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耳根圓通章 第七集

  耳根圓通章第七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再繼續的來跟各位講觀照叁個階段,參禅的叁個階段。這個每一個階段裏,都有四個階段,所以我們分爲叁階十二門。

  假如從修行的立場來講,這是一個晶片,核心的部分,在你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你不一定用到這麼微細,但是這個雛型很好用。你跟人家相處,在日常生活中,在處理事情上,這是最基本的,這個叫做認真工作,也就是觀照。

  你周遭的每一件事,你是不是都處理的很妥當,當然有些能力所不及,你做不到,那內心裏頭不要有悔愧心。這個我不會,就很罪惡感,那個不必,因爲每個人的條件,人來到這個世間,每個人的條件都平等的,你多一條筋跟少一條筋是平等平等的。有的來到這個世間,好像缺了什麼,那是你自己的心裏缺了,不是外面缺。

  你會說:“我爸爸就不是陳水扁。”我告訴你:“爸爸是陳水扁的人,他也有他的業,爸爸不是陳水扁的人,他也有他的福報。”你不要以爲,人家爸爸是陳水扁所以他有積架,你沒有積架你加油就少一點,費用就低一點,繳稅繳少點,出去人家也不會一直瞪著你。這個就是每一個人的生命來到這個世間你所具備的條件是平等的,是你會不會去用它。聰明的人有聰明的福報,沒有錯,有聰明的業力,笨的人也有笨的福報,但是當然也有他的業力,只是每個人挑的擔子不同而已。就像你,眼睛有眼睛功能、鼻子有鼻子的功能,所以你處世的部分如何去把它做好,對于你所做不到的,不要有罪惡感。

  第二個就是做人,做人就比做事微細了。認真做人,今天我可以告訴各位,這個世間這麼亂就是都不會做人。做人有很多地方,你自己要去留意。

  我舉個例子,昨天有個同修寫了一份報告給我。因爲以往他寫報告給我,我看一看都把它收起來,我認爲沒關系,就不理他。他昨天送來這份報告特別把它放大到A3。因爲我想:他一定認爲他給我的報告我都沒有看,所以現在放特別大給你。他就注意到了,因爲他給我的報告我都沒反應,所以他就做了一個動作,弄個A3,不是A3,是B4,弄B4這麼大張的。那我就不能丟了,我就非看不可了。他不是要我看,我想他也知道,他要提醒我的注意,那我就只好想說,我要找個時間約他喝咖啡,表示對他有所重視,因爲他已經特別注意到了。你要留意到,做人,這個就是做人,一個小動作。我常跟大家講說:你講什麼話、你什麼動作、你的身語意,對方是怎麼反應的,你要去留意到。他就留意到我都沒有反應,所以他動作要誇大一點。他既然誇大,我就知道他是怎麼樣,我也要相應。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來往。你有沒有去留意到?

  你講什麼話,什麼話你怎麼講?它産生什麼效果?你要怎麼再轉?這個不是用心機,是你要去感受人家的存在。那個存在你假如感受不到,它就不存在。人家對你的關懷,你把它當做是一種非關懷,那個關懷就不存在。你在家裏也一樣,相信很多人有這種情況,尤其太太老是不被先生尊重,先生不把你看在眼裏,事實上不只(這樣),先生也常常遺憾:太太都不尊重我。你們的表達在哪裏出了問題,這個是爲人。你要去觀察這個微細,這個叫認真做人,不是叫你緊張做人。

  第叁個叫認真學習。學習就是用心,學習是比做人更微細。用心的部分那就比做人的部分更微細了,那你修行是最微細的地方,就是如何用心。所以從做事一直到修行,其實這叁個東西是一貫的,只是粗細而已。

  你假如人生裏頭一直感覺到那個地方怎麼樣,哪個地方怎樣,你一定這幾個區塊沒有弄好。在處理事情上,講法因爲比較粗糙,所以做事應該如何做的部分,就看各個專業領域。所以你看,當服務生端盤子怎麼端、倒酒怎麼倒、倒茶怎麼倒,西洋的一套、中國的一套。你到大陸去看人家倒茶,那腳是弓箭步,茶杯放在這邊,茶壺往那邊拿,咻!這樣倒進去。那你去倒吧,我看你都倒到頭上去了。那是他的一個專業領域。

  同樣的,你負責餐桌上的做菜的有做菜的本事,煮飯的有煮飯的本事。我們這些大寮跟行堂是真的很厲害,我就不知道他們是怎麼煮飯的,我就常常吃到那種鍋巴。奇怪了!飯不知道誰吃的我都吃鍋巴,盛飯的人好像都沒感覺,鍋巴該如何處理,反正吃完叫惜福。這個就是處事。處事是因爲專業領域,所以要各位你打七不是猛打七,有一些工作要做,但這工作只是一種象征性的儀式而已。你來煮幾天飯,掃地又掃多少,只是一些工作,那是象征性的。其實每個區塊你都要去認識一下,從粗糙的,粗的部分逐漸到細的部分你才有可能。假如說你只有微細的部分沒有粗的部分,那會出問題,就是說你的細大概會落空。

  我們以前看過一篇文章,就是用那個核桃還是橄榄籽去雕刻,宋朝的雕刻品。我想那種東西你根本找不到,它不能作爲古董。我們有很多人寫書,它是很微細的東西,寫的一些都沒有用的書。臺北聽說統計,一個月臺北市面上出版四千本書,你進到那裏就被淹死了。四千本書,你可以肯定一百年後剩下多少;每個月都在出四千本書,一千年後剩下幾本?所以你寫那些書根本沒用,(只是)浪費資源,只是亂砍樹而已。那沒辦法啊,因爲這些人也要吃飯,所以他要去爭,其實你會發現很多出書的人都破産了,那爲什麼?這就是你太微細以後,粗的沒有,你沒有感受到外面的存在,它會出現這些狀況。所以我們從粗到細,粗的要去曆練。

  你對修行最直接有關的就是做人,你假如做人不認真,心性你看不到,我們把心性的這部分來跟你講,是因爲禅修必須從這裏講起,但並不表示跟做人無關、跟做事無關,這是第一個。

  我們現在來看這個文,在參禅的叁個階段裏,每個階段都有“信解行證”四個層次,而每個階段的四個層次它的名稱雖然相同,但內容各不一樣。我們首先先看觀照。觀照的定義就是心性的搜尋,心性是什麼?在這個時候我們叫做大概,大概心性是什麼要摸得到,大概含糊籠統的知道,但是你也應該要摸到清楚了,不是很清楚也應該知道,所以這個叫做尋。

  尋找它的四個層次:第一個是“信”,我們講的信就是信心,這信心是你經曆過的,你沒有經曆過,那個相信很容易變。我們常講它跟信仰、跟信念都不一樣,你要慢慢去感覺。最主要是對生命存在的信,所以這個東西,因爲那是屬于教理上的東西,我這裏不想跟各位講太多。普賢菩薩他就是代表這個生命的存在,我們說普賢菩薩就是生命存在的原形,就是這個樣子。你那一個信必須要建立起來,然後你才能到達那個層次。

  “信乃是對心性的一種認知”,這時候講這個層次,“心性非一般知解可了,故行者必先能確立這個不同于腦筋思辨的東西”,你必須先這樣建立:“大概我只要用腦筋就不對,我是怎麼用腦筋的?”你要慢慢去摸索。“我要怎麼樣子,那個東西不是用腦筋找的”,這個疑情你要先建立。所以爲了要有這種基本的認知,你就要有初步的靜心訓練。不是講信解那我就不要了,不是,在整個修行的過程裏,你初步的靜心訓練一定要。

  我們最近是常聽到:“我是這個慧解脫,只要把經本弄清楚就好,不要修,什麼禅定,那根本沒用。”這種叫做邪知見,我們昨天大概跟各位分析過了。你沒有基本的定功技術做基礎,你這一個叁十七道品只是知識而已;但是你假如只有定功,沒有叁十七道品,你是外道。有叁十七道品是作爲工程面,假如有這個工程面的資糧,但是你沒有定功,它只是一個知識而已。同樣,各位你很有才華沒有錯,但是你的心性要不穩的話,那才華沒有用。你心性很穩,你說:“我都沒有訓練。”那至少你天上福報一定有。你說:“我們要是兩個——心性很穩定,然後再加以訓練,導引到可用的地方去用。”那你一定解脫,那當然有才華你就可以由阿羅漢晉升到菩薩。所以菩薩行很難,難就難在這裏,你必須這兩個同時具備——既要定功又要工程面,這修行是必須的。就像你吃飯的筷子就是要兩枝,你不能一枝,一枝只有吃串燒,對不對?那你要怎麼用,你就只好兩枝才能叫筷子。

  第二個是“解”。信的時候,我們首先就要建立對生命存在的一種認知,然後要有初步的靜心訓練。這個靜心,有的人說要用叁點水的淨,我們這個地方認爲無所謂,但是你把那個起伏不平的情緒先給消除掉,讓你的心甯靜下來,我想這個很需要。

  那麼解呢,是對行者心性認知的一種表達。這表達不是在對別人表達,或者講給人家聽,是你自己行者自身對于心性認知的具體性,這個就比“信”那個階段更前進一點。我不但要認知,我要很具體的感受到。這已經不是含糊籠統了,他不是大概,這個時候就很清楚的,因爲你能夠很具體的表達到。

  因爲心性認知的具體性是行門的立足點,你對心性毫無認知你就很難去修行。你行呢,是要行沒錯,可是假如對心性不了解,你就跑到外道去了。你自己在修行的過程裏,你碰到的是什麼?跟你的生命有關嗎?跟心性是有關嗎?所以我們在談心性的這個部分一定要先弄清楚,要弄清楚這個部分,“對此認知若不夠具體化,行法無法著手”。解的部分,我們很簡單的跟你提一下,這兩個部分你要怎麼很明確,觀照在搜尋嗎?這是第二個。

  我們看第叁個就是“行”。行就是行者將心性安住在那具體的結構上,你現在對心性有所認知了,也很清楚了,你要怎麼樣把心安住在那裏,把心安住在那個具體的結構上。其實你把心安住在那裏,那裏就是心性,所以我們這裏寫成說“行者將心性安住在那裏”,其實就拿你的心安住你的心,能心跟所心其實同一個心。

  我們說你把心安住在心性上,那個心是什麼?把心安住在心性上的心,把心安住在心性上那個心就是注意力,把注意力安住在心性上,就這樣子。你對心性必須很具體的明白到,所以這個時候把心安住在心性上的心,其實就是注意力,就把注意力安住在心性上,這個時候…

《耳根圓通章 第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