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耳根圓通章 第四集▪P3

  ..續本文上一頁轍。你不要看“阿羅漢”這個字大家常講,證阿羅漢,是證阿羅漢,你講的證阿羅漢的意思可能跟另外一個道場的證阿羅漢的意思不一樣,你講的成就跟另外一個道場的成就不一樣。

  你看高僧傳打開,它分有好幾個科目:有些高僧他成就的就是蓋廟,有些高僧成就的就是翻譯,有些高僧成就的是講經。他們都成就啊,你可能會說他講經講得那麼好,有沒有到極樂世界?他翻譯的人有沒有明心見性啊?你可能通通扯在一起了。譯經譯的那麼好,真谛叁藏、鸠摩羅什、玄奘大師、實叉難陀都翻得那麼好,他們一定都明心見性,也都是阿羅漢,又都是法身大士,然後都住在極樂世界。那都是你定義的,人家有沒有跟你講?那是都不一樣的。所以你現在要走哪一條路,要經過你師父的指導,師父怎麼指導,那你一定要穿透它。跟各位講,不要表面工夫,全部學那皮皮的,出去全是非,一定要深入,這個部分也提供給各位作參考。

  那我們看一下文裏面的,這個文、這些圖表是以前講的。這個文是我那天在西安的時候剛好那天感冒,反正哪裏也不能去,感冒全身懶洋洋的。去了水陸庵,看那些古人的偉大成就,它用泥塑的一些佛像,哇!那真是不可思議,剛好在那個時候紅衛兵去破壞,看它一間破房子不理它,破房子裏頭寶真多,因爲沒有被破壞所以才撿下來,那不小心還留到現在的寶。回來感觸很多,我就想說古人怎麼造這些東西,我就把它寫了這篇文章。

  “生住異滅”這個我跟它叫心性學的基本理論,它是一個核心的架構。圖表講是比較清楚,可是你記不起來,那天寫的剛好我們現在可以用。

  “生住異滅是心法中的基本架構,它是從宏觀、總體的說,其中,心性念是心的本體結構。心是本體心的心體,性是本體心的心用,念是本體心的心相。”這個我們常常跟各位講。

  “故將此心相又稱爲本體念”,因爲它是用念,所以我們先把念弄出來,這個念因爲只講一個念,你分不清楚,所以要用比較完整的詞來說明,不能只用這麼一個字。“念的自相是本體念,從念自相爲第一念”,從念到相這個地方叫第一念。

  “相成之後”,我們剛才跟各位講,從相再回到薩婆若海心性念裏頭去,那個時候生命能量是非常地壯觀的,也因爲那麼壯觀的生命能量,所以才有佛經上面所講的那種富貴的境界。那假如不是,我們從整個解析來講,我爲什麼要帶那麼一句話,讓你知道修行的可貴在哪裏。那一般來講從理論一直往下講,那是知識,因爲你沒有修行、沒有實證、沒有那個境界,所以你不知道,我不是不講境界,只是我講境界你聽不懂。你愛講境界,你講的都是鬼境界,知道嗎?

  “這個相成以後,由于一念無明起,此中的無明介入就産生了色”,所以色跟相之間就差一個無明而已,無明介入之前叫相,無明介入以後就叫色。“此色即是第二念”,就是第二念了,“故第二念其實是夾雜了無名作用的生滅念”,這個時候就叫生生滅滅的生滅念了。“此生滅念生,自此五蘊叢生,由色而有受想行識”,色其實還是靜態的,第六意識的受,那就開始動態了,那下面凡夫的境界那就多了。

  凡夫境界是什麼知道嗎?你假如不知道的話,市面上有一部書叫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全集,你去買回去好好看一遍,那個裏面所記載的都是第二念以後的衆生五蘊叢生的境界,因爲它是寫得最好,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你好好去欣賞,你就可以知道娑婆世界五花十色是什麼樣子。亂七八糟的著作也不少,臺北市街頭,每個月都有幾千本出書,都是描寫這個五蘊叢生的境界。這樣你就看很清楚,那個你很好放下。那是人家把你表現出來,你要放下不是那些書,那些書都從你的心裏産生的,他假如不是寫到你心裏的,他不會得諾貝爾獎,會得諾貝爾獎一定把每個人的心境通通寫出來。但是他寫的就是剛才圖表上面的“異滅”的,他不會講到生住那邊去,因爲你的心裏都在“異滅”那邊,所以你應該要放下,這個叫出離心,你放不下,你沒有出離心,要出離的是善惡念跟變異念那邊。

  所以我們看下面再跟各位講的,“是故相以前屬第一念,乃在生的範疇之中,當無明起用介入之時,正夾在生與住的分野上,故色以後便是第二念之後的生滅念作用,皆在住的範疇中,住的範疇就是五蘊工廠內的醞釀作用,此中正是識的形成。”這識的形成剛才跟各位簡單的介紹過,其他都要你深深地去體會了。

  “以及大腦作用的基地,而一個識的形成必有五蘊的一再輪轉運作以及連結,而形成意識形態乃能記憶。”這裏應該掉了“意識形態乃能記憶而形成概念”,沒有意識形態你就不能記憶,那麼有了意識形態你就能記憶,記憶以後你才會形成概念,串聯起來變成一種概念。

  “換言之,每一個概念的形成,必有百萬念的累積才能完成,而人類的大腦作用以及活動,乃是這些概念的環扣所形成,此時即在異的範疇裏,是以凡夫的大腦取向思維模式即是在異的範疇中,運用概念在運作,而非一般人所謂的第一念,這個叫做善惡念。”你都在那個地方異的範圍裏頭在那邊運作,用很多很多的概念,你那概念大概都是好的,至少你認爲是好的,是不是真好那不知道,反正你是認爲好的才做的就對了。

  “此說所指第一念乃善惡念的直覺反應,爲概念式的第一念,且此概念的抉擇,事實上是一種善惡念的抉擇,此抉擇中有無量的善惡、是非、罪惡、利害等意識形態的糾纏。換言之,善惡念的抉擇乃是在觀念上的作爲與不作爲的觀念抉擇,這是由異入滅,入滅的階段爲變異念,也就是善惡抉擇是在變異的範疇中,而變異的抉擇是末端的觀念決定,決定以後即是作爲或不作爲的行動抉擇,此行爲抉擇事實上已屬幻滅,故雲變異念或滅異念。行爲之後接著就是屬于因果的範疇了,故所謂滅即是由老死再入果報的輪回課題,是以十二因緣與生住異滅五蘊結構等,乃是同一主題的不同語言模式。”就是這樣,給各位作參考了,下面這些都是解釋了。

  “念屬意業,心爲命主,意思是心與念都在心性上,念清淨乃此第一念的階段。”我們講清淨念、念清淨,事實上應該是指那第一念,可是你一般講的念清淨、清淨念是善惡念的善或者不堅持,是這個意思,那就跟這個完全不一樣。“住的第二念到五蘊叢生的過程,是法身輪轉五趣的狀況呢,或者經洗心而回到第一念的關鍵。”有沒有

  這個狀況弄清楚,它是兩個選擇。

  “異的概念運作,乃是善惡念的抉擇,純屬凡夫階段中的大腦思維,這是佛法中十分明確的指示,若想不用大腦取向的思維模式,唯有進入住的領域用洗心的功夫回到第一念的領域,才有可能運用生命取向的思維模式。”幾位新來朋友們,這些名詞可能你都是新聽到的,你假如新聽到的你就要好好的去思索一下這裏面有什麼不同.

  “但是經由善惡念而轉入行爲的作與不作,事實上是由念轉入行,這行爲的産生已入因果輪回的命數,其中身、語兩業是非常清楚的。”這裏應該打一點才對,身業跟語業這兩業是很清楚的。

  “意定于心而行于外的情形”,這個身業跟語業是意定于心而行于外,是你表現出來的。“然而意業的形成卻是心行決定,構成了意識形態,在方方面面影響著身業與語業。”這是意業的形成正好是生于兩業的行爲方程式,這個就是無間業的根本因,這個就是意業所形成的模式是無間業的根本因,輪回業就是由這裏來的。你不要以爲說,我們講心性跟你那個因果輪回沒關系,這裏面是操控你因果輪回的晶片,你放進去它就通通出現了,你不用隱瞞,你做錯事不承認,沒有用。因爲你的一切都透過你的意表現在身業跟語業上面,身業、語業過了以後你可能會掩飾,可是意業裏面輪回因通通記錄著。所以閻羅王在哪裏?閻羅王在你自己的家裏,在哪裏?你要造惡業,你還要隱瞞,它一條一條都給你記下來,你別躲。

  這個後面再做一個補充:“第一念相的産生,原本就是生命在自然界中的本然狀態。”注意,我這裏面用的是講到第一念裏面那個地方,這個地方多講是這樣讓你多熏習,這輩子搞不清楚也不要緊,下輩子再來就很輕松了。因爲你前輩子沒熏習,所以這輩子聽得糊裏糊塗的,頭都快炸掉了。

  本然狀態那個相,如果用語言來表達,生命與自然的接觸是根的作用。相以前才叫根,所以你要舍識用根,那叫懵講的,你不回到這裏你怎麼用根?“此時的反應就是這樣”,不要問爲什麼?沒有爲什麼?因爲那個你已經控製不到了。“而無所謂的名相或狀態,只是一種清晰的存在而已”,注意,清晰的存在而已不糊塗的。但是一般人的大腦思維將這種狀況稱爲混沌狀態,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爲你沒有到達這裏,它是很清晰的存在,它不是混沌狀態。但是當那些人在講混沌狀態的時候,我知道他在說什麼,你講混沌狀態就證明你根本就不知道。因爲那個東西是很清楚的,很清楚的相,假如不清楚,那表示你沒有達到這個地方,你都在善惡念那邊。

  “相完全是根塵相接的本然狀態,這是第一念。當第一念産生之後若爲無明所介入,無明就會將這本然狀態加以加工,隨即進入識塵相蕩的作用。”那識根塵互相激蕩,前面是根塵相接它是很順的一種狀態,所以這二個詞是我在應該講來十六、七年前所用的詞,我是覺得有時候會想一想怎麼那麼厲害,這個詞那麼美。“然此已非根塵的關系,而是識塵的關系”,根塵,我們叫根塵相接,識塵叫識塵相蕩,這二個是完全不一樣的現象,所以可以稱爲第二念。

  “第二念就是色,所以此時的色統稱爲六塵。在第一念跟第二念之間的差別就是介入了無明的作用,此時的問題是:無明是什麼?無明如何起作用?”既然是無明介入了,那我們不要它介入,這很簡單,把無明拿掉,關鍵就在這裏。那無明如何起作用,無明是什麼呢?簡單的說,“無明就是累積在大腦內跟記憶中的慣性反應,此一慣性能將相的狀態突顯出來運作,運作即是大腦的標的,因此識性就是慣性的作用。”有沒有?就這樣産生了,“慣性作用越頻繁識性就越發達,無明就越旺盛。”所以我常跟各位講聰明、伶俐、能幹、反應敏捷的請特別注意,你是識性發達、無明旺盛,故雲“相續心爲無明本”。

  那麼接下來的便是“十二因緣論”的範疇,就是因果輪回的部分。這個部分,我想我們大概就簡單這樣講。“無明是什麼,無明如何起作用?”這是另一個主題,不是我們在行法中這邊要講的,所以我這裏就不詳細跟各位講這些,哪天有空,閑著無聊,我們樹下泡茶,再講無明是什麼!好,今天就講到這裏。

  

  

《耳根圓通章 第四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