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耳根圓通章 第五集

  耳根圓通章第五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昨天把這個心性的基本結構跟它活動的大概狀況,簡單的跟各位提了一下,我想這個部分是在各位自己行法上要去做的,你不能進行的話,那就只有變成一種知識。我希望各位不要把它變成知識,它是一個你實際實踐的一個過程。

  在我們修學的整個過程裏,一些前提性的基本要件你自己必須要具備,要不然這裏面你進不去。我們一再地跟各位講“行者本色”,行者的本色你到底有沒有?這我就沒辦法再跟你講“行者本色”是哪些了。這講了我想最少要二十個小時以上,你自己也要去體會,要怎麼體會呢?就你們師兄弟之間要多交談。

  有些人他以爲他是獨覺阿羅漢自己抱著書本猛啃就可以,沒有用;也有很多人是一條鞭法,他直接找和上,我跟和上談好就好。你是宰相啊?對不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那都沒有辦法,這種人際關系不良的人就是人格有問題了,所以你要曉得如何跟大衆相處,透過相處當中你對心性你才能了解。

  昨天,我們也淡淡的跟各位提了一下心性學跟心理學不一樣。心理學它只是從統計數字上去處理,這些學者他是用他所要的資料,他不是實際上去看到心性活動的軌迹。我們修行人不一樣,你是進入了,你自己進入了那個軌迹,你掌握得到。

  雖然我跟各位講,修行人真修行不要什麼儀式、什麼打坐、拜忏這個都可以不要,但是要問的是你是真修行嗎?你不要懶了以後你就和上說“我真修行不要上殿”,那叫做去死好了。你真修行誰給你肯定?你自己能肯定嗎?可以肯定,你要怎麼肯定?我挑叁斤的人,我今天挑叁斤,明天挑五斤,我每天進步一斤,這個是真修行。我們有很多人要修行,“我先跟你講:我是不能炒菜啊”,“我先跟你講:我是不能彎下去啊”,那你修什麼嘛你,你自己敢向自己挑戰嗎?你還沒有開始就解甲易兵。你這叫修行嗎?把道場當什麼?龍發堂啊。你自己向自己挑戰,你有沒有戰勝自己,超越巅峰,這個可以,因爲那是一個行法嘛。我有病,是啊,我有病怎麼樣?你向你的病挑戰,你才有可能戰勝它。你要不向自己的病挑戰,你無法戰勝它,你看到病你就垮了,你還講什麼。

  我常跟大家講說假如因爲你的條件差,就要讓人家認同你,那你完了,你最好去找救濟院。我們條件差的人就是不讓人家知道,要讓人家說,唉喲,看不出來,你不要讓人家看透透,看透透是什麼意思?爲什麼什麼都要讓人家看出來呢?這就是基本條件,你要是沒有走過那一條路,你的心性自己看不出來,絕對看不出來,所以修行人說“帶幾分病好修行”關鍵就在這裏。因爲你必須向你的邊際挑戰才能突破,就在那個挑戰的同時,你才看得到,那是一個大福報、大善根。

  你現在就說,哎呀,我這樣不行,在外面反正混也不進去,那就幹脆混到空門來。我佛慈悲爲懷,那要怎麼處理,這要怎麼修行,你說嘛,修行嗎?可以同情你!你是個修行人還是被同情人,這一點先弄清楚。

  我們都知道,大家要往前邁一步,這個是一個很大的勇氣才有可能,因爲要邁出那一步是未知的領域,你只有邁向未知的領域,你才能看到你心性的起伏,才有可能看到。所以透過這種狀況你走過了,那麼人家有什麼問題,他只要開口你就知道,甚至于坐在那個地方那種臉色、那種神情,大概你也知道。爲什麼?因爲他心裏的東西他在外面顯現出來,無法隱藏的,透過語言的描述他會掩飾,有些是故意掩飾,有些是無知,像你們在講那境界、做夢,都是無知啊。你不知道講的那些,把你內心的什麼秘密吐露出來,你不知道。但是你走過那個心性的人,心性軌迹的人你就很清楚了,所以這裏面在談的跟心理學不一樣。

  我們要告訴各位的是,你是一個行者,一個行者在成就的人叫做在第二世界裏面;一個行者在未成就的因地裏面講是他是面向第二世界那邊走的。一個非行者,不管他是國王,他是什麼學者,他都在這個第一世界裏頭繞,他一直找那個連結點,因爲他要生死輪回。你要留意到這一點。

  所以今天各位是個行者,那你就看清這一點,你跟別人有什麼不同。不是你有什麼,臺灣話講的“我是個修行人,所以我很了不起”,不是這樣子,你修行者是什麼?別的我們不談,我們從華嚴行者來看,什麼叫華嚴?你先弄清楚。一個華嚴行者跟一般行者有什麼不同?那華嚴教義跟一般佛教有什麼不同?你這個先弄清楚嘛。我們一再的跟各位談,它差別在哪裏。

  這是在西安的時候一個同修問的,那天我身體也很不好,想出去也走不了,剛好上了圭峰山爬的很累,回來又再“師父我跟你請法”。請了那麼多法這個請的不錯,問到重點,所以我就把它記錄了一下,你看一下。華嚴講的一乘教義“不共別圓”叫做一佛乘,這個一佛乘的法跟叁乘法有什麼不同,大乘、中乘、小乘差別在哪裏?你要能夠分別的出來。當然,分別的出來你已經進入華藏妙海了;你分別不出來,最少這疑情要帶著。

  我跟各位一樣,我也不懂,我問人家,人家說華嚴是“一乘不共別圓”,“一乘不共別圓”又怎樣?“就是跟人家不一樣。”我說:“哪裏不一樣?”“不一樣”,然後說“我有事我先走了”。這還是華嚴大家,我想他也對,很慈悲,就是不一樣啊,“不一樣”下一句他沒講,要是我的話就拍桌子說:參!他不會這一招。

  我大概搞了十二年才找到了這個答案,現在免費送給你。我想你拿回去也是當知識而已。海雲說,說這樣,對你來講又怎樣,只是多一份資料而已,那就沒意義。簡單的講,這個一乘教義就是講法義、教理、行果;一般佛教講的叫做教理、行果,不講法義。它不是不講,因爲它法義是佛陀講的,其他呢,他就依教奉行,他就依教奉行了,反正佛陀講的都對。所以我們講一般叁乘,包括安藏,都是講教理行果,所以有聲聞乘教理行果、菩薩乘教理行果。它不講法義,法義都是佛講的,佛講,你只有依教奉行了,這是標准的乖兒子,佛陀的乖兒子。

  那我告訴你,經過五、六百年以後,佛教面臨了脫胎換骨的境界。這五、六百年下來,整個印度的客觀環境有很大的變化,佛教僧團本身的生態也起了很大的變化。因爲佛教已經幾次分裂了,在教義上大家都有爭執了;印度教、婆羅門教也經過式微以後再複興了。佛教在跟人家講的時候,不能再老是講佛說佛說。大家都講佛說,是非一大堆,所以一再的結集,一再的結集,都是要勘定佛說。自從大乘興起以後就不再結集了,你有沒有留意到,讀佛教史的人?因爲你不是從心性下手,你從知識下手,因爲不再結集就沒有結集所以不再結集。這我也知道,因爲沒有結集所以不再結集了,那爲什麼它不再結集了?沒人知道。

  結集,事實上說明著一個問題,就是找尋佛陀所講的,把它留下來,不能問爲什麼,因爲佛說的都對。可是在阿含藏裏頭我們卻發現到,佛陀曾經教過:不能因爲我是佛所以我說的都對,你們要自己去驗證,要以自己爲洲渠、要以自己爲島嶼、要以自己爲燈塔,不能夠用佛陀的話當做燈塔、當作依賴,這佛陀交代的很清楚。那麼這一句話就告訴我們一乘教義的存在,佛是依法而成佛的,你要記得,佛不是天生掉下來的,佛是依真理的過程去做自我的訓練而成就的。

  所以迦葉有一次跟佛陀吵架,佛陀是很尊重他苦行,他是頭陀行第一。他這個死脾氣還是常常露出來,有一次生氣了,他就罵佛:“你不要來成佛,你不來我是圓覺,你一來我變聲聞了。”本來是中乘,現在變小乘了,都是你成佛。因爲他還在那邊鑽,鑽不出來嘛,碰到佛他認輸了,認輸是認輸,嘴裏輸了,心裏很不高興。當然他心裏也輸了,他也知道,可是一想到心裏就嘔心,這老大哥輸給小老弟越看越不起眼,尤其在印度的那種階級層次裏,佛陀是刹帝利出身,那大迦葉本身又是婆羅門,對不對?所以有這種情況。

  但是這裏面告訴我們那個真理的存在,佛陀是按照真理的軌迹而成佛的。成佛以後,佛再來講給你聽還是講那個真理!那我們呢,是聽佛來講那個真理呢,還是自己去找那個真理的軌迹來走呢?這個差別就在這裏。叁乘就是:佛這樣講一定是符合真理的,我就照著它這樣去做,這個就叁乘。一乘就是:那真理是什麼,我直接進入真理裏頭。關鍵就在這裏。

  大乘興起之所以能夠卓越就在這個地方,它可以離開佛來講。這一點當時的經家、覺悟者深深體會到這裏,當時的譯經家也完全掌握到這裏,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你可以發現所有的大乘經典一律都是無神論,它這一點就是跟印度教不同的地方,最不同的地方。

  你再仔細的看,它不但是無神論,而且非常冷漠。真理那個東西是不帶任何的人情,它就是在那個地方存在著,你不找它,它也不理你,那就是禅家們說講的“蘭花生幽谷,無人也芬芳”。真理就是真理,它在那邊存在著,你認識它也好,不認識它也好,它就是那樣永恒的存在,一乘教義就是去找那個東西。那一個真理存在的狀態叫做法,它只是存在,真理存在的那個狀態那個叫法,就最高的那個層次。第二個部分就把那個真理存在的狀態把它給表達出來,這個叫做義。所以這兩個部分,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因地人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他會很矛盾,會有沖突,因爲你不了解真理是什麼,因爲你所得到的都是真理的文字、描述真理的這些語言,甚至于呢,還有一些是後人自己意識形態的東西。

  上次我跟各位講了佛陀成佛以後,他的戀愛史沒人研究。我們都以爲佛陀成佛就沒感情了,他感情冷冰冰了,你大概不知道佛陀成佛以後是怎麼戀愛的,因爲從來沒人講,因爲你講真理的時候不會講到戀愛,因爲沒講到戀愛你就一直以爲在他的人生成佛以後的歲月裏,他大概都沒有感情,然後你會解釋:他有,他不是小愛,他是大愛,他才不是亂愛。不是啦,你那是意識形態。他假如沒有感情的話,那他爸爸死了他爲什麼要回家去擡棺呢?對不對?你…

《耳根圓通章 第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