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耳根圓通章 第七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所講的心是最初級的。

  而這個注意力你要注意,不要緊張,這個注意力從注意力開始你要走上心性這邊,還是走上一般大腦思維,那從注意力開始區分。所以這時要講注意力的話,注意力還有不同,它還有一些不同,心性就是這麼麻煩,語言文字沒有辦法去講清楚。我們把注意力從心裏面把它挑出來,可是注意力又開始做區分了:你用大腦也是注意力,你現在開始做心性的訓練,不用大腦也是注意力,所以注意力要開始做區別了,這個是行法。你從這個地方開始做鍛煉,開始做鍛煉。

  這個安住的本身,這當中必須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失敗是必然的,到不失敗你就成佛了,你放心,所以失敗是必然的,我們這個打坐就在訓練這一點。可是你去注意看看,打坐最容易置心一處的就是煩惱,當你煩惱起,打坐絕對置心一處,這個不算。煩惱是心性嗎?煩惱也是心性中的一個,但是,不是要我們安住在那裏,可是你又會發現那個地方是最好安住的,但是那個是絕對失敗的你不會成功的,這個就是你要慢慢要區別,你在進入行法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些。

  你說:“置心一處,常常啊。”常常置心一處,怎麼置心一處?“我若跟老婆吵架坐下去都入定。”是沒有錯,他真的是表達了這一點。股票跌停板他一坐下去也入定:“那怎麼辦?少了一個零怎麼辦?”爲什麼?那是注意力錯誤,你用到錯誤的地方去,這個就是你對心性的那個結構不夠具體,所以你安不上去。所以我們經過很多失敗以後,偶爾會有一次成功,這個叫靈光乍現。偶爾一次成功是一個安慰,其實那毫無意義,它只是告訴你說你這樣做是對的,再來。

  你再試你可能還是又一塌糊塗,第一次成功可能還比較快那不小心擠進去,你要找第二次是很作意的很不容易,所以我常跟各位講說,當你感覺那個是對的時候你不要離開,再來、再來,一直訓練怎麼進去的那個部分。那可能那一陣子因爲你抓得住就很容易進去,而第一次通常你會忘了,塞進去了。啊,不錯,出來,啊,糟糕,剛才怎麼進去的?陶淵明的故事常常在我們身上演出來:去找桃花源,他進去了,哇,好美,出來趕快做記號,再進去找不到,有沒有?其實那個時候你會再做記號應該是第二次以後,因爲第一次進去以後想進去進不去了,第二次進去以後,對!師父說那一點很重要再進去,你會開始在那邊試。

  因爲第二次你會花很大的功夫,你開始會有計劃地進去。第一次是沒有計劃,第二次你有計劃,計劃進去以後,你會反複地來回,去掌握那一點。你這個地方假如第二次就能夠掌握到這個要領了,你第叁次就很快了,這個叫上根器。我們通常走了好幾次都不知道,當下那個地方要抓住,進去、出來,進去、出來,那個要多訓練幾次你才會熟練,這個就是要領。跟師父學什麼,師父大概也只能跟你講說: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因爲我們通常常常會忘了。進去很好,出來,出來然後再試著進去,那又不知道試到哪年哪月,就是這種狀況。這一點你知道以後,你第叁次你試到某一階段你就會發現說:好了,下一次我就照這樣進去。

  第叁次其實那也不一樣,上一次就很快,已經很熟了,這一次怎麼又進不去了,要擠,擠不進去,那個時候是正確的,所以我們會有幾次,這成功訓練要有幾次,到真的那一個功夫你真的很熟練的時候,我告訴各位你的果報就現前了。什麼果報呢?下輩子你會成爲什麼專家,因爲你在訓練那一個動作的時候,那是核心的部分,下輩子會以這個因緣、這個核心跟你的因緣結合,你可能是個成功的企業家,也可能是個成功的藝術家,因爲那個部分你現在沒辦法掌握,但是你那個訓練一定使你成爲以後生生世世的最大的善根。你不要看現代這些畢卡索、莫紮特這些人,他們前輩子事實上都是做這種訓練,他把那一個技巧已經學會了所以這輩子來叫天生的,你知道嗎?你說他那個因在哪裏?莫紮特因在哪裏?對不對,你說貝多芬的天生,天生在哪裏?就在這裏呀,所以他們再來也是修行人,因爲他把那個修行的基因帶出來,他跟外面的因緣結合在外面表達這樣而已。

  我們期望各位,你要學的是學這一個,因爲他下輩子生生世世是這一個在主導你的一切,所以你看佛法從這個地方講,它不會告訴你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去那邊幹嘛?都坐在那裏給人拜嗎?不是啦,你學了這個基因以後你下輩子再來,生生世世你的因緣就是那麼的殊勝,你只會前進不會後退。所以每一個人這個地方都是你自己的,師父就沒辦法告訴你了,因爲你自己怎麼進到那個地方去,你會一直在那邊訓練,知道嗎?所以爲什麼跟各位講“一門深入”,就是這一個,鍛煉出這一個晶片來,把佛陀法身的DNA你從這裏鍛煉出來,你這個鍛煉完成,你就繼承了,佛陀傳承就在你身上,法身慧命的DNA就這樣兌現了。

  你假如不願意這樣,這裏戳一下、那裏戳一下,黑白戳沒用的。在這種狀況裏什麼境界啊!還有什麼境界跑出來?那麼一個、兩個、叁個你一直訓練,他層次會一直往上升,所以這個不要看初階裏頭開始訓練,不可思議的因就已經種下去了。所以他說,即使都不成功,行者也不放棄。你自己注意,師父講的都是成功的,我這個都不成功,大概算了吧,不要算了,我們說修行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你都完全失敗下輩子來你不是再來人,但是下輩子你會成爲過來人,下輩子你很快就進去了,因爲這輩子你已經把失敗的通通走過了,再來剩下的都是成功的嘛,當然你要從頭修沒有錯,但是會有那個因緣。

  可是你一有悔退,一退心、一放下那就沒了,那你是修到福報,下輩子來福報會很大。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人:好啊,信,信歸信還是我的好處比較要緊,那種人就是前輩子修失敗了放棄了,修失敗放棄,但是他還有福報,你在享受這個福報的同時呢,你會不想再繼續修行,不會修行,因爲你已經放棄了。

  我們告訴你不可以放棄,不可以退心,下輩子來,你一定會修,而且會很快。你盡形壽這樣修完全失敗也都無所謂。所以同修當中絕對不能揶揄人家“你不行啦,你修不成”,我告訴你是你自己障自己的道,下輩子你要打坐的時候這蒲團都弄好了,屁股坐下去蒲團哪裏去了?人家就把你收走了,因爲你障人家的道,你不要以爲是這樣子,你把他氣死了,他下輩子當地神,你來打坐地神就把你拿掉不給你坐。要不然這裏明明幹幹的怎麼坐下去都濕了,你一直以爲自己尿失禁,不是啦,因爲前輩子障人家道,你這輩子修行你就障礙很多。從這個地方,因地上都可以看得到,所以你要怎麼修,你自己來吧。

  第四個“證”,也就是行者對這等安住具有堅定的信心,這個信心也不是口頭上講的。我常跟各位講,有個同修,那時我還沒出家,他先出家,等我出家的時候,他就來跟我講:“我對淨土絕對有信心,這輩子一定可以往生,我一定要往生。”我說:“最好是上品上生。”“對,對,對。”過十年以後又來了,我說:“念到哪裏了?”“沒有,我跟喇嘛在持咒。”我說:“去死好了!你不是那麼信誓旦旦很有信心嗎?”後來就沒了,爲什麼?那個信心是假的,因爲你在那個環境裏,你離開那個環境就沒有信心了,這假的,你要離開那個環境那就開始行菩薩道,這個才是信心。你在那個環境裏,師父都這樣講,同修也都這樣子,梵呗又聽的很美,那當然很有信心,離開大殿、離開念佛堂以後,信心到哪裏去了?尤其在生活中遇到幾個挫折,再生個一場病就好了,感冒就好,咳到快要氣喘,你“阿……”,你念不下去的時候,你就退心了,那時候就阿彌陀佛現在跑到哪裏去了?你沒有安住在那個上面嘛,你那念佛沒有産生信心,不是念佛不好,是你沒有生信心。你這個階段沒有到這裏,你第一階段,大階段的證你沒有。

  必須具有堅定的信心,這個信心不是來自了解或知道,它是來自實踐,這個實踐不管實踐之後是成功或失敗都無所謂,那個信心你要建立起來,所以它是很抽象的東西。現在這樣講,你也知道了。“我當然知道,我是經過實踐來的”,那個實踐是假的,像樣品屋一樣,不是給你住的,是給你看的,樣品屋是給你看的。以前,我在經濟部調查房子銷售的情況,去看樣品屋。我說:“這個樣品屋有幾平?”他說:“四十平。”我說:“真的嗎?四十平有這麼大嗎?我記得我家也是四十平好像很小,怎麼你這四十平那麼大啊?”怎麼樣?我就在那邊想不通,後來發現一個問題:因爲我們家裏四十平是磚塊堆的,他的四十平是叁合板釘的,那牆壁變薄了所以空間變很大,有沒有?臺風來都掉下來而已,爲什麼?你那一個信念是信念,你不是信心,所以一開始就跟你講信心要建立,然後這個地方你證才是實證。你信心沒有建立,你是建立在你的一種什麼,那叫偶像、虛幻的、廣告上面的,那你就完了,你是一種信仰。那個信仰是會破滅的,我們講的是信心,你一定要有信心。有信心你到這個地方,這個證你才會成就。因爲你一直在那個地方,走一條是你內心感覺得到語言表達不出來的。我們一開始就跟各位談這個,所以你這個證是證得這個部分的證,不要搞錯這個部分。

  我們感覺到在跟各位談修行的時候,最難的是難這一點,因爲你都是用嘴巴跟腦筋想的,而不是用感覺的。這感覺在修密法的人,他感覺很清楚:我這個咒持起來,嗯,有效,我這個咒這樣持了無效。這只有你知道,在別人說“哇,唱的很好”,快要氣死,怎麼會唱的很好,根本是持咒無效。外面的人是聽你的聲音,他在聲塵的感受“你唱的很好“,其實他不知道幹什麼,但是你在持咒的時候你知道這個有效。所以每一次同修們說:“師父這個請你幫他回向一下,那不是回向假的,是回向真的。就大家在回向的時候,我要試一遍,就想這個穩死的,怎麼死的,因爲無效。因爲你在持咒的時候就知道我在回向有效沒效。

  你要知道你真修行要有那種感覺,現在你這麼…

《耳根圓通章 第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