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圆通章第七集
海云继梦和上
我们再继续的来跟各位讲观照三个阶段,参禅的三个阶段。这个每一个阶段里,都有四个阶段,所以我们分为三阶十二门。
假如从修行的立场来讲,这是一个晶片,核心的部分,在你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你不一定用到这么微细,但是这个雏型很好用。你跟人家相处,在日常生活中,在处理事情上,这是最基本的,这个叫做认真工作,也就是观照。
你周遭的每一件事,你是不是都处理的很妥当,当然有些能力所不及,你做不到,那内心里头不要有悔愧心。这个我不会,就很罪恶感,那个不必,因为每个人的条件,人来到这个世间,每个人的条件都平等的,你多一条筋跟少一条筋是平等平等的。有的来到这个世间,好像缺了什么,那是你自己的心里缺了,不是外面缺。
你会说:“我爸爸就不是陈水扁。”我告诉你:“爸爸是陈水扁的人,他也有他的业,爸爸不是陈水扁的人,他也有他的福报。”你不要以为,人家爸爸是陈水扁所以他有积架,你没有积架你加油就少一点,费用就低一点,缴税缴少点,出去人家也不会一直瞪着你。这个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来到这个世间你所具备的条件是平等的,是你会不会去用它。聪明的人有聪明的福报,没有错,有聪明的业力,笨的人也有笨的福报,但是当然也有他的业力,只是每个人挑的担子不同而已。就像你,眼睛有眼睛功能、鼻子有鼻子的功能,所以你处世的部分如何去把它做好,对于你所做不到的,不要有罪恶感。
第二个就是做人,做人就比做事微细了。认真做人,今天我可以告诉各位,这个世间这么乱就是都不会做人。做人有很多地方,你自己要去留意。
我举个例子,昨天有个同修写了一份报告给我。因为以往他写报告给我,我看一看都把它收起来,我认为没关系,就不理他。他昨天送来这份报告特别把它放大到A3。因为我想:他一定认为他给我的报告我都没有看,所以现在放特别大给你。他就注意到了,因为他给我的报告我都没反应,所以他就做了一个动作,弄个A3,不是A3,是B4,弄B4这么大张的。那我就不能丢了,我就非看不可了。他不是要我看,我想他也知道,他要提醒我的注意,那我就只好想说,我要找个时间约他喝咖啡,表示对他有所重视,因为他已经特别注意到了。你要留意到,做人,这个就是做人,一个小动作。我常跟大家讲说:你讲什么话、你什么动作、你的身语意,对方是怎么反应的,你要去留意到。他就留意到我都没有反应,所以他动作要夸大一点。他既然夸大,我就知道他是怎么样,我也要相应。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来往。你有没有去留意到?
你讲什么话,什么话你怎么讲?它产生什么效果?你要怎么再转?这个不是用心机,是你要去感受人家的存在。那个存在你假如感受不到,它就不存在。人家对你的关怀,你把它当做是一种非关怀,那个关怀就不存在。你在家里也一样,相信很多人有这种情况,尤其太太老是不被先生尊重,先生不把你看在眼里,事实上不只(这样),先生也常常遗憾:太太都不尊重我。你们的表达在哪里出了问题,这个是为人。你要去观察这个微细,这个叫认真做人,不是叫你紧张做人。
第三个叫认真学习。学习就是用心,学习是比做人更微细。用心的部分那就比做人的部分更微细了,那你修行是最微细的地方,就是如何用心。所以从做事一直到修行,其实这三个东西是一贯的,只是粗细而已。
你假如人生里头一直感觉到那个地方怎么样,哪个地方怎样,你一定这几个区块没有弄好。在处理事情上,讲法因为比较粗糙,所以做事应该如何做的部分,就看各个专业领域。所以你看,当服务生端盘子怎么端、倒酒怎么倒、倒茶怎么倒,西洋的一套、中国的一套。你到大陆去看人家倒茶,那脚是弓箭步,茶杯放在这边,茶壶往那边拿,咻!这样倒进去。那你去倒吧,我看你都倒到头上去了。那是他的一个专业领域。
同样的,你负责餐桌上的做菜的有做菜的本事,煮饭的有煮饭的本事。我们这些大寮跟行堂是真的很厉害,我就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煮饭的,我就常常吃到那种锅巴。奇怪了!饭不知道谁吃的我都吃锅巴,盛饭的人好像都没感觉,锅巴该如何处理,反正吃完叫惜福。这个就是处事。处事是因为专业领域,所以要各位你打七不是猛打七,有一些工作要做,但这工作只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而已。你来煮几天饭,扫地又扫多少,只是一些工作,那是象征性的。其实每个区块你都要去认识一下,从粗糙的,粗的部分逐渐到细的部分你才有可能。假如说你只有微细的部分没有粗的部分,那会出问题,就是说你的细大概会落空。
我们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就是用那个核桃还是橄榄籽去雕刻,宋朝的雕刻品。我想那种东西你根本找不到,它不能作为古董。我们有很多人写书,它是很微细的东西,写的一些都没有用的书。台北听说统计,一个月台北市面上出版四千本书,你进到那里就被淹死了。四千本书,你可以肯定一百年后剩下多少;每个月都在出四千本书,一千年后剩下几本?所以你写那些书根本没用,(只是)浪费资源,只是乱砍树而已。那没办法啊,因为这些人也要吃饭,所以他要去争,其实你会发现很多出书的人都破产了,那为什么?这就是你太微细以后,粗的没有,你没有感受到外面的存在,它会出现这些状况。所以我们从粗到细,粗的要去历练。
你对修行最直接有关的就是做人,你假如做人不认真,心性你看不到,我们把心性的这部分来跟你讲,是因为禅修必须从这里讲起,但并不表示跟做人无关、跟做事无关,这是第一个。
我们现在来看这个文,在参禅的三个阶段里,每个阶段都有“信解行证”四个层次,而每个阶段的四个层次它的名称虽然相同,但内容各不一样。我们首先先看观照。观照的定义就是心性的搜寻,心性是什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叫做大概,大概心性是什么要摸得到,大概含糊笼统的知道,但是你也应该要摸到清楚了,不是很清楚也应该知道,所以这个叫做寻。
寻找它的四个层次:第一个是“信”,我们讲的信就是信心,这信心是你经历过的,你没有经历过,那个相信很容易变。我们常讲它跟信仰、跟信念都不一样,你要慢慢去感觉。最主要是对生命存在的信,所以这个东西,因为那是属于教理上的东西,我这里不想跟各位讲太多。普贤菩萨他就是代表这个生命的存在,我们说普贤菩萨就是生命存在的原形,就是这个样子。你那一个信必须要建立起来,然后你才能到达那个层次。
“信乃是对心性的一种认知”,这时候讲这个层次,“心性非一般知解可了,故行者必先能确立这个不同于脑筋思辨的东西”,你必须先这样建立:“大概我只要用脑筋就不对,我是怎么用脑筋的?”你要慢慢去摸索。“我要怎么样子,那个东西不是用脑筋找的”,这个疑情你要先建立。所以为了要有这种基本的认知,你就要有初步的静心训练。不是讲信解那我就不要了,不是,在整个修行的过程里,你初步的静心训练一定要。
我们最近是常听到:“我是这个慧解脱,只要把经本弄清楚就好,不要修,什么禅定,那根本没用。”这种叫做邪知见,我们昨天大概跟各位分析过了。你没有基本的定功技术做基础,你这一个三十七道品只是知识而已;但是你假如只有定功,没有三十七道品,你是外道。有三十七道品是作为工程面,假如有这个工程面的资粮,但是你没有定功,它只是一个知识而已。同样,各位你很有才华没有错,但是你的心性要不稳的话,那才华没有用。你心性很稳,你说:“我都没有训练。”那至少你天上福报一定有。你说:“我们要是两个——心性很稳定,然后再加以训练,导引到可用的地方去用。”那你一定解脱,那当然有才华你就可以由阿罗汉晋升到菩萨。所以菩萨行很难,难就难在这里,你必须这两个同时具备——既要定功又要工程面,这修行是必须的。就像你吃饭的筷子就是要两枝,你不能一枝,一枝只有吃串烧,对不对?那你要怎么用,你就只好两枝才能叫筷子。
第二个是“解”。信的时候,我们首先就要建立对生命存在的一种认知,然后要有初步的静心训练。这个静心,有的人说要用三点水的净,我们这个地方认为无所谓,但是你把那个起伏不平的情绪先给消除掉,让你的心宁静下来,我想这个很需要。
那么解呢,是对行者心性认知的一种表达。这表达不是在对别人表达,或者讲给人家听,是你自己行者自身对于心性认知的具体性,这个就比“信”那个阶段更前进一点。我不但要认知,我要很具体的感受到。这已经不是含糊笼统了,他不是大概,这个时候就很清楚的,因为你能够很具体的表达到。
因为心性认知的具体性是行门的立足点,你对心性毫无认知你就很难去修行。你行呢,是要行没错,可是假如对心性不了解,你就跑到外道去了。你自己在修行的过程里,你碰到的是什么?跟你的生命有关吗?跟心性是有关吗?所以我们在谈心性的这个部分一定要先弄清楚,要弄清楚这个部分,“对此认知若不够具体化,行法无法着手”。解的部分,我们很简单的跟你提一下,这两个部分你要怎么很明确,观照在搜寻吗?这是第二个。
我们看第三个就是“行”。行就是行者将心性安住在那具体的结构上,你现在对心性有所认知了,也很清楚了,你要怎么样把心安住在那里,把心安住在那个具体的结构上。其实你把心安住在那里,那里就是心性,所以我们这里写成说“行者将心性安住在那里”,其实就拿你的心安住你的心,能心跟所心其实同一个心。
我们说你把心安住在心性上,那个心是什么?把心安住在心性上的心,把心安住在心性上那个心就是注意力,把注意力安住在心性上,就这样子。你对心性必须很具体的明白到,所以这个时候把心安住在心性上的心,其实就是注意力,就把注意力安住在心性上,这个时候…
《耳根圆通章 第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