁觀。
當然,華嚴本身講法界叁止叁觀它一共六門,怎麼修都可以,但是我們還是要告訴你技術面的止,止住妄想的“止”,你一定要訓練出來。你有了這一個止住妄想的能力,那麼真空絕相止、真空絕相觀,這理事無礙止、理事無礙觀,周遍含融止、周遍含融觀,怎麼修都不要緊,可是它有一個基礎就是止住妄想。你不能止住妄想你不能置心一處,不能置心一處,那真空絕相止你從何來?那個止就已經起作用了,大定,一般講叫做首楞嚴大定,那你更不用講。“這六個我就從周遍含融觀開始”,你從哪裏開始?那都是知識,語言知解,沒有意義,沒有意義。一定要從這個地方下手,基本的止一定要有。
我們在這裏看這個止叫什麼?就教理而言叫做觀,就教相而言我們就叫做參,所以這個參我們分叁個觀照、照住、照見。從這個地方來看,第一個觀照,我們提供給你的是個參考,你的心路曆程要走過的軌迹,就是用心去搜尋疑情,做簡單的邏輯整理。這個第一天也大概跟各位講過了。
搜尋,像雷達一樣搜尋你的疑情,這時候你的疑情會很多,但有些是毫無邏輯的突然間冒出來的:怎麼這樣?上帝爲什麼要創造人?想一想,我怎麼知道,就不管了。有時候你會想上帝爲什麼要創造人?嗯,他可能無聊所以他才按照他的形式造一個人出來,可以跟他講話、聊天,對不對?好像有道理,那造一個就好了又爲什麼從那個人的肋骨裏頭抓一根出來又造一個女人,那表示什麼意思。你有時候會好像找出一個邏輯,簡單的邏輯,那假如你在這裏有興趣啊,你就可以一直參下去了,那假如不是這個樣子,你就丟掉了,因爲這太多了。頭發爲什麼黑的?出家爲什麼要剃頭?你就隨便問自己,問也沒答案,你就丟掉,可是有些會有答案,會有一個系列出來。
因爲你的疑情是你生命能量的來源。那個人死了,爲什麼死了?爲什麼?你看小孩子一直問爲什麼?他生命能量特別旺,你現在爲什麼都不問了,因爲在成長的過程中被打的頭破血流,問爲什麼也被罵,去做自己想做的,要不是失敗就是挫折,到最後無顔見江東父老,那怎麼辦?所以你幹脆就能過就過,安全第一,你假如什麼都算了,算了,這個時候你的生命就崩潰了,就崩潰了。你要帶著這種情況,帶著疑情,不像小孩子那種童孩似的,那種幼稚的那種情況,不是,你要很清楚地去搜尋,同時整理簡單的邏輯,不用太多。在這個邏輯整理中,就是要搜尋出自己能由生命去感受的那一種,由生命去感受的那一個,不是用語言、用文字、用理由、用邏輯所能搪塞的那一個命題。
我們有很多人常常跑來:“我事情怎麼做怎麼做。”你別講,你做出來嘛,你要做不出來你講的理念再好都沒用,那個理念跟你實際進行當中你會有一個距離,那個距離就是考驗你智慧的地方。你在人生的旅途裏常常會發現:我的理念那麼好爲什麼不能兌現,然後一輩子一直在你現實的生活中跟你的理想中有很重的挫折感。這個人是不會生活的,他這輩子來叫做業報,因爲他一直活在他的理想中,可是現實這一面他一直照顧不到,這個叫做業報,他一定很痛苦。有些人是一直活在現實裏沒有理想,這個是享受福報,因爲他現實的狀況很好,他不管有錢沒錢是好是壞都無所謂,他成天就很快樂,因爲他沒理想所以他沒有距離,你知道嗎?
一個修行人就在于那個理想跟現實當中他有一個距離,而這個距離,他可以把它化除掉。化除掉不是把理想降下來,是把他的現實提升上去,換句話說,我現實生活裏我要如何到達理想的目標,知道嗎?這個就是修行,在現實生活中可以修行就這個原因。我們說藝術家爲什麼,他理想的境界他怎麼把它表達出來,他要去訓煉啊,對不對?
我們生活中也是一樣,讓你在現實生活裏去提升,提升你,去符合到你理想的標准,修行是直接走這一條路。我們學佛人他有叁寶的最高標准,人生止于至善的那個標准在,而且你在現實的生活裏可以直接去到達那個地方。現在問題就是你那個理想你不見得表達的出來,而你又要去追求它,這個時候那個理想變成你的疑情,會變成你的疑情,而那個疑情你跟人家講沒用,在現…
《耳根圓通章 第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